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谷

位置:首页 > 校园范文 > 观后感

支月英观后感

观后感3.07W
支月英观后感(一)

江西奉新县澡下镇白洋教学点藏在层层大山深处。在两间垂直、互相联通的教室外,老远便听到教师支月英的“大嗓门”和孩子们清脆的童声。53岁的支月英正不断地转场,为三个年级的孩子们轮流上课。

支月英观后感

记者一见到支月英,她满脸愧疚地说:“前段时间出去到外地去办事,没有给孩子们好好上课,很对不起孩子们。”为了表示歉意,在回来途中,她特意在县城给孩子们买了棒棒糖带上山。

1980年,19岁的支月英通过考试,在距县城100余里的澡下镇泥洋教学点当起了小学老师。没想到这一待,就是34年。34年来,她坚守在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的大山深处教书育人。在深山里她教育了整整两代人,从风华正茂的“支姐姐”教成了“支妈妈”“支奶奶”。

长期超负荷工作,支月英这些年常常头晕眼花,她患有甲状腺功能减退、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声带结节等病症,2006年因视网膜出血,她的一只眼睛已经看不见东西。但是,支月英割舍不下孩子们,“我每个月都存不下钱,很多花在看病吃药上,每天都要吃药。上课嗓子实在太累讲不动了,我就放课件光碟给孩子们看。”

支月英观后感(二)

1980年,江西省奉新县边远山村教师奇缺,时年只有十九岁的南昌市进贤县姑娘支月英怀对教育的热爱、对生活的憧憬,报名参加了奉新县澡下镇招聘山村小学教师的考试,并顺利考取。当她把这个喜讯告诉母亲的时候,母亲却愣住了:“英子,这么大的事,你怎么不提前和我商量?”母亲反复劝她:“我们不是本地人,不久就要回老家。而且山里生活不方便,老师也不好当。你要是去了那山旮旯做老师,我就回老家,一辈子都不认你这个女儿!”支月英的眼泪扑簌簌地往下掉,她紧紧搂着母亲,“娘啊,您怎能不认我,我是您的女儿啊”!母亲没有说话,泪水也不停滚落。最终,执著的女儿还是说服了赌气的母亲。“你只能试一两年。”无奈的母亲撂下了一句硬邦邦的话。最终支月英还是离开家乡进贤县,只身来到离家两百多公里,离乡镇45公里,海拔近千米且道路不通的泥洋小学,成了一名深山女教师。

一到白洋,她发现这里条件比预想的要艰苦。学校地处江西省奉新县和靖安县两县交界的泥洋山深处,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离最近的车站都要走20多里地,师生上学全靠两条腿在崇山峻岭间爬行。夜深人静时,山风呼啸,鸟兽怪叫,吓得人难以入睡。恶劣的条件吓跑了前来任教的外地教师,他们像走马灯似的来了又走。

看着年轻的支月英,当地村民都笑笑:要不了几天,这姑娘就会像别的老师一样哭着跑掉。但过了一年又一年,乡亲们不但看到支月英坚持了下来,还看到无论刮风下雨、结冰打霜,她都一个个送孩子回家,像自己亲人一般对待。于是乡亲们议论开了:“这位老师靠得住,肯定会用心思教好我们的孩子!”但也有不同声音,“莫想啊,顶多再过两年就会走掉,我们这地方哪能留住这般好老师啊!”冬去春来,寒来暑往。这位外乡的女教师,用自己36年的倾心守望,兑现了自己的承诺,成为深山乡村人人尊敬的人民教师。

不惧艰苦爱孩子,贫瘠山村撑希望

两年过去了,她渐渐与家长熟了,同孩子感情更深了。大多数家长才翘起大拇指,赞不绝口地说:“嗯,这姑娘不错,是位好老师!”

