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谷

位置:首页 > 校园范文 > 教育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精华)

教育1.99W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爱心与教育》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精华)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

“素质教育是‘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民主的教育,是把学生当作有灵性的人,而不是‘学习机器’,发自肺腑地爱每个学生。科学的教育,严格遵循教育规律,把教育学生的过程还原为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个性教育,即尊重学生在性格、感情、思想等方面的独特性,摒弃‘应试教育’中的‘一刀切’,尊重学生未来的发展,坚信每个学生都在今后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民主是学生观,科学是教育观,个性是人才观。”

——这是李镇西《爱心与教育》中我最喜欢的一段。读完整本书后,一个个的故事还不时萦绕在我的脑海。但最让我震撼和受益的,还是李老师独特、鲜活、灵动而又自然朴素的教育思想。

一、坚持“全人发展”的理念

《爱心与教育》引言中说:“素质教育的大旗上,有一个大写的‘人’字:它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全书中,李镇西老师“全人发展”的教育思想清晰可见: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和谐发展的“全面发展的人”。他用七个反面故事,有力论证了“应试教育”及教育偏颇给受教育者和社会带来的问题和伤害。

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我们的工作应立足于“全人发展”,不能顾此失彼,甚至本末倒置。按照李镇西老师“全人发展”的理念,我一周一主题,认真组织班会活动;组建班级课外活动小组,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大课间严格督促学生锻炼身体,培养学生意志力;利用班会课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

二、对学生的真爱需要智慧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李镇西老师说:“当一个好老师的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但爱也要讲究方式方法,对学生的真爱需要智慧。

1.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李镇西老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育,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天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要想了解学生的各个方面,就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缜密的思考能力,还要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些,我们才能知学生所想,理解学生所为,才能与学生进行更好的交流。为了做好班主任工作,我坚持课堂巡查,及时处理偶发事件,每个月和每位学生谈一次心,每个学期到每位学生家里家访一次,并把工作中获得的`信息一一记录在班级日志和学生档案中,每个周末整理后在班上集中讲评。

2.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书中写到:“离开了对学生心灵的尊重,还有什么‘教育’可言?”“做老师不要高高在上,要蹲下身子,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待出现的问题。”工作中,我主动放下架子,与每位学生平等对话、谈心,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进行班级管理。班务的安排、座位的排列、每周一星的评选、表彰名单的确定、班级活动的开展等方方面面都由学生自己做主。

3.爱学生就要润物无声。书中说: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老师。涓涓细雨比倾盆大雨滋润禾苗的效果更好。想想自己刚参加工作时,对学生的要求很高,对待学生也很严厉,动辄批评训斥,还有惩戒打骂。虽然在工作上小有成效,但总觉得和学生之间隔着距离,走不到学生中间去。李老师的话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

三、“后进学生”的教育重在耐心与坚持

“‘后进学生’的教育很难一劳永逸,相反,这是一个充满反复的长期的教育过程。犯错——认错——改错——又犯错——又认错……是后进生普遍存在的循环。教育者应该容忍他们一次次的‘旧病复发’,与此同时,继续充满热情和信心地鼓励学生一次次战胜自己,并引导学生从自己‘犯错周期’的逐步延长或错误程度的逐渐减轻过程中,看到自己的点点滴滴的进步,体验进步的快乐,进而增强继续进步的信心。”

这是李镇西老师谈如何转化“后进学生”的一段话。《爱心与教育》中最打动人的事例是什么?是日复一日给汪斌的鸡蛋?是宁玮留给大家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我认为最能打动我的,还是教育万同的事例。在教学中不缺乏感动的瞬间,一个教师“创作”一次或几次感人的场景并不困难,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时间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难!在阅读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也在不断地在思考:如果这样的学生出现我的班上,我又能有花多少心思去改变他,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难以捉摸的反复?沉思之后,便觉得羞愧无比!像万同一样的潜能生身上发生的每一点变化,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像万同一样的潜能生身上所体现出的难以捉摸的反复,足以考验着教师的耐心。

我是教师队伍里的一名新兵,没有渊博学识,没有高超的教学技术,也没有追求名师名家的勇气与执着,但《爱心与教育》给我感动,给我思考,给我方法与力量!在今后的教育征程上,我会像李镇西老师一样“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同时,我也会因学生的健康成长去享受自己的幸福。(张婷)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2

几个月前,出于要完成上级交代任务,我把《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从学校图书馆带了回去,捧读这本书时,说实话,我真的没打算逐字逐句地推敲,但不知不觉中,我就被书中描述的师生真实情感所投入,更为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所折服。就这样,我陶醉着、感叹着进入了一种会意忘文的阅读境界,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省自身,反省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看看自己,走上讲台也十多年了,随着岁月的流逝已变得毫无棱角,常常以“平平淡淡才是真”安慰自己。直到捧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才第一次意识到,实际上所谓的平淡是平庸,是无为。

李老师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很难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么好的教育!”是啊,爱是我们的语言,和学生相处,只有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只有爱才能换来学生的真心和信任,成为真正受学生爱戴的.老师。

作为老师,你将你内心深处的爱心传递给你的学生了吗?自省过后,我发现自己做得的确不够。身为一名数学老师,由于带2个班,又不是班主任,所以平均与每班孩子相处的时间并不多,常常是这节课进这班教室,下一节又要到另一个班级上课。很少有时间和学生交流、谈心,所以学生对我也并不是特别亲近和了解,其实我是很爱他们的,我由衷地为他们的进步而高兴,为他们的失败而难过。

但作为老师,我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可能太过追求在学生面前的威严了。其实,“师生在人格上应是绝对平等的,教师不应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因此,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

李老师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我们也都可以做到。可为什么李老师能成为名师?而我们却在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平庸呢?这是因为李老师对教育的一份执著,对爱的一种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而我们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工作。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跟李老师比起来我感到卑微和惭愧,回想以前,面对个别孩子的顽劣和松散,尤其是反复不定时,我总是忍不住会烦躁,会发怒。可每当发过脾气,总会有一点自责:他们毕竟还只是孩子!

于是,每次我又都会找借口亲切地同他们聊聊天,似乎这样心里才有一点平衡。现在想起来,孩子们曾经给过我多少尊严和宽容啊!和他们的爱比起来,我们这些老师甚至是大人的爱附加了太多的东西,显得那么单薄!试问自己;对于一个责备或是训斥过自己的人,既不是父母又不是兄长,你能这样去宽容和包容吗?可这些孩子们能做到。

他们眼中没有丝毫的杂质,透出的都是单纯、坦诚。跟李老师相比,我的学生一样需要老师去呵护、去关心、去琢磨、去引导。人之初,性本善,在这个社会给予孩子更多影响之前,我们必须把他们培养成品行端正、热爱生活、富有理想、朝气蓬勃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积极进取、敢于创新、富有个性、独立见解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自信自强、永不屈服、愈挫愈奋、乐观向上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兴趣广泛、身怀特长、善于协调、精于应变的学生。

李老师在书中这样写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还说:“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爱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剂。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所以,让我们对孩子多一份爱吧。

