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谷

位置:首页 > 校园范文 > 其他

(精选)三年级数学评课稿

其他9.94K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评课稿,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那么应当如何写评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数学评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三年级数学评课稿

三年级数学评课稿1

有效评价是建立在执教者对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对教学活动的合理的、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设计上,也就是当我们的教学目标把握准确到位时,我们的教学评价就会发挥出它巨大的作用,这时有效的教学评价就会促进教学目标在数学课堂上完美达成,当我们教学活动设计的合理、顺畅、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时,我们的有效教学评价就会促进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猜想、实践、交流、推理、验证、抽象、概括等过程,学生在老师为他们提供的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中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活动经验,发展各种能力。

下面我就梁老师早上执教的《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与大家作简单的交流:

一、准确的评价促进了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1.知识性目标: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理解面积的含义有两个知识点,一是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这个物体的面积,二是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这个图形的面积。

2.过程性目标: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化,丰富自己的经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课堂中有这样几个片段:

两张纸谁大?学生用重叠的方法比较,梁老师说:“你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比较图形大小的方法”

摆图形时,展示汇报中梁老师问:“为什么没有选三角形摆?”学生说:“有空隙”。梁老师说:“说的多好呀!”使学生感受到选的图形在摆的过程中密铺。

教学面积单位的规定学生回答以后,老师说:“说的真棒,语言规范。”

课堂小结时,梁老师说:“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以致用”

梁老师用准确的评价使的这些目标都得到有效落实。

二、 厘清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活动。

这节课各个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

理解面积的含义,引入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当一眼能看出大小时,直接比较,当一眼看不出在大小时,需要重叠的方法比较,当重叠的方法也无法确定谁大时,需要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然后学生经历用不同的形状做单位的测量活动,知道正方形做统一面积单位的科学性,空间观念的培养除了在以上每个知识中进行之外,还有专门的习题进行培养。

梁老师对本节课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因此,她设计出了顺畅的、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教学活动。

三、 评价促进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加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梁老师在课中就很好的落实了这一目标。比如:

课前交流时,师:你们对老师有什么了解吗?生:你姓梁。师:你真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师:涵涵、彬彬,你们想得到它们吗?学生用好奇而热切的目光望着老师手中的吉祥物,异口同声:想要。师:这可不能轻易给你们,如果你们课堂上勤学、善思、好学、会问,就会得到老师的奖品。

全课小节时,师:你觉得哪位同学表现的好?(学生思考片刻,推荐了一名他认为表现好的同学)师:为什么?他在哪个方面表现的好?学生回答后,老师接着说:我也觉得这个同学表现的好。不仅表扬了表现好的同学,还表扬了发言的同学。

总之,梁老师在本节课中,用有效的教学评价,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落实,促进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为学生未来工作、生活和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年级数学评课稿2

回顾林老师《吨的认识》这节课,我们五年级数学组总结有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林老师从“曹冲称象”的图片,引起内在学习需求,再由旧引新感受"吨"存在的必要,概括出"计量比较重的.或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

2、"亲身体验,感受并想象1吨"。通过数大米的袋数、1吨学生的人数和常见物品的个数等体验、想象,学生进一步丰富、强化了对吨的感知和认识。

3、"实际运用,深化认识"。从找生活中的吨到填单位练习到修改数学日记,学生把数学中的吨运用到了生活中,充分感受了吨的实际运用价值;

4、整节课学生们投入地活动,积极地思考,大胆地发言;看着他们体验生活,获得知识,提升思维;真切地享受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林老师的这节课真的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三年级数学评课稿3

传统的数学计算教学的目标注重让学生牢记法则,通过反复练习形成计算技能,而忽视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使计算的学习变得乏味无趣,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这节课,徐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学会新知识,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学会计算,而 更注重让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参与算理、算法的探索过程,注意分类、转化思想的渗透,使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习能力得以培养和发展从而把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作为数学教育的根本的目标。计算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原本是十分生动的数学活动。把计算教学置于现实情境之中,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为一体,从而使计算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本节课中,徐老师尽量让学生参与探索、交流的学习过程。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独立思考得出8020的口算方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充分体现。

