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谷

位置:首页 > 校园范文 > 教材

简谈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基础课教材适用性研究论文

教材1.73W

1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基础课教材适用性改革的必要性

简谈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基础课教材适用性研究论文

教材是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高职机械专业教学的主要载体,在我国机械制造强国战略实施背景下,社会对高职机械专业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要求高职院校的教材要不断地进行优化调整,与机械制造实践技术紧密结合,故而构建适用性的教材具有必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当前高职院校选择多元化的教材导致教材质量参差不齐,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必须要加大对教材的改革力度,不断提高教材与实践技术之间的联系性;其次基于高职教育的本质要求,要求教材除了具有一定的理论教育知识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将知识传授为主线的教育模式转变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模式,从而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专业人才;最后高职机械专业课程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因此必然要保证教材与就业岗位之间的联系,保证教材适应岗位技能的要求。

2高职机械制造了专业课程教材适用性的评价标准

对高职机械专业基础课程教材的适用性评价的前提就是要科学制定评价标准。一是要依据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的教育培养目标和特点进行评价。高职院校是培养社会实践型专业人才的,具有较强的职业性,因此在选择教材时需要紧紧围绕是否能够满足高职教育的本质目标进行。二是依据机械制造专业的性质及教学规律。机械制造专业是以培养学生的机械设计制造能力为主的,要求他们具有从事工业生产第一线工作岗位的能力,因此教材培训并不是要求学生具有全面的理论知识,而是要求其掌握操作的学问,因此要求教材只要达到提高学生操作能力的要求就可以。三是依据高职学生的自身特点。由于高职学生处于青春期,他们具有很强的叛逆性,再加上高职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对比较薄弱的现状,要求教材的设计要切实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避免出现过高或者过低的设计层次。

3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基础课教材适用性的优化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如果教材的选择不合理那么是没有办法培养高素质的社会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因此高职院校要不断优化机械制造类基础课教材的适应性,以此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3.1提高高职机械制造类教材的编写水平

教材的编写质量决定了教材质量,因此在校企合作环境下,高职院校要提高教学的编写水平:一方面要将企业纳入教材编写队伍中。在以培养社会实用型专业人才的高等素质教育环境下,加强校企合作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校企合作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因此高职的教材编写也要强调实践教学,将企业纳入教材的编写中,能够及时将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要求、技能等纳入高职院校教学中,以此缩短学生与企业岗位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提高教材与生活的联系性。由于机械制造专业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因此如果在教材编写时过分地强调理论知识,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高职院校在教材编写时可以将生活中的案例引入教材中,以此将抽象的概念性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建立统一的适用性标准教材评价机制

对教材的评价是保障教材适应性的重要依据,高职院校要基于高职教育工作需要构建完善的教材评价机制:一是建立严格的教材出版审批制度。为避免教材的随意出版,高职院校要加强对教材出版审批制度的监管,从教材的入口上严格控制,避免出现“人情教材”。二是高职院校要定期对机械专业的教材进行考核评价,组织相关的学者、专家深入教材实践中,了解教材内容的设置是否符合当前市场的`要求,尤其是要侧重引入校企合作企业的意见,通过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材的适用性进行科学的评价。

3.3提高教学内容要求的相关设备投入

机械制造类课程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性,因此高职院校要及时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引入相应的教学设备,基于国内外实践经验,要想提高机械专业教学质量,一定要改善基础设施,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加大教学设备投入,丰富教学资源。同时高职院校也要定期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对落后的教学设备进行淘汰,逐步完善学校硬件设备设施,为师生创建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

3.4积极推进“精品课程”建设

精品课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开办精品课程可以提高高职机械专业课程的质量,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推进精品课程的建设,一方面要组建精品课程编写团队,将学术能力高并且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纳入教材编写的队伍中,逐步形成科研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组织队伍;另一方面要根据电子教材、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等需要,对网络教学资源予以充分的利用,对参与教材编写以及课程设置的骨干教师进行有组织、分时间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以提升教师利用电子教材及网络资源来打造“精品课程”的能力。

综上所述,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通过规范化、科学化的教材编写来实现,使教材适应当前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现状、社会的需要以及学生的需要,这样有利于教师对教材的科学运用,提升教材整体编写水平,为培养新型高科技人才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