学者谷

位置:首页 > 校园范文 > 电影

《十二公民》电影分析

电影1.57W

《十二公民》是一部难得的好电影,充实的内容和紧凑的结构带来强烈的戏剧张力,让人觉得编剧有话要说,有情怀不得不表达。

《十二公民》电影分析

虽然改编自美国1957年着名电影《十二怒汉》,但其本土化做得非常地道,完全从北京市井文化中生长出来。尽管借鉴了原着的结构框架,但内容讲的的的确确是中国社会原汁原味的话题,从不同背景里走出来的人因其特有的立场和偏见而产生矛盾冲突。

整个故事只在一个场景里展开:十二名背景不同的司法学院学生家长聚集在一个室内场所,围着桌子坐下,为学生们组织的模拟法庭所审理的一件司法案扮演陪审员,针对案情进行讨论,根据陪审团的结果来决定学生们是否通过本次英美法的补考。

演员神一般的演技更在狭小的空间里把有理由的矛盾冲突发挥到淋漓尽致,两个小时的时间让人目不转睛,即便盯着单一的场所也不觉得无聊,而分析案情时,窗外天气由晴转雷阵雨再转晴的过程,也完美配合了十二个人之间的关系由客气到紧张到意见达成统一的转变。分析案情时,在人物叙述案发现场的情形时,火车轰鸣声和脚步声,多重音效的自然配合显得简洁而有力。

关于案情

有一个小伙子生父吃喝嫖赌,母亲带着他改嫁给富豪,于是他成为了人们眼中的富二代。其生父一直勒索他,然后用小伙子给的钱继续吃喝嫖赌。一天夜里在小伙子探望生父后,生父被谋杀,案发现场遗留一把富二代车里常备的侧跳匕首刀,被认定为物证。而其生父楼下腿脚不便利的老人证实,听见了楼上父子争吵时儿子说:“我要杀了你!” 十五秒之后老人看到富二代跑下楼梯,而其生父已死。与此同时,离建筑物不远处的火车上一青年女子透过车窗看见了富二代行凶杀人的全过程。

十一名模拟陪审团成员据此及学生们的辩护判定富二代有罪,而其中一人却怀疑他无罪。于是案情抽丝剥茧,最后说服其他十一人证明现有证据不足以证明富二代有罪。

所有的创造和美都该是对想象力的延伸与突破。刚看到开头听到这两个证据,我就觉得很扯,但如何推翻这两个证据,是这部影片让我觉得“柯南”的部分。影片给出的解答超越我听到案情时的想象。

关于人证一瘸腿老人,第一个细节为他听见楼上之争吵,其中一名家长算出了火车通过定点的时间为六秒钟,而楼与火车的距离能听见火车驶过时的巨大轰鸣,可以掩盖争吵声。而且人有惯性反应,老人常听见父子的争吵,很有可能在案发当天听见楼上争吵之后产生记忆惯性,在不清楚是否是富二代的情况下,下意识认定是富二代所为。此外,“我要杀了你” 这句话每个人都说过无数次,无法作为富二代手刃生父的确凿证据。

瘸腿老人证词中的第二个细节是他听见争吵停止后十五秒推开门,看见富二代从楼梯上逃跑。影片中八号陪审员根据屋子的`结构估算出瘸腿老人听到争吵停止后走到门口的最快速度为四十二秒,十五秒是不可能的。

至于瘸腿老人为何将看到的模糊不清的事实改编为确凿精确的证词,配合媒体宣传和法院传票,一位当年经历过文革的家长给出了解释: 孤独的老人面对突然有人愿意听他说话时内心产生的强烈的渴望被重视的感受。

关于人证二目睹行凶杀人全过程的青年女子,则通过她接受采访时按摩睛明穴和眯眼睛看表的动作,推断她近视,而案发当时是夜里,女青年说当时辗转反侧睡不着看向窗外时碰巧目击凶杀案,根据此情形推断她当时没戴眼镜,两者结合,则近视者很难在深夜看见百米外楼上一个窗口里行凶杀人者的行为,更难看见行凶者的样貌。

