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谷

位置:首页 > 校园范文 > 观后感

【热门】个人读后感

观后感1.08W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个人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热门】个人读后感

个人读后感1

这本书是朋友yx送的,一开始并没有什么兴趣,看了一些就随手搁在了书架上。后来有天天气很好,就又拿出来看。看到中段哈罗德在斯洛伐克女人的帮助下重获新生,真正认识到了自己的旅途开始,我就再也停不下来了,只想继续看下去,看哈罗德还要经历怎么样的困难,看他和莫琳和戴维他们一家人到底发生了什么,看奎妮是否撑到了哈罗德到达的那一天……

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笨拙,木讷,内向,无宗教信仰,交流障碍,甚至不知道如何表达对儿子的爱,穿着一双帆船鞋,一件防水夹克。什么都没有准备,就凭着自己强烈的意念,走路87天,627公里,难以想象。我很钦佩哈罗德的勇气和毅力。以前我一直觉得,没有信仰就很难完成很多事,没有伟大的梦想,就很难到达远方。看完这本书,原来没有信仰也可以走完一个人的朝圣之路,没有伟大的梦想,依旧可以依靠强大的信念到达你想抵达的地方,或许那不是成功的山顶,但那却是你的精神故园。

生活在21世纪。智能手机变成了生活的遥控器,交通工具成为了身体之外的双腿,电视电脑取代了自然生活,高楼大厦替代了树木花草……当我看到哈罗德没有手机、没有电脑,甚至没有专业的徒步鞋时,我想到我们,这些日渐被高科技操纵的人,我们离不开手机,放不开自己的'身心,每天只是局限在城市的一隅。我忽然感到羞愧。我想到自己之所以想看着这本书是因为我手机摔坏了很无聊不然根本不会想起,于是更加羞愧。

多久没有好好看书,好好写读书笔记了?高中时每天被语数外史地政淹没,我就在想,等到了大学,我一定要看很多很多书,把这几年没有看的、想看的书都看完。大一刚开学的班会上,我在心愿墙上写下我要在这四年里看完600本书。可是这么久了,其实根本没有好好看完几本书。有时间的时候,都在看视频、玩手机、聊天扯谈。看吧,拖延症就这样浪费了近一年时间。

哈罗德让我明白,我们可以做很多事。只要拥有自己的信念,那么就一定能够看到路的方向。对,中途一定也会有迷惑。但要相信那一句话“当一个人真正想做一件事时,全世界都会来帮你”。

于是我又想到了我们身边都存在的那些穷游者。他们有的搭车去柏林,有的骑行川藏线,有的徒步穿越亚欧。都是灰头土脸,吃尽苦头,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磨难,体验着难以想象的身体疼痛。他们的勇气,来源于对梦想的执着,对信念的坚持。

每个人都曾经有过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的梦想,可是,大多数人的梦想都淹没在生活的琐事里,就像五月天的歌词“期待一场旅程精彩万分你却还在等等到荒废青春用尽体温才开始悔恨”。我希望有一天,我真的能有勇气去开始一场说走就走的旅程,我能去做那些只敢想不敢做的事,我不再奢求所有人的理解而真正听从我内心的声音。说偏了,下面说回去。

在哈罗德的旅途中他遇到的一个女人对他说:“你还以为走路是世上最简单的事情呢,这些原本是本能的事情实际上做起来有多困难。”她继续说,“而吃,吃也是一样的,有些人吃起东西来可困难了。说的也是。还有爱。这些东西都可以很难。”

路途的最后,我们从妻子的眼里看到了这八十七天的朝圣之旅对哈罗德的改变:“他当然没有长高长胖,但看着这个满面风霜的男人,黑色牛皮一样的皮肤、卷曲的头发,她突然觉得自己像张白纸一样平平无奇,不堪一击。是他那种生命力使她颤抖,好像他终于成了早该成为的男人。”

有一个细节我觉得很好,书中,哈罗德不嫌负累,买了本《野生植物百科辞典》,带在身边。他从此知道了这土地上许多许多植物的名字,一一问名之后,这些闲花野草,在老头眼前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新面目,像直到此刻,它们才真正地具有了耀眼生命一般。看似闲闲带过的一笔,给全书带来了质朴的诗意。来于尘土,行于路上,又归于尘土,土地永远在那里,为人与万物而备。

一本好的小说,能够吸引读者阅读的欲望,能够引起读者的深思,能够让人期待不同的生活,产生与以往不同的想法。

个人读后感2

65岁的退休老人哈罗德收到朋友奎妮病重的一封信,因加油站女孩的一句话,他开启了87天627英里路的朝圣之旅。在每个人看来,走路如此简单,只不过重复把一只脚放到另一只脚前面。难得在于坚持,希望让朋友活得更久的信念支撑着他走下去。一路上有人冷嘲热讽,有人支持鼓励,他会因别人馈赠的帮助或充满力量的笑容而走更多的路。当然他也会遇上各种困难,比如脚起泡发脓肿到无法塞进鞋里,饿得两眼昏花,累晕倒在滂沱大雨中,当无数次想放弃的时候,他总会在回忆中找到方向找到坚持下去的理由。

书中在描写哈罗德心理活动的时候,我觉得他不仅在靠信念徒步救朋友,更是在一个人的旅途中救赎了自己以及他的婚姻。他的一生像极了茫茫人海中的你或我,我们如此平凡,每天麻木地上班、下班,在匆忙的日子里,错过了蓝天里游动的.一朵白云,错过了花儿盛开的春天,你更不会停下脚步在路边的树丛发现鸟窝里那嗷嗷待哺的生命……当哈罗德身处一条没有尽头的路,绵绵群山,他会孤单害怕吗?他应该也会害怕的,但我觉得他一点都不孤单,他的回忆像满天星辰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闪闪发光。当途经闹市,耳边送来人声喧哗,眼里填满色彩斑斓,他是多么怀念无垠大地、日月星辰陪伴的日子,只有在那样的地方,他才能听到自己心里的声音。

一路的回忆,一路的思考,一路的顿悟,从哈罗德迈开脚步决定从南向北去看望患癌的朋友奎妮起,他再也不是以前的哈罗德了。他在擦肩而过的陌生人身上看到了许多自己曾经的影子,当他以一个旁观者的心态重新审视自己作为父亲与儿子、丈夫与妻子的关系时,他在自责与愧疚中渐渐理解了妻儿。他们彼此深爱,却因儿子的自杀身亡从此形同陌路,不再有任何交流。得感谢这样一次朝圣,让哈罗德和莫琳再次找回了初恋时的笑声和快乐。原来爱一直在,只不被生活的尘埃埋藏的太深太深。

一个人的朝圣,让我觉得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独自在自己的人生路上朝圣呢?我们有信念亦犯错,不仅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陌路人,还会遇到千奇百怪的事,更会遇到一个又一个坑。正因为相信未来可期,我们不能在坑里沉沦,止步不前,而要学哈罗德那样,无论多艰难,都要咬牙把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的前面,太阳也好,月亮也罢,只要有目标,就可日夜兼程。

最后快到目的地时,哈罗德几乎要放弃了,他开始怀疑自己,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能有什么意义,他是奎妮的谁,他怎么可能救她?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的眼睛湿润了。那些心路历程曾经也在自己心里停留,当我们怀疑自己所付出的一切毫无意义之时,那种绝望的感觉就如同坐过山车失重的瞬间,你觉得自己真的会变成虚无,所以拼了命地喊叫以证明自己的存在。但是当你理解了付出的意义,也就不会再纠结回报了。一句话,一个举动,一个笑容都能温暖一颗冰冷的心,而付出又怎可能没意义呢?往前走,往前看,付出的意义便在一程山、一程水中慢慢铺展开来。倘若在付出与回报里转圈圈,又怎有空间容纳那些看似渺小却可暖人心的价值呢?

