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谷

位置:首页 > 校园范文 > 语文

初中阅读教学的目的

语文7.19K

阅读题也是语文考试中分值很大的一类题型,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初中阅读教学的目的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初中阅读教学的目的

  初中阅读教学的目的一

  一、阅读的方法与技能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十分注重语文学习过程与方法维度,并将其与知识与能力维度融为一体,这在阅读目标系列中体现得很明显。归结起来,新课标的阅读目标中共涉及朗读、默读、略读、浏览、诵读等多种阅读方法和技能的运用。

1、加强朗读

新课标规定,初中学段朗读目标是: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该目标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而且扩大到课文以外的其它阅读材料。

2、重视默读

新课标规定初中学段默读目标是:

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3、学习略读和浏览

新课标规定初中学段这方面的目标是:

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略读是与课堂最常用的精读方法(包括朗读和默读)相对应的阅读方法,而在实际生活中最常用。“略读”是粗知文本大意,而“浏览”重在提取所需信息,扩大知识面,多采用扫描和跳读的方式,尤其注意通过书(篇)名、作者、大小标题、段落的起结、图表等提示性信息,捕捉符合自己阅读需要的关键信息。

4、强化诵读

新课标特意提出了诵读方法,而且在这方面规定地很具体。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诵读目标表明要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积累古诗词的基本知识。

新课标把“读书”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突出“读书”在学习语文中的重要性,这一朴素的做法,是学习语文最根本最基础的一个环节,是真正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要让学生在琅琅的书声中,读出丰富的语文积累和良好的语感,读出文化品位、审美趣味、爱国情怀和时代精神。

  二、阅读的知识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不主张系统地讲授知识内容,但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常见的修辞方法,重要的作家作品知识、文体知识和文化常识,对阅读者和阅读过程来讲都是必要和有用的。新课标规定: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这个语言环境,首先是指文章的整体,学生对词句的理解,前提是对整个文本有初步的感知,这是理解词句含义最基本的方法和途径。其次,可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词句。第三,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自己探究性地理解词句。

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可以看到,这一目标对词汇、语法、修辞、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学习的要求,都与课文阅读相关联,或要求帮助理解课文的语言难点,或要求体会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三、阅读的一般目标

文章的一般阅读,就是阅读各类文章时一些共通的基本要求。新课标规定: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一轮、抒情等表达方式。

这些目标要求概括起来,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关于文章思想内容方面的,二是关于文章篇章结构方面的,三是关于文章语言表达方面的。

这些表述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要求阅读行为从文章的整体出发,即“整体感知”,然后是“理解分析”,最后到“品味赏析”。后二者是建立在前者基础之上的。

这些要求,都是强调在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开展质疑、合作、探究,是把对文章的把握和理解引向深入的标志,最后得以在群体阅读的条件下,师生相互促进,共享阅读成果,提高阅读水平。

  四、实用性文章的阅读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初中学段实用性文章阅读目标是: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

即对作者的写作立场和思想观点作进一步的抽象概括和提炼,无须作全面的文章分析,主要为实用目的而认知、筛选并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议论文阅读的基本要求是,能够提炼文章的观点,找出支持观点的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在逻辑上的相关性,对观点和材料做出简单的评价。

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课程标准把从中领会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也纳入目标要求,因为读这类文章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重要作用。

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学会从非连续文本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是现代公民必备的阅读能力。

  五、文学作品的阅读目标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新课标要求引导学生在“体验”“领悟”和“品味”的过程中,与文本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和对话。这在客观上就决定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意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新课标表明古诗文学习的根本目的,是“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六、积累背诵和课外阅读目标

课程标准认为语文教育的特点就是“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诵读是积累的好方法。

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

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新课标明确了课外阅读的目的、任务。

总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阅读教学的目标设计,有如下几点创新:

1、体现以人为本

新课标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能力差异,关注个体,体现以人为本。如“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等要求。

2、关注能力、习惯培养

新课标强调学习语文知识是为了运用,应该促使知识向能力方面转化。强调阅读要重视阅读习惯的培养。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养成默读的习惯”等要求。

3、鼓励合作交流

新课标规定,“……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从中可以感受到,课程标准强调交流,强调合作。

4、重视扩充阅读积累

积累背诵与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如:总目标要求,“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5、强调联系生活