在学生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再通过小组交流口算方法,让每个学生有说话的机会。通过说提升学生对口算过程的认识,通过说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这样,资源得到共享,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拓宽思路,彼此受益。口算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不表述计算过程而直接通过思维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式,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活动。因而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如果学生对口算产生浓厚兴趣,他们就会自觉积极地参与。于是,徐老师在教学中通过口算竞赛活动,提高口算能力,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富有趣味性,做到寓学于乐。

三年级数学评课稿4

本节课,沈老师能从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出发,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设计教学。教学中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即数方格的方法迁移到长方形面积的推导,让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正方形,用尺量长与宽的长度等等,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1.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设计有层次。

这是一节平面图形和计算相结合的课,其中既有结论的推导,也有结论的应用。整节课,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学思路沈老师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训练,每个操作环节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活动来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理解,突出重点难点的内容,整个教学详略得当,重,难点把握准确。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2.探求新知重过程与方法。

我觉得这节课充分地体现了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在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中,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去理解数学知识,获取学习方法。老师课堂中始终围绕着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新课程理念,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教学效果。整节课从动手探究→方法归纳→方法的应用上环环相扣,通过自己动手移一移,摆一摆,算一算的方法来探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教师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逐步推出计算公式,再推广到身边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为今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应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3.注重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要求,在教学中沈老师特别注重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同伴互助的教学模式,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使不同学力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并达成团体目标。学生都主动投入,学生的全面互动,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感性认识。在小组探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着突出而到位的表现,她对小组里交流的要求说得明确而简要,我们可以明确地观察到,这对学生的操作,对整节课的展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避免了小组讨论流于形式的现象。

4.教态自然亲切,师生关系融洽。

课堂上教师通过对学生所展示出来的强项智能的肯定,进一步激发和引导,可以带动和唤醒其他智能相应的发展,从而,有效的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提

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自我的认识水平。新课程,给我们更大的启示,要关注学生,给学生一个宽松的氛围,给一个合理的,恰当的,鼓励的评价。老师很好的注意到了这一点。整堂课,老师始终面带灿烂的微笑,对于学生漂亮的发言,总是,给予学生掌声和赞扬声,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对于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完整的学生,潘老师总是耐心的加以启示,引导,点拨。让学生感受到回答不出或是回答错了也不要紧,让学生处处,时时感受到老师的温暖,班级大家庭的融洽,和谐。这也是我们教师努力改进的地方。

三年级数学评课稿5

本节课的教学中,付老师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很多关于条形统计图的基本知识,教学时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方式探索新的知识。通过这种学习方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开放性。不同的统计图都有其使用条件,要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统计图。和前几册的要求相同,教学时不要求学生完整地制作条形统计图,只要他们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就可以了。

1、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2、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很多关于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基础,教学时付老师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方式探索新的.知识。通过这种学习方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开放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较高。

3、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知识不是简单的灌输,而是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条形统计图已经无法满足需要。出现一些不方便的地方,这时候,付老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一起动脑,思考解决的方法。最后引出新课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感受到每种条形统计图都是因为生活、统计的需要而产生的。

4、让学生在学习中初步感受到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的使用条件。

5、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学会看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如果让学生想后再说怎样制作,只会浪费掉一些时间。倒不如让学生将书上例2的统计图与以前的纵向条形统计图作个比较,看看发现了什么?当学生发现纵轴数据的起始格与以前不同时,马上就有学生起疑了:“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我趁势把这个问题抛向大家,让他们自主探究。经过他们的思考、讨论,终于得出了结果。我这样做何尝没有用处呢?不仅达到了教学重点突出,而且又一次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年级数学评课稿6

李老师讲授的是北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乘火车》这一课,从她的教学设计,教学构思,教学方法中,可以感受到她对新课程理念的领会是深刻的,教学方法把握得当,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注重学生的分享交流

