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谷

位置:首页 > 校园范文 > 教材

新课程中历史教师用教材教的尝试教育论文

教材1.79W

长期以来,高中历史教师因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在“教”教材方面狠下功夫,底蕴十足。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新课程要求教师更新教育理念,转化教学行为,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高中历史教师若不积极转变教材观,必然会落伍于课程改革大潮。那么,高中历史教师怎样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呢?这既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也是亟待解决的新课题。在实际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高中历史教师要从“教”教材转变到用教材“教”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新课程中历史教师用教材教的尝试教育论文

  一、用教材“教”与“教”教材的区别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重新认识和理解教材,实现教材观的转变,真正树立“教材是范例”的崭新教材观,即教材是引导学生认识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对话的“话题”,旨在引起学生的分析、理解、反思、批判和意义建构,而不是学生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了解用教材“教”与“教”教材的区别。

“教”教材,就是以教材为中心,视教材为“圣明”,被动地围着教材转,教材怎么写,教师就怎么顺从地学,不敢越教材半步。教材不仅是师生关注的中心和兴奋点,而且成为了控制师生行为的工具。“教”教材便成为一个静态过程。用教材“教”,则成为“范例”。教师不仅要解释教材,而且要以教材为“诱饵”去“钓”起学生思考的“鱼”,以教材为主可以从内容、形式上向外延伸,不再局限于教材。教材从而成了一条知识之“舟”,一座能力之"桥。心灵洗礼之“地”,用教材“教”便是一个动态的教学过程。

“教”教材,是教书,考虑的出发点是传授,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是以知识为本位的,侧重知识分析,看重教师传授知识的到位与否及教学技巧,从教师执教的角度来统帅教书的,是对教材负责的“固本教学”,它是一口井,是停靠的码头。用教材“教”,是教人,立足点则放在学习对象上,注重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的同步和谐,注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注重举一反三,是以知识为线索、潜能开发为重点培养为侧重的综合性教学,是以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为本的“人本教学”,它是一条河,是起帆的绿舟。

  二、大胆尝试,营造开放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能力

1、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营造一种开放的气氛。课堂气氛是指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各种成员的共同情绪(情感)状态。它是由班级社会体系中各个成员之间的互动而产生的,反映了课堂教学情境与学生集体之间的关系。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改变填鸭式地灌输知识点和死记硬背、题海战术为特征的传统教学方式,不断调整思路与教学重心,主要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使传授知识和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并重,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尽量设计活动来指导、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历史,感知历史,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使课堂教学做到恬静与活跃兼容。

2、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的能力。新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承认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因为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不可能的,学生学习知识不是我们灌输进去的,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参与、探索、自我建构而获得的,任何强硬死板的训练方式对于学生知识能力的掌握都是有限的。教学的首要环节不是向学生展示知识点,而是为学生创设一系列巧妙的问题情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熟悉学习方法,训练思维能力,掌握"知识思维能力"的科学的.认知规律。我在近两年的教学中,千方百计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合作、讨论、探究的课堂教学环境,并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获取适应社会和个人发展必须的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现行高级中学教科书《世界近代现代史(选修)》中“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具体做法是:在导人新课后,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内容;其次给学生提供一些有关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材料,并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阅读、思考、讨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内容、特点、规律性认识。教师以平等身份轮流参与各组讨论;接着由每组推荐一名代表将本组讨论的结果作一个简明扼要的发言,教师点评;然后将学生讨论结果进行整理、归纳,并在全班总结:①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②条件:a.政治条件----19世纪70年代资产阶级反封建任务基本完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b、经济条件----各国经济不断发展、列强殖民侵咯积累了大量资金、亚非拉国家变成了列强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C、技术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奠定基础、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③内容----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使用,新通讯手段的发明。④特点----科学技术与生产开始紧密结合,范围广、速度快,两次交叉进行。⑤规律性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生产的发展需要技术革命;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最后再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投影出以下四则材料,让学生去阅读、理解、分析、归纳、讨论,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经济、政治、世界局势国际关系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一第二次工业革命使新的科技成就很快转化为生产力,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生产规模的更加扩大,竞争加剧,加之周期性经济危机的不断冲击,在生产、资本日益集中的基础上产生了垄断。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各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70、80年代,出现了工人运动的新高潮,工人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团体纷纷建立。……改变了它们之间的力量对比,使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也日益尖锐,大战危机不断加深。

----摘自王明元等主编《新编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不仅传统的钢铁工业、机械加工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且兴起了电气、化工、汽车、石油等一系列工业部门"

----摘自《世界近代现代史教学参考书》

材料三“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加快了对世界的瓜分。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为了抗击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和民族压迫,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的民族民主运动不断高涨,.…在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社会主义运动进一步发展。"

----摘自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

材料四19世纪70年代起,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向帝国主义过渡。它们对中国邻邦和边境地区加紧侵略,使中国出现了严重的边疆危机。……甲午中日战争后,它们……大量输出资本进行经济侵略,进而掀起了瓜分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开辟民族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道路,提出了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要求。

----摘自高级中学课本《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我通过近两年的探索、尝试,深深体会到:高中历史教师通过不断学习,努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逐步掌握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真正树立新的教材观,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营造一个开放的课堂气氛,便能从“教”教材转变到用教材“教”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