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谷

位置:首页 > 校园范文 > 语文

语文课后的反思15篇

语文2.98W

在办理事务和工作生活中,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反思指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那么优秀的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课后的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课后的反思15篇

语文课后的反思1

今天上了《有的人》一诗,在讲到“有的人死了,他却活着”的时候,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就提到了以前人们对一个大学生为了救一乞丐老者而死去的事情引发的议论。这个见义勇为值不值得? 这时,班里就有学生说:不值得。这个看法得到了很多人的同意。同学们都觉得,大学生有大好的生命,丰富的学识,而老者什么都没有,不值得救。

我听到这些话的时候,心里有些难过,因为,他们心中已经有了人的高低之分。 为了让学生明白,人,是不分高低贵贱的,我又举了希特勒杀害犹太人的事件,而这些,学生们几乎全没听说过。听到大屠杀的事情,学生们都觉得很不可思异。在大量讲述了法西斯的罪恶后,学生终于明白了,人,是不论什么身分,不论什么价值的,只要活着,是条生命,我们都应该尊重。见义勇为,无论对象是谁,都是应该的。虽然那个大学生死了,但他见义勇为的精神,将会激励更多的人,让我们的社会更美好。

如果人人都对身边发生的类似事件视而不见、认为不值得救助的话,那是多么可怕的社会! 然后,我又引导学生去思考,见义勇为是应该,但我们应该怎样去做,才能把伤害减低到最小。后来,学生一致得出: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去见义勇为,要多动脑子,不能鲁莽。

讨论到这里,下课了,但本课的一些内容没有得到完全分析,例如:鲁迅先生是如何为人民服务的,他当年在日本时,是如何面对被残杀的中国民众以及中国留学生的。还有些练习,也没有得到讲解,只能留作课后作业,让学生课后讨论。 从这节课的反映来看,现在学生的是非观是有了,但仅是一个很简单的意识而已。在目前复杂的社会中,如果得不到良好的引导,会造成严重错误的人生观。还有,现在学生的历史知识真是太少了,少到可怕。他们不在乎、不关心国家的历史、世界的历史。我们的教育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还有,虽然这节课的讨论内容与教学设计有所偏差,但我觉得,这节课还是有收获的,有价值的。如果学生连最基本的是非观、价值观都没有的话,所学到的东西,只能是空谈而已。

语文课后的反思2

我们一(3)班的学生表现能力强、朗读很有特色,因此在一年级家长开放活动中,我挑选了这篇有趣的童话故事《小壁虎借尾巴》。

课文通过小壁虎向小鱼、黄牛、燕子借尾巴的经过,讲了小壁虎的尾巴断了可以再生的特点和小鱼、黄牛、燕子尾巴的用处。课文较为简单、易懂,在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等,使学生在较轻松的课堂气氛中理解了课文内容。

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我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机会,采用多种形式,如:自由读文、小组读文、朗读、齐读等,不求形式统一,只求学生真正投入,让他们了解文章的内容,知道鱼、牛、燕子尾巴的功能。学生通过充分地、饶有兴趣地读文,理解了课文,培养了语感。

另外识字教学也是本堂课的特色。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学生字的能力。课堂中,他们一个个登台亮相,做小老师,声音响亮,语句连贯,满是自信,家长们纷纷向孩子翘起了大拇指。

课堂的不足:由于识字教学用时过多,导致后面的内容明显缩水,没有时间进行写字指导,看来如何提高新教材的课堂效率,还得继续研究。

语文课后的反思3

随着社会的发展,追求快节奏的生活要求,戏剧,已经慢慢退出了人们的视线,硕果仅存的也是高雅之士品鉴欣赏的佳肴。它在寻常百姓的舞台上已经没有了市场。即使是咿咿呀呀的戏曲大舞台,也只剩下了提着马扎无事可做,寻求精神寄托的老人们的乐子。年轻人尤其是青少年对它已经没有了兴趣。

也正是因为其远离我们的生活,所以戏剧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所占比例不重,地位也不高,整个初中教材里仅有一两个单元,而且在中考中也不会涉及戏剧的考试题目。许多老师在教学中讲的粗或者干脆不再讲解。

最近按教材进度我们学到了戏剧单元,如何上好戏剧课,怎样才能让这一传统式样的文学作品为学生所熟知,感兴趣呢?为此,我在备课中颇动了一番脑筋:按部就班,老师讲,学生听,不行,不利于掌握戏剧的特色;自主学习,老师放,学生学,不好,大撒把似的教学让学生无从下手;放手不管,老师不讲,学生不学,也不可,学生无法对戏剧有所了解,怎么办呢?

正在我冥思苦想之际,办公室外学生朗朗的读书声提醒了我,对,分角色朗读!

课堂上我安排学生采用分组分角色朗读《威尼斯商人》,对话诵读《陈毅市长》等,学生兴致极高,就连平日上课就睡觉的老睡们也都纷纷加入到朗诵的队伍中来了!看着他们朗读时的快活和喜悦,让我感慨不已。

一是,我们的教学越来越脱离学生。本来是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分角色朗读被花狸狐哨的课堂模式所取代。回想,小时候学过的一篇文章叫《凡卡》,文章讲的就是一个想参与分角色朗读却不被老师安排的学生的故事。可见学生是多么想积极参加到课堂中来,尤其是那些学习不太好的学生。

二是,把课堂还给所有的学生。课上后进生们积极参加课堂活动的行为让我悟的更明白,课堂教学不是精英教学,不能只给学习精英们上课。要把课堂的还给全部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找到学习的自信。

本是一堂枯燥无味的语文课,却因为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而变得丰富多彩,精彩纷呈。或许越是传统的越是经典的,越是普通的越有积极参与的机会。

语文课后的反思4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文

师:同学们,老师来问你们几个问题好吗?

