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谷

位置:首页 > 校园范文 > 书籍

企业管理书籍

书籍2.47W

企业管理书籍1

简介:作为通用电气前任CEO,杰克·韦尔奇在全球享有盛名。他被誉为"全球第一CEO"、"最受尊敬的CEO"、"美国当代最成功、最伟大的企业家"。

企业管理书籍

在本书中,韦尔奇结合亲身管理实践及大量鲜活的案例,将其在工作与生活中"赢"的智慧倾囊相授,内容涉及商务活动的诸多层面,囊括商业生活的要旨、企业领导的管理智慧、普通职员的求职与晋升之道,乃至如何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本书凝聚了韦尔奇一生的管理智慧,是其执掌通用21年来领导艺术的浓缩和升华。

《赢》并不是专为CEO所写。无论你是来自跨国公司,还是小型企业;无论你是生产线上的工人、刚毕业的大学生或MBA,还是项目经理,或者企业的高层领导,只要你胸中燃烧着奋斗的激情,都将从中受益。

点评:这本书之所以能成为管理决策者的"圣经",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因是韦尔奇用最白话文的表述方式,描述了一个又一个商业真理在具体管理实践中的应用、修正和发展。他揭示了如何来解决很多大型企业集团几乎都无法回避、惊人相似的"大企业病",可以说,他提出了一种“中子弹杰克”式的解决方法。

企业管理书籍2

建筑工程经济与企业管理(第二版)

本书较全面地阐述了建筑业的基本经济规律、建筑工程经济的评价原理与方法、建筑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与管理方法。本书共分两部分。前一部分以揭示工程技术与经济效果的内在联系为基本出发点,以工程项目的技术与经济分析为主线,阐述了建设项目的技术经济评价的原理与主要方法;后一部分主要围绕现代企业管理展开讨论。

何亚伯 主编;张海涛,杨海红, 副主编 /20xx-03-01 /武汉大学出版社

建筑工程经济与企业管理(徐蓉)

本书适用于大专院校土木工程与工程管理等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从事建筑企业管理和工程项目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学习培训用书。

徐蓉 主编 /20xx-02-01 /化学工业出版社

建筑工程经济与企业管理

黄仕诚 主编 /1997-06-01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工程经济与企业管理(第二版)

关柯 等主编 /1997-12-01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建筑经济管理与建筑管理类专业适用)

王丽敏 、主编 /20xx-07-01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自考通辅导 02447-建筑经济与企业管理 考纲解读与全真模拟演练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同步配套辅导

本书编写组编 /20xx-06-01 /中国言实出版社

02447 2447建筑经济与项目(企业)管理 自考通试卷 串讲 20xx版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同步配套试卷

本书编写组 编 /20xx-04-01 /中国言实出版社

建筑工程经济与企业管理(第三版) 黄仕诚 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黄仕诚 主编 /20xx-02-01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工程经济与企业管理(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

012-02-01 /化学工业

企业管理书籍3

首先说一下我的感受,公司领导班子换届以来让我体会到了耳目一新的感觉,不一样的管理模式体会到了不一样的希望。快节奏的工作方式让我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初衷;陈春花,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联席董事长等等等等头衔,怀着好奇而又急需充电的心情,翻开了本书的第一页……其实此书是我第一次翻开管理类书籍,印入眼帘的一行小字增加了我认真读完此书的决心,“献给那些下决心不再在工作中折磨自己和下属的经理人”,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的答案,如何更好的“承上启下”?答案就是首先要在“同一个频道”去做事情,自己不懂管理怎么可能知道上级布置任务的目的。

经过10多个小时的阅读,心中的感慨又深了一步,陈教授厉害之处在于,他把管理总结的就像生活中的小常识一样,就像数学中的公式和定理一样,我们可以直接拿来用到我们日常的管理工作中,现将从书中学到的一点小皮毛总结如下。

一、管理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

管理是一种决策,管理所要求的合格决策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管理中最怕的就是下属去揣摩领导的意图,这说明领导的指令不清,往往忙了半天,工作结果却不一定符合标准。

好的管理是靠指令去做更多的事。只有上下岗位都做相同的事,说明这个单位的管理是合格的,但现在很多公司都是做不到的,所谓的没有执行力和效率就是这个原因。领导有时喜欢把自己变得复杂和不易理解,以显示自己卓尔不群,真正的管理只能凭指令做事,不能凭经验、情绪和情感做事。

二、管理没有对与错,只是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管理是以结果评价,不是以对错评价,一定要追根到底能否解决问题、获得结果,而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喜欢评判对错。作为管理者最重要的是取得绩效,如果让企业亏损,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解释。不管有什么委屈,有多大约束,有多少无奈,这个责任给了你,你就得承担。在我们的管理中,为什么效率非常低,陈教授认为,原因在于很多人做出决定,不是马上去执行,而是去评判对错。

人会犯错误,但对错在管理中不是最重要的,即使你证明自己是正确的,领导是错误的,也于事无补,最重要的是做事情的结果。

三、管理是管事而不是管人

管理的重点是管事,同时也要理解人和尊重人。管理不是管人,如果你不懂得理解人和尊重人,那么你一定不懂得管理。很多管理的问题就出在管理者只关心人们的态度和表现,并没有地界定必须要做的事情,以及做事的标准。对于大多数员工来说,他们并没有清晰的指引应该做什么事情,所以只有凭着兴趣、情绪或者感情做事,这样的做事方法一定是无法评级以及无法控制结果的。界定应该做的事情,就是管理。

四、管理就是让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合二为一

管理没有对错,但有好坏。好坏的标准只有一个: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是否合二为一,两者是否一致,是管理中最大的挑战。中国企业大都把忠诚看得很重要,其根本原因是管理水平不够。企业需要关注个人目标的变化,在企业组织目标不断实现的同时,个人目标也不断实现和提升,管理的挑战在于,让优秀人才的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达成一致。

五、管理就是让一线员工得到并可以使用企业资源

管理的关键在于,要让企业的一线员工得到企业资源并有权力运用这些资源,要把所有的资源放在一线,并尊重每一个人。中国企业管理中最大的浪费是资源集中在二线管理者手中。

通过读书知道自己需要学习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我争取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之余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多读书,读好书,充实自己,培养能力,实现人生价值最大化。

企业管理书籍4

推荐企业管理类的书籍

1 《营销管理》(第10版)

推荐理由:要真正成为"世界工厂",中国企业需要通过营销提升竞争力,中国经理人需要通过营销大师科特勒的这本经典教材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读者点评:

一部营销领域的圣经,一版再版,被全球高等商学院普遍采用,拥有无数光环和美誉,但这些都不足以表明,它对于投身市场经济不久、面临全球竞争挑战的中国企业是多么的重要!

中国进入了买方市场和微利时代,外国企业乘WTO长驱直入,高新技术变换了传统的营销模式,而国内企业不但要强化本土优势、还要扬鞭域外进军500强,刀光剑影中其拼杀的首要利器自然是"市场营销"。然而,在茫茫商海中苦苦摸索的中国企业历经了品牌战、广告战、价格战甚至唇枪舌战,却未能成就几个国际大牌的赢家。狂热中的冷醒,知识时代的我们到底有多少营销知识和经验?

所幸的是科特勒已将市场营销提升为一门科学,我们大可不必在头破血流之后发现商战中一星一点的火花。这盏神灯能够指引我们---真正地认识营销、甚至企业的价值,理性地分析市场信息,审慎地进行市场细分、确定目标市场与定位,形成高瞻远瞩的市场营销战略;以及制定立体的营销决策,通过整合企业内外的全部资源,成就"营销创造价值"的伟业。

本书涵盖了营销人士所必备的全部知识,也对其它任一领域的企业管理人士有所启迪。

我曾经建立顾客数据库,并通过E-mail等方式与顾客进行大量立体的信息沟通,从而在公司与产品形象、市场地位、服务水平等方面影响了许多人,其中一些成为我们忠实的用户,而其他人都对公司保持着良好印象!此举即领悟于书中新经济条件下电子商务、信息传播方面的操作指导。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我们相信中国的企业定能集结整体的力量、运筹帷幄、决胜市场!

面对"顾客永远不会满意"的挑战,中国企业将挺身而出,敢于回答:"营销就是创造顾客满意!"(马广华 SAP中国公司咨询顾问)

2 《竞争战略》

推荐理由:本书创造了"五种力量分析"等竞争分析的基本工具,是关于企业战略最经典的著作。

专家点评:

《竞争战略》是迈克尔.波特在管理理论方面的经典著作。作为哈佛商学院的教授和竞争战略方面公认的权威,他在此书中提出了行业结构分析模型,即"五种竞争力模型"。他认为这五种竞争力(行业现有的竞争状况;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客户的议价能力;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新进入者的威胁)决定了企业的盈利能力。他还指出,企业战略的核心必须在于选择正确的行业,以及行业中最具有吸引力的竞争位置。

迈克尔.波特还提出与产业结构相对应的三种基本竞争战略:成本领先,标新立异以及目标集聚,并说明由于企业资源的限制,企业往往难于同时追求一个以上的战略目标。中国企业家已经非常善于以低价成本的方式进行竞争。要达到这一目的,首先要求企业必须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以便能最大限度地降低产品成本,从而为企业在市场上赢得主导地位创造条件。比如被人称为"价格屠夫"的格兰仕,创造了一个奇迹,其20xx年生产的微波炉占全球市场份额的30%。成本领先战略的主要风险来自于后来者的模仿。所以,中国企业必须有新的竞争方式,如以产品、技术或者经营模式的创新来提高盈利能力与水平。波特为这类战略提供了系统化的思维方式,阐述了企业应该在哪些点上建立竞争力,对于经营实践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我必须指出的一点是,此经典著作注重的是产业结构,较少考虑通过企业的变革来建立长期竞争优势。对于中国的企业家来说,此著作的意义在于阐明了企业战略性思考的重要性,是中国企业家的必读之著。(孙永玲上海博意门咨询公司总裁)

3 《第五项修炼》

推荐理由:它最大的功劳不是推动了建立学习型组织的运动,而是提供了堪称为中国企业管理者推荐的"系统思考"(即"第五项修炼")的新思维方式。

读者点评:

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风气有利于企业组织。其理想状态是组织具备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机制,使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用个人智商与群体智商作比较,发现了规律性的"群体智障",强调以增强企业的学习力为核心,提高群体智商。整体合力大于各部分简单相加之和,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互动,可形成多元反馈和开放的系统,对组织内每个人都有好处。因此共同愿景的建立至关重要,它是团队活力的源泉、力量凝聚的关键、市场制胜的法宝。

"深度汇谈"是该书另一引人注目的观点。群体智障即源于深度汇谈的不足。一个组织,如果看不清别人的观点,则群体智障,决策错误必然产生。因此,互相看清彼此的思考、自觉消除习惯性防卫,才能使潜在的团体智慧、组织的共同愿景得以实现。杰出的团体善于摊开冲突、让思想充分交流。在开放状态下,可达致深度理解。许多复杂的问题本没有绝对正确的解释。在建立共同愿景的过程中,承诺奉行某些人类基本准则,使私利不再主导思想与行为,重拾人类基本价值,有助于削弱组织内部纷争,使组织利益得到最大平衡。而兼容并蓄的能力与整合全局的观念则是未来的第六项修炼。

善用时间,是该书又一亮点。它提出新的四点:即钱能变成时间;改善流程而非局部;家庭与工作不是取舍而是共赢关系;以及纠正错误的时间观等等。要改变那种只要在活动就是好事、不停地工作就是高效率的错误时间观,检讨自己用在思考上的时间有多少。此外该书还提出三种社交智障:空间盲、时间盲、关系盲。人际关系的质量影响生产力,家庭质量就更是如此。(商明青岛金晶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信息主管)

4 《从优秀到卓越》

推荐理由:在金庸的武打小说中,"优秀"的江湖好汉可以因习练《九阴真经》这样的功夫秘笈而蜕变为"卓越"的武林大师---本书是追求卓越的企业的"九阴真经"。

读者点评:

在以往大多数的企业管理方面的书都充满了英雄崇拜、炫目的科技以及高速成长的戏剧化故事。"渠道制胜"、"品牌为王"、"技术先导"、"神话"、"创举"、"革命"的报道似乎存在偏方与灵丹妙药能够对于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诟病"妙手回春";似乎卓越的领导人、先进的技术、伟大的远景、强大的文化等分别是不同企业的杀手锏 ---人们总在寻找企业发展产生突破时所出现的"唯一重要的东西"。

中国经济正处在一个变革的关键时期,既有许多轰轰烈烈,但最终不过昙花一现的公司(中国近年来这样的公司涌现的太多了),也有许多正在变革的路口,不知要去向何方的公司。《从优秀到卓越》这本书,它强调的是坚持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刺猬原则")。即使在日新月异的复杂年代,"先爬,再走,然后跑步"仍然是成功有效的企业经营之道。

从优秀到卓越公司的转变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所有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系统工程。从优秀到卓越的蜕变过程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卓越的公司不是靠一次决定性的行动、一个伟大的计划、一个杀手级创意构想、一个好运气,或灵光一闪而造就。

相反的,转变的过程好像无休无止地推着巨轮朝一个方向前进,轮子不停转动,累积的动能愈来愈大,终于在转折点有所突破,一跃而过。中国人太聪明,反应太快,不停的有新动作,却不见得行得通,所以在华为我们强调"先僵化,再优化,然后固化"的拿来主义。从一点一点的改善积累起来,把看似简单的事情以严谨的纪律,做到尽善尽美,最后反而造成很大的差异。(邹其东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海外光网络产品销售部经理)

5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推荐理由:先管理好自己,然后才能管理别人---这是关于"自我管理"的最经典的著作。

专家点评:今天的中国正处在注重实效、急于求成的时代,企业管理者迫于日程压力,往往忙于应付燃眉之急,而无法静下心来做更长期、更全面的思考和规划,对自身如此,对企业发展亦然。

"内心匮乏症",正在成为当代中国职业经理人的时代病!他们自身的生活质量及其领导和管理下的企业舰船的续航能力由此双双蒙上阴影。

有灵丹妙药吗?有。

要知道,观念是行为的准则。我们的一言一行,莫不始于观念。观念的力量就好比戴上一副墨镜,能令整个天地变色。所以,正心诚意,是成功的根本。做人做事,全凭一颗真诚心、责任心、包容心。那么,个人清平持正,企业上下一心。

"内心匮乏症"的根源是自身修养不足、观念偏颇,以致过分看重处世技巧、做事方法,即怎么做,却疏于关心为什么。急功近利,涸泽而渔,一时之间可以很得意,但如果不能及时解决修养问题,必不能长久。

同样,仅以单纯的观念却缺乏技巧,也不能成器。我们看到很多"好人",但他们并不成功,因为他们没有掌握技巧。

史蒂芬.柯维博士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强调品性修养的同时,还系统地介绍了为人处世的技巧,堪称经典。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来与读者分享,令人信服。我非常建议渴望成功的职业经理人,花小部分时间作为投资来阅读此书,必能获得丰厚回报。(李崇基华信惠悦咨询上海公司总经理)

6 《变革的力量》

推荐理由:经理人往往一身兼而有之的领导与管理两大职责,在本书中第一次被精辟地厘清。

专家点评:

让我从史蒂芬.柯维提到的比喻开始:"一群工人在丛林里清除矮灌木。他们解决的是实际问题。管理者在他们后面拟定政策,引进技术,确定工作进程和补贴计划。领导者则爬上最高那棵树,巡视全貌……"

这看来很清楚:工人们的职责是清除矮灌木,管理者注意的焦点在于有效的操作策略,而领导者的任务则是判断和决定砍伐哪一片丛林。

约翰.科特,"领导与变革"领域中最杰出的权威,在《变革的力量:领导与管理的差异》一书中指出:领导者的工作是确定公司发展的方向、整合相关者、激励和鼓舞员工,其目的是产生变革;而管理者的工作是计划与预算、组织及配置人员、控制并解决问题,其目的是建立秩序。

按照这样的标准,可以说,在中国,几乎所有企业在领导与管理的关系问题上,都欠着一课。

《变革的力量》对领导与管理差异的深入分析,不仅把国际最新的经营理念带到中国,更为中国企业从概念到实施提供了系统的、可操作的依据。对于日渐进入国际竞争舞台中央的中国企业来说,谁能更早地接收、理解并运用此类信息,谁就能在这场发生在家门口的"战争"中领先一步。同样,最具开放心态和学习能力的职业经理人,也将成为获胜的"将领"。

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和经理人被强调领导和管理的差异之后,不应把二者割裂、对立开来。它们具有不同功用,好比手心和手背,相辅相成。对这两个方面的差异了解得愈透彻,就愈能帮助我们尽取其长。(李崇基华信惠悦咨询上海公司总经理)

7 《基业长青》

推荐理由:对于极少数的堪称卓越的中国企业,本书提供了建立百年基业的方案;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企业,本书制造了一个梦想---有梦,总比没有强。

专家点评:

作者曾对西方和日本存续时间较长的企业展开过广泛的调查,他们发现,只有18家企业可称得上他们定义为"高瞻远瞩"的公司,即那些倍受推崇、影响广泛的业界翘楚,那些领袖辈出、产品和服务多样、至少有五十年历史,而且,长期业绩突出的公司。

虽然这些公司分别在各行各业,柯林斯和波拉斯却发现他们有着某种共性,而这些共性往往异于人们头脑中优秀公司的传统形象。他们发现,这些"高瞻远瞩"的公司都有如下特征:

他们并不一定肇始于一个伟大的商业思想;他们并不一定有伟大的、有魅力的领导;他们有务实的理想主义;

他们相信并坚持一系列指导人们行为的核心理念,但对他们来说,这些理念不一定有对错之分;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不怕追求胆大包天的目标;他们不去劳神于击败对手,而是关注于挑战自我;他们有教派一般的文化;他们由内部培养出来的领导人引路。

本书在美国上市后,上述结论让不少管理者大跌眼镜,因为在那时,媒体总会拜倒在有远见、有魅力的商业领导脚下,让人们相信只有这些人才能引领企业走出困境。但是,当这些人物退出舞台后,企业却不能持续成功了。

在中国,确有人能快速致富,却鲜有人能有远见、有勇气承诺公司成为"高瞻远瞩"的公司。因为"高瞻远瞩"的公司意味着有核心的理念,并辅之以强健的结构、流程和系统。在我看来,今日中国商界人士,大多雄心勃勃,闯劲十足,但对成就"高瞻远瞩"的公司缺乏远见卓识。他们的认识还只停在口中,如何行动却不甚了了,而《基业长青》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足以供他们受益匪浅。(谢祖墀高风管理 顾问公司董事长)

8 《6西格玛管理法》

推荐理由:对20世纪90年代来最有影响的管理方法的最好的阐述,其对数据的重视有望改变中国企业的管理基因。

专家点评:

中国的经理人如果希望提高组织绩效、实现既定业绩,一定要读这本书。作为一位在中国为70多家公司提供过咨询服务的管理顾问,我亲眼目睹了很多中国公司对于提高组织绩效的巨大需求,比如提高质量、客户忠诚度、增加市场份额和降低成本等。本书为建立合适的6西格玛项目基础和获取合作者和商界领袖的支持提供了一幅清晰简易的路线图。

我想提出的一点是,商界领导人一定要认识到6西格玛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质量改进项目,它需要明晰公司的战略、公司目标、跨部门合作以及员工的能力发展。6西格玛还要求有效的变革管理以保证项目的成功实施。书中介绍的概念和工具为中国实施6西格玛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战性指导。(孙永玲上海博意门咨询公司总裁)

9 《再造宏碁》

推荐理由:华人的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的国际品牌acer缔造者本人对于创业与管理的无价体验。

编辑点评:

施振荣就是个逆向思维的人。从宏碁创建伊始,他就坚持打破常规思维定式,反其道而行。比如在对待企业的"独门绝活"这个问题上,他针对常规思维:"企业拥有独门技术,较具竞争力",提出"开放独门技术,企业才能长保竞争力",他的思考逻辑是:技术的开放将造成产品的普及,企业可因此扩大经济规模、降低成本、提高获利,然后把赚来的利润投入更多的发明中去,赚更多的钱。在这本书里,像这样的反向思维随处可见,对正在思考企业前途的中国企业家,施振荣的思考方式无疑有点化作用。

施振荣在书中写道,有一次,他同一群企业家分享经验,说宏 缴纳的学费不计其数,在场的一位企业家感慨地说:"施先生的经验又何止千万!"这本书就是这些经验的总结。

10 《大败局》

推荐理由:对一度如日中天的本土企业迅速衰亡的最全面、最深刻的观察。

编辑点评:

在中国,难能找出"从优秀到卓越"的一批企业,却不乏"从优秀到失败"的众多例子。过去,已经有这么多曾经优秀的企业前赴后继地遭遇了"大失败";将来,可以断言,"从优秀到失败"的企业将远远超过从"从优秀到卓越"的企业。因此,学习如何不失败、不死亡,比学习如何卓越更加具有现实意义。正如一个中国企业家所说:成功,就是活着。

这本书自称"迄今惟一一本关于中国企业失败的MBA式教案"。因为作者缺乏深入的管理知识和必要的研究训练,使得"MBA式教案"的评价名不副实。但是幸运的是作者本人的声音在书中没有造成太多的干扰,而他作为记者的准确观察和记录为读者提供了自己思考的空间

企业管理书籍5

《掌握人性的管理》启发我,管理应该让每一个人都感觉自己很重要

我非常幸运,当老师第一年就从书店里发现这本没有任何装帧设计的黄皮书——《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我当副校长后也非常幸运,很快遇到一本企业管理的书——玛丽·凯的《掌握人性的管理》。后来我慢慢体会到为什么好书总是被遇到,因为我逛书店比较多,所以遇到它们的机率就相对高一些。

玛丽·凯本来已经退休了,在家里待了一段时间之后,她问自己:这一辈子就这么过去了吗?后来一振作,创办了一家叫“玫琳凯”的化妆品公司,产品已经销往中国。玛丽·凯积累一生的经验写成了这本《掌握人性的管理》,其中有一句话对我启发很深:“每一个人都渴望自己成为重要人物,管理的成功就在于使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的重要。”她说:“每当我站在一个员工、一个朋友或一个顾客面前,我便假想他胸前戴着一个徽章,徽章上写着一句话——让我觉得自己很重要。”她定制了粉红色的凯迪拉克,作为员工的最高奖赏。这个颜色她买断了,不能卖给别人了,只要开着粉红色的凯迪拉克就是她最优秀的员工。

我在高密四中当校长时,学校经费紧张,每个月都要向周边友好单位借钱给老师们发工资,就更不要说给老师鼓励了。怎么办呢?我就用不花钱或者少花钱的办法让老师感觉自己很重要。学校里有一个化学老师,刚开始教书的时候是一个很优秀的老师,可因为他是中专毕业,随着知识的不断加深,他不适应了,只能去当化学实验老师。慢慢地他在学校里有点被忽略,有时候脾气暴躁,态度不好,别人对他也没有足够的尊重。

后来我们就想了一个办法,教师节的时候我请了一个书法家朋友给他题写了一个条幅——“三朝元老”。就是说这个老师在学校已经经历了三任校长,是元老级的人物,他过去有辉煌的成就。刚开始他把这个条幅挂在办公室里,放寒假了他就卷起来挂到家里,等开学了,又卷起来带到学校。这个条幅也引发了大家对他“元老”身份的追问,慢慢地大家便了解了他的过去,特别是一些不了解过去情况的青年老师,越来越尊重他,他也开始调整自己。这是30块钱裱的一个条幅带来的效果。另外一些对学校做出突出贡献的老师,我们也没有钱来鼓励,那怎么让他们感觉自己很重要呢?我又请那位书法家朋友题字,1994年给十几位老师题了“功勋四中人”,然后扯一块布料做牌匾,所有老师都把牌匾挂在家里最显眼的位置。

在十一学校,我们也在变着法子让老师感觉自己重要。每个月我们会评选“月度人物”,并将他们的事迹制作成海报张贴在校园里,从普通教员到后勤人员,都有机会成为“月度人物”,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认同。

