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谷

位置:首页 > 校园范文 > 语文

五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教学实录

语文3.24W

课前活动:

五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教学实录

音乐起,出现大屏,听一首诗

师:你发现了什么?同学们?

生:这首诗写的是我和爸爸的事。

师:你能说说你的爸爸吗?

生:有一次我生病了,爸爸背着我去医院,爸爸虽然流了很汗,但是一句话都没有说。

师:你的心情怎样?

生:很高兴。

生:我爸爸工作很累,但是还是坚持给我煮饭吃。

师:真是一个好爸爸。

生:每当我有数学题不会做的时候。爸爸总是很细心地教我,我知道了爸爸很关心我的学习

师:看见爸爸这么关心你的学习,你会怎样?

生:有一次雨下得很大,爸爸把伞给我,爸爸的全身都湿透了。

师:我相信,当你长大后,一定会把这把伞倾向爸爸那边的,对吧?

生:是的。

生:我爸爸才四年级的时候,爸爸常常让我做事情,刚开始,我很恨我爸爸,到了五年级,我知道

师:你明白了爸爸的用心,这个孩子就在爸爸的这种爱中渐渐长大了。

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今天我将一块儿学习17课

生: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有这么多的父与子,为什么单独写这一对?

师:还有什么问题?

生:这一对父与子最后怎么样了?

生:这一对父与子关系是怎样的?

师:以上两个同学的问题可以合成一问题。

生:地震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生: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

师:问得真好。

师: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地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生:小声地自由地读课文。

师:这篇课文写了一场怎样的地震呢?

生:生读课文第一段。

师:说得很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如果语速再慢点儿就更好了。

师:在地震中,许多楼房都成了废墟,出现大屏影音资料。(看半分钟)

师:这一场地震中,发生了一件感人的事情。父与子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是刚才这位同学提出来的。

生:一位父亲安顿好自己受伤的妻子,去救儿子,许多人都阻拦,随时有大爆炸的危险,父亲不顾危险和阻拦,一直挖下去,38小时过后,终于挖到了自己的儿子和他的同学,父亲对儿子的爱是很深的。

师:你概括非常好,你觉得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

生: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师:你关注到了课文的结尾,你真会读书。板书:了不起

师: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啊?

师:请大家默读思考,把相关的语句画下来,再你的四人小组中讨论。注意读书的姿势。

师:大家一起来交流交流,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先请同学读一读自己画出的句子,再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生:读句子:

师:你在这么短的时间就有这么深的体会,刚才你知道他挖了多少个小时。

师:父亲在不停地怎样。

师:多么了不起啊,还有谁找到了一些句子,也谈谈你的体会。

生:读句子。

师:这位同学能一边想象一边读书,很好。他挖

师: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好象看到许多父母挖了一阵后就许弃了,可这位

生:我好像里的钢筋把父亲的衣服都划破了,碎玻璃破

师:对这段话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在这不过是36个小时,父亲完全可以在家里吃饭、睡觉,为什么他要

师:他想问的是什么力量支持父亲挖了却36个小时。

生:为什么课文写了8小时、26小时

生:联系上下文

师:你注意了课文的表达方式,真了不起。

师:问题提出来了,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

师:可以反复读句子,去理解,对吗?

师:请同学默读课文,认真地思考这些问题。

师:课文为什么要从8小时写起。

生: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时间很漫长父亲想挖到自己的儿子。

师:你能读出你内心的感受吗?

生:读句子。

师:看着屏幕,想想怎样读更好。

生:再读。

师:读得很好,她感受到时间很漫长,这样写还有什么好处?还有谁体会到了什么?

生:36小比8小时长。

师:你还是体会到时间的漫长。

生:时间很长。

师:他挖得怎样?还有谁有不同的体会。

生:父亲一直挖着,没有人能坚持36小时,石头很重。

师:挖得特别——

生:辛苦

师:读出这种感觉。

生:读句子。

师:读得很有感情,还有谁想用自己的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生读

师:你读出内心独特的感受,就应该像他一样读书。

师:父亲挖了36个小时,为什么还没有放弃呢?

生:因为父亲曾经说过

师:是曾经对儿子说

生:读课文相关句子。

师: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是父亲经常对儿子说的话。(板书)

师:在地震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生:在地震中,儿子在教学中,教学楼把儿子埋住了。

师:课文中怎么说的?

生读课相关句子。

师:地震中还发生什么?

生:有许多死人的骨赅没有找到儿子

师:他是这样做的,别的父母是怎样的?

生:其他父亲绝望都回去了。

师:有哪些人在阻挡父亲,这位父亲是怎样做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生引读课文

师:面对这么多困难父亲停止挖掘了吗

生:没有

师:为了要和儿子在一起,父亲克服了哪些困难,你能用不论……总这样的句式造个句子吗?