这是一本值得人人读一读的书,它不仅仅关乎哈罗德一个人的朝圣之路,书中回忆的生活琐事,情感变迁以及为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这些都是你我生活的日常,也是我们一生无法逃避的问题。与其说本书让读者走进了哈罗德的生活,不如说是哈罗德带我们每一个人走进了各自的内心世界,在万籁俱寂的天地之间,在澄明的岁月长河里看到了本真的自己以及还原真相的每一件事情。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高度看同一件事,你便有了不一样的理解与看法。当你要生气的时候缓一缓,当你要抱怨的时候歇一歇,当你要质疑的时候想一想,或许所有的事情都不至于想象的那么糟糕,只因冲动、悲观蒙蔽了双眼而把自己置身于暗无天日的深渊不可自拔。

一个人的朝圣,一个人的救赎,当我们将自己的灰色世界调成彩色之时,你会发现让空气发霉的绵绵细雨也变得可爱起来。生命就是这样,迂回曲折却能无所畏惧、勇往直前,重新养育一些东西的感觉是真好!

个人读后感3

我在九把刀中,看到这本「等一个人咖啡」,一开始看觉得还好,不过之後越看越起劲。尤其当我看到:老板娘笑着,没有眼泪,也没有一丝悲伤。我哭了。我不知道该怎麽开口问,「他」最後怎麽了。但我知道菜单上为什麽有一道老板娘特调。这就够了……

书中我喜欢阿拓的纯真,如果我是思萤我第一个选择阿拓,不过,泽宇也不错,就像现实中所谓的白马王子吧!看完这本书,再次让我爱上九把刀的字句,幽默又令人感动。冒着被迷昏的危险跟发春的维士比让我噗哧大笑,手猛拍沙发。

南寮的烟火和飞来的仙草蜜那感觉顿时沦陷到自己的甜蜜回忆。

看完了我终於了解,为什麽九把刀的作品会如此的受欢迎,因为他作品里都会有个故事。是爱情的也好,是亲情的也好,是让人感动的也好,看完了会叫人回味无穷的也罢。而且九把刀所写的小说,有好多好多都被拿来拍成电影甚至偶像剧呢。

那种平易近人的文笔,直接把自己当成故事里的主角或是配角的心情,然後写出各种不同特色的故事人物!浅显易懂,没用太多的文言文,完全是以最白话,就像我们平常交谈那种方式来写出一个令人回味的作品。

等一个人咖啡店里有许多人都在等待适合自己的人。每个人都用不同的方式在等一个人,但相同的是都不知道在等谁,他们都用不同的.方式去等待。咖啡店老板娘在等待能够不管刮风下雨,或发生什麽事都要到咖啡店喝老板娘每日一杯「老板娘特调咖啡」、顾客泽宇和阿拓等待着接受自己的人、店员思萤等待着适合自己的人,咖啡店里的每一个人都在等待一个人。虽然都不知道是在等谁,

但终究还是会等到自己等待的那一个人。当一个平凡无奇的人可以牵连出一段人与人之间的故事,证明了人是息息相关的,每个人都不可或缺,因为每一个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这本书所写的每个人看起来都像配角,但事实上每一个人都是主角,都是这本书里面最特别的人物,假如这本书少了其中一个人,这本书便会像未完成的缺页书,故事整体很奇妙,从来没有想过故事可以这样的写法,给了我不一样的思考方向。

老板娘也有个算是浪漫的悲伤过去,而这过去,转变成她开这等一个人咖啡店的动力。这家等一个人咖啡,让她等一个能陪她过往後每一个幸福又甜蜜的未来。不管是在等一个人咖啡店里,还是在某个角落,每个人都在等一个人,但他们不只是等待,除了等待,他们也活出了人生的色彩。

阿拓,这本书的男主角,他的前女友是被一个同性恋给追走的,而那个抢走他女朋友的人,就是冷面笑匠,阿不思,突然的,想到一句话:「这世界是多麽的小呀!」而阿拓也因为女朋友被同性恋追走这件事,被朋友笑了好多年,但阿拓被自己朋友嘲笑时并没有生气,也没有反驳,感觉他好像是个懦夫,要不是思萤跳出来帮他,或许他到现在还是在被朋友嘲笑,也还交不到女朋友吧!但看到後面有一段阿拓对思萤说的话:「从很小的时候我就习惯用十年後的自己来看当下,所以很多事我其实都不在乎,例如店员找错钱给我或是服务生送错了菜这种小事,十年後的我根本就不会在意,所以现在的我何必要生气呢?浪费时间也浪费精神啊。」看完阿拓说的这一句话後我才明白,阿拓对人生自有一套哲学。

女主角,思萤,我觉得她是一个很努力的人,故事的开头是说思萤暗恋着一个到等一个人咖啡店喝「肯亚」咖啡的男配角泽宇,思萤一直很努力的追求属於她的幸福,希望自己能多靠近泽宇一点,可是後来泽宇向思萤告白了,也亲了思萤,原本以为故事就这样要结局了,但剧情却突然来个意想不到的大逆转,思萤终於明白了自己的心意,勇敢去追求自己的幸福,虽然晚了点,不过她还是来的及把握住自己的幸福。每个人只要能明白自己的心意,一定都能把握住自己的幸福的。

个人读后感4

一日,读周国平先生的散文,文中有句话——我们在黑暗中并肩而行, 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让我想起了前些日子买的一本书——《一个人的朝圣》。于是,翻出来,潜心拜读。

《一个人的朝圣》不仅关于爱的得失,还关于日常生活的信念及万物之美。

主人公哈里德并不是一个宗教信徒, 不会烧香拜佛,但他用了 87 天的时间,完成了自己的朝圣之旅。他,穿过喜怒哀乐的自我,走过百态纷呈的社会,在旅途中完成了与自己的对话。期间,他曾经以为不会发生的事情发生了,曾经以为不能完成的事情完成了,曾经以为可以忘记的一切又被重新唤醒,曾经以为无法愈合的伤痛烟消云散了,他得到了内心的宁静。记得有位哲学家说过,人们担心的事情,80%不会发生;发生了的,80%都是没有考虑到的。所以,不要担着过多的顾虑去生活,怀着“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心态,全身心地享受当下的生活。

主人公哈罗德的经历让我明白,我们能够做的事情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只要拥有坚定的信念,就一定能够看到路的方向。途中可能会迷茫,可能会犹豫,但一定要相信那句话:

“ 当一个人真正想做一件事时,全世界都会来帮你。”

我又想到了新闻里报道的那些穷游者。 有的搭车,有的骑行,有的徒步……个个都是灰头土脸,吃尽了苦头,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磨难,体验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身心的疲惫。他们的勇气,来源于对梦想的执着,对信念的坚持。

我们每个人都有穿越世界去旅行的梦想,可是,大多数人的梦想都淹没在生活的琐事里了,就像五月天的歌词“期待一场旅程/精彩万分/你却还在等/等到荒废青春/用尽体温才开始悔恨”。

我希望有一天,我有勇气去开始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我能去做那些曾经停留在幻想里的事,我不会奢求所有人的理解,但我要听从我自己内心的声音。

在旅途中,哈罗德遇到的一个女人,她对他说:“ 你还以为走路是世上最简单的事情吗?