甚至学生也学会了让老师感觉自己很重要。前年教师节的时候,老师们都收到了学生的礼物,他们全都成了全球一些著名杂志的封面人物。开始他们有点惊讶:自己什么时候成封面人物了?而且你喜欢什么杂志就会成为什么杂志的封面人物。你喜欢探险吗,那你就成为探险杂志的封面人物;你喜欢时尚吗,那你就成为时尚杂志的封面人物。我非常幸运,荣登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我也感到自己很重要。

20xx年校庆的时候,我们没有搞任何仪式,但是我们请一些杂志来介绍我们的老师和学生,《未来教育家》、《人民画报》等都做了专辑。其中,《人民画报》用照片记录了十一学校60年最后60天的生活,有大量老师的照片和名字、大量学生的照片和名字出现在了这本杂志上。出一本书也可以让老师和学生感到自己很重要,《学生第一》出版的时候,出版社的编辑老师问我对封面有什么要求,我说只有一个要求——让更多的老师和学生出现在封面上,因为这本书是集体创作的。非常感谢他们做到了,封面上出现了100多名老师和学生,并把全校老师的名字也印在了扉页上。

我之所以在管理学校中做了许多类似的事情,与《掌握人性的管理》这本书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告诉我要防止路径依赖

经济学上有一个重要原理:要解决一件事情,我们会依赖过去的路径,但有的时候,依赖过去会成为进步的障碍。当已有的经验遇上新的问题,我们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希望用过去的办法来解决它,若是有人突破了这个路径,就叫创新。在一所很著名的大学里,有个学院的院长希望把不同专业的学生交叉安排住宿,也就是专业不同的学生安排在同一个宿舍,但被学校否决了。因为学校觉得这样没法控制学生,学生容易联络起来闹事。请问现在联络还要在一个宿舍吗?有微信了,有飞信了,有微博了!但学校却依赖这种路径去解决新问题。

在十一学校,我们没有行政班,那如何组织大型活动呢?比如升旗仪式,有的老师就问我哪些老师去参加。过去都是一队学生后面站着一位老师,我说为什么一定要一队学生后面站着一位老师?他们说,因为过去一直这样。过去这样就对吗?如果一个老师都不站,升旗仪式还做得很好,我们就成功了。

走班上课之后,学生有大量的自习课,学生的自习课到哪里上呢?我们有路径依赖——刚开始,有的老师希望把这些自习的学生集中到固定的教室里。我有一个问题要问:有些学生希望读语文课外书,你为什么让他去物理教室?有些学生喜欢做化学实验,你为什么让他去生物教室?必须让学生自己选择自习教室。再比如,走廊里分配给学生一个储物柜,过去有行政班时按班分配,没有班了怎么分配?按姓氏笔划还是按拼音顺序?或者按照男女生?很纠结。为什么?路径依赖,还是传统的分配思路。何不叫学生去选呢?学生愿意选哪个柜子就选哪个柜子,如果有多个学生想选同一个柜子,由他们自己去协商,协商的过程就是一种教育。

赫胥黎说:“一个人的经验不是指他亲历过什么,而是他应对情势时的方法和态度。”这就是说经验是经历之后形成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会不会成为你的瓶颈呢?在一个组织里,管理者往往会成为发展的瓶颈。为什么?因为我们形成了太多的固定思维方式。微信之父张小龙能开发出微信,就是因为他“不为自尊心而战”。刚开始,腾讯在内部组建了一个团队试图开发新产品,但是很长时间都没有成果,为什么?他们没法否定自己。后来成立了一家独立的公司,于是微信就诞生了。如果你有自尊,也正在想着保护好过去那个自己、过去那个产品,那你就无法创新。

去年冬天,我在十一学校学生公寓东边发现了一棵不落叶的树。所有的树都落叶了,为什么这棵树没落叶呢?因为这棵树已经死了,它没有力气落叶,落叶也同样需要力量。你要否定过去的那个自己,你就需要强大的内心。

《马斯洛人本哲学》、《领导学》启发我思考,到底应该用“机制”还是用“需要”撬动学校的发展

机制是个很容易让管理者着迷甚至迷信的字眼,特别是我们处在一个刚刚从人治逐步走向法治的国家,大家往往对机制更加迷信。但机制的存在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必须去追问。

管理学上有一个经典案例,叫“分粥的故事”。有7个人住在一起,每天共食一锅粥,因人多粥少,争先恐后,秩序混乱,还互相埋怨,心存芥蒂。于是,他们想了不同的办法来解决每天的吃饭问题——怎样公平合理地分食一锅粥。前四种方法在实施过程中都让人不满,第五种方法是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到其他人都挑完后才能取剩下的最后一碗。这终于造就了分粥的公平。每一个人的粥都一样,非常公平,这是机制带给我们的结果。但是公平就是平均吗?我们运用一个机制就是为了追求一个平均的结果吗?比如绩效工资,这个机制是公平的吗?老师干多干少已经被忽略了,所以一定要追问这样的机制是为了什么。我认为一定要让我们的机制来撬动学校的核心价值——你到底想要什么。

麦当劳在大量扩张连锁店的时期,有一个重要的机制——不培养接班人的店长不予以提拔,因为它需要更多的店长。1952年麦当劳创立,它用50年时间就扩张到全球2万多家连锁店,为什么它会有如此的扩张速度?因为它有这样一个机制,正是这个机制带来了麦当劳的扩张战略。一个连锁店如果达不到一定的规模,它就没法占领市场。同时,有了规模了就有了利润空间。所以说它在扩张时期的这个机制撬动了麦当劳的核心价值。

我在高密一中当校长的时候,采取的是班主任职级聘任制,待遇也按照聘任级别有所不同,最高级别的班主任是什么?是辅导员。当一个班所有的事情、所有的决策都是学生而不是老师做出的时候,这个班的班主任才有可能被聘为辅导员,一旦被聘为辅导员待遇就要提高。所以大家都要研究怎样成为辅导员,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以学科为单位计算工作量,让课时和工作量无关,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管理机制。我在高密四中、包括高密一中第一年的时候,一直解决不了一个问题——各学科跟教导处打架要增加课时。一直到高密一中第二年,我们管教学的副校长是个数学老师,他想出了一个办法:课时无效。你这个学科无论上三课时还是上六课时都是“1”,工资都是按照“1”这个权重确定,于是大家就不争了,学生就有了大量的自主时间。这是我们的核心价值,我们希望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时间。

我刚去高密一中的时候,学校有一个规定,不管什么年龄的老师,备课一律要检查,检查后盖上教导处的章。一位数学老师已经50多岁了,跟教务员打起来了,为什么?教务员20多岁,是大专毕业,负责检查他的备课,检查完盖章。这个老教师受不了,就跑到教导处吵架。这个事确实没有道理。这是个机制,但它要求人人检查,这个机制对吗?不对的。我们要用机制撬动需要,所以我们就改了,改成什么?收藏优秀教师的备课,学校成立一个优秀教师备课资料室,谁的备课好就把它收藏起来,付一定的酬金,让青年教师借过去学习。这样老教师就特别愿意把自己的课备好。

《愿景》和《领导力》引导我从管理走向领导

从管理走向领导是因为胡佛的《愿景》、詹姆斯的《领导力》这些书。领导者有三层境界:一是拥有被管理者,二是拥有追随者,但这不是最高水平的领导者,最高水平的领导者是把你的追随者转化为领导者,让他们都成为某一个领域的领袖人物。

美国马里兰大学前任校长莫特描述他当校长的状态时,说:“当校长好比当墓地管理员,下面虽然有很多人,可是没人听你的。”我讲这个笑话的时候刚好一位朋友跟我在一起,他说:“可不是,我在马里兰大学培训时就是他当校长,他在教师、学生中的威望太高了。”但是他认为校长不能管那么多,校长不能一言九鼎。就像老子说的那样,“太上,不知有之”,最高的领导者一旦到了最高水平,他下边的员工甚至不知道有他的存在。

每一个管理者都不可自视甚高,一定要清楚自己在许多领域是外行,一定要明白我们的许多员工完全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甚至领导。如果我们能这样想的话,就应该把搭建舞台、提供帮助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而演戏的主角则根据不同的剧情让不同的人去扮演,时间长了,我们会培养出一大批卓越的领袖。

在十一学校,每当有一个新的领域,或是遇到一个新的问题,我们往往会成立一个项目组,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聚集一批教师参与研究和实践。于是,他们逐渐就成为领导这个领域或解决这些问题的专家。这样的领袖人物多了,学校里就处处充满了活力,充满了创新,当然也充满了领导力。

很欣赏杰克·韦尔奇的一句话,他说:“在你成为领导者之前,成功与你自己的成长有关;在你成为领导者之后,成功只与别人的成长有关。”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和《管理工作的本质》提醒我组织结构改变的意义

传统思维和封建意识使我们的管理者很容易回避对组织结构的改造,这不仅因为我们内心深处对固有传统的习以为常,也因为上级对我们的赋权或干预,更因为我们对组织结构改造之艰难的畏惧。于是,我们大多数管理者,往往试图通过大量会议来实现自己的管理任务,好一些的管理者则寄希望于制度。

然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作者德鲁克和《管理工作的本质》的作者明茨伯格通过他们的论述告诉我们,如果试图从根本上改革一个组织的性质,尤其是希望调整组织的重大战略,必须从改造组织结构开始,结构不改,制度不可能奏效。

在十一学校,正是完成了从“高长式”的金字塔管理结构到“扁平化”结构的改造,才使我们落实“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根本”轻而易举。正是“分布式领导”的管理构架,才使每一个领域的工作更加科学、务实、高效,避免了大量的官僚主义和瞎指挥。也正因为学校与各年级形成分权、分责的“联邦制”模式,才使得大家各就各位,各得其所,为学校的每个细胞都富有活力提供了可能。

作为管理者,读一些结构改造的书籍,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撬动地球的支点”。

《六西格玛管理》、《关键绩效指标》认为,战略重要,但战略分解和问题解决同样重要

六西格玛是一种改善企业质量流程管理的技术,它从发现和解决问题入手,以“零缺陷”的完美商业追求,带动质量成本的大幅度降低,最终实现财务成效的提升与企业竞争力的突破。而六西格玛给我影响最大的是其寻找问题的哲学。他们对客户的感受、流程中真实问题的梳理,都强调到令人惊讶的程度。

我们在学校的各个层级,也开展了寻找自己客户的活动,这个活动让我们明白,不要说一般的职员不清楚自己真正的客户,即使看上去很有能力的管理者,也并不是真正清晰。当然,有了明确的客户,如何培养客户意识,我们也找到了评估的主体。

每一个组织都有自己的战略,但靠什么实现战略却不一定清晰。帕门特的《关键绩效指标》可以助我们一臂之力。自20xx年形成的十一学校八大关键成功要素都有对每一要素的具体分解,每一项都必须成为可以操作的指标,能够量化的则尽可能量化。当然,关键绩效指标每三年就会有新的调整,而调整后新进入的要素也必须同步细化分解,以此才能在每一个细节的落实中指向战略。

企业管理书籍6

《掌握人性的管理》

我非常幸运,当老师第一年就在书店里发现了一本黄皮书——《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我当副校长后也非常幸运,很快遇到一本企业管理的书——玛丽·凯的《掌握人性的管理》。后来我慢慢体会到之所以好书总是被我遇到,是因为我逛书店比较多,于是遇到它们的概率就相对高一些。

玛丽·凯本来已经退休了,在家里待了一段时间之后,她问自己:“这一辈子就这么过去了吗?”后来一振作,她创办了一家叫“玫琳凯”的化妆品公司,产品销往中国。玛丽·凯积累一生的经验写成了这本《掌握人性的管理》,其中有一句话对我启发很深:“每一个人都渴望自己成为重要人物,管理的成功就在于使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的重要。”她说:“每当我站在一个员工、一个朋友或一个顾客面前,我便假想他胸前戴着一个徽章,徽章上写着一句话——让我觉得自己很重要。”她定做了粉红色的凯迪拉克,把它作为员工的最高奖赏。这个颜色的凯迪拉克被她买断了,厂商不能卖给别人了,于是,大家都知道,只要开着粉红色的凯迪拉克,就是她最优秀的员工。

