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谷

位置:首页 > 校园范文 > 历史

高中政治历史选修一目录

历史2.44W

政治选修一篇一:高中政治目录

高中政治历史选修一目录

政治必修一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1神奇的货币

2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3信用工具与外汇

4多变的价格

5影响价格的因素

6价格变动的影响

7多彩的消费

8消费及其类型

9树立正确的消费关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

1生产与经济制度

2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3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4企业与劳动者

5公司的经营

6新时代的劳动者

7投资理财的选择

8储蓄存款与商业银行

9股票、债券和保险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1个人收入的分配

2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4财政与税收

5国家财政

6征税和纳税

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市场配置资源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社会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6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7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8面对经济全球化

9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政治必修二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1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2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3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

4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5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

6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

7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

8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

第二单元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1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2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

3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

4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

5政府的权利:依法行使

6权得的行使需要监督

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利机关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4我国的政党制度

5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6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7共产党领导下的我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8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9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10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11我国的宗教政策

第四单元当代国际社会

1走进国际社会

2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3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4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5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

6世界的多极化不可逆转

7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政治必修三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1文化与社会

2体味文化

3文化与经济、政治

4文化对人的影响

5感受文化影响

6文化塑造人生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1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2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3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4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的发展

5传统文化的继承

6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7文化创新

8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9文化创新的途径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1我们的中华文化

2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4我们的民族精神

5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6弘杨中华民族精神

第四单元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1走进文化生活

2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3在文化生活中选择

4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5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6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篇二: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

商鞅变法

大背景(社会转型)

1经济上:生产力进步,铁力牛耕;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兴起;贵族衰落,地主阶级兴起。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争频繁;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图强。

3文化上:学在官府——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法家思想流行。小背景(秦国的情况)

1、全面落后;

2、秦孝公即位,决心变法图强。改革措施:

1、政治:建立县制,加强中央集权;什伍连坐制度;轻罪重罚。

2、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军功;严肃军纪;什伍制度,全民皆兵

3、经济:废井田,土地私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4、文化:焚烧诗书,加强文化专制。评价:

积极:推动秦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度转型;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消极:焚烧诗书不利于文化的发展;刑罚过重,加重了对人民的压迫。

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

北魏统一北方;

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社会矛盾尖锐;

冯太后有杰出的政治才能。措施:

1经济方面:均田制;租调制。2政治方面:三长制;整顿吏治。3迁都洛阳(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4汉化政策(服饰、姓氏、通婚、语言、制度)意义:

社会发展,经济繁荣;

实现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王安石变法

背景:

“三冗”、“两积”,社会危机;社会矛盾尖锐;“庆历新政”失败。措施:

1、经济上: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

2、军事上:“省兵”、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

3、文教:改科举、废恩荫、变教育失败原因:

保守派的反对;

有些措施加重了人民负担,引起人民的反抗;

执行不力、用人不当;

变法的支持者宋神宗去世。评价:积极:

促进了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收入,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积贫的局面;节省了军费,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积弱的局面有所改善。消极:

有些措施加重了人民负担,引起人民的反对;

由于保守派反对、用人不当等原因,变法最终失败。

1861俄国农奴制改革

一、背景:

1、农奴制。

2、工业落后,发展缓慢3、变革的呼声

4、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二、内容:

1、废除农奴制2、司法改革

3、地方自治(农村自治局、城市杜马)4、军事上:建立西式军事管理体系5、教育上: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三、评价:

进步性:

使俄国走向了资本主义道路,推动了俄国的近代化;

废除了农奴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扩大了国内市场,促进了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局限性:

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改革是对农奴的掠夺,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日本明治维新

一、背景:

1、日本的落伍——幕府统治2、黑船事件

3、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建立二、措施:1、政治上:

废藩置县;四民平等;制定宪法。2、经济上:

土地改革,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私有;

殖产兴业,推动工业化;3、文明开化

派遣留学生,引进西方思想;教育改革,培养人才;生活习俗变革。4、军事改革三、评价:

积极:

率先走向了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促使日本崛起,逐渐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束缚,实现了富国强兵。

消极: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走向对外扩张之路。

戊戌变法

一、背景:

1、民族危机加深2、社会矛盾激化

3、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4、维新思想的发展

二、过程:

1、公车上书——开端2、保国会——发展3、百日维新——高潮变法内容:

政治: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裁汰冗员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文教:设立新式学堂;改革科举

军事:精炼陆军,扩建海军,裁汰旧军三、结果(失败)——戊戌政变

失败原因:

1、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2、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脱离群众;

3、寻求少数封建官僚和帝国主义的支持,对其存在幻想。

四、意义:

是一场资产阶级发起的救亡图存的改革运动;

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解放了思想,传播了西学;

推动了社会观念、生活习俗的改变

篇三:选修一复习要点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要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改革的定义: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1、改革的分类

◎从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

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内容看: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

◎从性质看:奴隶制改革、封建制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A.奴隶制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

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B.封建性质的改革

(1)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

(2)挽救危机、自我完善:阿里改革、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

(3)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

C.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1)思想文化领域:欧洲宗教改革

(2)确立资本主义: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

(3)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美国罗斯福新政

D.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

2、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即定制度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

人类社会从来没有施之百代而不变的制度。一切制度都是统治者为了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而设计的行为规范,随着时代的变化,再合理的制度也会出现问题。当这些缺陷造成很大社会影响、动摇统治秩序的时候,当政者可能自觉或被动地实行改革。总的来讲,历史上的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需要。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4、改革成败的原因

(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2)成功的改革:

外:梭伦改革、欧洲宗教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美国罗斯福新政中: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3)失败的改革:

外:阿里改革、苏联改革。中: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5、从改革成败中得到的规律性认识或启示