回首十多年的教学过程,我发现:拥有一颗爱心,真心付出,孩子们也同样对你真心喜欢。爱心还表现于对学生的赞美与宽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成绩,不要吝啬赞美,你会发现他们脸腮甜甜的微笑让人陶醉,这种无名的爱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们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犯了过错,要细心教导,让他们感受老师是因为爱他们才教导他们的,这种爱不需要言语来表达,他们也能感受到老师的一颗爱心,于是,他们就会注意下次类似的错误。

因为有了爱心,让孩子努力争取改错,你会发现,这样的教育更有意义,也让人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说,我们不仅需要有颗爱人的心,更要的是一颗智慧的爱心!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

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像李镇西老师那样,用我们的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3

《爱心与教育》终于读完了,花了几个晚上,良久无言。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这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讲席上的高声布道,而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文字,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

这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文字:没有屠龙的玄虚,没有弄巧的文笔,没有油滑的高调,没有剪切的痕迹……这是我所熟悉的文笔:朴素中闪烁着华美,流畅中渗透着忧虑,峻急中深藏着思考,舒展中流动着智慧……

这样的文字是生活之树上最大的果,实践的枝头最美的花!一个教师,能够做到书里面所写的这些已经相当不易了(我一直固执的认为,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是相当少,怎样悲观的估计都不过分,而且到现在,爱心越来越成为教师身上的稀缺元素)。在做到这些的同时,又能够有丰厚的理论素养,能够以一种高度的自觉意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就更属凤毛麟角!

《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镇西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

感受很多,难以一一述及,这里选一则印象最深的故事和一点思考,算是给自己交上的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

万同勾起的回忆

《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都是,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

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

在万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

我读书喜欢反观自身,一路阅读中,我在问自己:如果万同是你的学生,你会怎么做?我相信我也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我也会如镇西师一样耐心细致地对待他,谈心,讲道理,但我会容忍他太多的反复吗?我想不会,我会伤心,会愤恨,会觉得万同是不可教育的学生,会搬出孔夫子的“朽木不可雕也”来劝慰自己,会理直气壮地让万同清除出班级,而自己没有半点良心上的不安,因为自己已经尽了力,而“教育不是万能的”……

然而,教育,仅有爱心是不够的。这一点,镇西师多年以前就意识到了。所以,在爱心的背后,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甚至有对学生必要的惩罚。而镇西师广博的知识,深厚的学养,更使得镇西师的思考超出一般成功教师,而进入到了对教育本质,特别是德育本质的思考,《德育观念十大碰撞》就是这一思考的产物。我相信,正是因为有了诸如《爱心与教育》这样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考,才会有后来的《民主教育论》,那是镇西师真正成熟的教育理论!

即使如此,对《爱心与教育》,我在感动乃至于震撼之余,还是有几丝隐忧。

我听到一种说法,李镇西不可学!

不可学之一,李镇西每天工作多长时间?细细一想,这个问题并不可笑。这笔帐并不难算,还不包括物质上的付出。有很多时候,节假日甚至春节,镇西师是和学生在一起的,那么,镇西师算不算一个合格的丈夫,合格的父亲?

不可学之二,教育是万能的吗?一个调皮的学生,需要教师调动多大的精力?而在世风日下的今天,在讲求效率的当下,教育者能与世俗对抗多久,对抗到什么程度?

不可学之三,在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今天,学校给李镇西们究竟留下了多大的空间?学生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重视分数以外的东西?当整个教育体制并不特别有利于人的发展的时候,一个普通教师如何能够与整个制度对抗,从而一步步地落实自己的理想?

这些问题值得思考,然而正是这些问题,反衬出了镇西师的伟大,反衬出了镇西师的人格魅力!

是的,所有读过这本书的同行,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李镇西老师出发,传送这份珍贵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4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我来说,家庭生活和学校工作,让我闲暇时间不在向学生时代那么充实,读书自然无疑是开阔我个人视野最好的捷径。尤其是读教育类的专著时,经常便会对号入座,感觉身边发生的好多事和书上讲的比较类似,可以在书中学习到怎样教育教学,从中获得许多有益的启迪,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得更加从容,这样的感觉的确很真实也很充实。

回顾教书生涯,已走过了18个年头。随着现今教育发展的态势,当前要“做一个有智慧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过一种有尊严的教育生活。”可为是作为今天的人民教师的一个终极目标。近些天里,我在一个星期内,细细研读了当代堪称教育名家李镇西老师的代表作《爱心与教育》。感受颇深,在书中受到了很多启迪。

体会之一:教师更应多读书,读各种各类的书,尤其是名家名著更要捧读不辍。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确实有这种感觉,读书不仅增长见识,还可以在写作时有所借鉴。李镇西老师经常向学生推荐各种有意义的课外读物,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例如:他在给杨守丰书信中的结尾推荐他阅读陈祖德的《超越自我》和茨威格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以及《傅雷家书》。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同时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的动力。当然,

推荐给学生读的书李老师都是先读过的,有的学生甚至从李老师的书架上借书去读。这一点特别值得我学习。读书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更丰厚,能够承载更多生命的底蕴。读书伴随着积累,然而才能在需要的时,才能活学活用,信手拈来,对于教师更能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精神营养。

体会之二:教师应该真诚地喜爱学生,并走进学生的心灵。李镇西老师时时反思自我,时时向学生学习,他也认为学生的心灵纯洁可爱,学生的心灵比老师高尚得多。在这里,我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也有这样的认识,我也和李镇西老师在书中坦然自述的一样,是个急脾气的人,有时和学生之间难免因为急躁而发生不该有的误会,特别是和那些学习、纪律上的困难生,还经常怨声载道的,每次过后,我都后悔不迭,但学生从来不跟我记仇,一节课的时间,他们又和你玩在一起;反思一下,作为老师觉得很惭愧,常常用“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其实孩子是多么天真无邪呀!今后,在和学生相处中,我要格外注意树立教师的形象,用真心喜爱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爱学生,才能对学生的缺点宽容处之,慢慢等待他们战胜自我,取得进步,并和学生一起成长;爱学生,才能细心指导学生,如李镇西老师在给新生的信中,对新学期的准备就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爱学生,就有耐心和学生真诚沟通,用谈心、写信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用批评去教育学生。李老师转化万同的方法和耐力很值得借鉴。例如:我

班的彭宇航同学,性格憨厚,思维缓慢,做什么事都拖拖拉拉的,尤其是每次作业,所有同学都能当天完成,可他待到第二天也不能交纳,错误率高。面对这样的孩子,我时常表现急躁催促,对他大发雷霆,可是于事无补,成效不佳。时后与他拉近距离,细心谈话,加以耐心辅导,发现他的数学思维不是我之前个人认为那样不可救药。所以我们对学生真正了解了,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去关爱他。你才会体会到我们的孩子是懂事的,是会对老师有种莫名的感激之情。