爸爸妈妈知道你的生日在哪一天吗?生日那天,爸爸妈妈向你们祝贺吗?知道的,祝贺的请举手!(全班同学都举手)

师:家长多么爱你们,真幸福。

师:你们中间有谁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请举手!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的,请举手!(缄默一会儿)举手的同学,俺非常羡慕你们的家长,他们有这么懂事、可爱、孝顺的小朋友。

细心的同学可能已经注意到了,刚才的情景是俺们模拟的今天要学习的一篇新课文,大家齐读课题。

生:可贵的缄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生:缄默是什么意思?

生:为什么缄默?

生:为什么说缄默是可贵的?

师:为什么说缄默是可贵的,这个问题非常有价值,是老师告诉你答案还是自身解决?

生:自身解决。

师:用什么方式?

生:读书。

生: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师:课前你读过课文了吗?读了几遍?

俗话说:“好书不厌百遍读,遍遍都有新收获。”下面俺们就用自身喜欢的方式再来读课文,读完后简单说说课文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师:谁来简单说说课文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生:课文先讲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启发下,感受到家长对自身的爱,接着讲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为不懂得回报家长的爱而羞愧,最后讲在老师的指导下小朋友们以行动回报家长的爱。

三、读中感悟,理解内容

师:(出示第一幅图)图上画的是哪个情景?用自身的话说说。

生:当老师问“爸爸妈妈知道你的生日在哪一天”时,同学们争先恐后举手回答问题的情景。

师:从书中找出与这幅图有关的句子,小声读一读。

师:谁来读一下你找的句子?

生A:他们骄傲地举起了手,有的还神气十足地左顾右盼。

师:谁能读得更好?

师:你读得这么好,说说你注意到了句中的哪些词?

生:俺注意到了“骄傲”“神气十足”“左顾右盼”。

师:这些词能体现什么?

生:这些词说明小朋友们非常兴奋、骄傲。

师:俺们来齐读一下这个句子。

师:谁再来读一下你找的句子。

生B:“前排的小朋友都回过头往后看……几乎所有的小朋友都在快乐地交谈,谈的内容当然是生日聚会、生日礼物,家长祝福……”

师:你过生日时,家长都为你准备了些什么?

生:生日蛋糕。

生:俺喜欢的玩具。

生:俺爱看书,俺想要什么书家长就给俺买。

师:你的心情怎样?

生:高兴,和他们一样。

师:你能把你的高兴劲读出来吗?老师来配合你读这一局部,好吗?看老师的手势,一抬起你们就接读,别忘了刚才说的要读出你的高兴劲。

师:生日那天,爸爸妈妈向你们祝贺的请举手!把手举高,老师要点数了!啊,这么多啊!俺的情绪迅速地污染给了他们,他们随着俺一中国起数来,(起手势,生接读)15、16、17……家长祝福……

师:刚才俺们配合得不是很默契,再来一遍好不好?

师:多么幸福啊,从小朋友们的表示可以看出,家长的爱,小朋友们都感受到了。(板书:感受 家长的爱)

师:小朋友们会感受爱了,这还不够,老师还要寻找蕴藏在小朋友们心灵深处的他们自身还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东西。你知道是什么吗?(出示图2)这幅图上的小朋友们和上一幅图有什么变化?

生:他们缄默了,第一幅图上小朋友们的高兴劲没有了。

生:他们有的低着头,有的向别处看。

师:他们为什么缄默了?

生:他们不知道家长的生日,所以不好意思了。

生:家长那么爱他们,他们却从不知道家长的生日而感到羞愧。

师:找出写小朋友们缄默的句子读一读。待会儿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生A:“霎时……沉静地举起了手”。

师:哪些词能体现小朋友们缄默了?

生:“恬静、依然恬静、沉静”能体现小朋友们缄默了。

师:请你把这个句子读一读。

师:谁再来交流一下你找的句子?

生B:“教室里寂然无声……俺和小朋友们一起缄默着……”

师:这位同学读的时候,大家感到教室里寂然无声吗?(教师导)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教室里静悄悄。请同学们把教室里静悄悄的这种感觉读出来。自身试试吧。

师:谁想来读?

师:谁来给他评一下?

生:他读得声音太大了,应该轻一点,才干感觉到教室里的寂静。

师:请你再来读读,好吗?

师:谁还想来交流一下?

生C:“他们感到了俺的期待……所有人都缄默不语”。

师:他们继续缄默,连追逐俺的目光都躲开了,这是为什么?

生:他们此时感到非常羞愧,不好意思看老师。

师:你能体会到他们此时的感受吗?好,俺们齐读这一段。

师:俺们把刚才找的句子再读一下,注意边读边体会教室里的缄默以及小朋友们的内心。

师:就这样“缄默了足足一分钟,……可爱恰恰在那……神色之中”,问:为什么犯了错误还说他们可爱?

