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谷

位置:首页 > 校园范文 > 语文

《夜莺的歌声》课后反思内容

语文1.3W

3月26日,在四(4)班上了两节课——《夜莺的歌声》。教学在更大程度上说是不成功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夜莺的歌声》课后反思内容

一、目标定位不准确

一直教惯了五、六年级,第一次上四年级的课文,对教学目标的预设有着很大的模糊性。在我的预设中,第一课时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品读文章的第1、2自然段。如果这样的目标放在高段,是很轻松的。可我想不到的是四年级的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时却出现了很多问题。因为本册教材中抓住主要内容读懂文章是重点,所以我在教学中抓住本文的特点:长文,但已用自然空行的方法分了段(这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尝试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说每一段的大意。谁知,就是在这一环节上出了很大的差错,学生根本分不清楚段意和主要内容的区别。站起来的学生要么把全文的意思都说出来了,要么一下子跳到后面去了,要么干脆抓住课文中的某一部分进行简要复述。根本达不到我想要的高度。在这种情况下,我只得改变自己原先的预设,放弃对段意的概括,利用提示指导学生进行主要内容的归纳。我先把主要内容拆成几个部分(时间 人物 干什么 结果)让学生分别回答,先是让学生说时间,学生都找到课文的第一句“战斗刚刚结束”。为了让学生明白整个事件的大背景,我补充了苏联卫国战争的一些内容,并板书了“苏联卫国战争”。可学生分不清楚“战争”与“战斗”的区别,又跟他们解释了一下。这样来回一折腾,时间没了,一堂课只让学生读了一遍课文,检查了生字词语,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大意。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事前了解学生,了解学情,至关重要。因为这堂课准备的比较匆忙,对学生的学情了解的不够,甚至可以说没有。在教学预设时只是盲目地在新、奇上下功夫,却忘掉了课堂的主人——学生。这样的教训是很深刻的,很多时候我们的课堂展示就存在着这样的问题,过多地考虑教师要做的每一个环节,却忽视了学生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形成了“剃头挑子——一头热”,老师激动学生不动的场面。)

二、教师应有有效的引领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本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都是一些双关用法。当学生第一次提出这类句子时,对此的认识相当肤浅。

句子:“我们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

这是小男孩面对敌人有没有游击队的盘问,故意答非所问,迷惑敌人的一句话,这里的“洋蘑菇”暗指那些德国鬼子。一开始,学生认识只停留在表面:“这个小男孩在骗他们。”“这个小男孩在撒谎。”学生还不明白小男孩话中的真正含义。老师适时引领:“有些话我们不能只看表面,要能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通过老师范读,学生自主品读后,学生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深入:“我知道了,红蘑菇指游击队,白蘑菇指老百姓。洋蘑菇指这些德国鬼子。”还有的说白蘑菇指小男孩。当时,我听到有学生说到洋蘑菇指德国鬼子时,心里一阵激动,也忘了去引导他们对“红蘑菇、白蘑菇”的理解进行正确的判断。结果正是这一不明确的态度导致后面一个环节又出现了问题。当学生理解了这种表达方法后,他们兴奋极了,又找到了类似的句子。当讲到“麻雀、乌鸦、猫头鹰”这一句时,学生的理解可就偏了。什么麻雀指游击队,乌鸦指小夜莺,猫头鹰指老百姓等都出来了。老师兜了一个大圈子才让学生对这句话有了正确的解读。这个问题的出现固然是学生没好好联系上下文读书的结果,但更多的是因为前面出现这类句子时,学生进行分解理解,老师没有及时加以引导,导致在学生以目中形成这样一个错误的概念,以为是要这样分开理解的。

(在课堂上,我们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地位。当学生在认识上有所偏颇时,老师就应该及时出手,加以点拔,才能让学生快速掌握学习方法或形成正确的观念。这样的引领,需要教师有更多的`教育智慧,涉猎更广阔的知识领域,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

总之,这两节课为我敲响了警钟:教学预设一定要有自己明确的思路,不能盲目地跟风跑。觉得这个名家的很好,那个名家的也很好,于是,把自认为好的几个片段凑成自己的一堂课。这样的大杂烩往往是导致教学失败的原因。难怪省特级教师柳涟老师说:“我们现在看各种场合的阅读课,常常发现一堂课中有许多出彩的闪光点,但当这些闪光点出现在同一堂课中,就发现课堂显得琐碎而凌乱。”出现这种“大珠小珠落满堂”的关键在于缺少对教材、对课堂的整体把握,缺少一条漂亮的“丝线”把这些闪光的珠子串成一条更具价值的“珍珠项链”。

可见,教师钻研文本,形成自己独立的教学思想、教学风格是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