这些原本是本能的事情实际上做起来最困难。”她继续说,“吃, 是其中的一样。有些人吃东西可困难了。说,也是。还有爱。这些东西都很难。

旅行的最后,我们从他妻子的眼里看到了这87天的朝圣之旅对哈罗德的改变: “他当然没有长高长胖,但看着这个满面风霜的男人,黑色牛皮一样的皮肤、卷曲的头发,她突然觉得自己像张白纸一样平平无奇,不堪一击。

是他那种生命力使她颤抖,好像他终于成了早该成为的男人。”

此外,书中有一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哈罗德不嫌重负,买了本《野生植物百科辞典》,随身携带。因此,他知道了大地上的许许多多的植物。当他能够叫出那些野花野草的名字后,它们的生命好像鲜活了起来,阳光下是一张张笑脸,微风中摇摆的是最拉风的舞姿。

看似毫不起眼的一笔,却给全书带来了质朴的诗意。来于尘土,又归于尘土,大地永远在那里,载着万物。

一本好的`小说, 能够挑起读者阅读的欲望,能够让人看到生活的其他可能性,最后还能够引发读者的深思。

旅行,不仅仅是点到线、线到面的移动,也不仅仅是用双脚去丈量大地,而是像《行走的力量》中的陈坤,所有的出发与行走,都只是为了抵达自己。我们身边有太多的人,希望借旅行远离当下的烦恼与无趣的生活,

但又放不下走不开,只能默默羡慕那些疯癫的行走中的人。人常常控制不了生活的无常变化, 无一幸免地做错很多事。但人的一生,毕竟是很长的一段旅行,走了错的路,可以再返回来;绕了远路,但还是能到达目的地。走着走着,我们终究会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人。不着急,不犹豫,一步一步向前,一点一点靠近,带着一颗朝圣的心。

个人读后感5

日记,一般都是一个人的私用物品,自己写,自己看。而有一对父女,却是你写一页,我写一页,两个人写,两个人看,坚持了九年,读来感人至深。

日记的作者程敏同志在日记中倾注了自己对女儿深深的爱。在对女儿的教育方面采取了很多正确有效的方法。女儿也用自己的成长给老父亲以欣慰的回报。

这样的做法给了我们很大的启迪。在今天这个房子大了,空间小了,电话多了,沟通少了的年代,他们还能坚持这种交流方法,真是太难得了。

家庭教育的重要已经日益升温。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叹,生养一个孩子容易,教育好难。从孩子还在妈妈的肚子里就进行方方面面的胎教,出生那天起就开始规划孩子今后该如何如何。家长有了这样的责任感是正确的。可喜的。

但是,现在的父母太忙了,为了孩子将来能过的更好,他们奔波在尾气超标的公路上,无暇顾及身边的一切。总是想找一点时间来陪陪孩子。挤一点点时间看看孩子的学习。只可惜大人与孩子能够交集在一起的时间太少。父母回家,孩子已经睡了,孩子上学,父母可能又不在身边。渐渐的矛盾多了。维系这份亲情更多的是直白的'金钱兑付。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程敏选择了给女儿留小纸条,把自己要对女儿说的话写在小纸条上。纸条积累的多了,女儿觉得保存起来不方便,于是建议爸爸改用日记本交流。

有了这个方法,两个人天天坚持,日积月累,好处也越发的明显。首先是交流的及时。其次这种静态下的交流有思考的过程,措辞得体,留有余地,易于接受。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交流是双向的。无形中形成的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可贵的。有人或许会质疑,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面对面的效果都不如意,更何况是无声的交流呢。所谓“润物细无声”应该是相似的道理。

我记得自己的一个同事就曾经采用过类似的方法与学生交流,她的班级是毕业班,学生大了,难免有很多事情不想被大家都知道,但又苦恼于自己解决不了,于是班主任老师就和大家建立了小本本说悄悄话的做法。据说,效果非常不错,一些青春期的敏感问题,她都处理的很好。

读着这篇文章,不由的联想自己与女儿的相处过程。这个聪明外项的孩子可以和别人很快成为朋友,但却很难接受我走进她的生活。不论我采取怎样的示好,都无济于事。她竟然有一次在自己的房间门上贴了一张便利贴:“未经我允许不准随便进入我的房间”,我看后觉得很有意思,女儿大了,想有自己的空间了。可仔细在看还有一个小括弧,里面又补充了一句话,看后,我差点晕过去。(爸爸除外)。

苍天!一家三口,两个人可以进入,那明摆着就是我不能进她的房间。当时的心情真是生气至极,伤心至极,失望至极。

女儿喜欢画漫画,有一次,送我一幅,我一看,把我画的好漂亮,这说明女儿还是喜欢我的。漫画旁边还有一段对白;妈妈我最希望你能回到童年!第一感觉很舒服,再仔细一想孩子还是给予了另一层含义的。因为她说过我不了解她们这些小屁孩儿的想法。原来如此啊。

这些不能全怪孩子,我应该反思自己。爱是没少付出,可惜方式不恰当,利用自己与她在一个学校的便利条件,我对她的一切都了如执掌,上课听讲如何,作业写的如何,回答问题如何,课间活动如何、、、、、、、很多时候误解了她,伤害了孩子幼小的自尊心。亡羊补牢还不晚,更何况这个“牢”的补救是那么的有价值。所以,我也一定要找到与女儿相处的最好方法。

人生的规划真的无须多么的久远,无须多么的庞大。塌实的,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教育好自己的学生。做一个幸福的家长!做一个快乐的老师!足够!

个人读后感6

责任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使命:

看到这里忽然间想起电台播放的一个小故事:小张是个很内向的女孩子,毕业后很久苦于找不到工作。一次她参加了一个面试居然通过了。后来在这里实习,由于学历较低,她只能负责的经理的文秘工作。可是在工作几天以后,经理告诉她由于公司刚刚成立,不想招聘新人,所以和她一起进来的几位包括她都要离开再谋它职。小张很爽快的答应了,但是第二天她仍然很早来上班,继续整理资料。经理很纳闷,同学笑她傻,经理说:既然你不能在这里工作,也没有必要来上班了,别浪费宝贵的时间。小张笑了:既然我要走就要把手头的工作做完,还差一点就弄好了,否则新来的人不知道情况还要从新整理一遍,岂不耽误事情。经理笑了笑走了。等他再回来时,小张已经走了,经理看着整整齐齐的资料,和打印的很完整的联系电话,陷入沉思。之后小张在一家餐馆做了服务员。一年后小张突然接到了那个经理的电话,原来经理一直保留着她的电话。经理要求小张回到公司,公司急需用人。小张回到了原来的单位。继续负责文秘工作。谁想得到,不久后小张就成了这里的办公室主任。经理的解释是:她的责任感感动了我。

就像我们每一位父母都应该为自己的孩子负责一样,对自己的工作负责,那样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

工作就意味着要负责任:

依照我国刑法不满14周岁是完全不负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那么14周岁以后你就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我们既然已经工作就不能像14岁以下的孩子那样要大人为他的行为负责了。我们要为自己工作负责。就像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一样,天下也没有不需要承担责任的工作。既然你已经从事了这个行业,不管是喜欢不喜欢,屈辱和责骂,也是这个工作的一部分。而我们往往认为,工作单纯的为了生存,其实工作的状态决定了你的生存状态。你如果想更好的生存,就应该对自己的工作负责。

责任感是职业人士不可或缺的品质:

如果你还在工作,还想继续工作下去,那么你就必须有责任感。以前可能是自己的心志还不够成熟,盲目的人为责任感是很好理解的。做好父母的孩子,孩子的母亲,做好老公的妻子,这就是有责任感。可是我忽略的'是在工作中的责任感。同学常笑我是小女人,只知道身边的人和事,不管别人。我确实如此,对于责任感的理解太肤浅了。看了感动中国的颁奖仪式,才发现责任感的重要,我们不仅要为自己负责家庭负责还要为工作为集体为国家为社会负责。只有这样我们才真正地拥有了责任感。