体会之三:做老师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教师职业,固然辛苦,但却极富挑战性。在和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相处中,要针对学生千差万别的个性因材施教,面对一个个活生生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学生,工作要时时创新,但更应遵循教育的规律。在《爱心与教育》的前半部分,李老师教给学生的自我激励方法是“每日九问”,而在“手记三”中他在指导优生学习时提出了“每日十问”的要求:“一问今天在家早读外语没有?二问今天上课开小差没有?三问今天学习上提出什么问题没有?四问今天的功课复习没有?五问今天预习明天的功课没有?六问今天做过闲事没有?七问今天“过电影”没有?八问今天计划完成没有?九问今天有未弄懂的难题没有?十问今天有无浪费的时间?”他要求学生把这十个问题制成表格,每天按实际情况填写。并鼓励学生“一两天做到这每日十问并不难,但关键是要坚持下去,唯有这样,你才

能真正步入学习的良性循环。”我对比了一下,我也经常建议学生问问自己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今天复习巩固了吗?今天预习下一课了吗?一部分学生真的在做这些事了,而有一部分学生还是学无习惯,乱了一团,所以必须经常指导个别学生学会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爱心与教育》给我感受颇深的就是:教师首先必须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础上接受老师的教育,学生受到的教育会更深刻,效果也更好!还有,教师也应该努力和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正如李老师在书中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教育成功事例反复证明的那样:“师生间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块基石。”而离开了老师的爱心,感情的建立便是无源之水。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5

《爱心与教育》是著名教育家,特级教师,班主任工作者李镇西老师和一群孩子们的故事,李老师用很多真实事例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是怎样地爱他。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李老师的回答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书中所描述的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对学生的爱。他记住每一个学生的生日,在学生生日时给学生送上一份生日礼物;在课间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在假期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大自然;对班级中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坚持家访等等,让我由衷地佩服、尊敬李老师!

这本书记录了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的真挚的爱。李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总是充满无限真情,他说,教师首先要认清自己的教育活动的目标,不是成绩单,不是分数,不是录取通知,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人才,是能够在未来社会中站住脚跟、开创事业的人才。李老师告诉我们,这样的人才,不仅要读书,还需要终生有读书的兴趣,求知的欲望,并且有能力自己学习,有能力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有能力吸取这些知识。同时,还要能够正确地处理社会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要有坚强的意志和优良的品质。”

读《爱心与教育》,常常被李老师的一些别出心裁的教育设计、教育艺术所打动,如每天给学生读报、读小说连载,编写“班级史册”,和学生通信,尤其是在对后进生的转化与优秀学生的培养与提高上他独到的一套。他的写“家校联系本”、填“报喜单”、游玩、集体评议、每日九问、写“灵魂的搏斗”、学生作文表扬、推荐好书等,所有这些都是李老师教育智慧的表现。他的'这些做法,时时处处体现了一个名师的高明,他总是以自己特别的方式来启迪学生的心灵,来走进学生的心灵。

从教13年来,我自认为自己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可读完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一书,我对师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教育是一门学问,作为教师要用心琢磨,因为老师的行为在学生们的心里会种下深刻的印象。李镇西老师让我对热爱学生的“爱”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爱学生,不仅仅只是关注学生的成绩,而是应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负责;是应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与期待投向每一个学生;爱学生,应用博大的胸襟对学生施予宽容。“爱”就是一份纯真、一份庄严、一份责任感。

今年我带的是20xx届高一7班,开课后不久要交校服费用,我的要求是交东西统一时间,统一交齐,不能拖沓,否则最后上交的同学负责全班上报,我在班里和家长群通知后,待到交钱时,有一个男生小范同学还有一个女生小丁同学,他俩没有按时交齐,班长拿了大笔现金很为难,我想这也是一个教育机会,我让小范同学拿着钱,待第二天他带了钱后负责上报,小范有些不高兴的拿钱走了。第二天,两个班长委屈的跑来说钱少了40元,我让班长叫来小范同学,进办公室后他告诉我说他也不知道,班长埋怨小范同学收钱不数,小范说他不知道,我看他俩就要吵起来了,我问小范事情的原委,他说他昨天把钱放在教室里,今早带上自己的钱就一并交给班长他没数,我一听头都大了,将近4000多元钱放教室里,我觉得这两个班长和小范同学都要好好认识这件事,我对小范同学说,上交东西这在一个人生命中有很多次,能按时上交这是一个信守诺言的行为,没有信守诺言就要承担责任,你和小丁同学没有按时交,我把任务交给你,是因为你是男生,你以后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你就这样把钱放教室里,如果丢了呢?小范同学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睁大眼睛不说话了,我说这就是责任问题,还好,钱没有丢,我们都很幸运,那现在差40元钱,怎么办?我问他们三个,就在小范要开口说话的时候,我说,这次我把这个钱补上,三人都很意外,我接着说,但是我有一个条件,他好奇的看着我,我说高考后去打工挣钱还我,两个班长和小范同学重重的几点了头,松了一口气,后来,两个班长对我说,他们去交钱的时候收校服钱的老师说,不能让老师垫钱,又把钱退了回来,我告诉班长不告诉小范同学,让他记住这件事,这件事也让我知道了,对学生的教育在每一件正在发生的事情上,现在小范同学做事感觉就靠谱多了。在班里我也对全班同学说了这件事,我觉得这也能让其他同学知道做事一定要有责任感,教导自己手里的事情和东西一定要负有责任,最起码贵重物物品不会随手乱放。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6

我认识李镇西老师是在“教育在线”上,我经常走进“镇西之家”,倾听他娓娓道来的故事,聆听他对于青年教师困惑的解答……那时候,我的脑中出现的始终是一个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师长。常常被他的故事感动着,常常为他的言论而折服,我从来不想去考虑别人的争论,我就坚定地认为: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就一定是个好人。

捧读《爱心与教育》,就像又一次走进“镇西之家”,而这一次,我走得更深,时时感慨着,时时唏嘘着,被平凡的小事而感动得泪如雨下。终于读完了这本书,当我合上封面的那一霎那,我又一次深深地感触,做一个教师,爱心比起其他的任何东西都要来的重要。如果说最初的爱来自于职业的要求,自己命令着自己,自己提醒着自己,那么,能让这爱绵延不绝的,是我们的“心”。

微笑是爱心的反光镜,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是清香宜人的玫瑰,是哺育万物的阳光雨露,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

我,作为一位幼儿教师,也是深深地爱着孩子们的。我会为孩子在园里磕着碰着而忧心忡忡,我会为孩子的一点点不良习惯而发愁,我更会为孩子的一点进步而感到欣慰……但,我的爱常常被我的暴躁淹没。一时的爱与安慰,我能做到。但是,我却无法做到始终如一。李老师不仅能坚持不懈地播撒爱的种子,细心呵护着那颗颗幼芽,让他们不断地成长,而且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生活、爱社会、爱家乡、爱国家……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而李镇西老师认为情感不是教育的全部,但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他用童心唤醒爱心,用爱心滋润童心,用自己朴素的行动,实践着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故事很多很多: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有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有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有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但是最能打动我们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真的很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在万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后进生真的是很难很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

我也是教师,从事了5年幼儿教育的教师,面前的孩子千差万别,面对他们,我相信自己有爱心,但是我也在问自己:我有耐心吗?我有足够的耐心对待有这样那样问题的孩子吗?我能用自己的微笑驱散他们幼小心灵上的阴霾吗?