生:不论别人怎么劝解,父亲总不停止挖掘

生:无论父亲受了多少伤,总要把自己的儿子救出来

师: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我总是会和你在一起,总之,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生:永远和儿子在一起

师:永远要和儿子在一起的坚定信念让父亲多么的了不起,同学们,读——

生读

师:配乐范读课文:“假如他就是你的父亲……到处都是血迹。

师:谁想读一读

指名生读

师:你读出了内心的感受。还有谁想读。

生读

师:她是用心来读啊。让我们闭上眼睛,背这段话。

师:引读课文父与子的对话部分:“当挖到36个小时,突然听到……

师:为什么说这是个了不起的儿子啊?你找到了哪些语句,说出你的体会。

生:生读句子,我体会到这12个小时,儿子已经等了很长时间了,还没有等到他的父亲,当时他心里一定会很紧张很害怕,你会觉得父亲这么久没救他可能不会来了,但他想起父亲说的那句话,他相信爸爸会来救他的。

师:还有谁有不一样的呢

生:生读句。爸爸在38个小时挖掘中,儿子非常信任他,一回忆起爸爸说的那句话,他的信心就回来,他信赖他的爸爸。

师:讲的真好,当她的像样挖掘了八小时……,同学们接读课文句子“等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

生读

师:对于阿曼达在废虚下漫长的等待中,你最想问什么?

生:我最想了解在废墟里发生了什么事,她是怎样安慰同学的

生: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是怎么生存的

师:对于这些问题你是怎么想的,先说给同学听。

师:谁把想的说给大家听?

生:儿子之所以可以支持38个小时,因为爸爸说过,是这种信念支持着他,他相信爸爸会来救他。

师:对父亲非常的信赖

生:我想补充一点,作为父亲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就可知道他们彼此之间的信任再加上父亲对阿曼达的热爱。

师:你找了可以把父亲与儿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纽带。读一读

生读

师:是什么把父与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呢?

师:刚才同学说过是信赖,是父爱把父与子紧紧联系在一起课文为什么反复出现这句话。

生:告诉他们父亲和孩子信念和诺言多么重要

师:当父亲疲惫不堪就要倒下的时候是这句话让父亲充满了无穷的力量

师生:不论发生什么事情,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当儿子饥渴难耐难以支撑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希望

师生: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让我们记住

生:地震中的父与子

师:让我们记住不论发生什么

生: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让我们把父子幸福相拥的境头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请同学们课后读一读朱自清的小练笔

板书: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 : 挖不论……总……

了不起 父子情深

儿子: 等只要……就……

[说课]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修改稿

湖南长沙市芙蓉区育英学校朱爱朝

尊敬的评委,亲爱的'老师们:

上午好!

从八月的贵州之行,到十一月的武汉参赛,在这几个月的时间里,我思索,我探寻,我不断走进文本,贴近学生。这个过程是艰难的,也是快乐的。它促使我在专业上更快的成长,它将成为我人生中一段珍贵的回忆。感谢全国小语会为我们语文老师搭设这样一个梦想舞台,感谢所有在我成长道路上洒下辛勤汗水的人,感谢为我这堂课付出无数心血的领导们、专家们、老师们。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表现特殊环境下的父子之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这是一篇老课文,很多名师都上过这一课,光是人教网上挂出的教学设计就有好几个,要寻求突破与创新很难。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反思我的教学,我觉得自己做到了以下几点:

以疑促读,简化教学环节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呢? 我觉得,教师应该教在学生有疑处。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教学的效率。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以疑问促阅读,并相机渗透读书方法的指导。回顾这一堂课,整个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质疑解疑的过程,是一个学生自主实践、自行发现、自我建构的过程。大家看,上课伊始,学生针对课题质疑,从而带动了全篇的阅读;之后,学生针对父亲在废墟中挖掘的语句进行质疑,感受到了父爱的深沉伟大;接着,学生针对阿曼达在废墟下的等待质疑,进一步体会到了阿曼达的了不起。以疑促读,简化了教学环节。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单纯明确:通过课文的具体描述感受父与子的了不起。教学结构简单朴实,体现了高年级阅读教学的特点。一个中心词“了不起”,牵一发而动全身;两个板块,感受父与子的了不起,清晰明了;一条主线,“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贯穿全过程。删繁就简,集中目标,留出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去自主活动,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了发展。

挖掘资源,丰富学生素养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崔峦老师也曾经说过:“就小学阶段来说,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能力。”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如学生从课文对父亲的外貌描写说出了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由父亲在废墟中挖了36小时,联想到阿曼达在废墟下等了36小时,并由此想象废墟下的阿曼达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这样做,填补了课文空白,使学生更深地感受、理解了父与子的了不起。又比如,学生在用“不论……总……”进行说话训练的过程中,对父亲的了不起有了更深的体会,我感到一个直面困难、永不言弃的父亲形象逐渐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我更欣喜地看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累语言,内化语言,并灵活地运用了语言。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地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让每一位学生得到了扎扎实实的发展。

我的这一堂课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敬请各位专家、老师,多多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