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

同样有一个故事:一个米兰瓷厂的清洁工,从20岁上班到50岁,一直坚持早于别人到单位,坚持晚于别人下班,兢兢业业,30年来从没有变过。有一天总经理请他来办公室,说:30年来我一直关注你,你为什么能坚持做到呢?他说因为我觉得这是我的工作。第二天经理就宣布让这个人做了主任。全心全意尽职尽责的做好本职工作实际上是每一位职业人士最应该遵循的职业操守之一。不管你的工作多么卑微,你都应该待之以艺术家的追求完美的精神,这样你才能从卑微的境况之中解脱出来。

不忽视工作中的任何细节:

有一本书是细节决定成败,说得是无论做什么事情,忽视了细节,都有可能付出及其惨痛的代价。

海尔总裁张瑞敏先生在比较中国公司员工与日本公司员工的认真精神时曾说:如果让一个日本员工每天擦桌子六次,日本员工会不折不扣地执行,每天都会坚持擦六次;可是如果让一个中国员工去做,那么他在第一天可能擦六遍,第二天可能擦六遍,但到了第三天,可能就会擦五次、四次、三次,到后来,就不了了之。有鉴于此,他表示: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值得我自我批评的是,我很马虎,从小这样,大了还是,要想改掉这个毛病就像戒烟一样,真的很难,但是有些事情是可以避免的,统计人必须以十分认真地状态工作,所以我的目标是努力改正,追求完美。

个人读后感7

五个小时看完此书,粗略的做个总结吧,这本书真的很正能量!任何时候看都是满满的存在感!虽然我不并主张天天喊口号式的励志,但精神世界的充盈与满足还需要书籍做填充,才可以在柴米油盐茶余饭后增添书香气,让自己庸俗的外表散发出内在的光彩。这本书强烈推荐给平时消极或者遇到一些困难就退缩抑或是不能坚持的人,希望更多人可以阅读哦

个人总结了特别喜欢的书中一些语录!还有个人随笔的一些语录,在此拿出来和大家共享一下哦:

1、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让你望而却步,而对于强者来说却是垫脚石,使你站的更高!

2、天堂还是地狱,关键在于心态!

3、只要心还活着,生活就没有绝境。

4、你若盛开,蝴蝶自来。因为美好,所以坚持,但也正因为坚持所以美好。

5、安逸,是你现在最不用考虑的事,没有人的青春是在红地毯上走过。

6、一位哲人说过:“我希望拥有三种智慧第一,努力做好自己能够改变的事情。

第二,接受自己不能改变的事情,不要为了自己不能改变的事情懊悔。

第三,拥有辨别这两种事情的智慧。

7、你只需努力,剩下的交给时光。

8、每一次挑战都是成功的前奏!

9、困难就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

10、有人说,人应该懂得仰望星空,否则便会目光短浅;人必须脚踏实地,否则就一无所成。我以为,既不能忘记仰望星空,也不能忘记脚踏实地,否则我们要么缺少梦想,要么缺少把梦想付诸实践的力量。

11、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2、一个人,拼的就是坚持!

最让我难以忘却的还是这句“一个人,拼的就是坚持”!以下是热若寒冰语录哦

1、人和人的差别就是对于同样的事情,有的人坚持了,有的人中途放弃了。坚持的人看到了朝阳,迎来了春暖花开,感受了繁花似锦,但中途经历了常人不能忍受的酸甜苦辣。而放弃的`人看到了月亮,等来了寒风刺骨,感受了世态炎凉,但中间漫长的时光里蹉跎了岁月,贪图了享乐。

2、坚持一下子,坚持一阵子,坚持很久,坚持一辈子。第一种人永远不可能成功,第二种人成功只能靠运气,第三种人可能会成功,第四种人一定会成功。只要有一个前提,就是在坚持中不断总结。

3、人生早晚要吃苦。晚吃苦不如早吃苦!先甜后苦,还是先苦后甜,你可以自己选择。大部分人却不自觉选择了前者!

4、你所有的经历必将成为你崛起的资本!只是你的经历足够多吗?

5、你的成就永远不会大于你的想象!你未来想成为一个怎样的的人,看怎样的风景,都由你自己决定,这些都不会大于你的想象。

6、这世界,看似是一群人的喧嚣,实则是一个人的孤独!

7、世界很大,我们有永远走不尽的路。世界很小,一天就可以到达任何地方。

8、纷纷扰扰与我何干?一本书,一杯茶,凌晨深夜,在书的世界里,没有尔虞我诈,没有烦恼忧愁,只有善良美好,随心所欲。没有物质世界,只有精神傲游!

9、你若不弃,我必不离。你若抛弃,我又何必坚持?人和人的相遇分离都是注定的,缘分来了要珍惜,如果失去也不用自暴自弃。生命,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游戏!

10、成长永远大于成功!如果成长不能hold住成功,即使成功也会失去!如果暂时不成功,只要一直成长,早晚都会成功!不成功是因为成长的不够,成长加上机遇,一定会促成成功!

11、要想得到,必须先付出!不劳而获是一种极少的概率,我从来不相信它会降临到我身上,所以我不断付出,才有了今天的一点成绩。

12、求上居中,求中居下。这不仅是做事,做人也是如此!不仅是工作要求,人生追求也是如此!

13、人生有三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个人读后感8

看到书名,自以为是一个讲述在天堂遇到对自己活着时候有重要影响的五个人的故事。可一打开书,却发现故事是从结局讲起的,似乎颇为奇怪。但是,所有的结尾亦是开端。我们只是当时不知道而已。

爱迪,故事的主人公,83岁,在“红宝石码头”游乐场当维修工。他的左膝在战争中受了伤,柱着拐杖,是个默默无闻,被人忘却的老人,也是个对自己的一生充满悲叹、不屈的老人。

他的生命最后的存在是从一小时倒计时开始的。

时间如流水,死亡即将到来。

游乐设施发生了故障,黑色巨物下是个和妈妈走散的小女孩。爱迪一瘸一瘸地跑去推开她。来不及逃走了,他压在了过山车下面。人群惊呼。爱迪感到自己正拉着一双稚嫩的小手,我把那个小女孩救出来了吗?

爱迪死了,就这样在他八十三岁生日那天,为了拯救在突发事故中身处险境的女孩而殒命游乐场。

爱迪来到了天堂。

1、蓝皮人。

爱迪还是个小孩的时候,和朋友踢球,球滚到马路上,他跑去捡。迎面开来一辆车,爱迪很惊慌,好在司机及时刹住了车。似乎就这么完了,很好的`结局,不是吗?