我们班有一位幼儿叫妞妞,性格极其内向,生活习惯也比较薄弱,她从不愿意和老师交流甚至是打招呼,从不愿意在幼儿园中吃饭,更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一个学期过去了,虽然我们几位老师都尽了力但是她的进步还是不尽如人意。看完《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我决定用心去对待她,积极鼓励她。一天她早上来园时又突然一言不发,不愿意和我们说“早上好”了,而且还躲在奶奶后面不愿意出来。奶奶有点生气了,刚想训斥她,我就马上阻止了她说:“妞妞笑嘻嘻的,一定是已经在心里打过招呼了,对吗?”她看了看我,点了点头。第二天,她又躲在了奶奶后面,但是轻轻地说了声“老师早”。我马上走过去笑着对她说:“嗯,你的声音真好听!老师最喜欢听妞妞说话了。明天大声说,让小朋友们都听到,可以吗?”她没有回答我,但是我看到她的微笑了,我也知道她已经在心里默许了。果然从此后,她越来越大胆了。

爱学生,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善于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李镇西老师在他的博客上曾经这样写道:“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朴素的真理——教育者的尊严是学生给的!”他所做的一切,证明了这句话的价值。我想说,教育者的快乐也是学生给的。一个真正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人会把学生的幸福当作自己的幸福,把学生的不幸当作自己的不幸。

我们在付出努力的时刻,正是播种,创造,幸福快乐的过程。因为你快乐,所以我快乐,因为你幸福,所以我幸福。我愿意像车轮一样,永远向前滚动下去,用我的付出创造更多的幸福,把幸福带给更多的孩子。我也愿意,在我平凡,琐碎的每一天,感受辛苦过后孩子们带给我的特别的幸福时光。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7

断断续续读完李镇西《爱心与教育》。虽然不如书中所说的某些读者“流着眼泪读完这本书的”,也绝不会在电话中“泣不成声”地向他“诉说自己的感想”,甚至对这本由我们副校长“极力推荐”的名著还有小小失望,不过充塞在这本书每一个角落的“爱心”,确实让我感动。

贯穿全书的,是一个“爱”字:“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们对学生充满真挚的情感,无疑会使学生亲近我们并乐意接受我们的教育,但仅此于此是远远不够的。爱的教育,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教师真正的尊严,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是我们个人的感受,而是学生对我们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他爱得真实,爱得彻底,爱得伟大。只有爱,才能激起学生心中那些美好的情感,才能为国家、社会创造更多温暖与和谐。以前我认为,有两类人是不能办教育的,一是那些急功近利的人,一是商人。急功近利者势必追求短期效果,无视教育规律;商人重利轻义,把教育作为赚钱工具。现在我觉得,有两类人是不适于呆在教育战线的,一是把教育当成饭碗的人,一是不具备爱心的人。如果每个人都能象李镇西那样爱学生,或者学到他一半,那我们的教育或许会发达得多。

我也很爱学生,尤其爱那些眼睛清纯透亮的学生,那些心地善良、积极向上、有独立思考能力、善于沟通合作的学生。可我对学生的爱还没有达到他那样的境界,还没有达到向学生“还债”的程度。李镇西在书中,反复强调他的学生请他吃什么东西,或在毕业多年后给他写信、寄贺卡、打电话,等等等等。所有这些对一个老师来说,都是极大的安慰,也是教师价值的体现,更是教师非常在乎的东西。由此我想到一个问题:“爱,真的'不求回报吗?”很多人,包括父母、老师、恋人们在发表爱的宣言时,都会强调:“我爱你,我不期望从你那得到什么!”事实上,当子女忤逆,当学生忘本,当情人反目时,凡正常人都会有悔不当初的感觉,对对方都有许多怨恨,对人生也会生出许多悲观、痛楚的幽怨。因此成功的爱的教育,不仅是老师爱学生,更应是“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养成一种爱的素养,将“小爱”发展成“大爱”,将“独爱”发展成“众爱”,在这些爱中,当然也包括“爱的回报”!

李镇西在对顽童的转化与优秀学生的培养与提高上有他独到的一套。很多班主任在写班主任计划或总结时,都会提到“抓两头,促中间”,都是大而空,没有多少可资借鉴之处。我以前也会这样写,可在具体的做法上与李镇西相比却有天壤之别。他的写“家校联系本”、填“报喜单”、游玩、集体评议、每日九问、写“灵魂的搏斗”、安排当班干部、对手竞赛、学生作文表扬、推荐好书等做法都很值得我学习。在我的教育理念中,很关注学生自尊,特别害怕伤害到学生“弱小”的心灵。我也曾经想过要采用集体评议的方法去促进某些学生,可又担心负面影响更大。刚开学的时候,我看到某些班级大张旗鼓地对学生进行综合评比,并在教室前面大肆张贴,很反感这种做法。一段时间后,一想到期末要对学生进行德育综合评比,我又担心没有操作依据,便学着其他班的做法在我班上尝试了一段时间。实际上这种“加分”、“扣分”办法并没有多大实效,我也不太重视这些评分,实际上学生的道德品质是不可量化的,学生犯错误也是可以谅解的,要不要学校干什么,要老师干什么?由此看来,我还没有“开创”出自己的一套,缺少自己的理念“操守”。

上次在南海培训时,黄甫全教授就对行动研究和叙事研究做了淋漓尽致的批判。他认为:教育叙事研究中的故事,其真实性和客观性无法检验和保证。由于“隐私”的存在,会导致“掩饰说谎”现象;为了杜撰“美丽故事”,有的“研究者”会“伪造数据”,并对“事件加工”,造成“数据失真”。教育叙事“缺乏普遍的解释力和推广性”,“个体行为,难以群体化”。读李镇西的教育案例,正有同样的感觉。由于地区、年龄差异、个性心理的不同,使李镇西里讲到的很多东西尤其是在“优生”的提高上似乎很难操作。这是个“浮躁”的社会,人们看到的永远是那些成功者的“经验”。比如周弘,在培养失聪的女儿周婷婷成材上,确实非常成功。可他进而要把他的教女经验上升为“赏识教育”,未免有点牵强。不知是“赏识教育”推广者们过分的宣传还是家长们的过分狂热,“赏识教育”每到一地就在一地掀起一股热潮。教育是个复杂的东西,并不仅仅是靠“竖大拇指”就可以成功的。如果“竖大拇指”就可以了的话,周弘也不用打婷婷耳光了。我们社会已经够浮躁的了,我们的孩子已经够脆弱的了,我们并不需要“赏识教育”来加重社会的浮躁,我们更不需要“赏识教育”来弱化甚至消除孩子的受挫能力——当然,教育绝少不了赏识。在一片赞美声中长大的孩子,参加工作后,该怎么面对社会的阴暗?该怎样应对人生的打击和各种苦难?