她教孩子们读书识字,唱歌跳舞,认识大千世界。但贫穷的山村并不是世外桃源,山村的教育更显落后。但艰苦的条件并没有难倒支月英。刚参加工作时,她的工资只有几十块钱,有些孩子交不起学费,家长不让孩子上学,支月英经常为学生垫付学费,垫着垫着,有时买米买菜的钱都不够,她只得去借,老公小蔡发现了,他会大动肝火,“跟你活咯鬼,像叫花子一般”!她忍气吞声,总是笑着说:“日子会好起来的!”后来,支月英被任命为校长,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工作也更忙了。她既要承担教育教学任务,还要做好教学点的管理服务工作。

穷山村的学校破烂不堪,她买了材料,把教室修好,把冬日刺骨的寒风拒之窗外,学生在教室里暖洋洋的。学校不通班车,每逢开学,孩子们的课本、粉笔等都是支老师和其他几位同事步行二十多里的山路肩挑手提运上山的,一趟下来,腰酸腿疼,筋疲力尽,浑身酥软。山村的家长重男轻女,不让女孩读书,支老师走门串户,与家长促膝谈心,动员家长把孩子送来学校,没让一个山村孩子辍学在家。

母亲从老家来学校看她,看到女儿步行二十多里到山下接自己,心疼不已。支月英对母亲说:“这里山好,水好,村民朴实善良”。母亲心疼地说:“你就净说好!”她只是望着母亲笑。其实她心里装满了对亲人深深的愧疚,她何尝不想尽享天伦之乐,但她更愿意把爱意播撒在这青山绿水,让这份爱生根发芽,承载起贫瘠山村的绿色希望。

年过半百战病魔,往更远的深山里钻

长期超负荷的工作,支月英经常累得头晕眼花。她患有甲状腺功能减退、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声带结节等病症,2003年10月18日上午,正在讲课的她身体剧烈疼痛,几位家长迅速把她送往医院,医生诊断她身患胆总管胆囊结石,并马上进行了手术。住院的几天,她心里一直惦记着她的学生。刚刚出院,就立刻回到了学校。更让人揪心的是,2006年支月英因视网膜出血,一只眼睛已看不见东西。领导几次找到她,给她调换环境,安排一点轻松的工作,支月英微笑地说:“谢谢领导关照,我能坚持一天就挺住一天!”说句心里话,她还是舍不得这些娃娃们。

2012年2月,组织上考虑到支老师年纪偏大,身体欠佳,决定再次调她下山,进中小任教。她老公连忙为她准备行李。可她满眶泪水,哽咽着说:“白洋的家长需要我去那儿当老师,我答应了!”她老公赌气把行李一扔,说:“你一个人去,我不管你了!”她苦口婆心说服老公,扛着行李奔赴更远的山村白洋村小任教。

她一到那儿,就遇上久雨低温,就在泥泞的山路上接送学生,家长如同亲人般的对待她。学生李小军起得晚,她每天去接送,还要辅导他做作业。孩子进步很快,令他的家长赞叹不已。在那小山村里,时时可以听到这种声音,“真是来了位好老师,孩子读书不用烦恼了!”。后来,在外地读书的孩子纷纷转回白洋教学点,学生由原来的5名增加到现在的20多名。

山村红烛闪余晖,从“支姐姐”到“支妈妈”

36年来,支月英心中始终只有一个目标:好好教育孩子,好好对待每一个孩子,为山里娃的成长多做点实事。

每天,她认真备课、上课、改作业,教孩子们语文、数学,还教他们唱歌、画画,与他们一起玩耍。她的付出也得到了学生及家长们的认可。山花开了,总有孩子为她采来最香的一束;山果子熟了,总有孩子用书包带来最甜的一捧;她生病时,总有孩子带来滚烫的熟鸡蛋;逢年过节,总有乡亲们送来自己舍不得吃的东西……

支月英难忘此情,难舍此山。她习惯了在大山里教书育人的生活;习惯了在风霜雨雪时,把孩子们一个个送回家;习惯了那些留守孩子把她当姐姐、当妈妈一样聊天、撒娇。

一茬又一茬的孩子毕业了,有的考上了大学,参加了工作,但都对支老师恋恋不舍。山里人早把支月英老师当成他们的亲人,孩子们只要听说支老师会走的消息就问:“支老师,您不会走吧?支老师,您可以不走吗?”看到他们至纯至善的`目光,支月英又怎么忍心离开呢?