那个司机就是蓝皮人——爱迪在天堂遇到的第一个人。刹车后,他回想起刚才差点酿成的事故,紧张,加之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在开出后不远撞到了树,死了。

“取一个故事从不同的角度来看”

“世上没有偶然的行为。我们都是联系在一起的。你无法将一个生命和另一个生命分割开来,就像风和微风紧密相连一样。”

“死亡把一个人带走的同时,也留下了另一个人,在被带走和被留下的短短距离中,生命改变了。”

2、上尉。

上尉和爱迪在战争中认识,相互帮助逃脱了敌军的阵营。对于爱迪,上尉就是他的恩人。

战争结束了,爱迪被送进了医院,他的左腿受了伤。这是他一生的痛苦,从此他的性格大变,孤僻。

在天堂,上尉告诉爱迪,左腿的伤是他造成的,他开枪打的。爱迪从吃惊到恼怒,他恨不得马上把上尉杀死,就是他,就是他才使自己的后半辈子生活陷入了淤泥。而这么做,是为了救爱迪,用一条腿换一条生命。

3、陌生女人。

她让爱迪看到了他的父亲生前的画面。爱迪对父亲没有一点爱,他的记忆就是父亲不停的打他,骂他。通过陌生女人的点拨,爱迪才知道原来父亲是那么爱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也是。

4、妻子。

爱迪迷上了打牌,妻子劝他,他不听。于是,一天,妻子亲自开车来找爱迪。她下车寻找门牌号时,被天桥上扔下的酒瓶砸中,死了。而这些,爱迪都是在来了天堂后才知道。

5、小女孩。

爱迪见的最后一个人。是爱迪要救的小女孩吗?不是。这是个由于他曾经的失误而丧生火海的亚裔小女孩,也是他死后耿耿于怀,死前最后触感的小小双手的主人。

她和蓝皮人一样,也是因为爱迪而死的。是她把爱迪带到了天堂。那双拉着的小手。

爱迪见完了五个人,他回顾一生,结局亦是开端。

周围迅速变化着,直到寂静。爱迪听到上帝传来的一个字:家。

爱迪的心终于安息了。他来到了他生活工作过的游乐场,他说他要在这里等着那个不知名字的小姑娘长大,恋爱,生活,然后等着她来到天堂。爱迪将作为她在天堂里会遇到的五个人之一,告诉她,天堂不是伊甸园,天堂是由五个在你生命里出现过的人,指引你理解生命的意义。因为生命并不是独立存在的,是相互依存的,就像是河底的卵石一个连着一个。每一个人的行为都会影响到任何一个或遥远或近在咫尺的陌生人!这就是生命的蝴蝶效应。

或许我们活着,很多时候会象爱迪一样,有无数的困惑、不解甚至是对现实的愤怒和不满,但最终因为有爱、有情、有家的存在,才让我们在那些看似毫无意义、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努力寻求生命的价值所在。

个人读后感9

读一本书,让人回味无穷;犹如一杯好茶,让人心旷神怡。

翻开《给教师的一百条新》,便看到郑杰校长在数的序中谦逊地写到:“不妨一读此书,这是一本无害的书”。

既然如此,不妨一读吧。

我是个比较懒的人,要我一口气看完一整本《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再长篇感慨,实在有点强我所难。

不过懒人也有懒办法,我将用“边读边悟”的形式展开我的读书之旅。

在这本书里,有很多章节让我沉浸其中。

看到郑杰校长在第34掌中提到要重视学校仪式。

学校仪式也是文化,而且是学校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我们每天都在重复着相同的仪式,由此,使一所学校更具有自己的特征。

郑杰校长指出了“学校仪式”也是文化,而且是其中“最具代表性”一种,我认为有道理。

在我看来,仪式是规范,是庄重的。

举个例子来说,天安门广场每天清晨的升旗仪式,透过电视画面已经很具震撼力了,可是当你身临其境亲眼目睹时,我想你将终生难忘,爱国的激情绝对会涌遍全身。

这就是仪式所带来的魅力。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很注重仪式。

从周一到周五,我会对学生家庭作业、个人卫生、上课表现、课堂作业、阅读、背诵、值日工作等方面及时评价,用加星的方式展开评比。

每到周五放学前,评选出前三名优胜者。

接着,我会为他们举行5分钟左右的颁奖仪式。

奖品是每人一本盖上学校校讫的本子。

我跟孩子们说:“这本子很普通,你们随时能买到。

可这个宝贵的'红印用钱是买不到的,必须用勤奋和智慧去换取。

希望你们多多珍惜!”这简单而又隆重的仪式,激励着我班学生们为成为优秀学生而不断努力。

不过,也许在颁奖这个环节上注重的老师并不多,以致于评奖逐渐失去了它应有的功能与价值。

从小处讲,班级仪式也体现了一种班级文化,从大处讲,学校仪式为催化学校文化而存在,它有着独到的作用与独特的魅力!又比如他在第71章中提到教师要理解学生的苦衷。

是的,在社会转型时期,谁都有苦衷。

校长有苦衷,干部有苦衷,教师的苦衷更多。

然而在人人有苦衷的情况下,学生的苦衷却容易被忽视。

其实,现在学生比我们做学生的时候要苦得多。

家长把所有的希望都压在孩子瘦弱的肩膀上,周末的休息时间把孩子们往各个培训班、补习班送,也不管孩子到底喜欢不喜欢。

教师为了提高成绩,拼命瓜分着学生的课间、放学时间。

这些可怜的孩子想玩,却不能玩,想做白日梦,也不能做。

这些限制我们成人都受不了,更何况是十来岁的孩子呢?当学生遭遇到失败和挫折时,有多少人能体谅他们呢?即使能体谅,在平时,又有多少人愿意去体谅呢?体谅不体谅学生,是一个讲不讲人道的问题,是一个教师职业道德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教育观念问题,也可以是一个教育方法问题。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是否应换位思考一下学生的苦衷,想一想我们的少年时期是怎样渡过的?是否也像我们的学生那样用瘦小的肩膀承受着学校的升学率、各科繁重的作业和家长过于沉重的希望?作为一名教师,作为一名曾经的学生,我们是不是应该理解有些学生面对各种压力时的反抗?是不是可以原谅在你的课上偶尔的走神和疲累?是不是那些有时做不完的作业能再宽限一些时间?我们真的应该懂得学生的各种无奈和消极的反抗,我们更应该试着去理解他们的苦衷,试着走进学生的内心,感受他们的心灵,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包容他们有时过于偏激的言行,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只有理解并体谅学生的苦衷,才能真正体现教师对学生生命成长的关爱,才能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重新审视教育教教学,也才能达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真诚的表述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

这本书充满了善意,充满了真诚,充满了生命的灵气,值得我们细细地去品味,领悟它的精髓所在,更好地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

个人读后感10

永远保持一个人的力量,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有一天,当你面临了诸如是否继续求学,或者是否改行之类的人生大难题时,你会怎样解决问题呢?一般来说,面对问题有三种解决方式,一种是不去管它,船到桥头自然直;一种是找别人要答案,父母亲人、朋友或者专业人士;第三种方式是自己找自己要答案。

不去管它,问题仿佛会自然而然消失……其实只是潜伏成更棘手的问题;找别人要答案,除非你是没有自己思想的提线木偶,否则他人的建议,怎么能那么合你心意?到最后,我们终究还是要学会自己给自己答案。

学会自己向自己提问,自己思考,自己解决,自己承担——是刘同认为一个人独立最重要的呈现方式。独立是指单独的站立或者指关系上不依附、不隶属。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做某事。很多人谈:经济独立、精神独立、思想独立……但不论是哪种独立,其实都代表着一个人依靠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刘同在《一个人就一个人》这本书中,将独立的能力化为个体“一个人”的能力。一个独立的人,不是单纯地和身边人相互扶持相互依靠;而是因其足够独立,所以能够吸引独立的他们。很多人认识刘同,是从《谁的青春不迷茫》、《你的孤独,虽败犹荣》开始,这两本书指引了无数年轻人成长。而《一个人就一个人》,更加展现了刘同思想的成熟。

若说前两本如烈酒入喉,能够激起人一时的激情;那《一个人就一个人》便如佳酿,余味无穷。

一个人,那就一个人

有两种阶段你必须度过:难过的事情找不到人倾诉;开心的事情找不到人分享。——刘同

人天生就有集群属性。出生希望有小家、大家一起组成家庭,学习希望有班级群体,进入社会希望有守望相助的小团体……很多初入社会的青年觉得自己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找几个人,建立几段稳固的社会关系,获得友情、爱情、事业,才算不枉走一遭。但其实一个人只有不再依赖任何关系,都能独立面对世界,才能与外面的世界平等对待;否则,我们在世界面前永远是渺小无力的。