我在高密四中当校长时,学校经费紧张,每个月都要向周边友好单位借钱给老师们发工资,就更不要说给老师奖励了。怎么办呢?我就用不花钱或者少花钱的办法让老师感觉自己很重要。学校里有一个化学老师,刚开始教书的时候是一个很优秀的老师,可因为他是中专学历,随着课本知识的难度不断加深,他对教学不适应了,只能去当化学实验老师。慢慢地,他产生被学校忽略的感觉,于是,有时候脾气暴躁,对同事和学生的态度不好,因此,别人对他也没有了足够的尊重。

后来,我们想了一个办法,教师节的时候,我请了一位书法家朋友给他题写了一个条幅——“三朝元老”。就是说这个老师在学校已经经历了三任校长,是元老级的人物,他过去有辉煌的成就。刚开始,他把这个条幅挂在办公室里,放寒假了,他就卷起来带回家挂在客厅里,等开学了,又带到学校。这个条幅也引发了大家对他“元老”身份的追问,慢慢地,大家便了解了他的过去。那些以前不了解他过去情况的青年老师,越来越尊重他,他也开始调整自己。这是花30 块钱裱的一个条幅带来的管理效果。对别的为学校做出突出贡献的老师,我们也没有多少钱来鼓励,那怎么让他们感觉自己很重要呢?我又请那位书法家朋友题字,1994 年便请他给十几位老师题了“功勋四中人”,然后扯一块布料做成牌匾。所有获得牌匾的老师都把牌匾挂在家里最显眼的位置。

在北京十一学校,我们也在变着法子让老师感觉自己很重要。每个月我们会评选“月度人物”,并将他们的事迹制作成海报张贴在校园里,从普通教员到后勤人员,都有机会成为“月度人物”,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认同。

甚至学生也学会了让老师感觉自己很重要。某年教师节的时候,老师们都收到了学生的礼物,他们全都成了全球一些著名杂志的封面人物。开始老师们有点惊讶:自己什么时候成封面人物了?而且自己喜欢什么杂志就会成为什么杂志的封面人物。比如,你喜欢探险,那你就成为探险杂志的封面人物;你喜欢时尚,那你就成为时尚杂志的封面人物。我非常幸运,“荣登”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我也感到自己很重要。20xx 年校庆的时候,我们没有举办任何仪式,但是我们请一些媒体来介绍我们的老师和学生,《未来教育家》《人民画报》等都做了专辑。其中,《人民画报》用照片记录了北京十一学校建校60 年最后60 天的生活,大量师生的照片和名字出现在这本杂志上。出一本书也可以让老师和学生感到自己很重要,《学生第一》出版的时候,出版社的编辑老师问我对封面有什么要求,我说只有一个要求——让更多的老师和学生出现在封面上,因为这本书是集体创作的。非常感谢他们做到了,封面上出现了一百多位老师和学生的照片,并且全校老师的名字也被印在了扉页上。

我之所以在管理学校中做了许多类似的事情,与《掌握人性的管理》这本书对我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经济学上有一个重要原理:要解决一件事情,我们会依赖过去的路径,但有的时候,依赖过去会成为进步的障碍。当已有的经验遇上新的问题,我们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希望用过去的办法来解决它,若是有人突破了这个路径,就叫创新。在一所很著名的大学里,有个学院的院长希望为不同专业的学生交叉安排住宿,也就是专业不同的学生住在同一个宿舍,但这被学校否决了。因为学校觉得这样没法控制学生,学生容易联络起来闹事。请问,如果学生要联络,还需要在一个宿舍吗?现在大家都有微信了,有微博了!但那所学校却依赖旧有路径去解决新问题。

在十一学校,我们没有行政班,那么如何组织大型活动呢?比如升旗仪式,有的老师就问我需要哪些老师参加,因为过去都是一队学生后面站着一位老师。我问为什么一定要一队学生后面站着一位老师,他们说,因为过去一直这样。过去这样就对吗?如果一个老师都不出现,升旗仪式还做得很好,我们就成功了。

走班上课之后,学生有大量的自习课,学生的自习课到哪里上呢?我们有路径依赖——刚开始,有的老师希望把这些自习的学生集中到固定的教室里。我提出疑问:有些学生希望读语文课外书,你为什么让他去物理教室?有些学生喜欢做化学实验,你为什么让他去生物教室?必须让学生自己选择自习教室。再比如,走廊里的储物柜,过去有行政班时按班级分配,没有班级了怎么分配?按姓氏笔画还是姓氏首字母的拼音顺序分配?或者按照学生的性别分配?很纠结。为什么?路径依赖,这些都还是传统的分配思路。何不叫学生去选呢?学生愿意选哪个柜子就选哪个柜子,如果有多个学生想选同一个柜子,由他们自己去协商,协商的过程就是一种教育。

赫胥黎说:“一个人的经验不是指他亲历过什么,而是他应对情势时的方法和态度。”这就是说经验是经历之后形成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会不会成为你的瓶颈呢?在一个组织里,管理者往往会成为发展的瓶颈。为什么?因为我们形成了太多的固定思维。“微信之父”张小龙能开发出微信,就是因为他“不为自尊心而战”。刚开始,腾讯在内部组建了一个团队试图开发新产品,但是很长时间都没有成果。为什么?他们没法否定自己。后来他们成立了一家独立的公司,于是微信就诞生了。如果你有自尊,也正在想着保护好过去的那个自己、过去的那个产品,那你就无法创新。

某年冬天,我在十一学校的学生公寓东边发现了一棵不落叶的树。所有的树都落叶了,为什么这棵树没落叶呢?因为这棵树已经死了,它没有力气落叶,落叶同样需要力量。你要否定过去的那个自己,你就需要有强大的内心。

《马斯洛人本哲学》

“机制”是个很容易让管理者着迷甚至迷信的字眼,但机制的存在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必须去追问。

管理学上有一个经典案例,叫“分粥的故事”。有七个人住在一起,每天共食一锅粥,因人多粥少,大家争先恐后,秩序混乱,还互相埋怨,心存芥蒂。于是,他们想了不同的办法来解决每天的吃饭问题——怎样公平合理地分食一锅粥。前四种方法在实施过程中都让人不满,第五种方法是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到其他人都挑完后才能取剩下的最后一碗粥。这终于造就了分粥的公平。每一个人的粥都一样,非常公平,这是机制带给我们的结果。但是公平就是平均吗?我们运用一种机制就是为了追求一个平均的结果吗?比如绩效工资,这种机制是公平的吗?老师干多干少已经被忽略了,所以一定要追问这样的机制是为了什么而存在。我认为一定要用我们的机制来撬动学校的核心价值——你到底想要什么。

麦当劳在大量扩张的时期,有一种重要的机制——不培养接班人的店长不予以提拔,因为它需要更多的店长。1952 年,麦当劳创立,它用50 年时间就扩张到全球拥有两万多家连锁店,为什么它会有如此的扩张速度?因为它有这样一种机制,正是这种机制带来了麦当劳的扩张战略。连锁店如果达不到一定的规模,它就没法占领市场,而有了规模就会有利润空间。所以说麦当劳在扩张时期的这种机制撬动了麦当劳的核心价值。

我在高密一中当校长的时候,采取的是班主任职级聘任制,班主任的待遇也按照聘任级别有所不同。最高级别的班主任是什么?是辅导员。当一个班所有的事情、所有的决策都是由学生而不是老师做的时候,这个班的班主任才有可能被聘为辅导员,一旦被聘为辅导员,待遇就会提高。所以,大家都在认真研究怎样成为辅导员,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以学科为单位计算工作量,让课时和工作量无关,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管理机制。我在高密四中,以及到高密一中第一年的时候,一直解决不了一个问题——各学科老师跟教导处要求增加课时。我到高密一中的第二年,管教学的副校长是个数学老师,他想出了一个办法:课时无效。你这个学科无论上三课时还是上六课时系数都是“1”,工资都是按照“1”这个权重确定。于是,老师们就不争了,学生就有了大量的自主学习的时间。这是我们的核心价值,我们希望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

我刚去高密一中的时候,学校有一个规定:不管什么年龄的老师,备课本一律要检查,检查后盖上教导处的公章。一位五十多岁的数学老师跟教务员争执起来了。为什么?教务员二十多岁,大专刚毕业,负责检查他的备课本,检查完后才能盖章。这个老教师受不了,就跑到教导处吵架。这是机制,它要求人人被检查。这种机制对吗?不对。我们要用机制撬动需要,所以我们就改了。改成什么?收藏优秀教师的备课本。学校成立了一个优秀教师备课资料室,谁的备课本好就收藏起来,付一定的酬金,青年教师可以借过去学习。这样,老教师就特别愿意把自己的课备好。

《愿景》和《领导力》

我从管理走向领导是因为胡佛的《愿景》、詹姆斯的《领导力》这些书。领导者有三层境界:一是拥有被管理者,二是拥有追随者,但这不是最高水平的领导者,最高水平的领导者是把你的追随者转化为领导者,让他们都成为某一个领域的领袖人物,这是管理者的第三层境界,也是最高境界。

美国马里兰大学前任校长莫特描述他当校长的状态时,说:“当校长好比当墓地管理员,下面虽然有很多人,可是没人听你的。”我讲这个笑话的时候刚好一位朋友跟我在一起,他说:“可不是?我在马里兰大学培训时就是他当校长,他在教师、学生中的威望太高了。”但是他认为校长不能管那么多,校长不能一言九鼎。就像老子说的那样,“太上,不知有之”,最高的领导者一旦到了最高水平,他下边的员工甚至不知道有他的存在。

每一个管理者都不可自视甚高,一定要清楚自己在许多领域是外行,一定要明白我们的许多员工完全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甚至领导。我们应该把搭建舞台、提供帮助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而演戏的主角则根据不同的剧情让不同的人去扮演,时间长了,我们会培养出一大批卓越的领袖。

在十一学校,每出现一个新的领域,或遇到一个新的问题,我们都会成立一个项目组,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聚集一批教师参与研究和实践。于是,他们逐渐成为领导这个领域或解决这些问题的专家。这样的领袖人物多了,学校里就处处充满了活力,充满了创新,当然也充满了领导力。

我很欣赏杰克·韦尔奇的一句话,他说:“在你成为领导者之前,成功只同自己的成长有关;在你成为领导者之后,成功都同别人的成长有关。”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和《管理工作的本质》

传统思维和封建意识使我们的管理者很容易回避对组织结构的改造,这不仅因为我们内心深处对固有传统的习以为常,也因为上级对我们的赋权或干预,更因为我们对组织结构改造之艰难的畏惧。于是,我们大多数管理者,往往试图通过大量会议来实现自己的管理任务,一些管理者则寄希望于制度。

然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作者德鲁克和《管理工作的本质》的作者明茨伯格通过他们的论述告诉我们,如果试图从根本上改革一个组织的性质,尤其是希望调整组织的重大战略,必须从改造组织结构开始,结构不改,制度不可能奏效。

在十一学校,正是完成了从“高长式”的金字塔管理结构到“扁平化”结构的改造,才使我们落实“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根本”轻而易举。正是“分布式领导”的管理构架,使得每一个领域的工作更加科学、务实、高效,这避免了大量的官僚主义和瞎指挥。也正是学校与各年级形成分权、分责的“联邦制”模式,使得大家各就各位,各得其所,这为学校的每个细胞都富有活力提供了可能。管理者应读一些结构改造的书籍,这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撬动地球的支点”。

企业管理书籍7

1.《基业长青》

作 者: (美)詹姆斯·C·柯林斯、杰里·I·波拉斯著;真如 译

出 版 社: 中信出版社

★影响一代中国企业家的管理理念

★“世界上每一位CEO、经理人和企业家都应该阅读这本书。每一位公司董事、顾问、投资人、新闻记者、商学院学生也都应该阅读这本书。”

★《福布斯》20世纪20本最佳商业畅销书,盘踞亚马逊畅销书排行榜12年,畅销不衰

★荣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

★联想控股有限公司总裁柳传志倾力推荐

内容简介

“这不是一本描写能力卓越、高瞻远瞩的领导人的书。也与高瞻远瞩的产品概念、高瞻远瞩的产品或高瞻远瞩的市场分析无关。也不谈拥有某种公司展望。本书所谈的问题更为重要、长久和真实。这是一本有关高瞻远瞩公司的书。”詹姆斯·C·柯林斯和杰里·I·波拉斯在这本富于创造性的书中这样写道。它打破了旧有神话,提供了新颖的见解,并为那些有志于建立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伟大公司的人提供了实际指导。

全书有数百个具体的例子,并被组织成了紧密的实用概念框架,能够适用于各个层次上的经理人与创业者。《基业长青》为建立在21世纪长期繁荣的组织提供了一个宏伟蓝图。

作者简介

詹姆斯·C·柯林斯在加利福尼亚的帕洛河尔托经营着自己的管理教育和咨询公司,他是《超越创业精神》的作者之一。1988年他进入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曾获得该学院的杰出教学奖。此前他在麦肯锡公司和惠普公司任职。

杰里·I·波拉斯是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担任组织行为与变化的弗雷德·H·梅里尔教授。他是《流式分析》一书的作者,是用于发现组织变化的流式分析电脑软件的发明者之一。他还领导着斯坦福大学在组织变化方面的管理项目。

世界上每一位CEO、经理人和企业家都应该阅读这本书。影响一代中国企业家的管理理念,荣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联想控股有限公司总裁柳传志倾力推荐。

内容简介

如何建立一个伟大并长胜不衰的公司?有思想的人们早已经厌倦了“年度流行语“般稍纵即逝的管理概念,他们渴求获得能经受时间考验的管理思想。本书打破了旧有神话,提供了新颖的见解,并为那些有志于建立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伟大公司的企业家提供了实际指导。

柯林斯和波勒斯在斯坦福大学为期6年的研究项目中,选取了18家卓越非凡、长盛不衰的公司作了深入研究,这些公司包括通用电气、3M、默克、沃尔玛、惠普、迪士尼等,它们平均拥有近百年的历史。是什么使这些公司不同于它们的竞争对手呢?它们拥有什么别的公司所不具有的法宝呢?