不过很明显,在教育这条路上,我还需要更多的磨练,更多的学习,更多的理性思维,更多的积极探索……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8

周末两天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该书描述的是李老师与中学生们的成长故事,但是书中的一个个感人故事依然深深的打动着我,。作为一个年轻的班主任,读了《爱心与教育》后,那真实的文字不断冲撞我的灵魂。尤其是对后进生漫长而艰难的转化,李老师那份对学生的博爱之心,关切之情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后进生万同,他用关爱和平等一直激励着这个孩子一步步的健康成长,三年的初中生活记录着他们彼此的宽容和信赖,我读懂了师爱是发自内心的真诚。阅读中,不断地问自己:如果万同是我的学生,我会怎么做?我相信我也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我也会如李老师一样耐心细致地找他谈心,给他讲道理,但我会容忍他太多的反复吗?我想不会,我会难过,会愤恨,会觉得万同是不可教育的学生,我自己已经尽了力,我会用“教育不是万能的”来安慰自己。在七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班主任,必须热爱后进生(爱优等生可以说是所有教师先天具备的),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探索研究新的后进生转化方法,卓有成效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对待后进生,应该牢记陶先生的谆谆告诫:“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的骂声中有爱因斯坦!”我总有这样的平凡信念:不管班里的学生多么后进,不管教育后进生多么困难,既入我班,我即负责,每一个孩子我都不抛弃,也不允许他们自我放弃。

我只期望能够尽我的努力,去引导我的每一个学生在道德上都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我一直为梦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而努力工作。回想着班主任生涯的点点滴滴和充实的生活,我无怨无悔!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作为教师,千万不能因为他(她)是后进生而放弃对他(她)的培养与转化,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关怀学生的精神成长。在面对后进生时光有爱还不够,还需要有智慧的爱,用智慧去唤醒他们心灵深处的良知,激发他们“想做好人的愿望”。遇问题时要多想“怎么办”,而不是“为什么”,与后进生们一起编织“不抛弃,不放弃”的故事。我坦言:我在学李镇西,但不做李镇西,因为我和学生在编属于我们的故事。

《爱心与教育》终于读完了,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镇西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

《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都是,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在万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

当整个教育体制并不特别有利于人的发展的时候,一个普通教师如何能够与整个制度对抗,从而一步步地落实自己的理想?这些问题值得思考,然而正是这些问题,反衬出了镇西师的.伟大,反衬出了镇西师的人格魅力!而我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也在想,其实这本书里面记载的许多案例,都有它具体的背景甚至特定的时代背景,而现在的社会又发生了许多的变化,刻舟求剑,胶柱鼓瑟式的阅读或许并不聪明,重要的是这本书里所体现出来的教育者的爱心,教育者对教育这一份深沉的思考,教育者对大写的人的张扬,应该成为我们从事教育的这个群体的出发点。是的,所有读过这本书的同行,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李镇西老师出发,传送这份珍贵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9

寒假里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是怎样地爱他,真是让人感动。

书中所描述的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一般的老师是难以做到的,他对学生的爱,不但是爱优秀生,而且更爱差生。尤其我在书中读到他从不忘记学生的生日,还在学生生日时给学生送上一份生日礼物;在课间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在课余时间或假期中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大自然;对班级中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坚持按号轮流家访等等,李老师在教育岗位上处处闪耀着爱的火花。

李老师对爱的执著也深深打动了我。李老师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我们也都可以做到。可为什么李老师能成为名师?而我们却在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平庸呢?这是因为李老师对教育的一份执著,对爱的一种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像李镇西老师那样,用我们的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而我们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工作。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后进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着哪一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老师,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作为一个幼儿教师,面对着一群天真无邪、稚淳可爱的孩子们,我们又倾注了多少爱在孩子身上呢?李老师在书中这样写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还说:“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爱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剂。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所以,让我们对孩子多一份爱吧。

一、妈妈的慈爱

“拥有妈妈般的慈爱”这是对幼儿教师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每一个孩子最需要的心灵呵护。对于新小班的孩子来说,教师给哭哭啼啼的孩子一个轻轻的拥抱、一个甜甜的笑脸会让他们获得心灵的安慰。而对于中大班的孩子来说,他们则少了一些乖巧,多了一些顽皮与个性,随之增多的自然是些“麻烦”与“不听话”,但是如果我们付出的是妈妈的慈爱,那么我们会把他们看作是自己的孩子,再多的不听话,再多的任性,有的也只是宽容和正确的引导。

冰心说过:“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每个人都需要爱,孩子更需要爱,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也是获取为师之乐的最大保证。

 二、教师的真爱

《纲要》中提到“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孩子与教师、同伴交流”,因此,教师的真爱成为构建这一和谐关系的首要因素。我们在教学中要学会以一颗真爱的心去面对孩子,用真爱去融化孩子的心灵。及时发现孩子们点点滴滴的进步,哪怕是稍纵即逝的闪光点。

班级里有个叫路路的孩子,各方面能力都较弱,已经大班了还不会自己吃饭、穿衣、整理床铺,动作发展也很差,所以每次活动都会点到他的名字,渐渐的,班里的其他孩子也都认为路路是个笨孩子,经常会联合起来欺负他。如有一次自由活动时,一群男孩子挤在一张桌子玩玩具,路路感到好奇也挤过去,可遭到了拒绝。当有个孩子把玩具弄坏后还要向老师告状是路路弄坏的。怎样才能让其他孩子改变对路路的看法呢?路路是个很大方的孩子,他自己有了玩具每次都主动会让别人玩,于是我经常在同伴面前表扬他;路路虽然动作发展较差,但他的想象力很丰富,思维表达能力都较强,每次上课时都积极举手发言;上识字课时,老师刚教好生字他就都记住了,每次比赛都能赢。平时我也经常提醒他不要去抢别人的玩具,不要和别人闹矛盾。通过教师的肯定、表扬,其他孩子对路路的态度改变了,路路脸上的笑容也更加灿烂了。有时他会说:“徐老师,我喜欢你。”真爱让我走进了孩子的心灵世界,促进了师幼关系。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给我一种领悟,一种发现!它启发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0

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被李老师的爱心与耐心感动着,更被李老师的教育智慧所折服。

一、巧抓时机,建设班级舆论的智慧

健康的班级舆论可以增强学生行为的自觉性,增强教育的力度和说服力,对个人的不良行为有很好的制约作用,有利于学生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形成集体荣誉感,养成良好的品质,改正不良的作风。

李老师在对“后进生”进行教育时,善于抓住一切时机促进良好班级舆论的形成。用力老师的话来说,就是“善于巧妙地把自己对学生表扬和批评转化为集体舆论的褒贬”。万同作弊后李老师没有采取简单的批评、处分,而是不动声色的对全班同学进行了一次深入心灵的集体主义教育:先发动同学们组成“帮助万同小组”帮助脚骨折的万同去看话剧,以及万同平常遇到的困难:像上楼进教室、课间上厕所、放学回家等,全包给“帮助万同小组”了。

还号召其他同学寻找机会随时向万同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让万同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安排好这些事,李老师巧妙地把万同的作弊放到影响班级荣誉的高度,让全班同学每人给万同写一封信谈谈对万同作弊的看法。大家从集体主义的高度,用真诚的话语批评了万通的作弊行为,并劝说万同改进缺点。通过这些做法已经促进了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班级舆论的形成。但是李老师利用此事进行班级舆论建设的活动还没有结束,在万同伤好后,李老师又组织全班同学讨论关于万同作弊的处理办法。

同学发言非常积极,他们在发言中充分肯定了万同这段时间的进步,也诚恳地指出了他还存在的一些不足。绝大多数同学都希望再原谅一次万同,不再给他处分,可以看出同学们团结友爱、扶持正气、伸张正义、制止错误思想、阻止不道德现象的班级舆论已初步形成。