你站在那里,就是一个人,是一道风景。如果你失去一个人的能力,那你哪怕在自己的世界里,也是扮演配角;而配角,永远是依赖主角生存的。刘同笔下的所有人,卖鱼粉凤姐也好,陈默也好,刘同本人也好,他们都有一种共同的能力:在自己的世界里,做主角;在他人的世界里,做配角。

无论相遇时间短长,遇见过,珍惜过;虽然最后我还是一个人走,但不遗憾,也不惶恐。一个人,那就一个人;一个人是所有世界,也是所有生活。

两个人,也要一个人

如果你能够在某个人面前直言不讳,那么一定要珍惜他,因为在他面前,你是你自己。——八月长安

独立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能力,但独立并不等于孤独。亲情、友情、事业,并不应以独立之名不被重视。刘同要强调的是:哪怕你是两个人,也要保持一个人。在任何亲密关系中,都要保持自己独立的`状态。这是让任何亲密关系保鲜最重要的原则。就像婚姻,有人婚后渐渐麻木,觉得失去了自己,全靠小孩维持婚姻;而有的夫妻,每天都有各自的世界,不时互相分享,仿佛在过两段人生。

好的亲密关系,亲密又疏离,相互依赖又相互独立。在你的世界里,你做主角,我做配角;在我的世界里,你也要主动地做配角。这本书流露出的人生感慨和豁达情怀,非处世不深的年轻人所能经历。就像刘同本人说的:多年前的“孤独”,能让他逐渐拥有自己的世界,不羡慕别人;现在的《一个人就一个人》,则是他拥有了自己的世界之后,开始用这样的目光去欣赏和探索外界。

每个人的人生都足够精彩,我们都要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个人读后感11

前段时间读过一段话,是来自刘瑜的《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年少的时候我觉得孤单是很酷的一件事,后来我觉得孤单是很凄凉的一件事,现在我觉得孤单不是一件事。至少,努力不让它成为一件事。人生若有知己相伴固然妙不可言,但那可遇而不可求,可求的只有你自己,你要俯下身去,朝着幽暗深处的自己伸出手去。”

这段话很浅显易懂,无非是告诉我们长大后的孤单不可避免,关键是在孤军奋战时你要让自己像有千军万马陪伴着你一样,傲气地勇往直前。

是啊,成长必然就免不了要面临着孤独:来自家庭、好友、亦或是恋人。长大之后,你会发现或许父母的婚姻爱情真的好难维持下去,他们会在每日的的柴米油盐中争吵,会为家庭收支不平而追论责任,男女两方的相处是这样的模式:我是嫌弃你脸老珠黄还爱管制唠叨不停,你恨我背信弃义不顾家悲观度日……这是一段步入中年的婚姻,因为不愿意妥协那就继续相爱相杀得过且过吧,旁人笑问这又是何必,真的争吵没意义……可是又能怎么办呢?摆脱不了贫贱夫妻百事衰的宿命。现实里我们大道理听了那么多依旧是要折磨到底的。

看到这样的家庭,我仿佛窥见似水流年后的斑驳苍凉,这是每个人都必经的路?不,希望不是,能改变的只有自己,拥有一个自己有选择权的圈子,走一条不会重蹈覆辙的路子,曾经暗暗发誓:要自己创造属于自己的一方天空,在家庭婚姻当中把握住主动权,但很多人嘲讽道只是是异想天开,要走出大山,摆脱农村拥有自己的.一份事业心,而不作男人经济的附庸。但那个要活的像一支队伍的人儿啊,会用实力证明,要像石灰一样,把泼过来的凉水积蓄最后发热滚烫!这场宣布女性家庭独立的孤单旅程,势必要咬牙坚持。

父母的婚姻构成了我们的家庭,我们无法过多干涉,我想,如果这只被婚姻桎诰的爱情鸟如果在结发前有选择蓝天的权利,也不会想投入多年后成为怨偶的怀里,也不会有现在折翅了的结局。年少初始发过的誓,最终不如失去你,恋人们许诺余生多多指教,却忘了问你要到白头的路要怎么走。没有了感情的家庭,可不知怎的也没吵散,与其貌合神离还不如趁早分离。

谁都不想每天面对这样的一个家庭,无止境的争吵,无力改变的孤单。想想为什么小时候没有发现忍受不了这样的家庭,大概是曾不谙世事,如今过了拥有一只棒棒糖便感觉甜蜜的年纪,也慢慢懂得:我爱你,但那也只是过去式。我能体会他们这种被时间琐事给消磨掉的爱恋,读书笔记.但是我不解为何没有一方肯为家庭和谐安宁而妥协,必须寸土不让。每当这时我就会投入在书里,就像一只鸵鸟,把自己的头深埋进沙子,试图逃避一会儿现实并从中找寻答案,翻阅到杨绛的《我们仨》,但似乎我并没有找到想要的答案,更甚至会被杨绛的太过美好温暖的家庭生活所打击,我会为杨绛她们一家三口的温馨动容,杨绛把她们一家人在一起走过的最后一段人生路化作一个梦。那些构成梦的零星,看似是零散的点点滴滴,但作者却从容地叙述着,将那些她家里的小事娓娓道来,变成一篇篇的文章。真实而感动。

杨绛先生就是给我编织了这样一个美丽的梦,沉浸在这梦里我多不甘愿醒来,但沉重的现实终将你唤醒,以最孤单的形式让你面对,羡慕着书中的幸福场景之余,会发现自己在潜移默化之中已化掉了满身戾气,成全他们也放过自己,释怀寂寞的苦痛,这大概便是我们平常应多阅读的意义,即使是无人倾听,也应该浩浩荡荡。开始做些努力,至少要给自己一个期许:如果现实生活中也遇到了这样的平淡却刻骨的亲情,如果也能经历到两人头发花白仍能相濡以沫相互扶持的婚姻,那么,我会等待,等待着自己会和这种温情相遇的那一天。在这过程中,一定不让孤单成为一件事,要一个人像一支队伍那样直到有一天幸福的把自己感动。

个人读后感12

我看完《追风筝的人》后,又看了一本同样是写主人公自我救赎故事的书,书名为《一个人的朝圣》。

主人公哈罗德·弗莱现已是退休在家的六十多岁的老人,这是一个被挫败感填满的男人。年幼时母亲离家出走,酗酒的父亲从不关心他,十六岁时,父亲给他一件大衣就将他驱出家门。哈罗德的童年是不快乐的,导致他从小性格孤僻,不愿同人打交道,害怕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成年后的哈罗德是一个身材高大的男人,却一辈子弯着腰生活。在酿酒厂做销售代表,一做就是四十五年,从没打算过升职加薪,既无朋友,也无敌人,退休时如他所愿,连告别会也没有举行。他婚后的家庭是一个不幸的家庭。妻子莫琳把儿子戴维自杀的原因归咎于哈罗德对儿子的不关心,对儿子没有爱。面对妻子的抱怨他常常以沉默应对,两个人后二十年的婚姻生活到了名存实亡的地步。

就是那么一个笨拙、木讷、内向、可怜的男人,在四月的一天,春暖花开的一天,突然收到一封来自二十年前女同事奎妮的来信,这封信似乎是在他死水般的心里投下了石子,正如全书的第一句话“那封改变了他一切的信”,让他开始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开启了他的朝圣之旅。

