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谷

位置:首页 > 校园范文 > 语文

六年级上册《珍珠鸟》教学实录

语文6.73K

  一、谈话导入

六年级上册《珍珠鸟》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读寓言故事吗?

生齐答:喜欢

师:那你一定都记得读过哪些寓言故事吧

生:《拔苗助长》《叶公好龙》《画龙点睛》《南辕北辙》------

师:同学们读过的寓言故事还真不少,你觉得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呢?

生1:故事比较短,读完了能明白一个道理。

生2:就是用一个小故事,告诉人们一个大道理。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这节课我们就再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刻舟求剑(板书课题)

(在导入部分,教者和学生从熟悉的寓言故事谈起,学生有话可说,这样,虽然是学习平时很少接触的文言文,学生也不会有畏难情绪,而是满怀热情投入到对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故事中去。)

 二、教学过程

1、这篇寓言故事吗?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读过。讲了一个楚国人坐船渡江时,把宝剑掉到了水里,他赶紧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等船到了岸边,他就从做着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打捞宝剑,结果没找到自己的宝剑的事。

2、那现在同学们把书打开到77页,观察一一下,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刻舟求剑》与你以前读过的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生:以前读的是现代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文言文。

3、自己读一读,感觉一下文言文有什么特点?

生1:这篇文言文很短小。

生2:语言很简练。

生3:读起来绕嘴。有的字词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师小结:同学们说的比较全面了,正因为文言文对于同学们来说比较难理解,所以在这篇文言文的后面配了译文,有了译文同学们不管是读还是理解就容易的多了。

(学生在比较中,自己找到了不同,真正了解了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区别。并且对自己总结出来的知识记忆深刻。)

4、同学们就试着结合译文来读读这篇文言文吧,注意把文章读准确通顺。读的不通顺的地方要多读几遍。

生读课文,师巡视。(指名读后)

5、同学们自己已经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了。有的同学还注意了重音和断句,真的很不错。那么老师相信,对照译文你自己也一定能理解读懂这篇文言文。有没有信心?来 拿起笔来,边默读课文边把你能理解的文言文中的字词的意思写到相对应的位置。把不理解的先画个问号。(师巡视)

生对照译文自主学习。

师:把你理解的地方在小组里交流交流,看看你们理解的一样吗。把你不理解的地方和小组同学探讨探讨。

6、汇报自学的结果。师适当引导理解。

(在学习的过程中,教者把学习的机会交给了学生自己,让学生对照译文自己去理解,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再在小组内交流。这样,在整个的对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只起了引导,渗透的作用。而学生在自学,互学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知识,也提高了理解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7、理解了文章的意思,同学们一定能把这篇文章读的更好了,想不想试试啊?那在读之前我想问问同学们,怎样才能把这篇文言文读好呢?

生1:多读几遍,要注意重音和断句。

生2:注意语速,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

生3:要想象着读。

同学们说的对,那我们现在就想象一下,当时是什么情形呢?

生1:船上人很多,拥挤不小心这个楚人把宝剑掉到了水里。他就赶紧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等船靠岸了才下水打捞宝剑。

生2:我怎么觉得他是特意把宝剑扔下水去,然后再到船靠岸的时候下水去取啊。

生3:不可能。从一个词中我可以肯定他不是特意扔下水去的,就是那个遽字,这个字是赶紧的意思,如果是他特意扔的,他还会着急吗?能说他赶紧刻了个记号吗?

生2;你说的有道理,我刚才忽视了这个遽字。

师:同学们不仅理解能力强,想象也很丰富。老师相信,你们自己一定能把文章读好,来

谁愿意先读给大家听?(一生读后)

师:同学们来评价一下,他读的好不好呢?

生:他读的既流利又有感情,如果能再抑扬顿挫些就更好了。

师:谁再来试试?(又一生读后)

生:她读的很有韵律,我看电视里的先生读文言文时都摇头晃脑的,我想她如果再加点动作就更好了。

师:既然这样,你就给大家读一读。

该生读后教师里响起一片掌声。

师:从你摇头晃脑的动作中,在你读的抑扬顿挫的韵律中,感觉你读的真投入,现在我发现同学们也跃跃欲试了, 好,快来试一试吧。(生齐读)

(在这个环节里,学生学习,交流的很投入。在教师的引导下,读的更投入,先是读的通顺流利,接着读的抑扬顿挫,然后在读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在一个学生摇头晃脑,抑扬顿挫的读完这个短小的.文言文后,全班的学生就像猛然醒悟,顿时亢奋起来,全都仿照她的样子摇头晃脑,认真地读了起来,朗朗的读书声在教室内回荡------)

8、感觉到了吗,你们把最后一句读出了什么语气?

生:反问的语气。

师:这篇文章为什么会用一个反问句结束呢?

生:这个反问句让人感觉他已经愚蠢至极了。

师:为什么这样说?

生:因为他根本打捞不到他的宝剑了。

9、这有一艘小船,一把宝剑,谁愿意给大家解释一下。

生演示并解释。

(直观演示,生一看便明白怎么回事了,对于理解并回答下一个问题做好了铺垫)

10、读了这篇寓言,你明白了什么?

生1:做什么事情不能一根筋,脑筋要会拐弯。

生2:做事情要根据实际情况学会变通。

生3:做什么事情都要根据当时的情况选择恰当的方法灵活的去处理。

师:是啊,这个故事正是讽刺了那些愚蠢的,不知道事物会变化的人的。那在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呢?和同桌说一说。(师巡视挑选有代表性的讲给全班同学听)

生1:在我们班的杨博文身上就发生过这样的事情,记得一次计算竞赛,老师说一道题要做3遍,由于那次的题比较多,当考试结束的时候他还没做完,当时就哭了,说老师让一道题做3遍的啊。他就象那个刻舟求剑的人。

师:杨博文,你同意这位同学的说法吗?学了这课你明白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做事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生2:在我身边也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我爸爸做鸡汤,妈妈告诉他要放3汤匙盐,汤很鲜美。可是有一次爸爸做菜汤的时候,他记得做汤要放3汤匙盐,就也放了3汤匙盐,结果咸的没法喝。我觉得在这件事上,我爸爸就像那个刻舟求剑的人。

(通过学生举出的实例可以看出,学生已经真正明白了这个寓言所告诉我们的道理,其他学生在听的时候,由于是生活中在身边发生的真实的事情,也喜闻乐听)

三、师总结

看来,同学们已经真正明白了刻舟求剑的意思,那希望同学们在今后都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方法来处理。

 点评: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这课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能根据古读书的经验,首先让学生参考注释揣摩句子的大意,然后反复朗读领悟全文的意思。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还注意了停顿、重音、以及语气和节奏的指导,这样在老师的循序渐进的引导下,在一个先理 解了 老师的意图的学生的带动下,学生读出了感觉,读出了**。这样,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主要坚持了以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的策略。

除此以外,在教学中教师还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让他们自己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的点拨、指导、扶助,必要的时候精当讲解。并且根据课文内容及理解需要,演示剑掉到水中,而船却在移动的情景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感悟到:必须要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情况变了,处理的办法也要跟着变化。整节课中没有让学生死记硬背注释及译文,但学生却不仅理解了寓意并联系实际谈了感受,还体会到了古今词义、表达方式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