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谷

位置:首页 > 校园范文 > 读后感

路行有感散文

读后感5.48K

走在路上,突然听闻行丧的声音。回头一看,就傻傻地站住了。当我面对着看似虚无的“面前”发呆时,突然像是与整个世界剥离开来了。混沌茫然,正如早晨似醒未醒的时候对这个世界的感知一样。生死无常,人生来,究竟是为着做什么的?

路行有感散文

应该有许多人像我一样一直思考着这个问题。冥思苦想,得到的结果往往是令自己失望的,而且偶尔会觉得多余。无方向的人不是少数。有时候,人会走许多弯路。尽管沿途也有些许风景,可是那些却未必是自己所欣然并乐于接受的。现在很多人强调知足,强调不能直接达到目标可以采取迂回战术,得到别的什么也未为不可。然而,追求不能算作心理疾病。每个人,不论贤愚智不肖,都会有正常欲求,也都有追求美好事物的权利。当然,也都有各自心中五花八门或雅或俗的追求。高也好,低也罢,都是正常的欲求;雅也行,俗也可,各人想法自不同。不符现实的是一种向往,可以实现的促进了发展。如果生活在冷暖可感的社会中而昏昏然没了哪怕是被人蔑视的追求,其人便如游魂行尸,不知何所往也。

然而,很关键的问题是,多数的人不是没有追求,而是在追求的过程中对自己所执着的生出怀疑,甚或厌倦来。所谓“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果然不假。渐渐地,一个个的人都成为了“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并进而为社会所遗忘——历史本来也铭记不了那么多人。就如想吃饭是超正常的,可是除了爱好厨道的人,怕是根本没有多少人愿意花时间去操起锅碗瓢盆,乒乒乓乓起来。既然历史能记住的并不多,那它都记下了什么呢?在我看来,除了信仰,一无所有。或是农民起义,或是宫廷政变,都是想要寻求一种突破。再如儒释道、伊斯兰,基督教等等,都是积蓄了广博的思想智慧的信仰模式。选择哪种信仰,要看缘分;对何种形式有所偏好,也是与各人自身的经历爱好密不可分的.。然而,有了信仰并不代表有了思想。主导思想还是自身对各种条件的整合加工而形成的。不然,徒具其表而已。

生于人世,听到的关于人生的论述也多如牛毛。然而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那杆秤。该如何行进,看看自己的脚,也问问自己的心。他人的观点,只可供参阅;作为自己的人生指导,太过虚浮,也实在不该。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开始喜欢上了望文生义。自认为有所谓途者,渐走其余之意也。人生路上,不断有人上上下下。有的人平平淡淡地走完了一生;有的人却坎坷不断,甚或中途坠下。有人讲:“富贵天定,存亡命中”,这常常会引出一个很纠结的问题——何为命运?我只能回答,不清楚。就知道人有时候走着走着就被不知哪里来的磁石吸引,从而偏离了位置——那个自以为是的轨道。命,从来不用你信或不信。你若信,那就有“命”,就譬如生下来什么模样不是你决定的了的那样,命若信便不由你;若不信,则随心任性,便好像模样丑恶虽有,化不化妆随你。看得开的人不多,像“生亦何欢,死亦何苦”这种话,想要说出口,必须要有十足的勇气和清楚的思想。如果说生老病死苦人人都能看得开,那么人人皆佛祖、万众尽圣贤,世界上也不会有那么多的苦难和悲声了。

说到死,恐怕没有人喜欢分别。长久的难以相见,苦似煎心熬肺。而久阔相聚的那一刻,无限欢欣充盈人的心灵,没有什么比这时候的分分秒秒更加令人愉悦。偷拍分别与相聚时人们的行止,往往会看到一些平常很难流露的表情。“生离死别”一词,造得恰切。虽然聚散人难定,但是喜聚不喜散却是人之常情。生相别离,是人人都不乐意看到的。笃深的感情往往使人在离别时有如一人离世之令人不胜哀伤一样的感觉。所以才用“生离死别”来形容人世间的感情。生与死,往往没有十分明白清晰的界限,几乎每个人都有昨日相聚明日相分的经历。当一个人切身体会了与亲友阴阳两隔的感觉之后,也才会明白灵场中人们的痛苦哀嚎是为何故。对嚎啕大哭的人,若是未曾亲历,人们往往只会报以同情,对他们的亲友去世报以惋惜。而私下却可能怀疑故去的人生前有否受到很好的待遇,去想那些泪流满面的人是否是在惺惺作态。这种怀疑不无道理。生前不孝不挚的情况不是没有。可多数的人,是流露着真的感情的。在这个世界上,真性情的人还是居多的。

试看每个奠念逝者的地方,往往哭自有人哭,笑还有人笑。不是切肤之痛,自然不会有太多的感触。哀毁骨立者精神实可嘉奖。不过,或许逝者并不希望看到活着的人因为自己的故去而伤肝动骨。尽管有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但却仍不可否认人们之间深笃的感情。正如你可以怀疑自己买的东西是假货,但是你不能否认正品行货的存在一样。在行走人生路的途中,自己该何去何从,往往有很多人弄不清楚。我也不例外。可自己迈下去的每一步,都后悔不得,也没有后悔的机会。看到别人故去,每个人都会很自然地想到自己的生活,考虑自己的人生之路。但是往往三分钟热度占领了大脑的多半区域,前车之鉴往往成不了后车之师。常听人说人生苦短,但多有人很随意的度过自己的短暂一生,并未好好地加以利用——甚而并未如自己所简单规划的那样生活。

人生的问题往往过大。谈起来不免惹人嗤之以鼻。然而君子必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在实践的指导下可立其言,有言而后可修身,或者说立言时已在修身途。立言不求人知,修身不必人度。日三省而无可自惭之处,便足以立世了。

哭着落地,笑着入土。前者是种常态,多数人都可以做到,或者根本不用自己管顾;后者则需充分的准备和长久的酝酿,是种至高的境界。几人可以达到呢?

标签:路行 有感 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