哈罗德从英国最西南的南德文郡要徒步走到最东北的贝里克郡,横跨整个英格兰,行程627英里,就凭他心中的一个信念:如果他能走到奎妮养病的养老院,就可挽救奎妮的生命。奎妮曾是酿酒厂同事,不是至交,也不是知己,是一个在二十年前就已经证明了自己的一片真挚的普通朋友。这是一次为朋友祈福的朝圣的旅途,更是哈罗德的.心灵之旅。

在路上,他解放了自己这二十年来努力回避的记忆,任由这些记忆在他脑子里絮絮说着话,鲜活而跳跃。一路走,一路回忆,反思自己的生命历程;一路走,一路回忆以前遗落的记忆,反省自己。那颗早已冷漠、麻木的心逐渐复苏,不再逃避,不再躲闪,慢慢向人们敞开自己伤痕累累的心,打破了心灵的桎梏,经过了一次心灵的穿越,找到了真实的自我。

他原本不喜欢、不习惯麻烦别人,甚至害怕别人注意自己,习惯了做影子般躲在墙角里的人。旅途中,他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与他人交谈,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故事。给他最初信仰的加油站女孩、那个没有孩子的女人、始终在等一个永不会回来的丈夫的妻子……这些陌生人和他一样有着这样那样的苦楚,他静静地听他们的诉说,也接受他们的馈赠。

他学会了把藏纳于心中的回忆,心中的话拿出来倾诉。旅途中所住的第一个旅店,早餐时,当坐角落里的穿夏威夷衬衫的男人问:这个神秘的计划到底是什么时?哈罗德说出了要走到贝里克郡,哪怕餐厅里所有人再次回头,哪怕他成为了当时的焦点。在与酒保、没有孩子的女人、喜欢远足的男人、骑自行车的母亲等交谈中,他讲了徒步的原因,讲了自己的故事。

他学会了反思自己与儿子的相处之道。他意识到因为自己的童年缺少关爱,他不懂得如何爱孩子,不知道怎么表达他的爱,在儿子吸毒醉酒时,他因害怕而没有能问一句“为什么”,在儿子遇到困惑时,没有以父亲的身份给予他支持和安慰,甚至在儿子的葬礼上,他不敢和儿子告别。他看到了自己的懦弱,坦诚自己的胆小。

他学会了反思自己的婚姻生活。在婚姻生活中,他意识到因害怕妻子的责怨与拒绝,他放弃了挽救婚姻的尝试,任凭妻子与他渐行渐远。

他学会了释怀。在整个旅途中,他完成了与过去生活的和解,他原谅和接受了曾抛弃他的母亲和酗酒的父亲。不再执着于过错和痛苦之中,挣脱了束缚自己的网,他最终坦然接受了那个狼狈不堪的自己,学会了释怀,学会了放下。

最后,虽然没能拯救癌症朋友奎妮的生命,但哈罗德的到来,让奎妮安详地离开了人世。这历时87天,行程627英里的朝圣之路,哈罗德让自己的思想也上了天堂。曾以为无法治愈的伤痛开始愈合,哈罗德夫妇重新找回了丢失的感情,新的生活向他们重新展开。

哈罗德的朝圣之路,就像我们的人生之路。生活中,只有勇敢地面对曾经的伤痛,才可从中获得勇气,乃至重生。

个人读后感13

断断续续地,终于今天读完了《一个人的朝圣》这本书,读完后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就想起“山月不知心底事”这句词来,可能是哈罗德一个人走在黑黢黢的山间,在月朗星稀的夜晚,天地间只有自己,这个画面感太强有感而发。

一开始买这本书的时候还以为是一个关于西藏的故事,结果发现是个大乌龙,原来不是所有的朝圣都与西藏有关。这是一个关于爱与勇气、关于救赎的故事。得益于译者,故事读起来很顺畅。久未联系的老友的一封来信打破了哈罗德如一潭死水般的生活,由于内疚,踏上了一段救赎自己、自以为也能救赎老友的徒步旅程。

作者在开头其实还是留有疑团,读到后面疑团才被解开。连陌生人都不如的妻子,执意要靠徒步来拯救的老友背后的故事,以及书中出现时神秘的儿子。

书中大段大段的描写关于过去的回忆,这些回忆再遇到很多加入的朝圣之路的陌生人的时候开始减少,偶尔才会出现有关过去的碎片。人生中的一些事,还是只有自己一个人才能完成。

这本朝圣之旅,是一面对于两性关系,亲子关系的镜子。我虽没在镜子中,但是镜子反射的光还是把我灼伤了。生活有太多杂乱的'小事组成,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房间,关上它,也许自己可以贪得一时的清静,可是关在房间外的人久而久之就再也不想敲你的门了。所有的悲剧都是有迹可循的,逃避永远不是办法。如果哈罗德和莫琳当初对于戴维的反常能努力一次,也许就能改变轨迹。不能放弃,哪怕一次也好,也要用尽全力。

“有些事情可以有好几个起点,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开始。有时候你以为自己已经展开了新的一页,实际上却可能只是重复以前的步伐。所以克服自己的短处。”以此共勉。

《一个人的朝圣》是英国剧作家乔伊斯·蕾秋的作品。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没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随着阅读的深入,越发觉得精彩,发人深省;很久没有这样的书吸引我一口气读完,感慨万千,希望与大家分享。

全书从60多岁的退休老人哈罗德收到一份昔日好友奎妮的来信开始讲述。奎妮与哈伦德已经有20年没有联系,信上奎妮告诉哈罗德自己患上了癌症,将不久于人世,这封信是专门来和他道别的。看到信的那一刻,哈罗德非常吃惊,往事也随之涌上心头,他觉得应该为奎妮做点什么,为了让奎妮恢复健康或活得更久,他决定从所住的金斯布里奇徒步走到贝里克郡,全程600多公里。哈罗德没有告知妻子莫琳,没有携带生活必需品和徒步所需装备,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裸走”,因为哈罗德坚信只有这样才能对奎妮的健康有所帮助。在没有借助任何交通工具情况下,哈罗德耗时87天,成功走到了奎妮的疗养院,见到了奎妮最后一面。

刚开始上路,哈罗德非常介意自己的外表和别人的眼光,中间也经历了几次动摇,但因为沿途陌生人、家人的鼓励、肯定而得以坚持,突然有一天,他似乎想明白了,开始享受以地为床以天为被的惬意,并乐意接受别人有限的食物和帮助,同时吸引了大批的追随者。徒步的过程,是哈罗德包括他的妻子莫琳的自我反思的过程,也是他们关系的修复过程,更是他们彼此心灵重建的过程。

哈罗德带着伤痛出发,却选择了走向爱。与其说他徒步走了600多公里,不如说他经历一个87天的心历路程。在一个人行走的路上,他更真切地看见了自己,承认自己的恐惧与软弱。他接纳了自己,原谅了所有人,这是他真正成长的开始。而妻子莫琳在这个过程中也同样看见了自己,看见了丈夫。他们彼此重新敞开心扉,敞开怀抱。

旅途中的哈罗德不仅渐渐读懂了人生,学到了要追求最珍贵的亲情、爱情、友谊,懂得舍弃一些其他身外物,更学会了接纳自己,从而感悟到“给予和接受都是一份馈赠,既需要谦逊,也需要勇气”。

个人读后感14

每当夜幕来临,静谧的夜将白天遗留的热烈与繁忙稀释,我们才准备好迎接那个隐藏的自己。安安静静,在孤独中丰富饱满,这是懂得独处魅力的人才有的体验。作者将生命中自由闲居的一年,作为送给自己的礼物。远离熟悉安稳的生活,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喜欢的事物中去。独自面对生活,沉心与自己相处,安静且自由,回归内心,以向上的姿态迎接人生的海阔天空。独处不仅是一种选择,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热闹背后是无尽的寂静,但我们可以经由努力与取舍,让生活尽可能接近你想象中的模样。生命是一个不断追逐寻找,然后一一放弃的过程。没有人随心所欲地活着,我们终将学会直面孤独。练习一个人,无须等待他人来成全。