从这节课的情境导入,同桌交流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独立列式计算,和同桌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等等,这些环节中,可以看出李老师在课堂上放手给学生,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每个环节,并和同桌进行交流,既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又有交流的时间。

二、引导学生学会合作,敢于大胆展示汇报

课堂上,孩子们上台展示汇报的时候,仪态大方,声音响亮,表达想法条理清晰。对72×5的计算方法,孩子们上台展示的就有好几种:

有点子图、表格、竖式,口算等,在交流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说清每一步的意思。我相信,如果学生能把计算过程的每一步都说清楚,那么他对于算理和算法也会理解的很透彻。对于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连续进位,学生已经能很清楚的表达了,那么接下来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连续进位,李老师更是完全放手让孩子们独立计算,上台展示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李老师摒弃了师生问答的传统教学模式,组织、引导、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画一画,说一说,写一写,并让学生上台分享展示。尊重了学生的意见,发扬了学生的`个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交流,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实现了由单一被动式接受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转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群体的积极性,真正在课堂上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三年级数学评课稿7

一、情境引入,激发学生兴趣。整节课思路清晰,环环相扣。首先从学生野餐这样具体的生活实例引入课堂内容,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也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怎么分?平均分。平均分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很多老师在上本课引导学生说出“平均分”时费了很大的力,分数就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才出现的。许老师这里引导得好,学生很容易就得出并会说了。1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新的一个数二分之一表示。引入很自然,很到位。

二、动手操作活动,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在构建“二分之一”的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动手折一折长方形的纸片,画一画折痕;构建“四分之一”时,让学生动手折一折,画一画正方形的纸片;到最后的放手让学生创造“几分之一”,在圆形纸片上操作。在整个表象的建立中,层层深入,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活动中学习。

三、内容丰富,练习设计富有趣味性。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在构建完“二分之一”的表象后直接插入联系巩固,判断是否二分之一。在圆形纸片中创造“几分之一”后,适时地进行了分数的大小比较,让学生对分数大小初步有了概念。最后,能够联系生活实际中的众多实物,挖掘生活中的“几分之一”,体现了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整个课堂教学设计中,似乎课的容量有些大,导致最后的分数大小比较这一块内容想要涉及却涉及不深。许老师作为新老师,在对学生的因势利导方面做得不够,不能及时灵活的将学生的信息融为自己想要的信息,这一点我也正在努力当中。

三年级数学《认识分数》评课稿2

今天听了宗老师的课我觉得这节课,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思路清晰,环环相扣。《认识分数》这一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分数意义上还是读写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别,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宗老师这节课能很好地把握教材,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起点,为学生营造探究的情境,并通过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同桌交流,让学生经历认识几分之一的学习全过程,感悟分数的含义,能直观地比较分数的大小等。宗老师在本课的设计以及执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特点1:

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起点,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知识,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创设了十分贴进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两人郊游分食物,从分的过程中进行体验和感悟:一方面,产生“平均分”的需要,强调“平均分”是分数的本质特征,另一方面,体验由于总量的变化引起了每人得到的个数从整数两个或一个再到不能用整数的变化的过程,自然引出分数。学生的学习完全是从生活经验中得来,怎能不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产生了积极的探究情感。这个环节的教学通过情境的创设突出两个层次:第一个,引出并理解平均分。因为这是分数产生的一个必要条件。第二个层次:通过质疑,学生发现一半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数字来表示,引出新的数学数字用分数1/2来表示,这样分数出现的实际需要性能够凸现,学生自然产生了对新知识探索欲望。

特点2:

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学生获得丰富感性认识,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宗老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探究环节,在不知不觉中理解并掌握分数。第一次操作教师首先组织学生用圆代替蛋糕折出它的一半在直观的感受的基础上,教师引出1/2表示生活中的“一半”的数学化结果,在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之间架设了认知桥梁,初次感知到生活中的一半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一半可以用1/2来表示,让学生直观感知1/2产生的过程;并让多位学生说一说1/2所表示的具体含义。第二次操作折一张长方形纸并表示出它的1/2的,交流各种不同的折法。这个环节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鼓励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验创造的快乐,同时,在实践中发现新的问题:即: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也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能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呢?宗老师让学生结合自己折的纸说一说。明白折法不同没关系,只要折的.是这个长方形的一半,每一份都是它的1/2。凸显数学教学最本真追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使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步步深入,层层递进,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完成几分之一概念的建构。第三次操作是全课教学的亮点,教师将教材进行调整利用同一种图形,同桌合作折出1/4和1/8,张贴学生的涂色纸片(1/2、1/4、1/8)分别进行比较1/2与1/4,1/4与1/8,1/2与1/8的大小,同桌讨论交流这三组分数,谁大谁小?从中发现了什么?结合平均分的份数来理解体会到:把同一个物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这样的规律,从而得出几分之一与几分之一它的大小比较的方法,体会简单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发展数学思考。这充分体现出数学知识不是教师直接给予的,而是在学生一步步的操作、交流、感受、体悟中动态生成的,从而达到有效的数学学习的目的,这样的设计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特点3:

整节课可以感受到宗老师设计中力求体现形式的多样性,创设了让学生去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写一写等情景。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表示出自己所发现的分数。不仅让学生用脑子去想,而且用语言表达,用手操作,用心去感悟、体验,其中一个重要理念就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在具体的操作交流活动中,多次感悟平均分的概念,结合平均分,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写一写,充分认识二分之一、四分之一等;从而认识几分之一;使学生加深对几分之一的认识,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年级数学评课稿8

《数学广角》是三年级数学下册中的重叠问题,是原先奥数三年级的教学内容。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这部分内容偏难,有一定的挑战性。李老师处理教材独到,教学节奏控制合理,对学生的回答应对自如。学生从猜测到操作建模,到练习拓展,一直处于轻松主动,思维活跃的良好学习状态中,教学效果扎实有效。设计上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激趣引入,巧伏重叠思想

课前,李老师紧紧围绕本课的教学内容,结合生活中的素材,采用学生喜欢的脑筋急转弯的形式,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个简单的重叠问题:两个父亲和两个儿子一起去看电影,最少要买几张票?。通过这样一个小小的数学问题引入课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环节化时不多,却达到了既激发兴趣,又孕伏新知的效果。

二、生活情境,让数学生活化

整节课,李老师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做到让数学生活化,使学生从生活开始、在生活中学、到生活中用。例如从课堂的开始,老师出示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示三(1)班学生参加数学、语文兴趣小组情况统计表,求出:一共有多少人参加兴趣小组?这样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

三、合作交流,建立模型

集合思想的重要表现形式是韦恩图。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直接教学的'方式,并强调中间交叉部分是填什么的?再是采用主动探究的形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小组合作完成韦恩图的填写。要求“既能一眼看出哪两种重复了,又能看看出参加数学兴趣小组的是哪些、参加语文兴趣小组的是哪些。在操作活动中,学生人人动手,思维的火花在不断地碰撞。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发现,同时在老师的引导下填写了韦恩图。再是利用多媒体继续引导学生观察、说说:各区域各代表什么?通过教师的精心设问,学生的合作交流,他们不仅建立起集合思想的数学模型,并清楚地理解了各部分表示的意思,使教学目标真正落到了实处。

四、首尾呼应,拓展延伸

练习之后,学生对重叠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李老师设计的练习,起到首尾呼应的作用,并且把包含与交叉重叠与不重叠等几种不同情况。通过题组,揭示了它们的区别与联系。设计巧妙,考虑周到。

三年级数学评课稿9

一、认真领会教材编排意图,运用好教材

教师通过认真钻研教材,清楚地认识到“比较数的大小”是本单元的重点。这一概念知识的生长点是万以内数的认识,教材的编排是通过比较生活中常见的四种电器的价格,从而引出比较数的大小的基本规则,然后通过丰富多变的练习来加深对“比较数的大小”的理解,体现了循序渐进的要求。