我们做班主任的都应该学习李老师,在看似平常的“小事”中挖掘教育的契机,促进良好班级舆论的建设。

二、巧用班级舆论教育“后进生”的智慧

李老师在教育“后进生”时,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巧妙地利用班级舆论,使他们扬善弃恶,在班级舆论的轨道上健康的成长。

万同由于脱离了昔日的“兄弟伙”而被“兄弟”们暴打,在这个可能使万同动摇决心的时刻,李老师发动全班同学给万同写信,安慰万同、鼓励万同坚决与“兄弟伙”决裂,回到集体中来。在这种正气、温暖的,来自整个班集体的真诚关怀中万同坚定地回到了班集体中。

最让我佩服的是李老师为了转化万同,提前两个月布置期中考试作文题《我为万同的进步而高兴!》或《我为万同的退步而痛心!》,巧妙地把万同置身于全班同学的监督之中,又让每一位同学有意识的关注万同的表现。别出心裁的作文题目成功的让万同的成长搭上了集体舆论的快车,使他不得不成长。

每个“后进生”都有向善的一面,只是缺少动力。巧妙利用班级舆论可以给他们改进缺点、积极向上的动力。

三、慧眼看问题的智慧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很多容易被忽视的细节都没有逃离李老师的思索。经常被我们当成无可救药的、不可改变的“杂症”,经过李老师的分析都找到了“解药”。万同上进后的一次反复——上英语课时往同学生身上贴了一张糖纸。这种现象在大多数老师看来,是很正常的.,像万同这样“顽劣”的学生能取得那么大的进步已经很不容易了,这些做小动作的毛病是改不了的。可是李老师却看着这张糖纸悟出了大道理:如果不让万同在学习上产生愉悦感,仅靠意志来维持纪律是不可能的!

万同在当学校“纠察员”期间,对一位批评他的初一班主任进行了“报复行动”星期六,学校没有上课,他一人溜进学校,到初一年级办公室。一脚把门踢开,进去以后,在初一2班班主任老师的办公桌抽屉里乱翻,把几本书撕碎了,把墨水瓶砸碎了……最后,偷了一支圆珠笔、两瓶没吃完的咖啡和三袋土豆片,扬长而去!遇到这种情况,很多老师都会对万同失望的。真是“江山易改,禀性难移”呀,遇到这样反复犯错的学生,我们中的大多数都会放弃,觉得这样的学生无可救药。李老师却对万同的所有表现进行分析,找到了症结所在:万同的反复是因为脱离了班级舆论的监督!

教育是个平凡的事业,在这平凡的工作中,在平平常常的小事中,李老师总是能智慧的掀起惊天动地教育的浪花,净化学生的心灵,坚定学生的意志。我们每个肩负教育重任的班主任,都应该学习李老师的这种用不平凡的思维分析平凡事情的精神,学习李老师用个案促进班级良好舆论形成,又用班级舆论纠正每个学生行为的智慧,做个智慧的班主任!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1

泰戈尔曾说:“爱是亘古长明的灯塔,它定晴望着风暴却兀不为动,爱就是充实了的生命,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今天我捧在手里细细品味的时候,被书中无数个故事深深的打动了。

《爱心与教育》——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可以说,这是一本永远不会过时的书。这本书处处洋溢着浓郁的情感力量,它用爱打开了人的心扉,引导我们永远保持一颗勇于进取而善良真诚的心。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心与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我们对此的态度可能不同,但它一定会引发了我们对于爱心与一些思索。

《爱心与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从而使他们心存着一份爱。其实,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一定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也享受着许多别人的疼爱、关心与帮助。我很希望我们享受那份极为普通的爱心与时候,也会付出爱心给一些需要帮助的人。爱,不分大小多少,小到一句问候,一个拥抱,大到爱心捐献,希望工程,社会保障……这其中都包含了爱。但人们常常忽视了爱心与存在,就如父母的爱,人们似乎都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并不需太多的付出与回报,甚至还无形中拒绝着父母的爱。这样的人走不了多远。

李老师在书中提到:“爱是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因此我们应该给学生以爱,这种爱不是高高在上的平易近人,而是拿他们当朋友的朋友之爱。当看到李老师与“后进生”万同的故事时,我是如此感动。作为一个老师,能够对一个学生费如此大的心思,那么什么样的学生不会被感化呢?反思我的工作,我要学习李老师善于锻造"优秀学生"的.卓越人格;实施民主科学与个性化教学,把更多的关注投向"后进生"。

像李老师那样,怀着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怀,给"后进生"们以心灵的呵护,帮助他们树立起人的尊严,设法唤起他们向上的信心。我把李老师书上提到的马特洛索夫的一句格言铭记于心,"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既要让自己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是如此的伟大,对祖国、对社会、对学生是如此的重要。也要让学生有这种感觉,帮助他们认识生命的伟大,找到生存的意义。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生命的舞台中演绎好自己的角色!让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角落发射出不同颜色的光芒!

其实要像李老师那样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我自己是非常赞同这话的。因为从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拥有一颗爱心,真心付出,孩子们也同样对你真心喜欢。爱心还表现于对学生的赞美与宽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成绩,不要吝啬赞美,你会发现他们脸腮甜甜的微笑让人陶醉,这种无名的爱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们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犯了过错,要细心教导,让他们感受老师是因为爱他们才教导他们的,这种爱不需要言语来表达,他们也能感受到老师的一颗爱心。

于是,他们就会注意下次类似的错误。因为有了爱心,让孩子努力争取,改错,会发现,这样的教育更有意义,也让人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说,我们不仅需要有颗爱人的心,更要的是一颗智慧的爱心!假如没有爱学生的心又何来的教育好学生呢?假如没有爱心和童心,又何来与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说爱心和童心是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再恰当不过了!

除此之外,我在平时工作中也非常注意不要偏心,对每一位学生都平等地爱。学生时代哪一位老师谈吐幽默,学识渊博,真诚地关心爱护学生,就会对他产生好感,进而喜爱其所教的学科,自然学习上也学得轻松愉快,成绩很好。这在我们当今,教育也要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生才能敞开心扉接受你的教育,这是非常提倡、可行的。

爱是一种感受,是一种信仰,是一种追求,是……无法用准确的文字形容爱心与定义,但是我知道,拥有爱心与人,付出爱心与心,人生必定是充实而无憾的。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2

注重亲情,让家充满爱。高尔基曾说过:“谁最爱孩子,孩子就最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孩子。”

在每一个教学班级里,都存在一些潜能生,他们或者顽皮好动,惹是生非,或者胆小怕事,萎糜不振,在学习上得过且过,不思进取,令各科教师头痛不已。

对这些具有问题行为的儿童,我们要关心爱护,给予他们相应的帮助和教育。在班级工作中,班主任更要有一颗仁爱之心,用爱心造就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为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基础。班主任老师要认真分析每一个潜能生的落后情况,找出其落后的原因,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在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不歧视、不放弃每一个学生的同时,对问题学生多给一些偏爱,因为他们不象优秀学生那样集百般宠爱于一身,不能充分享受爱的阳光雨露,我们要将更多的师爱分给更大的需求者,用爱心激励他们求知上进。“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李镇西)