生:因为他们认识到自身的错误。

师:在缄默的这一分钟里,他们可能在想什么?

生:他们可能想:回家后一定要问爸爸妈妈的生日是哪一天?

生:爸爸妈妈那么关心俺们,俺们却不知道他们的生日,也没有向他们祝贺,真不应该,真对不起他们。

师:在缄默中,小朋友们懂得了什么?

生:小朋友们懂得了要回报家长的爱。

师:是啊,在缄默中,这些小家伙终于懂得要回报家长对自身的爱了。(板书:回报)

师小结:小朋友们在缄默中懂得要回报家长的爱,所以这种缄默是可贵的。课一开始有同学提出“为什么缄默是可贵的”,现在大家明白了吗?

师:那么小朋友们是怎样用实际行动来回报家长的爱的呢?齐读倒数第二自然段。

师:同学们不但懂得回报家长的爱了,更重要的是用实际行动回报家长的爱。读到这里,俺想知道你能感受到家长对你的爱吗?举个事例说说。

(生畅谈家长是怎样爱自身的,还有的同学谈到动情处流下了眼泪。)

师:你回报家长的爱了吗?以后准备怎么做?

生:帮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生:努力学习,取得好成果,让家长高兴。

师:俺想你的家长一定会为你而感动,俺也相信你说到的也一定能做到。

四、总结延伸,感情升华

师总结:通过读书学习、互相交流,你有什么收获?

生:俺知道了要回报家长的爱。

生:俺从这篇课文中积累到很多好词。

生:俺以后不但要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而且在日常生活中还要帮家长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回报家长。

师:这就是蕴藏在同学们心灵深处极为珍贵的东西。老师期待着大家的行动。

师:课后俺们搞一次实践活动,(课件出示)找生读。

师:同学们,爱是永恒的,爱也是相互的,家长爱自身的小朋友,小朋友也应该爱自身的家长。希望同学们都能用自身的行动去回报家长,那样,你会发现自身更快乐!

师:课后老师优秀几篇感人的文章给大家读。(课件出示)

五、作业

师:下面俺们去逛逛作业超市,选择自身喜欢的完成。(课件出示)

【板书】

17 可贵的缄默

感受

家长的爱

回报

【教学反思】

《可贵的缄默》一文主要讲的是在老师的启发教育下,小朋友们懂得了怎样向家长回报自身的爱的事情。通过课堂教学中的这件小事,告诉小朋友们,要学会理解和关爱。

现在的小朋友觉得家长对他好,关心他是理所当然的,因此日常生活中从不注意去留心、去感受家长的爱,更无从谈起去回报家长的爱了。俺的小朋友和俺教的同学同龄,俺更清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哪儿。整堂课都是在读文与悟情中进行。通过对重点词句和重点段落的读来体会文中的小朋友前后不同反应的根源所在,通过读,同学主动理解了缄默的可贵之处,这时抓住时机联系实际谈自身感受到的家长的爱以及如何回报家长的爱的,同学的反应极其强烈,所谈的内容极其感人,引起了在场的家长以及全体同学的共鸣。张君桓,这个平日里活泼、乐观的男小朋友,谈到自身的家长在深夜里陪伴着他在医院里打吊瓶这件事时,动情地哭了……为人母的俺听到小朋友们那感人至深的话语和稚拙的表达感情的方式,泪水几次溢满俺的眼睛,俺被深深地感动了……谁说小朋友小不懂事,谁说小朋友小不懂感情,谁说小朋友小不会善解人意,会的,懂的,无论是性格内向的还是外向的,无论是善于表达的还是不动声色的,他们全懂,全会。这堂课对俺对小朋友们都是“可贵”的。

语文课后的反思5

学情分析:俺所执教班级的同学,具备一定的朗读技巧,具有浓厚的朗读兴趣和愿望。喜欢课外阅读,积累了一定的语言,个别同学在阅读理解时已经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思维和不同的分析角度。同学合作学习意识强,有一定的合作学习能力,大局部同学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简单的问题。局部同学有较强的表达欲望和自信心,能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身稚嫩的见解。个别同学缺乏信心,较为胆怯,学习的主动意识不够。

设计思路:根据教材特点及同学的身心特点,本课的设计,首先是质疑课题,根据问题再解疑,充沛调动了同学学习的兴趣。另外,俺收集了大量的图片、声像资料、同学作品等制作网络课件,鼓励同学选择自身喜欢的网页内容浏览、积累、交流,目的是希望补充同学的知识储藏,让同学轻松地读、想、说、划,提高同学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同学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能综合运用所学认字方法识字。

2、能运用多种手段感悟课文内容,体会医护人员的高尚品格。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教师:网络课件、挂图、口罩。同学:有关“非典”的资料、橡皮泥、彩笔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看俺带来了一件什么东西?(出示口罩)在2003年时口罩的使用率特别高,知道为什么吗?“非典型性肺炎”(简称“非典”)流行的时期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记忆?俺们都害怕自身被感染上“非典”,难道成天要和“非典”打交道的医护人员就不怕吗?让俺们跟随镜头来到抗击“非典”的第一线,看看医护人员是怎样工作的。(多媒体播放录像)你有何感受?诗人和你们有同样的感受,并用优美的文字写出了一首赞歌,今天俺们就来学习这首赞歌。(板题)

[导入富有生活气息,旨在唤醒同学已有的生活经历和真切感受。以聊天的形式将同学轻松的带入文本,以激发同学的读书欲望。]

二、新授

1、整体感知

(1)读课题,同学质疑。(出示挂图)(相机板书:怎样的?)