①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②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习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

③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⑤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经验教训,我们要从中获取启示。

⑥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积极支持改革,并投身到改革中去,合力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

6、如何评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运动

对改革进行评价时,我们应该坚持的原则是:

(1)我们要把各种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应该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

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

(2)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

用是否得到维持。

注意:改革的成功与否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

断。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改革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7、改革的艰巨性和多样性

所有改革无一例外都是在新旧势力激烈冲突和斗争的背景下展开。改革过程中,陈旧观

念受到猛烈冲击,旧势力的利益受到影响,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冲突甚至会演变成生死较量,改革者必须以大无畏的勇气战胜困难,才能完成改革。

改革具有多样性,历史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改革,改革者要实现预期目的,只有根据不同的国情和当时的历史实际,实事求是地制定合理的改革方案,采取适宜的方法进行改革。

一梭伦改革

※课标要求:

课标一、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城邦出现的平民与贵族的尖锐矛盾以及工商业奴隶主的政治要求。

2.知道雅典贵族进行的局部调整不能缓和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

3.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课标二、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1.简述梭伦改革在颁布“解负令”、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和推行国家权力机构改革等方面的主要措施。

2.指出梭伦改革呈现的“革命性”与“中庸式”的基本特点。

3.感受诗人政治家冲破阻力、振兴城邦的襟怀和理想。

课标三、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1.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影响。

2.了解梭伦改革的历史局限性。

3.认识到制度设置是民主政治的可靠保障;体会精英意识和平民情怀。

本专题主要讨论古代雅典的梭伦改革,内容包括改革前的社会状况,改革的主要措施和基本特点,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结合历史背景认识改革的必要性,结合梭伦“公正”“中庸”的价值观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的主要措施及其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弘扬梭伦不记个人得失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梭伦改革的背景(必然性):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尖锐

1.部落贵族在政治上的专权激起平民的反抗,贵族与平民矛盾激化。(根本原因)

2.工商业奴隶主的崛起,要求分享权利,实行改革。

3.萨拉米危机暴露了雅典城邦积弊。(直接原因)

4.公元前594年梭伦因其才能和态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领导改革。

※根本目的:缓和雅典公民内部矛盾,维护奴隶主统治。

直接目的:缓和雅典公民内部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

※时间:公元前594年开始

※措施:

经济领域:

1.颁布“解负令”(废除平民所欠的一切债务,禁止雅典公民以土地和人身做债务抵押)

——稳定了雅典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

2.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提倡节俭,反对奢侈——大大推动了雅典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为民主政治奠定了经济基础;有利于平民阶级的稳定,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打下了牢固的阶级基础,对保障雅典民众生活、促进雅典社会多元化发展有积极意义。

政治领域:

3.按财产的多少划分四个等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享受的权利越多,所要尽的义务也越多,公民权力与义务相适应)——打击了贵族依据世袭特权垄断官职的局面,特别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

4.改革国家权力机构:

①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大大提高了广大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削弱了贵族长老会议的权力。

②新设立“四百人议事会”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新的公民权力机关,打破了世袭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有权参与到政治管理中来。

③新设立公民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新的公民司法机关,打破了贵族对司法审判权的长期垄断。

※性质:奴隶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评价:

1.积极性:①改革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雅典城邦的发展。②扩大了民主的范围,

把雅典引上了民主政治道路,为后来西方民主政治提供了借鉴。

2.局限性:①贵族仍然比平民享有更多的政治权利,氏族制度残余仍得以续存。②财产对

公民参政议政的限制。③享有公民权的人数少。

※指导思想:维护雅典公民的集体利益——坚持对贵族和平民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场。※特点:(依靠法治公平正义节制适度注重制度措施全面)

1.革命性——梭伦改革触及了土地占有关系,打破了贵族的专权,是对旧生产关系的调整。

(没有根本性的变革,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2.折中性——梭伦的“中庸”原则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状况,一方面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附:克里斯提尼改革内容

①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的4个血缘部落——打破了血缘关系,大大削弱了氏族贵族的势力。

②设立五百人会议:比例代表制选举法、抽签选举、任期制。

③成立十将军委员会。

④实行陶片放逐法:这是一种以民主方式反对民主敌人的方法。

二商鞅变法

※课标要求:

课标一、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1.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包括齐国管仲改革、楚国吴起变法和秦国商鞅变法等改革事件在内的

大事名称。

3.确立顺应时代潮流、追求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

课标二、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1.了解商鞅变法在经济、政治和社会风俗方面的改革措施及其主要内容。

2.认识商鞅变法的特点:全面性、有效性和法律上确立封建制度等特点。

3.体会“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革新精神,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课标三、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1.探讨商鞅变法对于秦国的制度变革和国力强盛所产生的历史作用。

2.初步理解商鞅变法的性质和“商鞅虽死、秦法未败”的原因。

3.认识到社会是在改革中不断前进的,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

本专题主要讨论战国时期的秦国变法运动,内容包括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颁布的主要法令及其特点、改革的成效以及商鞅个人的结局等。结合时代特征理解商鞅变法的实质与特点,认识变法的历史作用与地位,学习改革家商鞅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与历史的责任感。

※变法背景:

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1.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以富国强兵、称霸诸侯。

2.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上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3.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

4.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变法内容:

1.经济上:

①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但也奠定了中国此后一千多年对商业发展抑制的总体趋势,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

③统一度量衡。

2.军事上: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

——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打击了宗法世袭的旧贵族,提高了新兴地主阶级的

政治地位,扩大了统治基础。

3.政治上:

①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

③制定秦律——有利于加强统治。

4.文化上:

①焚烧诗书——加强了思想控制,但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于我国文化典籍也是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