实际上,后进生非常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指导和帮助。当他们想倾吐自己的心里话、倾诉自己的感受时,我们一定要用心倾听他们的诉说,耐心体察他的心情,及时给予必要的安慰、指导和帮助。挖掘孩子的闪光点。每个学生身上都有优缺点,潜能生也并非一无是处,对于潜能生身上表现出来的哪怕很微弱的闪光点,很微小的进步,我们教师要及时加予引导肯定。利用班集体的力量帮助他们。经常找他们谈心,班上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要把机会让给他门让他来完成,并且让班干部在管理班级时,有意识地表扬他们的点滴进步;同时还开班会让同学们帮助他们,让他们感觉到集体的关心和温暖,不再感到被歧视与冷落。教师对于自己所教的学生,要了解他们、相信他们、尊重他们。应给他们充分的爱,经常鼓励、帮助、督促他们,使他们产生欣慰、幸福的内心体验,增强荣誉感、自信心、上进心,提高学习的兴趣与内在的动力。当一个孩子对学习有了兴趣与动力,他住就会自觉地发奋学习了。

李镇西告诉我们:“孩子们与教师产生了朋友般的依恋之情后,点燃学生心中‘想做好人’的愿望,便是教师实施教育的关键。苏霍姆林斯基多次谆谆告诫教育者: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而且长期与顽童们打交道的经历告诉我,即使是某些教育者心目中‘一无是处’、‘不可救药’的学生,其心灵深处或多或少也有着美好道德的萌芽,因此,对”后进学生”的成功转化,与其说是教师向他们“灌输”(即使是很巧妙的“灌输”),不如说是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善良之处、高尚之处,帮助他们树立‘我是有缺点的一个好人’的道德自信。我经常与‘后进学生’谈心的话题,便是让学生谈‘我有什么优点’;如果某一“‘后进学生’因为长期受斥责而丧失了道德自我肯定的勇气和能力,我便让全班学生帮他找优点。注意,教师这样做,决不是仅仅是一种教育技巧,而首先是一种对‘后进学生’由真诚热爱而产生的真诚信任。”

儒家讲“爱”,所谓“仁者爱人”。这正是李镇西的管理闪光的地方。李镇西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而这份爱总觉得与其他人爱有所不同.我看到过不同的老师表达过对学生的爱.有保姆式的爱,有恨铁不成钢式的爱,有施恩式的爱,无论哪种,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这当年然也没错,但我们能够非常明显地感觉到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感觉到为人师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优越感.而李老师却不止一次地说过,学生的心灵往往要比教师纯洁得多,学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师,这是整部书中我最以为然的结论!所以李老师的爱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不含任何杂质的爱,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而李老师时时都在收获!当看到学生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时,那一刻,难道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吗?

教育需要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泰戈尔说过,不是锤的击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日臻完美。爱非万能,但若缺少爱,教育的成功便无从谈起。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做一个有爱、懂爱、会爱的人,三尺讲台便会变成爱的花园!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3

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艺术让我一次次地反思自己与孩子们一起走过的日子,也一次次清晰地认识到:爱心是教育的本源,爱是教育的真谛。

鲁迅先生说:“教育是植根于爱的。”这就是说,热爱学生是教育成功的动力源泉。爱不仅仅是对学生的付出,同时也是自己的收获。陶行之先生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的爱心典范。只有达到这种境界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在教育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师的人生价值。才能在教育中获得喜悦。才能让学生在爱中成长。

教育的爱,是一种思想、一种情感、一种氛围。它自然而然地贯穿于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也不声不响地体现在教育的每一个细节,更潜移默化地浸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这是一种最朴素而又最精炼的表达。教师享受着学生纯洁的尊敬,就应该“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一切都是应该的——因为我领了工资,我要对得起这份报酬;因为我享受过学生的笑声与泪水,我要对得起这份真情;因为有学生是通过各种‘勾兑’才编到我班的,我要对得起这份信任;因为学生把我当作他们的朋友,我要对得起我的‘哥们儿’……” 教师对学生爱的表达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对痛苦的学生说句安慰话,对孤独的学生说句温暖话,对胆怯的学生说句壮胆话。对自悲的学生说句自信话,对迷茫的学生说句开导话,对沮丧的学生说句鼓励话,对受困的学生说句热心话,对偏激的`学生说句冷静话,对懒惰的学生说句鞭策话,对受冷落的学生说句公道话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且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时,不仅学生会把我们当作老师。而且这绝对是我们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一道防线。

李老师在书中所讲到的案例表明: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爱心能架起师生关系的桥梁;爱心能春风化雨,浇灌莘莘学子;爱心能熏陶、震撼学生的心灵。爱你的学生吧,只要你播下爱的种子。它一定会在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爱,一切皆有可能。

在《爱的教育》中,我走入了学生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他们的爱里有宽容,有谦让,有亲情,有友谊。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

读了《爱的教育》一书后,我决定今后要不断的调整自己的心态和做法,也为孩子多付出一份关心与爱心与真心,发现孩子们总会相对的给予“回馈”。因此有“爱的教育”,才有“美”的回忆。

教师要教育不要训斥:教育是引导而不是灌输,视学生为“有”而不是“无”。训斥则不容许学生说“不”,教育则潜移默化。教师要了解学生、认识学生、适时的赞美和接纳、鼓励与协助,培养学生挫折和容忍的价值判断能力等等,让学生快乐成长、茁壮,更会利用各种机会和家长取得联系,适时的提供教养子女的咨询与方法,共同为学生的未来而努力。教师要理解人性:要了解学生的感受,学生的反应、学生的心声也该仔细的聆听李镇西老师说,素质教育绝不仅仅是教育技术层面的事,他首先是一种充满感情的教育,是充分体现教育者爱心与童心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因为有了这颗爱心与童心,李镇西老师几乎整天都和学生泡在一起,把一位学生家长送给他的一筐鸡蛋用煤油炉一天煮一个,全部又让这位学生吃了;他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里,背着一位患病的学生步行上医院,他还在每一个学生的生日里给他们送上自己的贺卡……老师在用爱心感动着学生,学生同样用童心来回报老师。

是的,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这首先让我联想到了我的中学班主任老师,他和李镇西是属于同一个年代的人,对待学生严格,有爱心,有着满腔的热情,他把正直、善良传授给学生,他把青春把爱心统统奉献给了学生。回忆十几年的学生生涯,我很自豪成为了老师的学生,尽管十几年过去,当初老师眼中那个单纯朴实的学生已经结婚为人母,可是,我永远都会记得老师的崇高形象,人的一生能够遇到几位这样的老师呢,然而我却遇到了,我是幸运的。老师的一生很平凡,但他的教育人生却是永远星光璀璨,在他的生命中能够拥有像我一样牵挂他的学生,他也是幸福的。