因此,教师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制定了切合实际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重点、难点把握准确。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体现了层次性和坡度性。首先,由导入开始,出示两个数(347.3460),逐渐露出千位、百位、十位、个位来比较数的大小。这一设计比较特别,让学生在猜测这个数是什么数的同时复习以前学习的三位数的比较方法。接着让学生说一说最大的四位数和最小的五位数哪个大,由此建立数的比较大小是和数的位数相关的概念。在教学例题时,出示四幅含有价格的电器图片,引导学生把比较电器价格的比较抽象成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让学生选择任意两个来比一比哪个数大哪个数小,并说出你是用什么方法来比较的,在过程中采用同桌讨论、指名回答的方法,学生积极性高,比较方法各有特色,充分调动了课堂的气氛,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数学知识是一条明线,得到数学教师的重视,数学思想方法是一条暗线,容易被教师所忽视。但数学思想方法渗透比交待知识更重要,因为这是数学的精髓和灵魂。教给学生思考方法、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未来发展服务,让学生在脑海里留下数学意识,长期下去,学生将终身受用。

数学思想方法包括:集合思想,符号化思想,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对应思想、化归思想、统计思想、极限思想、分类思想等。在这节课里,体现了教师在教学的同时,注意进行转化思想的渗透,比较大小首先从比较电器的价格开始,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使抽出的概念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从新课的教学过程和“想想做做”练习2.3都反映出转化思想的渗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数学思想的熏陶。

三、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在教学新课时,教师从学生喜爱卡通入手,将例题设计成叮当猫的家,里面有我们用到的各种电器,创设带小朋友参观叮当猫的家的故事情节,调动了学习兴趣,体现了数学的趣味性。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实际中感受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感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就在我身边,从而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作用。

从提问学生还能提出那些问题、用你喜欢的方法比较,都不难看出老师着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反映数学实用性的机会很多,只要教师把握机会,就能让学生充分体现数学的实用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巩固练习,是检查学生上课效果的关键

本节课设计了有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不同方法。练习中教师还适当介绍了五岳,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除了完成书中“想想做做”的练习外,教师还设计了一题开放性题目(在方框里填上合适的数6□26<641583□1>8346),这道题的设计除了巩固了今天所学的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外,也锻炼了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总观整节课,学生上课的表现很好,注意力紧随教师,知识掌握的也不错。教师教态自然,语言清晰,数学语言表述准确,操作演示熟练,体现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我觉得,这堂课上得很不错。

三年级数学评课稿10

本周二,我听了谢老师执教的《年月日》。整节课,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教师激情饱满,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师生互动,谢老师营造了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听完这节课后,有很大的收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师精心备课,重视课堂常规,使教学扎实有效。

本节课开始,教师问学生今天是哪年哪月哪天,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来引出本节课的课题,与学生谈话中进行了新课的导入,贴切自然,顺理成章。

2、体现学生自主探索,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

本节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观察辨析、自主探究,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通过看日历填信息,在白板上标一标、圈一圈等活动,了解大月、小月以及特殊月2月的概念。通过交流让学生自己发现月份的不同,更有利记住12个月天数的区别。借助多种不同的方式,如、念着记、记单双数、拳头法、记歌诀等记忆大小月份,生动活泼,有趣,有助于学生的记忆。

3、练习设计巧妙,层次分明,让学生深深的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

三年级数学评课稿《年月日》2

上周三中午,我听了朱xx老师执教的《年、月、日》一堂课。整节课,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教师激情饱满,学生参与积极,通过师生互动,朱老师营造了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听完这节课后,有很大的收获,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

一、重视课堂常规,组织教学扎实有效。

在朱老师的课堂上,我们能看到孩子举手发言时候笔直的小手以及很好的倾听习惯。因为有了很好的课堂常规,就使得课堂教学扎实有效。

二、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索为主线,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

朱老师应用情景图片和年历卡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练习设计巧妙,层次分明。

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就有必要有意识地设计和生活相关的练习和活动,把数学应用于实际生活。朱老师的练习设计巧妙,针对性强,强化了学生对年月日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不仅练习形式新颖多样,而且让学生深深的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而且设计闯关训练,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体现了思维训练的层次性。