本书作者超越了连篇累牍的专业术语,拒绝追逐时尚,发现了使杰出公司出类拔萃的永恒品质。全书有数百个具体的例子,并提供了实用的策略,能够适用于各个层次的经理人与创业者。《基业长青》为在21世纪建立长期繁荣的组织提供了一个宏伟蓝图。

2.《赢》

作者: 杰克·韦尔奇 苏茜·韦尔奇

内容简介

★沃伦·巴菲特,比尔·盖茨等强力推荐。

★沃伦·巴菲特盛赞:“有了《赢》,人们再也不需要阅读其他的商业管理著作了”

★在美国上市仅一周即跃居亚马逊总排行榜前三名。

★此前《杰克·韦尔奇自传》在全球销售逾270万册,在国内销售近百万册。

在这本《赢》中,韦尔奇结合亲身管理实践及大量鲜活的案例,将其在工作与生活中“赢”的智慧倾囊相授,内容涉及商务活动的诸多层面,包括商业生活的要旨、企业领导的管理智慧、普通员工的求职与晋升之道,乃至如何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本书凝聚了韦尔奇一生的管理智慧,是其执掌通用21年来领导艺术的总结与升华。

本书并不是专为CEO所写

无论你是来自跨国公司,还是小型企业;无论你是生产线上的工人、刚毕业的大学生或MBA,还是项目经理,或者企业的高层领导,只要你胸中燃shao着奋斗激情,都将从中受益。

作者简介

杰克·韦尔奇,1960年在GE公司开始职业生涯,1981年成为该公司的第八任董事长兼CEO。在任期间,GE公司的市值增长到4000亿美元,高居世界第一。他被誉为“全球第一CEO”、“最受尊敬的CEO”、“美国当代最成功、最伟大的企业家”。目前担任杰克·韦尔奇咨询公司的负责人,为《财富》500强中部分企业的CEO们担任顾问。

苏茜·韦尔奇,前《哈佛商业评论》主编。她曾就读于哈佛大学和哈佛商学院,发表过许多关于领导力、创新、变革与组织行为等方面的文章,参与过多本管理学著作的编撰。

3.细节决定成败

基本信息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最经典的员工培训读本之一

★畅销数百万册

★细节管理第一书

本书作者在担任CEO的三年时间里,将视野从专注营销转向整个企业经营管理的动作。作者以大量案例论述了“细节”在管理中的重要性。这本书意在提示企业乃至社会各界:精细化管理时代已经到来。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总还只能做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的不可缺少的基础。中国决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决不缺少各类管理制度,缺少的是对规章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

每一位管理者和员工必做的功课

中国人不缺勤劳不缺智慧,我们最缺的是做细节的精神。

中国快餐拼不过麦当劳、肯德基恰恰败在我们做不好“细小事”。

“细节管理专家”以大最触目惊心的案例论述了“细节”在管理中的重要性。

作者简介

汪中求,江西九江人。先后就职于香港恒雅(深圳)公司、清华同方、泰豪科技等知名企业。从推销员做起,十余年来,足迹遍及国内27个省市区,签订或审定了超过20xx份合同和协议。现为奇正咨询机构深圳公司首席营销管理顾问。

人力资源管理:赢得竞争优势(第5版)(人力资源管理译丛)

作者:雷蒙德·A·诺伊 等 译者:刘昕

4.《人力资源管理:赢得竞争优势》

(第5版)一共分为五个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讨论了企业在将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作为获取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手段时所面临的各种环境力量。这些环境力量包括企业的战略方向、法律环境、企业所从事的工作类型以及工作的物理环境安排等等。

第二部分所要讨论的是人力资源的获取和准备问题,其中包括人力资源规划与招募、人员甄选与配置以及培训等方面的内容。

第三部分则探讨了企业如何能够确定员工的价值,以及如何才能通过保留和开发战略来充分利用员工才能,包括绩效管理、员工开发以及员工分流与保留等方面的内容。

第四部分阐述了人力资源的薪酬问题,其中包括薪资结构的设计、对员工个人贡献的认可、员工福利的提供等等。

第五部分的内容谈到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些特殊问题,其中包括集体谈判与劳资关系、全球性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人力资源职能的战略管理等等。

本书特色:

●本书是四位作者在多方面的科研、教学以及咨询经验基础上挖掘整理出来的。他们不仅都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向本科生、正规的全日制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讲授过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而且还向在周末上课的有丰富经验的管理人员、人力资源专业员工以及在晚上上课的工商管理课程研修生讲授过该课程。这种团队合作的教材编写方式使本书在深度和广度方面有着其他同类教科书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人力资源管理被看成是企业经营成功的关键所在。本书强调了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如何能够帮助企业赢得竞争优势。

●本书讨论了诸如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寻求和留住有才干的员工、员工队伍的多元化以及团队工作方式的`运用等内容,而所有这些问题对于企业的经营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实践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在本书的一开始就被引入进来,并且一直贯穿于本书的全部内容。

●在整本书中,我们引用了大量的事例来说明,企业是如何运用新技术来改善它们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效率及其所产生的效果的。

作者简介

雷蒙德·A·诺伊(Raymond A. Noe) 俄亥俄州立大学罗伯特与安妮·霍伊特(Robert and Anne Hoyt)教席管理学教授,曾在密歇根州立大学管理学系以及明尼苏达大学卡尔森管理学院担任教授。目前研究和教学的主要领域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管理技能开发、定量研究方法、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培训、员工开发以及组织行为等。他在《管理学研究》、《管理评论》、《应用心理学》、《职业行为》、《人事心理学》等学术杂志上发表了多篇文章论著,是《人事心理学》、《商业与心理》、《培训研究》、《组织行为》等重要学术杂志的编审团成员;工业与组织心理学会会员。曾获赫伯特·赫尼曼(Herbert G. Heneman)优秀教师奖,欧内斯特·麦考密克 (Ernest J. McCormick) 杰出职业贡献奖。

企业管理书籍8

目前正处在牛市当中——不是股票市场,也不是债券市场,而是商品投资市场。聪明的投资者会在随后10年骑着这头牛,创下投资回报的历史纪录。

本书的作者吉姆·罗杰斯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投资家之一,赚的钱多得让他这辈子不用再工作。他以前还从来没有写一本实用投资建议方面的书——直到现在推出这本《热门商品投资》。在这本书中,罗杰斯从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出发,深入分析了石油、黄金、铅、糖、咖啡等商品的历史及未来走势,并指出当前世界范围的商品供需紊乱——这是典型的商品投资市场进入长期牛市的信号。这场牛市早已悄无声息地在我们身边开始了,而且还将持续10年。

罗杰斯的这本书无疑为深陷股市泥潭的投资者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聪明的投资者定能把握机会,乘商品投资市场的牛市之风,大赚一笔!

企业管理书籍9

1.《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为我国春秋时代孙武所著,距今已2500多年,是中国同时也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兵书,一直为历代政治家、军事家、商人、学者奉为至宝。

日本许多大公司把《孙子兵法》作为高级管理人员必读书。麦肯锡公司董事长大前研一曾表示:“没有哪本书像《孙子兵法》一样,为我们提供如此丰富的管理思想”。前东洋精密工业公司董事长大桥武夫,在企业濒临倒闭之际,发现《孙子兵法》有助于经营,很快使企业起死回生,为此他写了一本专著《用兵法指导经营》,成为畅销书。

美国著名高等学府如哈佛大学商学院,也把《孙子兵法》融入了MBA的战略课程中。

全书共13篇,约6000字,是一部公认的最权威的“军事战略”著作,同时也被视为战略管理、成本管理、市场营销以及通过竞争获取事业成功的哲学书。

2.《从优秀到卓越》

超级畅销书《基业长青》作者吉姆·柯林斯20xx年的作品,是该年度《商业周刊》的十佳商业书。

柯林斯和他的研究小组耗费了5年,阅读并系统整理了近6000篇文章,创建了3.84亿字节的电脑数据,对1965年以来《财富》杂志历年500强排名中的每一家公司(共1400多家)逐一分析。研究结果令人震惊——只有11家公司实现从优秀业绩到卓越业绩的跨越。柯林斯将这11家公司与其他公司进行了对照,分析出了实现这一跨越的内在机制。

亚马逊书店对这本书的赞美之语是,“这是那种经理人和CEO们在若干年内需要一读再读的书。”

3.《杰克·韦尔奇自传》

世界第一CEO自传。本书英文版20xx年9月11日出版,立即在Amazon销售排行榜上名列第五。这本书稿酬高达700万美元,被全球翘首以待的经理人奉为“CEO的圣经”。

韦尔奇是管理界中的“老虎”伍兹,在本书中首次透露管理秘诀:在短短20年间如何将通用电气从世界第十位提升到第二位,市场资本增长30多倍,达到4500亿美元,以及他的成长岁月、成功经历和经营理念。这本自传是他退休前的最后一个大动作。

巴菲特是这样推荐这本书的:“杰克是管理界的老虎伍兹,所有CEO都想效仿他。他们虽然赶不上他,但是如果仔细聆听他所说的话,就能更接近他一些。”

4.《杜拉克管理思想全书》

彼得·杜拉克,美国著名管理学家,现代管理学理论的奠基人,他卓越的学术成就曾给他先后带来20多个名誉博士学位。《商业周刊》称其为“当代不朽的管理思想大师”,《经济学人周刊》更称其为“大师中的大师”。

杜拉克比任何人都早10年或20年开始讨论管理学中现在广为人知的主题:竞争策略、组织设计、成本会计、创业精神和管理信息。他强调管理的人性和实践性,以3个著名的问题“你的业务是什么?谁是你的客户?客户认知的价值是什么?”简单而深刻地阐明“企业的理论”。

虽然彼得·杜拉克的大多数管理学著作出版于1982年以前,但《福布斯》杂志还是尊称他为一个世纪以来全世界最有影响的 “现代管理之父”。

5.《追求卓越:美国最佳管理公司案例》

1982年汤姆·彼得斯与鲍勃·沃特曼合著。20世纪影响最大的管理学著作之一,第一本销量超过百万的商业书籍,长达3年位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在美国总发行量超过600万册,事实上,这本书促成了商业书籍出版业的成熟。

本书源自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的一个内部项目。当时美国商业界备受日本公司咄咄逼人的扩张姿态的困扰,相比日本严格的制度化管理,面对强烈个人主义的员工,美国公司领导成了被讥笑的低能者。《追求卓越》则扮演了美国商业的拯救者。