(2)带着“怎样的眼睛”这个问题把课文读通顺。(板书:美丽动人)

[语文课程规范倡议新的学习方式,让同学学会自主、探究学习,那么,从课题质疑一下子激发起同学探究的欲望,带着问题边读边理解,培养同学独立思维的能力。]

2、精读课文

(1)为什么在抗击“非典”时期,医护人员的眼睛是美丽动人的?再默读1-3节,划出有关的句子。再结合资料库的信息协助理解为什么眼睛美丽动人?(同学自身浏览网页,并记录有价值的信息。)交流感受。

[同学对课文内容初步感知后,再自身浏览网页,收集了自身感兴趣的信息,积累了一定的形象的感知,再次阅读课文,使文本的内容更鲜活了。]

(2)为什么说医护人员的眼睛美丽动人?你是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第1小节:①哪些词最能说明眼睛美丽动人?指答。(板书:愤怒冷静)

②为什么愤怒?又为何如此冷静?(播放多媒体课件)

第2小节:①请你结合课内外的`资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医护人员明知道有被污染的危险,仍然和病人零距离接触,去救护病人。有一些医护人员在与病魔作斗争的过程中,献出了珍贵的生命,(多媒体展示:丁秀兰。背景音乐)丁秀兰就是其中的一位。

③找找哪些词最能说明眼睛美丽动人?(板书:信心坚定)

④指导读第2小节。(挑战读)

总结学法:刚才俺们学习第二小节时不只结合课内外资料,还抓住了重点词语来理解,用这样的方法在1、3小节找找还有哪些词语说明眼睛美丽动人。

[这是一首诗歌,前四个小节的格式基本一致,教师领着同学详细学习一个小节,同学试着总结学习方法后,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同学自学。这正好体现了语文课标倡议的新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

第3小节:①指答。(板书:温柔的深情)

②(播放多媒体课件)抗击“非典”斗争中,医护人员对病人的关爱太多太多了,你还知道哪些感人的故事?(结合课前了解的资料说一说)

③正是一点一滴积攒起来的深厚的感情温暖着病人的心,你看,病人的眼中也充溢了什么?(播放多媒体课件)

[教师引导同学在相互交流中获取知识,而不是只靠教师的讲解。在同学遇到困惑难以解决时,教师相机点拨,充沛发挥了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发明性。充沛借助课件创设情境加深理解课文。]

3、再读课文

(1)再带着体会读1-3小节中你最受感动的小节。

(2)此时此刻,面对医护人员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同学在充沛感悟的同时发生丰富的情感,此时的设计恰巧给同学创设了表示的舞台。]

(3)(播放多媒体课件)这些医护人员不只感动了你,感到了俺,更感动了病人。

(4)默读4、5小节,找一找人们赞美他们的什么?(板书:高尚的心灵)

(5)你们还会用什么词赞美他们?

(6)让俺们带着赞美的语气齐读4、5小节。

[将要迸发的感情和对阅读的渴望,在此时融为一体,达到了感情和文本的完全融合。]

三、延伸拓展

1、社会各界通过各种方式赞美他们,请你们想想打算用什么方式赞美他们。(同学自身浏览网页)

2、分组创作。(多媒体播放课件)

3、反馈。

[新课标中强调要培养同学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本课在同学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将情感融于实际生活,发挥同学每个人的特长优势,小组合作搞创作,激发了同学创作的欲望,培养了同学的发明能力。]

四、总结

1、配乐诵读。你们的赞美很有感染力,让俺们带着心灵的感悟再读这首赞歌。(边读边想这些可敬可爱的白衣天使。)

2、学了课文你对课题“俺只看见你的眼睛”有什么更深刻的认识?

[再次对课题质疑,激起同学深究诗歌表达的主旨。]

俺们透过一双美丽动人的眼睛,欣赏到一颗颗高尚的心灵。是啊,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是一首诗歌,更是一曲心灵的赞歌。小朋友们,请全体起立,让俺们把最热烈的掌声献给这些时代英雄吧!

板书设计: 俺只看见你的眼睛

美丽动人

(插图)

愤怒、冷静信心、坚定温柔的深情

高尚的心灵

课后反思:这篇公开课教案将“读”这个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学重点落在读、悟上,使同学在读中学,学中悟,悟中思,读出意味与感受。遵循了“同学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理念,让同学更多的拥有自主学习、自主发明的权利和机会。

1、整体掌握,整体阅读,整体感知。语文课程规范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同学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掌握的能力。开课伊始,先用课题《俺只看见你的眼睛》引发同学质疑,在同学发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后,布置同学通过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挑战读等多种方式阅读全文,整体掌握了课文内容。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同学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合作、探究”是本次课程改革积极提倡的学习方式。培养同学学习、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并使之逐渐成为同学学习的一种内在需求,一种良好习惯,一种自觉行为。

3、充沛利用网络课件容量大、自主性强的优势,鼓励、启发同学联系生活经验,大胆想象,为同学的思维发展创设空间,同时使同学更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4、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学习活动和过渡语,着力鼓动同学学习的热情,使教师之情,同学之情,作者之情,作品之情发生共鸣,确保教师、同学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有效进行。本课设计,十分注重教学活动、同学学习活动和过渡语的设计,激励同学在朗读时努力进行感情的投入,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语文课后的反思6