值得商榷的地方有:

一、大月/小月的概念应在课堂对学生进行随机渗透。

二、预设与生成的把握应准确到位。当老师布置学生记下自己的生日,并在年历表上圈出时,老师有必要对学生介绍公历年份和农历年份的认识。

三、黑板上的板书对一年有十二个月的归纳和表述不够完整,只写出了七个有31天的月份。

三年级数学评课稿11

今天在网上观看了著名特级教师俞##在xxxx年上的一节三年级概念课《面积的认识》,底气造就了大气,正是俞老师自身的底气-----对教材的独特见解,深入的挖掘;对学生的了解;对知识建构的把握,造就了这一堂大气的概念课。老师们都知道,概念课好上,但是要把一节概念课上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俞老师却给我们展示了一节充满大智慧的数学概念课。下面就把我听课的体会与大家分享。

1.俞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节扎实的课。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必须是有意义的。”这个意义是什么呢?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再进一步是他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了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愈来愈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俞老师从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和学生谈自己理解的“面”;接着是对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引导,过渡到数学学科中所谓的“面”,揭示面积的概念,再接着,组织学生认识面积单位,安排测量身边物体面积的实践体验活动,巩固知识,积淀新经验,内化知识。学生从学到什么是物体的面,到发现面是有大小的,再到主动测量,主动建立测量标准,无不体现这是一节扎实的课。

2.俞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节充实的课。

整个的教学过程中,俞老师面向全体学生,该动手时全体都动手,该思考时,学生都被俞老师引入深深地思考中,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从这一意义上讲,这是一节充实的课。

3.俞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节平实的课。

听俞老师的课,没有一点作秀的痕迹,就像他在上一节平时的课。从课的开头就可见得,一般的.公开课,上给听课者听的成分居多,总是用一些高科技的多媒体手段吸引听课的老师,总是让孩子们去配合自己的表演。可是俞老师的课时扎扎实实上给孩子们的课,没有用过多的多媒体手段,只是用自己的幽默风趣的语言,简洁明了的带领孩子们去遨游数学的世界,全无他人,这是一节真正的平实的课。

4.俞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节真实的课。

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从这一意义上讲,有遗憾的课才是一节真实的课,有缺点才能有进步,才能给听课者留下反思的空间,才能与听课者一同进步。俞老师的这节课在开头用了大量的时间在生活中找物体的面,学生面的概念建立的很好,可是正是这一部分用的时间太长了,导致后面学习面积的概念,面积单位用时短,学生的操作稍嫌少了些,如果学生的操作在多一些,学生对面积单位的认识将更加深刻。

扎实、充实、平实、真实的课堂是我们教师对课堂的追求,俞老师正是给我们展现了一堂这样的课。

三年级数学评课稿12

李老师执教的这节课,主要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在教学中,老师先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学生之前已经对这些图形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让学生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和正方形,这样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而且引出本节课的研究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这样的引入简单,直入主题,效果也不错。接着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先猜测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然后指导学生如何验证猜测是否正确,在验证环节中,方老师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采用了先猜测后验证的`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教给学生研究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学生参与的面广,积极性也高。整节课学生经历了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等活动过程,他们在活动中观察,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发现,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

细节决定成败。认为老师在这节课上有几个细节处理得很到位。第一个是老师在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之后都追问“你现在会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长方形(正方形)了吗?怎么判断?”这里的追问很有必要,不但巩固了新知,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运用意识。第二个是老师的板书设计得简洁、明了,图文结合,重点突出。

但也有需要和大家商榷的地方,是否可以帮助学生准备好方格纸,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就更加直观的看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了,难度也降低了。在验证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时,学生在投影下用折一折的方法验证时,后面学生可能看不清楚,教师可准备一张大正方形纸,在黑板上演示验证过程,就更加清晰了。