本书为管理设定了一个积极的目标,而非强调面临的难题。彼得斯提出的杰出企业的8个特性几乎为未来20年的商业管理奠定了格局。今日的企业领袖没有人不承认深受这些原则的影响。它也是在中国影响最大的西方管理学著作,中译本多达5种,总发行量超过50万册。

因为这本书,汤姆·彼得斯(第一作者)也从麦肯锡公司的一个“无关紧要的人”,步入世界顶级管理学大师的行列。

6.《基业长青:理想公司的成功理念》

1994年吉姆·柯林斯的著作。这本书研究了18个“基业常青”——高度成功、富有生命力的公司的经验,包括沃尔马特、惠普、宝洁、3M和索尼等行业领袖。

本书研究的是事件,是人性。作者从人的角度让我们看到公司的成长和巩固,公司、组织以及人在组织中的作用,它主要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些企业是如何取得优势并长期发展的?而更重要的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不断自我改革、自我反省,使优势成为公司的特性。

美国前卫生教育和福利部部长约翰·W·加德纳对这本书的评价是,“这是一本每个经理人都值得一读的书。”

7.《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本书作者是被认为美国最具创新精神的企业家——英特尔前CEO安德鲁·格鲁夫,这是他1992年的著作,是公认的商务必读书和当代领导艺术的经典之作。

这本书对商业思想的贡献在于:格鲁夫提供了一种新的对付每个领导者所惧怕的噩梦时分的方法——企业发展过程中,将会出现一个战略转折点,这时,企业有机会上升到新的高度,但也同样有可能标志着没落的开始。在这个过程中,“偏执狂式”的管理能使公司保持足够的谨慎,时常提防他人袭击、窃取你的生意;作为管理者,还要将防范意识传播给手下员工,让他们和企业领导一起度过战略转折点,从而走上发展更高的平台。

在格鲁夫“偏执狂式”的管理,英特尔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电脑芯片公司。

8.《市场营销管理》

菲利普·科特勒是当代最有影响的市场营销学权威之一。他在1967年出版的《市场营销管理》一书,成为美国管理学院最受欢迎的教材,现在已经出到了第十版,特称为“世纪版”,并被翻译成十几国文字,受到各国管理学界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

科特勒的这本经典营销著作不仅继承了奥德逊、霍华德和麦卡锡等人的研究成果,而且全面发展了当代市场营销管理理论。本书的核心观点是:营销管理就是通过创造、建立和保持与目标市场之间的有益交换和联系,以实现组织的各种目标而进行的分计划和控制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科特勒在其《市场营销管理-亚洲版》一书中,也引用了《孙子兵法》的论述。

9.《沃伦·巴菲特之路》

罗伯特·海格斯特姆的这本书是《纽约时报》的最佳畅销书。《福布斯》杂志认为,“此书是迄今为止最重要的股票投资杰作,它非常清晰地向人们解开了最伟大的投资家巴菲特那无人匹敌的投资业绩的奥秘”。

这本书的全部魅力来自于巴菲特本人——1956年以100美元起家,迄今为止个人资产已超过160亿美元的“世界头号股王”。

本书揭示了他看似简单又极其深刻的投资原则:注重股票的内在价值,买进市值低于其内在价值的股票,长期持有,重视企业的盈利能力,不理会市场变化,也不担心短期的股价波动。

巴菲特曾说过,“即使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偷偷告诉我未来两年的货币政策,我也不会改变我的任何一个作为。”在《纽约时报》评选的全球十大顶尖基金经理人中,巴菲特名列榜首,广为人知的索罗斯仅名列第五,而且,他是全球资产超过10亿美元的富翁中惟一一个从股票市场发家的。

10.《定位》

20多年前,美国《广告时代》杂志约请年轻的营销专家里斯和特劳特撰写一系列有关营销和广告新思维的文章,总标题就是“定位的时代”。20年后,定位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而20xx年,美国营销学会评选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结果不是劳斯·瑞夫斯的USP、大卫·奥格威的品牌形象,菲利浦·科特勒所架构的营销管理及消费者“让渡”价值理论,也不是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价值链理论,而是艾·里斯与杰克·特劳特提出的“定位”理论。

企业管理书籍10

读完德鲁克的《管理的实践》,让我对德鲁克这位“现代管理学之父”有了更加崇高的敬意。难怪那么多的名人对德鲁克以及他的书籍爱不释手,也许正是因为他书中思想散发的无穷魅力吧。

“全世界的管理者都应该感谢这个人——德鲁克,因为他贡献了毕生的精力,来清理我们社会中人的角色和组织机构的角色,我认为德鲁克比任何其他人都更有效地做到了这一点。”这是通用电器前首席执行官韦尔奇对德鲁克的评价。“在所有的管理书籍中,德鲁克的著作对我的影响最深。”这是盖茨对德鲁克的评价。美国管理协会也给了他很高的赞誉:“如果说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是管理的话,那么德鲁克无疑是最伟大的发明家。”一代管理学大师德鲁克用他的智慧和思想为世界的管理学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在《管理的实践》中,德鲁克提出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概念——目标管理。从此将管理学开创成为一门学科,从而奠定管理大师的地位。德鲁克以其深厚的人文素养,强调人的理想性、价值观及判断力,形成了组织绩效表现的关键资源。他指出,管理是一种器官,是赋予机构以生命、能动、动态的器官。我最欣赏他的一句话: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他的管理思想深深的影响了我整个管理学的思想基础,可以说他的思想已经扎根在我的思想中。他在管理的各个方面阐述了他独特的观点,形成了一整套的思想体系,从而创建了管理这门学科。

《管理的实践》提供了观念、原则和工具,是一套极具系统化的管理知识。以管理的本质切入,就管理者的角色、职务、功能的认知及未来面临的挑战,有着精辟独到的见解,掀开了管理的奥秘和实务。在本书中德鲁克提出了三个经典的问题:我们的事业是什么?我们的事业将是什么?我们的事业究竟应该是什么?还率先提出“企业的社会责任”这一概念。德鲁克认为:如果企业不尽社会责任,政府一定要强制企业去履行这个责任。他反复的强调,认真负责的员工确实会对管理者提出很高的要求,要求他们真正能胜任工作,要求他们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要求他们对自己的任务和成绩负起责任来。责任是一个严厉的主人。如果只对别人提出要求而不对自己提出要求,那是没有用的,而且也是不负责任的。

如果员工不能肯定自己的公司是认真的、负责的、有能力的,他们就不会为自己的工作、团队和所在单位的食物承担起责任。进入德鲁克管理世界的捷径就是认识管理者的责任、员工的责任和企业的责任开始。德鲁克的管理思想的核心就是责任,责任是维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则。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中阐述了管理的本质,以一些成功的企业为例指出管理者怎样去管理一个企业,以及管理者如何去自我管理。在他的书中分析了企业应该建立怎样的管理结构趋发展,介绍了管理者对员工和工作的管理方法。从德鲁克的书中我们可以看出,管理是一种观念而非技术,自由而非控制。管理是实务而非理论,绩效而非潜能。管理是责任而非权利,贡献而非升迁。管理是机会而非问题,简单而非复杂。

读过《管理的实践》,我认为本书中有极其重要的几个关键词:绩效(即结果、目标导向),实践(重在行动,管理可以学会),贡献(我能为别人做什么,别人能为我做什么),责任(我承担了了什么责任,要为之努力),人(人是最根本、最重要的财富和资源),品格(诚实正直是最重要的品格)。

我想就如何成为一位好的管理者提出我的一点看法。德鲁克说:许多人极力强调喜欢人、乐于助人和能够和别人相处融洽的重要性,认为这是管理者的重要条件。但是单靠这些条件绝对不够。每一个成功的组织,都有不喜欢别人、不帮助别人、很难相处的上司。但是尽管这类上司冷酷、不讨人喜欢、要求严苛,但是他培养了很多人才。他也比其他人缘好的上司赢得更多尊敬。他要求下属一丝不苟,也严格要求自己;他建立高标准,期望下属能够始终维护高标准;他只考虑怎么做才正确,绝不因人而异。虽然这些管理者通常才华横溢,但是他在评价下属的时候,绝对不会把聪明才智看得比正直的品格还重要。缺乏这些品格的管理者,无论他是多么讨人喜欢、乐于助人、和蔼可亲,甚至才智过人、能力高强,都是危险人物,“不适合担任管理者”。真正的好的管理者有一种无法学会的品质,一种管理者无法获取、却必备的条件。它不是人的天才,而是人的品格。中国人常说:“学做事,先做人。”我想,德鲁克应该会很赞同这句话。

无论管理者受的通才教育或管理教育,由于将来情况将会与过去的情况不一样,在将来最起决定性作用的既不是教育,也不是技能,而是一个人诚实正直的品格。确实,没有诚实正直的品质,难以想象一个人能够承担责任,能够积极主动的完成工作。而在当今的商业社会,“不靠谱”的人和事情太多,这让诚实正直更成为一种可贵的品质。此外,也要看到,诚实正直不等于愚蠢,而是一种极高的素质和智慧。就像天才难找一样,具有诚实正直品质的人更加珍贵。可悲的是,中国官场和商场常被提及的“会做人”,有时并不是诚实正直,而是溜须拍马,见缝插针。

以上是我读完《管理的实践》的一些感受。其实,这本书留给我们待以挖掘的东西还有很多,以上所述的只不过是冰山一角。我想我会反复认真地去读这本书,并且身体力行,必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企业管理书籍11

1、《不懂带人,你就自己做到死!》

作者: 王剑

简介:最简单实用的企业管理法则,教你如何把身边的庸才变成干将,如何把平庸团队带成精英团队!

会带人,带出一群“狼”,不会带人,带出一群“羊”。

教你如何把身边的庸才变成干将,教你如何把平庸团队带成精英团队。

让企业中高层主管即学即反思,提升企业战略的执行效率与效益。

引用经典案例,逻辑严谨,说理透彻,深入浅出,娓娓道来,通俗易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手把手教你打造精英团队。

2、《给你一个团队,你能怎么管?》

作者:赵伟

简介:作者用他参与海外上市公司与国内民营企业管理的亲身经历,分享团队的建设与管理经验。他通过简洁有趣的描述,翔实动人的案例,为我们揭示管理的真相,告诉你应该如何建设和管理一个团队,内容富有系统性与针对性,简单易懂,容易上手,尖锐深刻。

团队管理,这是一个简单直接但又让许多人充满困惑的命题。说它简单,是因为团队无非只有三个条件:自主性,思考性和协作性。只要使你手底下的这帮人充分具备了这三大要素,一个合格的团队就建立了,它随着你的指挥棒冲锋陷阵,无所不至。但让很多管理者困惑的是,在实际的执行中,人们会遇到诸多现实而无奈的困境,会发现情况并非如此,原来还有这么多潜在的未知的问题。人性的种种缺陷,往往让团队的组建和管理面临无穷大的风险,不管你脚下是一家无足轻重的小公司,还是世界500强企业,他们的中高阶领导者及员工本身都有这种苦恼。即,你明明身在团队,却感受不到一支成熟强大的团队的支撑,经常孤军奋战,陷入苦斗,多倍付出,却只能得到可怜微少之回报。

本书的主要目的,就是解决这种普遍的存在于各种组织中的“团队之惑”。书中的内容简洁易懂,有着非常清楚的定位,适合中国的中高阶管理者学习参考,同时又具有很强的总结性,告诉你如何管理一个团队,如何突破自我,对于初创业者和有志于从事管理行业的人,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3、《定位》

作者:[美] 里斯、特劳特

简介:定位理论是影响国内营销实践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尤其在快速消费品领域,几乎每场营销战的背后都蕴含着定位的思想。王老吉从默默无闻到家喻户晓正是成功运用了定位理论。企业家中光明的前总裁王佳芬和家化的总裁葛文耀都是定位理论的坚定支持者与实践者。

20xx年,美国营销学会评选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结果不是劳斯·瑞夫斯的USP、大卫·奥格威的品牌形象,也不是菲利浦·科特勒所架构的营销管理及消费者“让渡”价值理论,也不是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价值链理论,而是艾·里斯与杰克·特劳特提出的“定位”理论。这本管理战略的圣经、有史以来最富影响力的营销学著作,改变了市场游戏规则,广告和营销的旧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4、《二十二条商规》

作者: (美)艾.里斯 杰克.特劳特

简介:美国CEO最怕被竞争对手读到的商界奇书!