在教学《狮子和鹿》这篇阅读课文时,我设置了两个教学目标:第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通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理解鹿对角、腿态度改变的原因,从而懂得寓言所蕴涵的道理。教学重点是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教学难点在于体会故事所讲述的道理。

完成第一个教学目标,主要是针对不同阶段的朗读目标而采取不同朗读教学策略。第一次朗读目标设定为“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于是,我通过齐读的方式,在读当中发现不正确的字词读音,随即把它们板书到黑板上,在齐读后,马上对这些字词进行正音,并让学生把正确读音标到书本上。然后,进行第二次的朗读——自由朗读。第二次朗读的目标是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且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从而实现由初读到品读的过渡。第三次朗读,是重点句段的品读,此次朗读的目标是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对重点句段的品读,体会鹿的情感态度变化。所以,第一个教学目标的实现,是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是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鹿对角、腿态度改变的原因、懂得道理的重要手段。

完成第二个教学目标,除了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外,在主要内容的把握上,还通过主要内容填空、根据有条理的主要内容初步接触划分意义段等方法,理清课文的条理,从而为品读课文奠定基础。在理解鹿对角、腿态度变化的原因上,我让学生自主发现、自己找出能够体现鹿对角、腿态度的重点句段,然后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从读中感悟,从读中体会鹿的情感态度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至于道理的把握,在整篇课文完结的时候,我编写了一个后续的故事,利用这个后续的故事,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在教师的点拨下,悟出课文所蕴涵的道理。

我认为,《狮子和鹿》这篇课文的教学,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第一,教学时间安排显得前松后紧。前面正音、概括主要内容、初步感受划分意义段的部分花费太多时间。另外,在品读鹿讨厌自己的腿的时候,让学生一边做动作“噘嘴”“皱眉”,一边抱怨,这个环节太罗嗦,先全班读、再个别读、再指导学生边做动作边读、指名表演、再全班齐读。一个句子就足足花费了5分钟,实在没有必要。所以,到后来道理的感悟和拓展部分就由于时间的限制而显得十分仓促.如果能够把本节课的重心放在感悟道理上,在出示了续写以后,给充分的时间学生讨论、思考,再让学生发表他们的看法,从而得出道理;在得出道理后,鼓励、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举出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再次说明问题,最后进行总结,这样安排和组织,就能够使大部分学生明白寓言所蕴涵的道理了。

第二,引导和指令语言未能切合学生水平。在点明朗读要求的时候,我只是说“请同学们读出紧急的气氛”。这就忽略了三年级孩子的思维发展水平,他们不能理解“紧急的气氛”应该怎么读。经过思考,我认为,指令一定要包含引导,如果在下达指令的时候,再加上引导“你们觉得很着急的时候说话的速度会怎么样?语调会怎么样?”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就能清楚地明白如何读出“紧急的气氛”,并且在以后的课文中,如果再遇到类似状况,他们就自然理解应该如何读了。

第三,教态不够自然。由于个人习惯和紧张两个原因,上课的时候我总是不停地走来走去,这种情况必须尽量控制、减少。因为学生的目光总是会跟随着老师,老师如果不停地走动的话,会影响学生精神的集中。

最后,语调和语速问题。语速偏慢是我一直存在的问题.另外,语调起伏不大,缺乏抑扬顿挫,这样学生会很容易觉得沉闷和疲累。在不同的环节、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课文、语段用不同的语调,整节课堂会生色不少。

总的说来,虽然这节课能够比较顺利、流畅地完成,但是在教学设计、课堂组织、时间分配等教学基本功上还有十分多的改进空间。希望以后能够逐步提高教学水平,实现有效的教学。

语文课后的反思7

《壮丽的青春》是一篇新课文,讲的是革命烈士欧阳海挺身而出勇拦惊马的故事。这篇文章虽然是阅读课,但我在教学中却把它当作一类课来处理。可以说它在写法是别具一格的,是以往所有课文所没有的。它的特点集中表现于语言特色上:简洁、凝炼,节奏感强,富有激情,感染力强。在教学这一课时,我采取以下几个步骤。

1、朗读,朗读,再朗读。

2、分析文章特色,欣赏语言魅力。

3、积累背诵课文,丰富词汇。

4、模仿写作。

朗读,朗读,再朗读

我首先组织学生用相当长的时间进行朗读。决不能小瞧学生,他们的感悟能力很强,读得特别带劲儿,一次比一次熟练,一次比一次有激情。有的学生甚至毫不掩饰自己的内心激动,声音越读越高,教室里回荡着他们的读书声。尤其是读到“50米,马不动!40米,马不动!30米,马还是一动不动”和“上去,粉身碎骨!不上,车毁人亡”时,学生那专注的表情实在令人兴奋。

分析文章特色,欣赏语言魅力

读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我和学生共同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学生总结出的东西是比较全面的,也是比较准确的。他们从文中发现大量的四字词语,如。

胆小性躁 竖耳瞠目 瑟瑟发抖死活不动雷霆万钧 喷吐浓烟

鼓起强风 风驰电掣 脱轨翻车 响声隆隆排山倒海越逼越近

粉身碎骨 车毁人亡 风云变色 ……

数了数,竟然有25个之多。

学生还以仅有的不多一点的对仗知识发现了本文语言上对仗的特点,如 微风拂面 明晃晃 湿淋的雨衣。

细雨沾衣 亮铮铮 扑拉拉在飘起。

看看朝夕相处的战友。

又看看转危为安的列车。

一首时代的颂歌。

一支青春的壮曲。

很快,孩子们又发现文章中几乎没有长句,而短句却很多,如前面提到的“50米,马不动!40米,马不动!30米,马还是一动不动”和“上去,粉身碎骨!不上,车毁人亡”等,同时学生还发现作者用了许多“!”