读着李镇西老师的故事,回忆着最尊敬的老师,我不断地衡量自己,其实,我真的差得太远了,自认为自己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也接受着家长和孩子们的对我的"有爱心的老师"的赞许,可是,当面对这样一面镜子的时候,我真的觉得很惭愧,如果我真的有爱心,班级里就不会有像小雯那样一个特殊的孩子,因为我的爱心不够,导致与其家长产生的问题也就存在;如果我真的有爱心,班级里那些特殊生就不会一直那样没有起色;想想我曾经的工作,想想我曾经的失败,对比李老师这颗高尚的仁者之心,真是相形见绌,惭愧万分。

冰心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只要心中有爱,这个世界上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那么对于教育也同样,只要自己有充分的爱心,就没有解决不了的矛盾,如果问题依然存在,只能说明爱心不够。

"以心灵赢得心灵,以人格塑造人格"这是李镇西老师的教育名言,也是其教育的宗旨和指导思想。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也正是作者爱心与智慧的升华,也是一曲用爱心来谱写的教育之歌!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4

今年寒假,我读了李镇西老师写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捧读这本书时,说实话,我不想逐字逐句地推敲,但不知不觉中,我就被书中描述的师生真实情感所投入,更为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所折服,芦笛小学蒋金兰:《爱心与教育》读后感。就这样,我陶醉着、感叹着进入了一种会意忘文的阅读境界,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省自身,反省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

读了这本书,我不由得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教书?或者说孩子们为什么要上学?从这本书中,我得到了最重要的启示,首先要认清自己的教育活动目标,不是一张张的成绩单,不是分数,不是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人才,是在未来社会站住脚跟、开创事业的人才。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以前我也想过该怎样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但我从未想过,学生到底为什么来上学?当我读到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是我深深震撼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以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仅仅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所以他会为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读后感《芦笛小学蒋金兰:《爱心与教育》读后感》。"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

李老师对爱的执著也深深打动了我。李老师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我也都曾做过。为什么李老师能成为名师?而我却在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平庸,这当然有本身素质的差异,但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一份执著,对爱的一种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而我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工作。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后进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着哪一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老师,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真的,跟李老师比起来我感到卑微和惭愧,回想以前,面对个别孩子的顽劣和松散,尤其是反复不定时,我总是忍不住会烦躁,会发怒。可每当发过脾气,总会有一点自责:他们毕竟还只是孩子!于是,每次我又都会找借口亲切地同他们聊聊天,似乎这样心里才有一点平衡。这些可爱的孩子们,不知道是真的原谅我,还是纯洁无瑕的心根本就不会去多想,回应我的都是真诚的笑脸。现在想起来,孩子们曾经给过我多少尊严和宽容啊!和他们的爱比起来,我们这些老师甚至是大人的'爱附加了太多的东西,显得那么单薄!试问自己;对于一个责备或是训斥过自己的人,既不是父母又不是兄长,你能这样去宽容和包容吗?可这些孩子们能做到。他们眼中没有丝毫的杂质,透出的都是单纯、坦诚。跟李老师相比,我的学生年纪更年轻、心灵更稚嫩,更需要我去呵护、去关心、去琢磨、去引导他们。人之初,性本善,在这个社会给予孩子更多影响之前,我们必须把他们培养成品行端正、热爱生活、富有理想、朝气蓬勃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积极进取、敢于创新、富有个性、独立见解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自信自强、永不屈服、愈挫愈奋、乐观向上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兴趣广泛、身怀特长、善于协调、精于应变的学生。

我喜欢随意的生活,尽管我工作得也踏实认真。但读完李老师的书后让我明白"随意或许是一种美丽,而执著却是一片更灿烂的云彩。"反思过去的"随意"与"从容",越来越觉得我的随意是低层次的,我的从容包含着更多的惰性。读了这本书,让我的心灵受到一些激荡,让我渐趋平庸的心不再麻木,让爱心与童心在我的心中留存的更久吧!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5

读完李镇西老师所著的《爱心与教育》,我被他的爱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爱心投入到教育事业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为他所教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我自己是非常赞同这话的。假如没有爱学生的心又何来的教育好学生呢?假如没有爱心和童心,又何来与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说爱心和童心是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再恰当不过了!

李镇西老师对爱的执著深深打动了我。李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他也收获着学生的爱。李老师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其实许多老师都做过。为什么李老师能成为名师,我们却在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平庸,工作越来越没劲?这当然有本身素质的不同,但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执著,对爱的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我们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职业。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老师对待万同同学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李老师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很难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么好的教育!”是啊,爱是我们的语言,和学生相处,只有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只有爱才能换来学生的真心和信任,成为真正受学生爱戴的老师。作为老师,你将你内心深处的爱心传递给你的学生了吗?

自省过后,我发现自己做得的确不够。身为一名英语老师,由于带多个班,周课时也多,所以平均与每班孩子相处的`时间并不多,常常是这节课进这班教室,下一节又要到另一个班级上课。很少有时间和学生交流、谈心,所以学生对我也并不是特别亲近和了解,其实我是很爱他们的,我由衷地为他们的进步而高兴,为他们的失败而难过。但作为老师,我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可能太过追求在学生面前的威严了。其实,“师生在人格上应是绝对平等的,教师不应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因此,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

从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拥有一颗爱心,真心付出,孩子们也同样对你真心喜欢。爱心还表现于对学生的赞美与宽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成绩,不要吝啬赞美,你会发现他们脸腮甜甜的微笑让人陶醉,这种无名的爱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们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犯了过错,要细心教导,让他们感受老师是因为爱他们才教导他们的,这种爱不需要言语来表达,他们也能感受到老师的一颗爱心,于是,他们就会注意下次类似的错误。因为有了爱心,让孩子努力争取,改错,会发现,这样的教育更有意义,也让人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说,我们不仅需要有颗爱人的心,更要的是一颗智慧的爱心!

李镇西老师对待学生的平等态度,是我们教育者永远值得学习的榜样!他既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朋友,是学生的“哥儿们”!学生曾有肺腑之言:“镇西兄---血脉虽不相连,心灵却永远相通!”可见师生间的情感有多深!由于他赢得了学生的心,也就赢得了教育引导的主动权,同时也赢得了学生对他的尊重!他实实在在地把自己一颗火红的心投入到这个美好的事业中,实在可喜可贺!记得我在学生时代,非常讨厌老师偏心,不能一视同仁。我在平时工作中也非常注意不要偏心,但对每一位学生都平等地爱这一点却没做到。学生时代哪一位老师谈吐幽默,学识渊博,真诚地关心爱护学生,就会对他产生好感,进而喜爱其所教的学科,自然学习上也学得轻松愉快,成绩很好。这在我们当今,教育也要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生才能敞开心扉接受你的教育,这是非常提倡、可行的。

但是,教育仅有爱心也是不够的。 这一点,李镇西老师多年以前就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值得思考,然而正是这些问题,反衬出了李镇西老师的伟大,反衬出了李镇西老师的人格魅力!而我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也在想,其实这本书里面记载的许多案例,都有它具体的背景甚至特定的时代背景,而现在的社会又发生了许多的变化,刻舟求剑,胶柱鼓瑟式的阅读或许并不聪明,重要的是这本书里所体现出来的教育者的爱心,教育者对教育这一份深沉的思考,教育者对大写的人的张扬,应该成为我们从事教育的这个群体的出发点。

是的,所有读过这本书的同行,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李镇西老师出发,传送这份珍贵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