亿万美元曾经被浪费在根本就不可能奏效的市场营销计划上,而无论这些计划看上去是多么的巧妙、出色,也不论其预算支出有多大。

很多管理者认为,一个精心设计、正确实施和有充足财力支持的营销计划必然成功,事实并不一定如此。对此只需看一看美国IBM 公司、通用汽车公司和西尔斯罗马克公司的案例就清楚了。

西尔斯罗马克公司所采取的营销措施与技术可能是正确的,有时甚至是出色的。通用汽车公司的营销经理们也可能是最聪明、最优秀的人才。实际上最聪明、最优秀的人才历来也都被吸引到像通用汽车和IBM 这样最大、最好的公司之中。问题在于营销计划本身所基于的往往是一些有缺陷的假设。

当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曾被问到他认为美国公众对美国各巨形公司的感觉如何时,他的回答是,“我们害怕这些公司的强大力量。”而今天,我们所害怕的却是这些公司的软弱无力!

所有的公司都遇到了麻烦,尤其是大型公司。通用汽车公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过去几十年中,该公司因毁掉自己各种车型商标的特征而损失巨大。(各种车型做得外观相同,价格相同。)其市场占有率下降了10 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大约一年减少100 亿美元的销售额。

通用汽车公司遇到的麻烦不是竞争力问题,尽管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同样也不是产品质量问题,虽然通用汽车公司的产品的确不是质量最佳的。问题十分肯定地是出在市场营销上。

今天,当一个公司犯了错误时,其经营业绩就会迅速显示出它在竞争中失败的迹象。为了将生意夺回来,它不得不靠等待其他公司也犯错误,之后再乘虚而入。

5、《管理学》

作者: 斯蒂芬P罗宾斯 / 玛丽库尔特

《管理学(第9版)》在全世界名列基础管理学教材的榜首。自上世纪90年代引进我国以来,深受管理学界和企业界的好评,成为国内最受欢迎和采用量最大的管理学教材。今天,管理者面对的世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而且未来会继续发生改变。管理是一门动态的学科,这一学科的教科书也应该反映那些变化,以帮助管理者在这种条件下做好从事管理的准备。为此,《管理学(第9版)》有了很大的变化,从内容到形式都做了颇多调整,表现出了内容详实、观点新颖、视野广阔、方式灵活的特点。本版旨在帮助读者最大可能地理解,管理者所面对的这些变化意味着什么,管理者在实践中又应该如何应对这些变化。

6、《领导力21法则》

作者: 约翰C马克斯韦尔

简介:

“领导力就是领导力,不论你身在何处或从事怎样的工作。时代在改变,科技也在不断地进步,文化也因为地域不同而有差异。但是真正的领导原则却是恒定不变的……”美国著名领导力大师约翰?麦克斯韦尔如是说。 在本书中,麦克斯韦尔先生描述了影响力法则、过程法则、哈顿法则、根基法则在内的21项领导力法则,想拥有非凡的洞察力,想要修炼所向披靡的实战能力,马上开始21法则训练。

7、《从优秀到卓越》

作者:(美)吉姆.柯林斯

简介:柯林斯发现,公司从优秀到卓越,跟从事的行业是否在潮流之中没有关系,事实上,即使是一个从事传统行业的企业,即使它最初默默无闻,它也可能卓越。柯林斯提出了一整套观点,“只要采纳并认真贯彻,几乎所有的公司都能极大改善自己的经营状况,甚至可能成为卓越公司”

8、《公司的概念》

作者: [美] 彼得·德鲁克

简介:

《公司的概念》(德鲁克管理经典)开创了"管理学"这门新的学科,标志着德鲁克在"组织理论"上确立了自己的历史地位。通过《公司的概念》(德鲁克管理经典),德鲁克构建了"企业(组织)、管理、工业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出版之后,《公司的概念》(德鲁克管理经典)很快成为法国国家管理学院以及诸多大公司的管理学院指定的管理学教材。这是一本关于大型企业的著作,是一本绝不限于大型企业管理和经营的著作,是每个命运与大型企业发展息息相关的人,每个关注大型企业发展的人都绝不能错过的经典之作!其思考的广度与深度涵盖了所有正在成长为大公司和已经成为大公司的企业。

通过《公司的概念》(德鲁克管理经典),德鲁克构建了"企业(组织)、管理、工业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出版之后,《公司的概念》(德鲁克管理经典)很快成为法国国家管理学院以及诸多大公司的管理学院指定的管理学教材。

9、《管理未来》

作者:[美] 彼得·德鲁克

简介:以信息为基础的组织的出现,对系统性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的需求,要求未来的管理者具备全新的素质。

彼得·德鲁克,至今仍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管理思想家,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那些试图正确应对世界变革的商界领袖和经济学家们都会竖起耳朵认真倾听这位智者的声音。

未来企业的竞争战略必须基于瞬息万变的世界经济。

知识社会来临,信息变得越来越重要,信息也意味着一种新型管理方式。

对于知识社会的管理者,创新和企业家精神变得至关重要。

未来的经理人需要具备全新的素质和技能。

10、《人力资源管理价值新主张》

作者:[美] 乌尔里奇,布罗克班克

简介:乌尔里奇之于人力资源就如同科特勒之于市场营销,不仅是理论开创者而且始终是引领者。是乌尔里奇让人力资源部门摆脱了简单的职能部门定位,成为了企业战略的重中之重。

现在,企业成功比任何时候都更仰仗人力资源管理的成功。工资福利管理之类的事务型活动越来越多地实现了自动化处理和外包,因此,人力资源专业人员发挥和扩展其战略角色的时机已经成熟。

为了促使这种变化更快发生,人力资源领域的思想领袖戴夫·乌尔里克和韦恩·布罗克班调,人力资源专业人员必须从利益相关者(包括客户、投资人、经理人员以及员工)的角度去评价自己所创造的价值构建增值型人力资源实践以及与战略目标一致的胜任能力。

11、《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作者:[美]史蒂芬·柯维

简介:

互联网的发展促使信息发生保障,沟通渠道被拓宽,成功的路径也变得更加的多元,各种丰富变化的背景下,促使中国企业更加注重实效、急于求成,很多时候,企业管理者迫于日程压力,往往忙于应付燃眉之急,而无法静下心来做更长期、更全面的思考和规划,对自身如此,对企业发展亦然。

"内心匮乏症",正在成为当代中国职业经理人的时代病!他们自身的生活质量及其领导和管理下的企业舰船的续航能力由此双双蒙上阴影。

有灵丹妙药吗?有!

要知道,观念是行为的准则。我们的一言一行,莫不始于观念。观念的力量就好比戴上一副墨镜,能令整个天地变色。所以,正心诚意,是成功的根本。做人做事,全凭一颗真诚心、责任心、包容心。那么,个人清平持正,企业上下一心。

"内心匮乏症"的根源是自身修养不足、观念偏颇,以致过分看重处世技巧、做事方法,即怎么做,却疏于关心为什么。急功近利,涸泽而渔,一时之间可以很得意,但如果不能及时解决修养问题,必不能长久。

同样,仅以单纯的观念却缺乏技巧,也不能成器。我们看到很多"好人",但他们并不成功,因为他们没有掌握技巧。

史蒂芬·柯维博士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强调品性修养的同时,还系统地介绍了为人处世的技巧,堪称经典。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来与读者分享,令人信服。花小部分时间作为投资来阅读此书,必能获得丰厚回报。

12、《第五项修炼》

作者:[美] 彼得·圣吉

简介:《第五项修炼》是世界上影响最深远的管理书籍之一,这是一本开拓性地倡导学习型组织管理思想的巨作。在国内由于顺应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潮流,这本略显晦涩的著作很罕见地成为了畅销书。

为什么在许多团体中,每个成员的智商都在120以上,而整体智商却只有62?为什么1970年名列财富杂志“五百强大企业”排行榜的公司,到了80年代却有三分之一销声匿迹?

这是因为,组织的智障妨碍了组织的学习及成长,使组织被一种看不见的巨大力量侵蚀,甚至吞没了。因此,未来最成功的企业将会是“学习型组织”,因为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美国《商业周刊》推崇作者为当代最杰出的新管理大师之一。

13、《营销管理》

作者:[美]菲利普·科特勒

简介:

他的《营销管理》(Marketing Management: Application,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1967第一版,与凯文·凯勒合著)不断再版已是第十四次再版,是世界范围内使用最广泛的营销学教科书,该书成为现代营销学的奠基之作,它被选为全球最佳的50本商业书籍之一,许多海外学者把该书誉为市场营销学的“圣经”。在大多数学校的MBA项目中,这本著作是市场营销学的核心教材,它改变了主要以推销、广告和市场研究为主的营销概念,扩充了营销的内涵,将营销上升为科学。彼得·德鲁克是敦促管理界重视市场营销的第一人,市场营销不仅仅是推销术的华丽版本,和创新一样,它是企业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本书的中心思想就是企业必须积极地创造并滋养市场。

14、《基业长青》

作者: [美] 詹姆斯·柯林斯 / [美] 杰里·波勒斯

作者曾对西方和日本存续时间较长的企业展开过广泛的调查,他们发现,只有18家企业可称得上他们定义为"高瞻远瞩"的公司,即那些倍受推崇、影响广泛的业界翘楚,那些领袖辈出、产品和服务多样、至少有五十年历史,而且,长期业绩突出的公司。

虽然这些公司分别在各行各业,柯林斯和波拉斯却发现他们有着某种共性,而这些共性往往异于人们头脑中优秀公司的传统形象。他们发现,这些"高瞻远瞩"的公司都有如下特征:

他们并不一定肇始于一个伟大的商业思想;他们并不一定有伟大的、有魅力的领导;他们有务实的理想主义;

他们相信并坚持一系列指导人们行为的核心理念,但对他们来说,这些理念不一定有对错之分;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不怕追求胆大包天的目标;他们不去劳神于击败对手,而是关注于挑战自我;他们有教派一般的文化;他们由内部培养出来的领导人引路。

本书在美国上市后,上述结论让不少管理者大跌眼镜,因为在那时,媒体总会拜倒在有远见、有魅力的商业领导脚下,让人们相信只有这些人才能引领企业走出困境。但是,当这些人物退出舞台后,企业却不能持续成功了。

15、《大败局》

作者: 吴晓波

推荐理由:对一度如日中天的本土企业迅速衰亡的最全面、最深刻的观察。

简介:

在中国,难能找出"从优秀到卓越"的一批企业,却不乏"从优秀到失败"的众多例子。过去,已经有这么多曾经优秀的企业前赴后继地遭遇了"大失败";将来,可以断言,"从优秀到失败"的企业将远远超过从"从优秀到卓越"的企业。因此,学习如何不失败、不死亡,比学习如何卓越更加具有现实意义。正如一个中国企业家所说:成功,就是活着。这本书自称"迄今惟一一本关于中国企业失败的MBA式教案"。因为作者缺乏深入的管理知识和必要的研究训练,使得"MBA式教案"的评价名不副实。但是幸运的是作者本人的声音在书中没有造成太多的干扰,而他作为记者的准确观察和记录为读者提供了自己思考的空间。

企业管理书籍12

作者为“定位”理念的提出者阿尔〃里斯和杰克〃特劳特。这本书简明扼要,实战性强,简明扼要地讲清了营销和定位的基本道理。当然,要比较全面地了解营销,可以去读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编的课本。 另外,强烈推荐特劳特的《什么是战略》。

企业管理书籍13

为了寻求持久的、获利性的增长,企业往往与其对手针锋相对地竞争。它们为竞争优势而战,为市场份额而战,为实现差异化而战。

然而在目前过度密集和拥挤的产业市场中,硬碰硬的竞争只能令企业陷入血腥的"红海",即竞争激烈的已知市场空间中,并与对手争抢日益缩减的利润额。在这本书中,作者对你所熟知的一切战略成功的定律提出挑战。他们认为,流连于红海的竞争之中,将越来越难以创造未来的获利性增长。