而那把侧跳刀,一则某宝66块钱包邮便能买到,二则侧跳的正确用法是自下而上,而伤口为自上而下。

听后觉得与柯南及福尔摩斯中的相关情节神似,但是放在案件里,此时此景,我没想到,而编剧抽丝剥茧地呈现时,依然觉得震撼而有意思,牢牢地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关于人物形象

十二个陪审员来自不同的背景,因此有不同的立场和偏见。当他们凑到一张桌子上,嬉笑怒骂间反应了各自所代表的人群的生存状态和心声,这是我觉得这部影片“茶馆”之处。另外北京方言的运用和北京人的性格作派跃然银幕,生动而立体。外地人,诸如河南人个体的勤奋和朴实也让人印象深刻。最有意思的是,突然有一个一直说普通话的家长情急之下突然冒出一句大连话版的“我也不知道了,这太难了”,让祖籍大连人的我会心一笑,在这区区十二个人中起码六个是北京人的“方桌会议”,每个人都代表了复杂的人群和背景,竟然有一个人被设定来自我小城大连,倍感亲切。

北京出租车司机耿直粗狂而血性冲动,他和玩摇滚的儿子之间的矛盾冲突颇有时代特征,而这也是他坚持认为富二代杀生父有罪的心理动机。北京小卖部大爷对命运的屈从和经营生活的顽强让我想起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而经历过文革的老人对人心细腻洞察,历经苦难仍对人性报有最大的善意,让人动容。年近40的房地产老总为自己还在上大学的“干女儿”恋人来参加陪审团,他说:“看见年轻女孩从豪车上下来就说人家是傍大款是对中国优秀女青年的侮辱,我致富是因为我努力工作有能耐,你穷是因为你没本事”也喊出了他自己的心声。

关于司法情结

八号陪审员从一开始以退为进,步步为营,试图通过富二代无罪的前提设置,推进对证词的推敲,最终以一己之力逐渐说服其他十一人,证明该富二代无罪。

在一开始第一段激烈的讨论后无果,他不得不妥协:除他以外其他人进行无记名投票,若依然是十一票认同有罪,则他妥协有罪。

太阳透过车库狭窄的空隙透进一束光,他就在丁达尔效应产生的朦胧光影里,背对着唱票现场默默吐出一个烟圈。在那一瞬间,他硬汉式的隐忍甚至让我一度以为他就是富二代的继父,试图来此救子。他的身份作为一个最大的悬念式线索一直牵引着我的注意力。

结局的时候,终于公布谜底了。他与富二代无亲无故,是一名负责复议的高级检察官。在退场的背景音乐里,如潮的人群中有观众说:“那他费这么多劲教育其他家长干嘛呀,他直接回好好办案不就完了,要讲也该对着那群学生讲啊。”

我却觉得,正是因为他与富二代非亲非故的检察官身份,反而让剧情更加合理并且升华了。

这位检察官在模拟陪审团中的坚持,第一来自对法学院教育系统的测试中模拟法律程序的参与感,这代表他一丝不苟的人生态度,是对大学教育的尊重,对那些考生作为中国未来检察官的期望,也是对法律程序的尊重。而第二,则来自于对司法工作打心底的崇敬,对司法体系工作人员肩上承担的责任最深切的体悟,对正义,真理和慈悲最单纯的信仰。

他不止一次地强调,当陪审团中的一员投“有罪”票时,那个孩子在这位陪审员的心中就已经死了,这是对别人生死定罪的掌控,如何能不慎之又慎。

他也不止一次的强调,这次讨论的初衷,是想在假定富二代无罪的情况下,根据已有证据来判定能否支持他有罪的结论,而非在假定他有罪的情况下,看能否找出比他犯罪可能性更大的人,如果能找到才判定该富二代无罪。

他忧心忡忡地说扮演辩护律师的女学生根本没有从无罪的角度出发为她的当事人付出百分百的努力,而这些学生,或许明天就要走进法院,决定着社会中一部分人的生与死。

他慷慨激昂地对所有家长说,今天这些等待模拟陪审团讨论结果的学生,决定着中国未来法律体制的公正,他们将组成未来社会最重要的一块奠基石。

做在电影院后排的位置,我为那样铿锵有力的内心表白感动着。他与富二代无亲无故,然而就是对于正义和真理这份纯粹的信仰,更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或许这内在的力量也是影片《十二公民》注定了不朽的支撑点。

标签:十二 公民 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