积累背诵课文,丰富词汇

分析够一段落后,学生开始背诵。我要求他们准确无误地背,背的时候也要注意语速的变化和情感的体验。由于课堂读了很多次,学生又非常感兴趣,文章又琅琅上口,学生很快就背会了许多段落。

模仿写作

一节课的时间,读读、说说、背背,很快40分钟就快过去了,我稍作辅导,布置学生仿写一篇作文片断:《决定胜败的一瞬间》,让学生尽量模仿本文的语言特色,把比赛的关键时刻写下来。

整堂课学生都处于思维兴奋状态,阅读、理解、积累、运用、情感体验、语言领悟,多种语文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我自认为,这篇课文的教学比较成功的。

语文课后的反思8

每上完一堂课,回顾自己课堂教学上的成败得失时,总是感慨万千,在执教完《石榴》一课后,有个最大的感受:教师应该全身心投入到教材中,对教材不能带上任何主观色彩。

于漪老师曾经说过“当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融为一体时,课堂教学的明灯就会高高挂起。”我们对教材一定要剖情入理,如出己之心,这样才能做到教书育人。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课文令教师很喜欢,而有的课文教师很难动情,这样就很难使教者步入课文的底里。当上《石榴》一文的时候,我总感觉这篇课文描写的东西很抽象,很难打动我的心,不象《北大荒的秋天》那样,所描写的景物是我们手能摸到,眼能看到。因此在备课时,我就始终停留在课文的表面,无法深入钻研课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根本无法做到于漪老师的“明灯高高挂起”。

当教完之后,我再去深入钻研课文时,我被感动了,感动于作者浓浓的乡情在石榴身上的集中体现,正是因为作者对家乡,对石榴有着特殊的感情才能将石榴的枝叶,石榴的花,石榴的果写得如此生动形象。文章第一句话“我的家乡在枣庄,那里有驰名中外的石榴园”可以说是文章的文眼,给你打开了文章的情路 。作者将情寄予石榴,一切景语,一切物语皆情语,因此当再次备课时,我是完全被打动了,深入其中不能自拔。

从这次的教学中,我感受到教师没有挑剔文章的权力,大凡选入教材的课文都是作者情动于中,言溢于表的产物,我们一定要全身心投入到课文的情境中深入钻研课文,这样才能正确解读课文。“不进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正是因为我对教材没有进行深入的理解,所进行的一切都是留于表面的,而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抽去了其中的情意,语文的人文性夫复何求?

语文课后的反思9

《邮票上的齿孔》是一篇说理课文,课文通过讲述发明家阿切尔发明邮票打孔机的故事,赞扬了阿切尔善于观察,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启发学生从小要养成爱观察、勤思考、敢动手的好习惯。

第一课时学生已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第二课时主要任务是解决导学案上的“精读感悟”、“巩固练习”和书上的课后题。

“精读感悟”设置了两个问题,一个是“说一说阿切尔是怎样发明邮票打孔机的?”一个是“你还知道什么东西是谁发明的?”第二个问题我提前布置让学生在网上查了资料,没什么难度。但是第一个问题不太好回答,可能学生心里明白,但在组织语言时可能说的不够全面或太过详细。为了节约时间,我把问题转化成填空题,提示学生。这样学生回答起来就比较简单了!第一个问题解决了,本以为第二个问题很快就可以解决,没想到学生们查的资料太多了,一个个都是写了满满一页纸,都急着在班里展示,看着他们那么积极踊跃,我也不忍心打断他们。结果展示环节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导致整节课显得头重脚轻!

在处理课后题时我把书上的“读一读,用带点的词语各说一句话”改为了“选词填空”,让学生自己理解着去辨析词义,学生很轻松的就选对了。造句时,因为课前学生查了很多“谁发明了什么”的资料,用“发明”一词造句已无需训练,“发现”造句时,学生思想比较局限,我稍加点拨,告诉他们:发明就是创造的意思,而发现是发觉、知道。造句环节也进行的比较顺利!