看书前的唯一念想,是想再次回忆十几年前那段孤独又满足的生活。初中开始就一直很讨厌一个人,讨厌工作没有人交流讨论,讨厌一个人待在家的无聊,讨厌出门逛街没有人陪伴,讨厌独自去超市买东西。。。直到3年前,又回到了一个人的生活,才发现之前的讨厌其实没有那么讨厌,之前的害怕其实没那么害怕。

这一年的后半段再没好好写过日记,不知道是生活太过于疲惫,还是太过于舒适,忘记了自己该做些什么。十一回来后总想详细记录下自己的旅行,却始终没有方向。看到这本书一半的时候,某个半夜洗完澡,突然很想写下这段旅行。凌晨四五点,竟在日记本写下了五六页,好久没有这么畅快淋漓。

这些年坚持旅行,求的不是陌生风景带来的愉悦或短暂逃离给予的慰藉。我求的是一小段距离,像退后一步望入镜中,如此那些在我内心的才能被清楚地看见。

这次旅行之后,我才找到了旅行的目的。在奋笔疾书的日记里,我看清了自己这段时间的生活,原来漫无目的急于求成的旅行也是我这段时间生活上的完美映射。

旅行过了中国的很多城市,现在的我既不向往大城市的车水马龙,也不向往风景区的自然风光,每次若不是A想要出去走走,我一定死死宅在家抱着床不放手。没想到还有对旅行改观的时候。

最初的触动是《孝利家民宿》,济州岛变化无常的天气,就像生活一样又痛又享受。看到耳聋的女孩和孝利坐在涯月的黑色石头上,静静地看着听不到的海浪声,我的内心却觉得安静而踏实,那一刻好像放下了挣扎了很久都没有放弃的东西,那是一种已经渡过了绝望的解脱,那是我高中开始就想要寻求的感觉。

生命是一个,你不断追逐寻找,然后一一放弃的过程。

很久很久开始整个人就在寻求彻底的解脱,只是总是有一丝很强烈的感觉抓着我,告诉我应该去做某些事情。我知道这些事情永远也做不完,所以某个时候,还是想要一个地方让我静静休息片刻。

就这样,旅行开始变成打怪升级的奖励。在生活中完成一些必要的事情,达到了自己的期许,也该做为奖励,静静找一个舒服的地方,远离现实的那个世界,告诉自己这片刻就是解脱。再回到现实生活中,继续打下一关。

A最大的魅力,是总能在我想要安静的时候留下安静的时间,在我摇摆不定的时候把决定权抛回给我,在我想要放弃的`时候让我自己挣扎,在我非常需要的时候又在身边。

看《一人之下》的时候,所有人都不明白为什么陈朵杀死了从药仙会手里解救她的廖忠。为了她能融入正常人的群体,他视她为己出,教她正常人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招她到自己的门下尽力照顾她,在上级要放弃她的时候保住她。虽然他呕心沥血,付出甚多,但在陈朵心里,她想要的仅仅是一个选择权。

很多人想要追求自由,自由又是什么?高中某个晚自修下课爸爸接我回家,到了红灯口,他突然说,要不是因为你和你妈,我就可以自由了。那一瞬间,突然觉得自己很渺小,渺小得只是一个别人无可奈何的拖油瓶,落寞得就像鸣人放学后一个人荡秋千的那个黄昏。到现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变得更多,选择权也变得多了一些,才理解到这种没有人束缚的一个人的自由有多畅快,虽然渺小的像只蚂蚁,却是一只独自拥有整个宇宙的蚂蚁。

个人读后感15

从柜子里拿出挺长时间的一本书,就在今天,合起了书本,深呼吸了一口气,且撑了撑懒腰。随口说了一句:“收官!”

在那个交通便利的时代,有这样的一个退休工老头,花了87天,一步一步走了627里路,就是去为了见一个故人,这着实是很让人震惊。

他每天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一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你会相信他能够把一件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事情做得超乎常人吗?大概不可能吧?更像是一种无稽之谈。是的,当我初步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也怀疑这老头的脑瓜是不是出了问题?

哈罗德是这本书的主人公。他是一位在酿酒厂有40多年工龄的退休工人,这40多年里他从未与他人相争,也没有知心朋友,也没有人与他为敌,日复一日,平平淡淡。当然也没有过岗位上的升迁,这样的生活好比是一潭抛下石头也激不起浪花的水,甚至于到了他退休时,也没有欢送会,上完最后一天班就回家去了,毕竟没有任何人会在意。

然而一封信的到来打破了他一成不变的生活,那是一封来自身患癌症的老友奎尼的信,奎尼二十多年前帮助哈罗德背了个黑锅后便被解雇消失了。在震惊和悲痛之下,他写了回信,再寄出的过程中,因为加油站小女孩的一句“去接受一些你不了解的东西,去争取,去相信自己可以改变一些事情”,让哈罗德深受启发,于是他越走越远,最后横跨了整个英格兰!只凭一个信念:只要他走,奎尼就会活下去。

哈罗德的一切似乎是那样不可思议,他告诉我们,一个平凡甚至于平庸的人也可以尝试不平凡的事。在这期间,哈罗德的壮举不但受到媒体的关注,还激起社会各界人士对人生的思考。

平凡的哈罗德,终究成就了一件不平凡的事。退休后的他可以,为什么现在还年轻我们却总说“太难了,我做不到呢?”当我们开始做一件事的时候,我们总会去计较得失。正是如此,才有“行百里者半九十”这句话,而正好是那些不计较得失的只占十分之一的人,把那些我们认为不屑一顾的事情坚持了下来,从而达到了我们曾在一起所期望的成就。

认真和坚持是改变一个人甚至成就一个人的关键因素。主人公哈罗德在生活上一事无成,他是妻子莫琳和儿子戴维共同疏远的对象。作为男人,他在家中地位低下,完全没有该有的地位和尊严。当他和家人探讨问题时,收到最多的是来自妻子的“我不这么认为”的回答,以及儿子言语间的不屑与眼中的挑衅。在教育儿子不要骂脏话后,换来的却是一句“走开”,甚至连说个笑话都能被儿子嘲笑。你也许会认为他没本事,是的,确实如此。但正是这个平庸的人,自从他踏上旅途并坚持走下去后,他的妻子也对他这次的执着感到不可思议,慢慢转变了从前对他的固有看法。在行走的过程中,在众多陌生人的`帮助及鼓舞下,哈罗德逐渐找到自我、重拾自信,最后还引起媒体关注曝光,随之而来的便是一大波追随者。当妻子莫琳在众多追随者中再次见到他时,她看到的不再是以前那个卑微胆小的哈罗德,而是一个全新又自信的男人。

哈罗德的转变,我们可以说那封信是引火线,但是最为重要的是他坚定和坚持的意识觉醒。反观当下的我们,是否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下渐渐的浮躁了起来,愈发缺少一种坚定和坚持呢?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总是会把一切归于其他,没有哈罗德的自我反思,亦没有他那一步一个脚印去践行目标的勇气。

年轻的我们,为何我们不去借鉴和学习哈罗德的精神呢?来一段属于自己心灵上的旅程,去看看曾经的自己,去感受那份源于灵魂上的鸣唱。毕竟那个理想上的你,不值得被辜负。信念很多时候是支撑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虽然知道做了不一定能成功,但不做一定不会成功!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拥有自己的信念,笃定且从容。

你会发现,哈罗德原来是我们自己。

标签: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