三年级数学评课稿13

本堂课是在学生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整十数基础上的拓展。

1、复习竖式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引导学生说明笔算方法。

2、解决问题,每套14本,买5套会求吗?7套呢?12套呢?引出两位数乘两位数,14×12,老师追问为什么用乘法?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3、在求14×12时,里老手先让学生进行估算,然后再求准确结果,用拆分法,师生配合默契。

4、教学过程设计渗透了数学的思想,改变了以往偏重计算法则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教师适时点拨,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轻松地获取新的知识。如用点子图帮助学生理解,

5、笔算乘法的笔算过程教师讲解详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每一步的来源。

建议:

1、在学生绘制点子图前,李老师提示一下,把12分成几和几最好算呢?可能很多学生可能想到分成2和10。学生在汇报点子图时,我觉得应该把算式写在黑板上,这样利于比较观察。

2、点子图和比算乘法练习起来会更好。

三年级数学评课稿14

这节课是选自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这节课的内容较简单,如果单纯的从形式上去教学它们的关系:一个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相信学生一定学得很扎实,但这样以来算理往往被忽视,为了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漆老师这节课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下面我做一个简单的点评,有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明确,合理,符合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同时,漆老师还准确地抓住分数和出发这个教学重点,通过列式计算、观察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运用规律进行练习等教学过程,进行了()次有效的强化,关键的知识得到落实。漆老师对教学素材做了个性化处理。这节课的开始从把8个蛋糕、4个蛋糕、到1个蛋糕平均分给4个同学,最后到3个蛋糕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得蛋糕的多少?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在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充分理解了3÷4=的`算理。老师让学生在小组中动手分圆片。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不仅体现了“在做中积累数学经验”的主题,而且学生个性在小组活动中得到表现,张扬思维个性化。郭长有评:同时制成分蛋糕的动画课件,这样的演示更能让学生明白分蛋糕的过程,使重、难点得到了突破。既助于学生理解概念,也有助于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

孙志忠评:对于本节课也有一些看法,和各位老师一起探讨:在主动方面:这节课的内容较简单,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老师还可以把更多主动权下放。例如:在后面总结规律的时候,教师大可不必一步步带着学生,可以让学生自己试着总结,老师适时的点拨即可。分数与除法”重难点强化的次数不够,后进生对“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不是都理解了呢,学生的个性是不是都得到了体现,是不是还有泡沫?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团队提出一些改进建议:增加一次小组活动讨论,多一次“做”数学的机会:是提出问题:对于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你有什么问题?让学生提出,并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解决。在此活动中,学习的主动权再次下放,即达到了强化重难点的目的,也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再次在做中积累数学经验。

三年级数学评课稿15

教学目标是:

1、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征。

2、通过找一找、涂一涂、剪一剪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奥秘。

庞学杰老师课前让学生欣赏有四边形构成的美丽图形,感受四边形之美。从而揭示课题四边形的认识。然后从学生的原有基础知识出发,让学生说说自己心目中的四边形是怎么样的?看看学生的知识水平基础。其实学生的已经知道四边形是怎么样的,再通过让学生剪一剪,辩一辩、找一找,加深对四边形的认识。最后归纳四边形的特征。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从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感知四边形的特征。

本节课的教学其实可以分成两次分类,第一次分类是初步感知四边形的特征,第二次通过四边形的分类,加深对四边形特征的理解。罗老师把第二次分类订为本课的难点和亮点。通过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给不同的四边形分类。(可以根据角的特点,也可以根据边的特点)学生通过四人小组合作,共同探讨不同的想法,时而加上老师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概括能力。

分类结束以后,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但是罗老师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太多的时间处理好这部分的.内容。

本人有这样的建议:如果这节课把重点和难点定位在第二次分类上,那就不需要再出现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的内容,把分类讲的透、细。这样更加出彩。

还有一个想法就是第二次分类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出特殊的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那就没有必要出现很多种的分法,简单带过就可以的。那花更多的时间处理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的理解上。,这样可以挖的更深、更透。

以上是个人意见,个人的定位不同,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想法就不同。有什么值得商榷的地方,请多多执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