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谷

位置:首页 > 校园范文 > 读后感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精选900字

读后感1.81W

人是孤独的,在世上被许多事情牵扯着,实际上只是对付,寻得着说得着话的人,难之又难。而若一辈子没处说,却也憋得慌。相信许多人看完这本《一句顶一万句》的书后的第一个感觉就是憋屈。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精选900字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精选900字

刘震云多次提到一个生活中的现象:只要是中国人,几个人凑在一块儿,都是欢声笑语。不但知识分子是这样,酒桌上是这样,就是工地上的民工也都一样,都是欢声笑语,但剩一个个体的时候,他们在街头蹲着,你会发现他们眉宇之间露着一丝忧郁,这是中国人的孤独。刘震云想借《一句顶一万句》来“全面、系统、特别深入地挖掘这种孤独。”

他甚至想过给书取名叫《一地孤独》,刘震云谈过自己对中国人的孤独的理解:“很多中国人不认为自己生活得孤独,这就跟酒晕子说自己没醉一样。中国人的孤独是体现在细节上的。西方是人神社会,人可以对神忏悔,对神倾诉。但中国没有上帝,就只能找人说话,但找一个知心朋友是非常不容易的。神不会背叛人,都是人背叛神。神的嘴是严的,知心朋友却不一样,他可能会把你说的知心话都说出去,知心话马上就会变成危险的刀扎向你。所以知心的朋友是危险的,知心的话儿是凶险的。”

我不止一次向人推荐过《一句顶一万句》这部小说。这部小说上半部分是我模仿不来的文笔,岁月与经历沉淀下来的潇洒;后半部分告诉了我关于爱情的真谛,就是找一个能说上话能说一辈子话的人。《一句顶一万句》这部电影,拍了一个绿帽子的故事,改编自原著后半部章节,讲的事中国式的孤独。窝在影院角落看完这部电影,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日子,过的是以后,不是过去。

大学的时候我认为一个人去看电影的是相当有勇气的人,而然毕业后的我习惯了一个人坐在电影院的角落,看大荧幕上精彩纷飞,而我面无表情。

作为小说的忠实粉,是不能错过这部电影的。这是部慢节奏的电影,如果没有原著的底蕴支撑,这应该还是一部贴上文艺冷在角落的电影。因为那句“说不着”的话不是大多数人能够感同身受的。

从剧情结构上来讲。人物的历史感是不足的,无法托住剧中人物“这些年找不着说话的人”这句话的沉重性。真正的悲剧都是需要喜剧来衬托的,这部电影就是让欢乐部分变得如流星闪过,也唯有原著读者明白其中真意。

电影的亮点就是将小人物的姿态演绎得生动形象,尤其那种“恨”以及生活的场景,特别能让人体会到小人物的内心世界。从原著来而并不是原著的影射,而是另一种诠释,归功于编剧刘震云掌控了真正核心的东西。

再从镜头方面讲。一般准备以一部没有大明星进入娱乐圈的`,要么他有《疯狂的石头》那样的剧本,要么他能够像《路边野餐》般炫技镜头,甚至像《心迷宫》一般的剪辑也可以。

显然这部电影在镜头方面并没有特别与众不同的地方,惯用的还是文艺片的静镜头。配乐也没有特别出众,中规中矩讲完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结尾我期待王小波的短篇小说《绿毛怪》翻拍成的电影。

我也希望刘震云的作品能更多得翻拍成电影。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精选900字

世上的人有千千万万,能过心的人却千里难寻;书中的每个人都在寻找一个可以说上知心话的朋友,说得上话,且能触及心灵,提供温暖。《一句顶一万句》反映了中国式的孤独和友情观。

《一句顶一万句》书中的内容极其丰沛。且洗尽铅华,返璞归真。故事的厚度、宽度和深度,让人看到百年苍生的宽广和深邃。人世间百态丛生,恩恩怨怨,伦理情感……被作者“剔骨剥肉,一码一码,码放得整整齐齐”。书中描写了很多人物之间的关系:N对朋友,父子,父女,母子,夫妇,情人,雇主与员工……既觉得繁复又简单,且充满寓意。似乎所有的社群组织关系,朋友间的情谊,家庭的和谐,乃至于性欲爱情,都和人与人能不能对上话,对的话能不能触及心灵、提供温暖,化解冲突、激发情欲有关。