而今,支月英已年过半百,当乡亲们问她:“支老师,你退休后我们还请你继续到这任教”。她感动地回答:“我是大山的女儿,如果身体允许,我就一直教下去。”从19岁到55岁,从“支姐姐”到“支妈妈”,支月英整整教育了大山深处的两代人。

对于现在的生活,支月英感到很满足,她常说,自己虽然没有别墅,没有汽车,但她感到自己心底比千万富翁还舒坦。当在千里之外创业的学子来看望她,亲切拥抱她的时候,这种幸福感才是人生最美的享受,才是青春奉献的美好报偿!

支月英的事迹在《榜样》节目中播出后,引发网友热议。

共产党员网网友田晶观看节目后,通过支月英握住“粉笔”的手,感悟共产党员的奉献精神,她说:“支老师的手是握粉笔的手,也是因为这双手,撑起了山里人整整两代人求知的天空,展现了共产党员的无私奉献。”

网友周鸿认为,支月英等榜样们的奋斗足迹告诉我们,“岗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尽心尽责,乐于奉献,就能兑现党旗下的誓言,实现无悔的人生。”

网友孙刚有感于支月英在深山中的坚守,认为其无悔坚守,“创造的不仅仅是看得见的物质财富,更是迎难而上、实干苦干,用铁肩把道义、责任扛起来的精神财富。向榜样学习,做合格党员,就是要学习他们甘于把基层当舞台,把工作当事业,立足岗位真抓实干,用一流标准,创一流业绩的执着追求。”

支月英观后感(三)

山花中最香的那一“支”

记36年扎根深山的江西奉新澡下镇白洋教学点教师支月英

36年来,她走得最多的是崎岖坎坷的山区小路,想得最多的是渴望飞翔的山村孩子。她的心中始终秉持一个目标,就是用心呵护每一个山村孩子的梦想。她以自己的坚守和热爱,诠释了教师这个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内涵。

她,就是江西省奉新县澡下镇白洋教学点教师支月英。

从“支姐姐”到“支妈妈”

几十年坚守在偏远的山村讲台,支月英先后教过大山深处的两代人,她也从“支姐姐”变成了“支妈妈”。

1980年,奉新县中小学教师队伍青黄不接,偏远山区更缺教师。19岁的支月英怀着对教师职业的憧憬,报名参加了奉新县澡下镇招聘山村小学教师的考试并顺利考上。她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前往海拔近千米、最缺教师的泥洋小学任教。

穷山村里的学校破烂不堪,她买了薄膜、钉子,把窗户钉好,将冬日刺骨的寒风拒之窗外,学生在教室里暖融融的。

这里山高路远、人烟稀少,条件十分艰苦,晚上支月英一个人住在鸟啸兽嚎、无人做伴的旧教室里点灯备课、改作业。为了能留住支老师,好心的村妇们轮流抱着被子来与她做伴,经常有孩子带着家里炒的菜送给她吃,星期天没回家总会有人请她去吃饭……这一切深深地打动了支月英,也使她从内心里下定了扎根山村教学的决心。

每天,支月英认真备课、上课、改作业,教孩子们语文、数学,还教他们唱歌、画画,与他们一起玩耍。山花开了,总有孩子给她采来最香的一束;山果子熟了,总有孩子用书包带来最甜的几颗;她生病时,总有孩子带来一个个滚烫的熟鸡蛋;逢年过节,总有乡亲们送来自己舍不得吃的东西……她渐渐与家长熟了,同孩子感情更深了。

家长们纷纷翘起大拇指,赞不绝口:“嗯,这姑娘不错,是位好老师!”