因为在“精读感悟”环节占用时间较多,导致“巩固练习”时时间不够充足,本应该由学生自己阅读的短文,临时调整为我读短文,学生边听边思考课后题。最后的“拓展延伸”环节本来是课文主旨升华的重要部分,但是由于时间安排不当,课堂上已没有时间,只能留成作业让学生课下阅读。

语文课后的反思10

《一面》是一篇阅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现了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之情。

上课之前我认真读了教师用书。教师用书中这样帮我们解读课文“课文对鲁迅的外貌描写,由远及近,从粗到细,由整体到局部,紧紧扣住一个字──“瘦”。全文共六次写“瘦”:一次整体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从情节发展上,每到一个转折处,便出现一次对鲁迅先生“瘦”的描写。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激活想象,感悟鲁迅置健康于不顾,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

上课前,我让孩子们讨论:这篇课文学些什么?孩子们认为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是学习课文的重点。教学中,我决定尊重孩子们。就从这两个方面去展开教学,并不从外貌描写的句子去展开教学。

鲁迅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是课文的教学重点,孩子们交流的时候并不踊跃,我想主要原因是孩子们对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得太少,对鲁迅先生也了解得太少。虽然在前两课学习了相关的内容,但是并没有对孩子们产生深远的影响和深刻的认识。学习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学生实在是无法领悟文字里所蕴涵的那种凝重的感情。

因为是阅读课文,我在教学中也没有过多的追究孩子们,也没有给他们提出更多的要求,更没有把教师用书上的内容灌输给孩子们。文字的理解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能领悟的东西,不能强求孩子们也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理解的。

语文课后的反思11

借鉴了一课一帖重组教材的教学方法先学习儿歌,感觉这节课上得很顺,课堂效率很高。从“轮船要靠岸”导入,引出“铁锚”,引导孩子观察铁锚的特点,学习儿歌。接着,小花猫出现,让孩子们模仿“锚”,来帮小花猫创编儿歌,“家里的猫喵喵叫”“家里的猫爱吃鱼”“家里的猫捉老鼠”,一句句儿歌都从孩子嘴里蹦出来了。在此基础上,让孩子们自己来区分“锚”和“猫”,在不断摸索中、发现中理解生字、学会生字。在发现形声字的规律后,后面的“ 喵”“描”“瞄”,学生运用规律猜字、识字、理解字,从头至尾,始终处于有趣的识字游戏中,兴味盎然。这样的识字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又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汉字的造字规律,提高了学生自学生字的能力。

语文课后的反思12

《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秋雨,实际上在写秋天。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丰收的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全文语句优美,情感浓烈,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连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了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课前,我让学生观察身边秋天的景物,收集秋天的图画,增加对秋天的感性认识。课中主要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悟秋天的美好,我将收集到的资料(黄黄的银杏树、火红的枫叶、金黄的田野)展示在学生面前,点燃学生学习的兴趣火花,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一种“乐之者”的美好学习境界,再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细细品位。

我认为这节课,较成功之处一是复习导入比较巧妙。如巩固生字词我出示三组词一组表示颜色,一组是叠词,一组是动词。让学生在读中找到规律,并指导颜色可以读出自己的喜好,叠词、动词要根据意思读(轻轻地就应该读得轻一些)。这样做既巩固了生字词,又为课堂的朗读品悟奠定了基础。复习的第二部分出示以下句子: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

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

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引导学生读正确,读得有感情。同时老师告诉学生这五句话连起来就是一首小诗,一首赞美秋天的小诗。然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这些句子,学生发现这些句子都在每段的开头,老师告诉学生课文每段都是围绕这几句话来写的。初步让学生了解总分段落,但又不落痕迹。

当然这堂课还有不少遗憾:一是在引导学生学习第三段时完全可以更放手一些,让学生自学,例如:在教“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和“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啊飘啊,邮来了秋天的凉爽。”我先请一位学生读一读,进行评价。没有抓住“扇哪扇哪”让学生体会它的妙用,从而更加体会句子的优美。备课时,我曾想过,能不能让学生也来模仿说说类似的句式呢?实际上这是对学生语言能力创造的一个举措,但后来没有拓展开。

总之,备课时总觉得已考虑全面,课后却总是留下诸多遗憾, 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放开手来,相信学生能行,这样的课堂才是活的。只能有待于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完善。

语文课后的反思13

本课我的教学设计是比较活的和比较鲜明的,设计面比较广,从复习引入生字学习,再从拼音引出句子学习,再来学拼音,跳跃比较大,也许是因为内容不集中,所以学生比较兴奋,课堂纪律有点糟糕。如何教学整合新教材,上课既有序又灵活,让学生真正做到活而不乱,这是新课堂改革真正落实到课堂的关键所在。

复习引入是课的开始,是比较重要的环节,我采用让学生自己回忆学过的复韵母,然后再一起读,这样让学生的原有知识得到应用,比教师出示韵母直接让学生读效果要好。我由复习的音节拼读引出了今天要学习的生字“有”,然后请大家看字型,并用“有”来说话,这个环节比较成功,所有同学能认读这个字。但是这也使得整个复习过程比较长,揭示本课要新学的拼音比较晚了。