书中描写的虽是一班生活在乡土间的卑微百姓:卖豆腐的老杨,剃头的老裴,打铁的老李,以及杀猪的,贩驴的,染布的,开饭铺的,还有提刀上路杀人的……但这并不重要,因为无论你生活在何处,从事什么工作,都能对书中的人物的情感和故事感同身受,从中看到自己和身边人的影子。

关于书名,用刘震云自己的话说:“相对于书的内容,书的名字应该是一块冰,掉到水里也就是书的内容里能融化,而不是一块石头,在水里还是石头……”

一句顶一万句:“那一句”应该是句什么话就是一句有见识的话,因为“一句有见识的话,顶的上一万句废话”。书中的人物为了那句话,一个“走出”,一个“回归”,苦苦找寻百年,孤独伴随一生。心灵的疲惫和生活的苦难,以及无边无际的茫然和累,如影随形的陪伴着一代代中国人。

朋友是危险的,知心的话更是危险的,有时甚至像一把锋利的匕首,反而刺向自己。由于人心难测,由于社群、地位和利益变了,情景变了,时间变了,朋友也变了。因此,能够说贴心话、温暖灵魂的朋友不多,反倒生活在千年的孤独当中。

《一句顶一万句》,好书啊好书!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精选900字

当我看到《一句顶一万句》的最后一页,却不愿掩卷,我意犹未尽,沉思片刻,书中众多的人物慢慢地在我的眼前消失,而他们共同的渴望却变得越来越清晰。进而,又变成是我每天都在寻求的那种精神需求。我被作者的辛劳感动,密密麻麻的字里行间透出的是我们民族的每一份子几千年来都在呼唤的。多少年来每个人都在找寻灵魂寄托的方式,而多少年来又是那样的难以实现,所以才形成了我们的千年孤独。

本书写的就是我们最朴素的农耕民族的兄弟姐妹们。我曾经也是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人与人的沟通靠的是对话,这是最简单的灵魂碰撞方式。人从开口讲话起,说话就是一个最能完整彻底表达情感的方式。当你成年了,你说的每一句话将是通过大脑思维的,而你欲找寻能够倾诉的对象必定是你最信任的人。书中的人物都是在寻找能够说得上话的人。可是却是不尽如意,因为此时能说得上话的人不一定彼时就能够说得上话了。环境、文化素养、爱好、物质条件等等都会是形成能否说得上话的条件,而这些又经常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要有一个一辈子都能说得上话的人确实少之又少。所以也就有了鲁迅先生说的“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我以为,不是足矣,因为得一知己尚且很难,所以有一知己已经是万幸了。也就有了俗话中的“千金可得,知音难求”。

书中的人物性格是坚强的,百折不饶,为了寻找能够说得上话的人不断地与命运抗争。

看此书让我有一种沉重感,同情书中的人物,其实也是为所有需要得到灵魂寄托的人呐喊。

多年来,人心叵测和缺乏信任,人与人中间筑起了一道防线,阻止了相互间的沟通。倾诉与被倾诉是平等的,是需要心心相贴来完成。这是做人最基本的精神需求。我为之追求锲而不舍。

感谢作者说出了我的心里话。我性格开朗,喜欢和人交流。但是由于自己对人过于信任和不设防又会经常感到失望。曾经听人说起,朋友是阶段性的,我想这个原本是指在特定地点和场合得到的朋友,以及浮躁的社会造成的交友的浮躁。

看完此书,我又为自己庆幸,我有好多能够倾诉的好友,而他们又会无私地帮助我为我排忧解难。每当我得到快乐的时候我第一想到的就是告诉我的好友们,快乐成倍地放大了。每当我受到不舒时,我最先想到的也是告诉我的好友们,因为他们分担了我的痛苦减少了我的不快。

孤独的灵魂游走在几千年的华夏文化中,如果你能够找到一个精神寄托的方式,那么你会觉得并不孤独,毕竟你可以在文化长河中得到合适你自己的一杯水。茫茫人海中,难以寻觅你的知己,然后当你敞开心扉,以心换心,你会发现你不止一个知己,甚至有二个三个……

我是幸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