作者基于对跨度达100多年、涉及30多个产业的150个战略行动的研究,提出:要赢得明天,企业不能靠与对手竞争,而是要开创"蓝海",即蕴含庞大需求的新市场空间,以走上增长之路。这种被称为"价值创新"的战略行动能够为企业和买方都创造价值的飞跃,使企业彻底甩脱竞争对手,并将新的需求释放出来。

点评:这是一本10年老书,但是依然值得细细阅读,因为在过去的40年中,商业还是一直围绕"竞争"而展开。例如,如何寻找降低成本的方式,如何从竞争对手那里夺取市场份额来增加销售收入等。而本书作者则提出了一种与上述竞争战略完全不同的战略,就是和红海对应的蓝海。

战略一向都是枯燥严肃的,好在这本书收集和归纳了大量各国成功公司的案例,清晰提出并论证了作者对商业竞争的崭新观点——开创新的市场空间。一旦这样,就使我们为之日夜煎熬的白热化竞争变得无关紧要了,因为我们可以选择不参与这个竞争了。更可贵的是,它不仅有严谨的理论分析,并且提供了大量如何寻找蓝海战略的方法和工具,甚至是如何来实施蓝海战略的步骤。

企业管理书籍14

想看一些关于HR的书籍,今天小编就大致推荐30本HR专业书籍,有兴趣的不妨看一下,有职场技能,有HR专业书籍,有看人识人攻略......总有一款适合你。

1、《六顶思考帽》

作者:爱德华·德·博诺

推荐理由:本书是一种思维训练模式,或者说是一个全面思考问题的模型。它提供“平行思维”的工具,避免将时间浪费在互相争执上。强调的是“能够成为什么”,而非“本身是什么”,是寻求一条向前发展的路,而不是争论谁对谁错。运用德博诺的六顶思考帽,将会使混乱的思考变得更清晰,使团体中无意义的争论变成集思广益的创造,使每个人变得富有创造性。

2、《思维导图》

作者:东尼·博赞

推荐理由:思维导图可以应用于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包括学习、写作、沟通、演讲、管理、会议等,运用思维导图带来的学习能力和清晰的思维方式会改善人的诸多行为表现。

3、《笑着离开惠普》

作者:高建华

推荐理由:作者曾在中国惠普公司工作15年,从助理工程师做到惠普决策委员会成员。在本书中作者用平淡、朴实的语言讲述着惠普的种种制度、文化。他甚至教我们实用的管理技巧。没有玄乎高深的理论,只有简单可行的方法。

4、《第五项修炼》

作者:彼得·圣吉

推荐理由:彼得·圣吉在研究中发现,要使企业茁壮成长,必须建立学习型组织,即将企业变成一种学习型的组织,并使得组织内的人员全心投入学习,提升能力在本职岗位上获得成功。《第五项修炼》的五项修炼概括地说: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

5、《杜拉拉升职记》

作者:李可

推荐理由:主人公是典型的中产阶级代表,没有背景,受过较好的教育,靠个人奋斗获取成功。对于职场新人来说,他的经历比名人传记更好用,对于新人快速解办公室政治,融入团队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已经是职场新人与新员工培训必读本

6、《人事第一:世界500强人力资源总监访谈》

作者:唐秋勇 等

推荐理由:入门初级参考,重点企业的文化建设和人力资源的发展,适合刚入门的人力资源们来看看。

7、《管理的实践》

作者:彼得·德鲁克

推荐理由:企业管理的本质包括“管理企业、管理管理者、管理员工和工作”等几个方面的任务,而管理的实践一书正是将这三个方面作为贯穿整本书的主轴和精髓,并以八个关键成果领域、三个经典的问句以及组织的精神丰富其内涵。

8、《影响力》

作者:罗伯特·西奥迪尼

推荐理由:自出版以来,这本书就一直是最为畅销的书。由于它的影响,使得劝说成为一门科学。无论你是普通人还是为某一产品或事业、观点游说的人,这都是一本最最基本的书,是你理解人们心理的基石。

9、《人事总监》

作者:杨众长

推荐理由:一本非常不错的职场小说,比杜拉拉等都要深刻得多,语言犀利又不乏诙谐,本书从人力资源角度出发,以劳动合同及实施条例为主线,全面、专业解读企业 HR 常见法律问题,帮助企业HR选好人、用好人。

10、《猎头局中局》

作者:萧东楼

推荐理由:其实猎头最能通俗的诠释该如何做一个合格的HR,尤其是内在修炼。

11、《目标》

作者:艾利·高德拉特,杰夫·科克斯著,齐若兰译

推荐理由:每一个优秀的HR都必须解所在组织的business,此书用小说的形式讲述制造行业的生产和运营管理,语言生动,情节贴近现实,身在制造行业不懂业务的HR同学都应该补上这一课。

12、《有效管理十八项技能》(白金版)

作者:李泽尧

推荐理由:HR每天都要与人打交道,管人是最难的工作之一,而管理也是有套路的,把重要的几招学到手,你的管理也就能上一个台阶。本书就是讲管理领域的“十八般武艺”的,既可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者自我提高的读本,更可作为员工培训的教材。

13、《用人大师》

作者:宫惠民

推荐理由:该书深入探讨GE、IBM、柯达、西门子、花旗、欧莱雅、摩托罗拉、英特尔等8家著名500强公司的用人之道,并援引中国古代文化中200多条用人箴言,东西结合,是全球第一次中西文化相结合探讨用人真谛的管理著作。

14、《思考的技术》

作者:大前研一

推荐理由:有思考才有进步。在这个激变的时代,懒于求知的人没有生存空间。本书,大前研一将引导你怎样思考。切换思考路径,洞悉事物本质,逻辑思考,系统思考,非线性思考!

企业管理书籍15

01 基业长青

(美)柯林斯

中信出版社 20xx年10月

如何建立一个伟大并长胜不衰的公司?怎样使得员工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

如今有思想的人们早已经厌倦了“年度流行语“般稍纵即逝的管理概念,他们渴求获得能经受时间考验的管理思想。

这本书打破了旧有神话,提供了新颖的见解,并为那些有志于建立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伟大公司的企业家提供了实际指导。

柯林斯和波勒斯在斯坦福大学为期6年的研究项目中,选取了18家卓越非凡、长盛不衰的公司作了深入研究,这些公司包括通用电气、3M、默克、沃尔玛、惠普、迪士尼等,它们平均拥有近百年的历史。是什么使这些公司不同于它们的竞争对手呢?它们拥有什么别的公司所不具有的法宝呢?

本书作者超越了连篇累牍的专业术语,拒绝追逐时尚,发现了使杰出公司出类拔萃的永恒品质。用数百个具体的例子来提供实用的策略,而这些也能够适用于各个层次的经理人与创业者。

《基业长青》为在21世纪建立长期繁荣的组织提供了一个宏伟蓝图。

02 从优秀到卓越

(美)柯林斯著,俞利军 译

中信出版社 20xx年11月

这本书是超级畅销书《基业长青》的作者柯林斯的又一力作,它描绘了优秀公司实现向卓越公司跨越的宏伟蓝图。揭示了公司保持卓越的秘诀,但书中提到的公司自始至终都出类拔萃。

对于那些业绩平平的公司,如何才能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呢?是不是卓越的企业都有所谓的特殊“卓越气质”?发展的瓶颈是不是真的难以突破?

针对这一问题,柯林斯和他的研究小组历时5年,阅读并系统整理了6000篇文章,记录了20xx多页的专访内容,创建了3.84亿字节的电脑数据,收集了28家公司过去50年,甚至更早的所有文章,进行了大范围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出了如何使公司从优秀到卓越的令人惊异而振奋的答案。

柯林斯发现,公司从优秀到卓越,跟从事的行业是否在潮流之中没有关系,事实上,即使是一个从事传统行业的企业,即使它最初默默无闻,它也可能卓越。柯林斯提出了一整套观点,“只要采纳并认真贯彻,几乎所有的公司都能极大改善自己的经营状况,甚至可能成为卓越公司”。

03 长尾理论

(美)安德森 著,乔江涛,石晓燕 译

中信出版社 20xx年8月

互联网时代,大众市场不再一统天下,小众市场也可以呼风唤雨。

在《长尾理论》一书中,克里斯?安德森详细阐释了长尾的精华所在,指出商业和文化的未来不在于传统需求曲线上那个代表“畅销商品”的头部,而是那条代表“冷门商品”的经常被人遗忘的长尾。

尽管我们仍然对热门商品着迷,但它们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已经大不如从前,因为市场已经大大分化。黄金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几十年来一直在萎缩,若是在七八十年代,现在的一档**收视录节目恐怕连前10名都难以进入。互联网的出现使得99%的商品都有机会进行销售,市场曲线中那条长长的尾部也可以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长尾理论》是众多企业成功的不二法门,尤其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企业可以借此开拓全新的运营模式,传统企业也需要积极变革以避免被颠覆。

长尾理论将一直搅动商业势力的此消彼长。唯有善于并充分利用长尾理论的人,才能赢得未来。

04 蓝海战略

(韩)金,(美)莫博涅 著,吉宓 译

商务印书馆 20xx年11月

企业为了寻求持久的、获利性的增长,往往与其对手针锋相对地竞争。它们为竞争优势而战,为市场份额而战,为实现差异化而战。

然而在目前过度拥挤的产业市场中,硬碰硬的竞争只能令企业陷入血腥的“红海”,即竞争激烈的已知市场空间中,并与对手争抢日益缩减的利润额。

在这《蓝海战略》中,作者对你所熟知的一切战略成功的定律提出挑战。他们认为,流连于红海的竞争之中,将越来越难以创造未来的获利性增长。

作者基于对跨度达100多年、涉及30多个产业的150个战略行动的研究,提出:要赢得明天,企业不能靠与对手竞争,而是要开创“蓝海”,即蕴含庞大需求的新市场空间,以走上增长之路。这种被称为“价值创新”的战略行动能够为企业和买方都创造价值的飞跃,使企业彻底甩脱竞争对手,并将新的需求释放出来。

在这本颠覆传统战略思维的著作中,作者展示了一套经过实践证明的分析框架和工具,供企业成功地开创和夺取蓝海。通过对各种产业中为数众多的战略行动的分析,作者还提出了成功制定和执行蓝海战略的六项原则。这些原则告诉企业,该如何重建市场边界、注重全局、超越现有需求、遵循合理的战略顺序、克服组织障碍并把战略的执行建成战略的一部分。

05 认识商业

[美]尼克尔斯、吉姆麦克修、苏珊麦克修著

陈智凯 黄启瑞 黄延峰 译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xx年2月

《认识商业》是美国高校采用量最大的商业入门教科书。出版三十年来,历经九次修订,长销不衰,被全球几百所大专院校列为企业管理课程必选教材。

作者通过各种渠道大量征集师生及商业人士的反馈意见,以一线教学实践检验本书的内容与结构,不断更新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内容,将本书打造为一部动态式的教学讲义。

本书包罗商业万象,内容涵盖了商业环境、求职创业、企业管理、人力资源、营销、财务、融资等方方面面,引领读者全面掌握商业运作的相关知识。文中穿插了丰富的专栏和图片,以全球众多企业和企业家的真实案例,深入浅出地介绍基本的商业原理。与之前的版本相比,新版《认识商业》更新并增添了许多有关商业新发展的时新课题,如金融危机、欧债危机、金砖四国的经济发展、社交媒体的商业运用等,为读者开拓了新的视野。

本书有助于学生全方位理解商业,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有助于创业者和职业经理人更清醒地认清机遇与风险,找准自己的定位。不论是尚在进修的莘莘学子,还是浮沉商海的企业人士,均可通过本书提高自己的商业竞争力。

06 阿米巴经营

[日]稻盛和夫著,曹岫云 译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xx年3月

阿米巴经营模式被誉为“京瓷经营成功的两大支柱之一”。

这本书详细阐述了阿米巴经营的操作方法,总结了稻盛和夫的经营观点和实践经验,是学习阿米巴经营的必读书。

阿米巴经营基于牢固的经营哲学和精细的部门独立核算管理,将企业划分为“小集体”,像自由自在的重复进行细胞分裂的阿米巴——以各个阿米巴为核心,自行制订计划,独立核算,持续自主成长,让每一位员工成为主角,全员参与经营,打造激情燃烧的集体,依靠全体智慧和努力完成企业经营目标,实现企业的飞速发展。

标签:书籍 管理 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