在教学中“ie”的过程中,我请大家拼读dié,”你们会叠什么?以此引出句子“课后,大家一起叠飞机、叠小船、捏泥娃娃,有趣极了。”在这里我觉得把拼音、句子还有生字教学整合起来效果还是比较好的。我由叠飞机引出了飞机这两个生字的教学,我先问学生“你看见过飞机吗?飞机是什么样子的?”这个问题学生很感兴趣,大家的注意力立刻集中起来,有时候,教师一个有启发性的问题不但可以使教学环节出彩,更有助于维持课堂秩序。学生听见感兴趣的问题,立刻会回过神听老师同学讲课,这也是教师备课特别要备的提问问题之一。接着我请大家自己到课本上找,小朋友除了叠飞机,还做了什么?在找的过程中其实在培养孩子自己阅读句子的能力,这里我只是请大家自己读,其实可以大家合作讨论一下再读。接着我们做了猜一猜的游戏,学生拼老师出示的音节,然后把动作做出来,在做动作时,其实就是结合了课中操,满足了孩子动一动的愿望。我提示的这些活动也为后面做了铺垫。后面我设计的是句子的改写,“课后,大家一起_______,_______,_______,有趣极了。”这个想法是好的,但是一下子请学生说,他们不能说出三个活动那么多,有的句子也不能说完整。这就是教学要拔高学生就要设计有剃度的过程,可以让孩子先自己说说课后还有哪些活动,然后四人小组说说,来填填这个句子。这样事先分层次的学习了,后面再请大家说句子效果会理想得多。由于前面的时间太长了,er的教学虽然引入的不错,但学生已经没有精神来学习了,感觉学习er比较匆忙,学生写得不怎么扎实。我还引入了儿话等的说法,请孩子自己说儿话音,这对于孩子来说太难了!

总体我觉得过度衔接比较自然,但是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可以再作适当调整,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新拼音的教学。

语文课后的反思14

《五柳先生传》是初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面貌,体会本文的写作方法,针对大多数学生不大喜欢文言文的现象,教这一课时,我首先做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学生感兴趣的“五柳”入手,接着引出与“五柳”有关的一个典故,自然地过渡到陶渊明再让学生结合以往所学说说“心中的陶渊明”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能与新知识形成一定的对比效果,自然地导入到课文的学习,这是我认为的可取处之一。

我认为的可取处之二在于对文章语言的品析上,为了避免落入俗套或者杂乱无章,我采取了限制格式但不限制内容的品析方法,让学生既放得开(可任取文中的语句)又收得拢(旧拢到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上)当学生对中心句认知不一致时,我灵机一动,让学生分成几派自由辩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巧妙地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训练让学生结合现实对五柳先生的为人进行评析发表看法,让学生能辨证地看事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落实“教书育人”中的“育人”这一环。

当然也有不足之处:学生对重点字词的解释不到位,究其原因主要是朗读训练突出不够,我了解到学生上课前预习的时间较长,课文读的较熟,所以忽略了这一环节,后来通过检测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我才知道“读”是语文教学特别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俗语正说明了这点,今后我一定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以读促学。

不足之外还在于我的教学观念更新得仍不够彻底,讲课或多或少有考试的牵制,学生辩论时两方都有理,而我为了学生考试时的唯一答案,在辩论之后把答案牵引到了我心目中的答案上,这一点无疑是与新理念观点相违背的,对此,我只能说我还未完全从过去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彻底走出来需要一个过程,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逐步战胜“旧我”的。

语文课后的反思15

作者:《彩色的非洲》是人教版第十册第八单元“异域风情”的最后一课,是一篇描写非洲色彩斑斓的自然景观和多姿多彩人文景观的略读课文。

这篇课文有两个特点非常明显,一是表达。它在篇章布局、语言表达上的特色十分鲜明。结构上采用了先概述再分述最后又概括总结全文的方法。开头“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啊!”和结尾“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既首尾照应,呼应课题,又直接抒发了作者对非洲的赞美之情。课文不只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过渡也十分自然,如,过渡句“非洲不只植物世界是彩色的,动物世界也是彩色的”等,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顺畅自然。二是语言。课文的语言十分优美生动,作者联想丰富,如,“金灿灿的阳光,映照得天空格外的蓝,好似透明的蓝宝石”,“……繁花似锦,绿海荡波,满眼是绿色,处处是花海”,无不体现着意境的色彩美和语言文字自身的美,读来就像欣赏一幅幅五彩的画卷,让人回味无穷。

基于本文的特色以和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

1.通过浏览全文,抓关键句了解主要内容,借助课题含义,触摸作者围绕主题进行选材的写作方法,理清文脉,并体会文章首尾呼应和过渡句承上启下的妙处。

2.通过自读自悟,反复品读,融情想像等方法,了解非洲彩色的植物世界,并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并通过图文回旋等方法,感受非洲独特的自然景观与风土人情,体会作者对彩色非洲的赞美之情。

3.通过对非洲植物世界的学习,能迁移运用、举一反三,自学非洲彩色动物世界、日常生活和艺术风采,积累好词佳句。并能简单复述非洲的彩色。

关于略读教学,小语专家沈大安老师曾讲过,可以分三步走:初读知大意,再读抓重点,三读谈感受。根据这一方法和略读教学略教但不略学理念,我的课堂主要围绕目标分两个板块来展开。第一板块便是“列提纲,理文脉”,扶放结合,引领学生将全文进行梳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本文的表达特色。而后在粗犷的音乐声中让学生从大量图片中走进非洲,感受非洲的多姿多彩。紧接着,进入第二板块“读悟结合,感受非洲风情”教学,主要让学生走进非洲彩色的植物世界,从文字中细细品味,用作批注的方法,让学生与文本进行亲密接触。并能迁移运用,用做读书卡的方式自学另外三方面内容。

课堂上,我始终贯彻了两个主旨:一是精读与略读相融合。采用列提纲的方式来梳理本文的文脉,了解本文表达特色,给学生充沛的言语实践时间和空间,体现着略读教学略教而不略学理念。二是感悟与积累并重。采用作批注、读书卡等方式让学生感悟非洲的色彩斑斓并内化积累。

标签:语文课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