支月英很快在教学上崭露头角,工作不到两年,她就担任了这所只有5名教师、上百名学生的学校校长。从此,她把学校当成了自己的家。学校设施简陋,她就想尽一切办法添置,经常不厌其烦地从外地购买,一步一个脚印地改善着办学条件,尽量使大山里的孩子能享受到与山外孩子一样的教育条件。为了节省开支,每学期开学买课本时,她带头用扁担挑着几十斤的课本,步行10多公里到学校。再后来,她学会了骑摩托车,为给学校办事,骑坏了3辆。

别人往山外走,她却往深山里去

支月英慢慢习惯了在大山里教书育人的生活;习惯了在风霜雨雪时,把孩子们一个个送回家;习惯了那些学生把她当姐姐、当妈妈一样聊天、撒娇。

由于身患高血压、甲减等疾病,从2003年起,上级教育部门多次要给支月英换工作环境,都被她婉言谢绝了。2012年2月,组织上考虑支月英年龄偏大、身体健康每况愈下,决定将她调到交通便利的澡下镇中心小学任教。

在即将调往镇里的中心小学任教时,支月英收到了澡下镇白洋村群众的一封联名信,村民们说,白洋村条件艰苦,请的教师都辞职了,希望支月英能到白洋村任教。看着村民言词恳切的邀请信,支月英二话没说就答应了,成了白洋教学点第一位公办教师。

别的教师都是往山外走,可她却往深山里去。家里人很不理解,心疼地说:“你也年过半百,身体又不好,就不要去白洋小学教书了。”她总是乐呵呵地说:“30多年都这样过来了,白洋的孩子需要我,我怎能打退堂鼓呢?”

一到这个深藏在大山之中的村庄,支月英就走家串户,了解村里孩子们的上学情况。为了让白洋村的孩子们享受到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她一个人开设了全科教学、快乐读书等特色教学。

有一年夏天,一个学生上课时突然又吐又泻,她不顾炎炎烈日,背着学生到10多公里外的医院治疗。打完针已是黄昏时刻,她付清50多元的医疗费后,又背起学生回了学校。

当初工资只有20多元,家长有时交不起学费,迟迟不让孩子来报名,支月英总是先垫付上。“没有办法,你不交,他不交,学校就得关门了”。垫着垫着,有时买米买菜的钱都不够,她只能去借。

学生李小军起得晚,支月英每天去接送,还辅导他做作业。孩子进步很快,令家长赞叹不已。在那个小山村里,时时可以听到这样的声音:“真是来了位好老师,孩子读书不用担心了!”后来,在外地读书的孩子纷纷转回白洋教学点,学生由原来的5名增加到现在的20多名。

面对记者采访,支月英说:“可能我的生活并不富裕,但是,每当看到孩子们一张张可爱的小脸,听到学生们学业、事业有成的消息,我觉得自己比富翁还要富有。”

照亮了山里孩子前进的路

36年来,浩瀚无涯的林海中印满了支月英默默耕耘的足迹,她用爱燃烧自己的青春,照亮了大山里孩子们前进的路,为他们点亮了精彩的人生。

2003年的一天,身患胆管结石的支月英在讲台上痛得发抖,豆大的汗珠滚落下来。学生发现后叫来一名家长,迅速把她送往医院做手术。

住院期间,孩子们总是打电话问:“支老师,您好了吗?”支月英回答:“好多了,过几天我就回去!”听到孩子们的欢呼声,支月英决定回校休息。

支月英常常头晕眼花,经过医生检查,她血压偏高,导致视网膜出血,严重影响视力,只有一只眼睛能够正常使用。领导几次找到她,提出给她调换环境,安排轻松一点的工作,她微笑着说:“谢谢领导关照,但我还是舍不得这些娃娃。”

虽然身体状况不太好,但支月英还是执着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夜晚还在灯下批改学生作业、钻研教材、写教学论文。

“好大一棵树,任你狂风呼,绿叶中留下多少故事,有乐也有苦……”这是支月英最爱哼唱的一首老歌,每当唱起它,她的目光总会投向日夜陪伴自己的深山里的棵棵大树。支月英觉得自己也是扎根于此的一棵“大树”,学生就像是一群叽叽喳喳的小鸟,在她身边飞来飞去,在她身上筑起小巢,在她的绿叶间快乐歌唱。山里的留守儿童依偎在她身旁,拉住她的手问:“支老师,您不会退休吧?”“不会,我怎么舍得你们!”她吻着孩子的小手,露出灿烂的笑容。

36年来,她既是老师,又是校长,还是保育员。36年来,一茬又一茬的孩子毕业了,有的考上大学、参加了工作,但对支老师依然恋恋不舍。山里人早把支月英当成了他们的女儿。


标签:观后感 支月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