生活是阅读教学的活水源头,新课标要求,“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等。

我们从初中语文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目标设计上来看,认识到阅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新课标告诉我们,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个问题:

一、会读,二、积累,三、注重品味、感受和体验,四、注重阅读能力培养,即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能力、理解分析能力、评价赏析能力。另外,“迁移运用能力”在课标中虽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但人教社编的九年义务教材的课后练习中安排了大量的比较阅读等都体现了拓展迁移能力的训练。

在教学实践中,一节成功的阅读教学课,不管它的教学模式怎样,都应该体现“整体感知——理解分析——品味赏析——拓展迁移”这样一个认知过程和逻辑顺序。

因此,新课标关于阅读教学的目标设计,为我们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操作依据和理论基础。

  初中阅读教学的目的二

一、阅读教学: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

柳斌在《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是实施素质教育》一文中指出:“ 面向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应该是走向素质教育。要从现在起步,走向素质教育”。而语文学科无疑是对学生进行的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这是由语文学科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语文是一门基础的工具性学科,语文学得好,对学习其它各门学科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且在语文课堂内外培养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是一个人走向社会从事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能力。可以说,语文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对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那么,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呢?我的理解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即至力于发展语文能力,同时,提高思想水平,发展思维能力,丰富文化素养,培育正确的审美观,锻炼心理意志,拓展视野等等。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 “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根据这一要求和“阅读”在这一要求中的位置,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提高学生阅坊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却令人担忧。1998年3月12日,《中国教育报》 登载了记者李建平的文章《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阅读教学丞待加强》一文中指出:“中学语文水平低的问题,主要是营养不良,整个语文教学抛开了诸多文化修养和审美观方面的内容,过分强调其实用性和应用性,以致减少了很多吸引人的东西。”可以说,这是对现阶段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比较客观的评价和非常深刻的反思。 文中提到“实用性”、“应用性”说到底就是“应试性”,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具体体现,初中语文教学的根本弊瑞表现为教师是“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就不教”,学生是“考什么就学什么,不考就不学”这必然导致我们有一些教师把语文学科的任务局限于语文工具的掌握而置其它语文素质的培养于不顾,热衷于大量的字、词、句、篇所谓的“基础训练”,迫使学生无奈地沉浮于茫茫题海的无助与巩惧之中。这样做的结果必然导致学生阅读能力的停滞不前,导致学生语文整体素质的下降,导致初中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的目标相去甚远。

我们无庸讳言,形成这种令人焦虑的现状,问题出在我们的教师和我们的学校上。在教学上,我们的教师在主导的地位上对学生的学习起了错误导向的作用;在管理上,我们的学校把升学率作为评估工作最硬性的指标。我们过分强调教学的“应试性”,而忽略了阅读教学带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从初中语文教材的课文内容看,对有些文章的阅读教学,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发展思维能力,丰富文化素养,培养正确的审美观,锻炼意志,拓展知识视野等。下面略举几例来看语文阅读教学“文以载道”的作用:1、《最后一课》、《藤野先生》、《为华之崛起而读书》等课文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2、《梅岭三章》、《最后一次讲深》等课文对学生“舍身取义”优秀品德的陶冶; 3、《老山界》、《愚公移山》等课文对学生心理素质的锤炼;4、《苏州园林》、《给乌兰诺娃》、《听戏》 等课文对学生培正确审美情趣的功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忽略了它们的这些“素质教育”的功用,而是过分强调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的讲解。天长日久,学生的语文能力没有得到加强,综合素质也没有得到提高,对语文也渐兴建。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讲文教师痛苦的尴尬与难言的悲哀。

  二、训练语感: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阅读能力训练作如下规定:

1、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2、感受课文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情感。3、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4、从课文中找出感受最课的句子或段路。5、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找出关键性的语句。6、看出课文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大体了解课文的思路和中心意识。7、根据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体裁特点阅读课文。8、从课文的内容中体会作者的态度或观点。9、就课文的内容、语言、写法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10、体会课文中的一些句子的深层含义。11、欣赏课文中优美精辟的语句。12、初步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描写。13、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4、集中注意力默读课文,不动唇、不指读。15、用一定的速度(每分钟500字左右) 阅读浅显的文学,把握大意。16、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精读课文。17、用摘录或制卡片等方法积累阅读的材料。18、写读书心得笔记。

以上规定中多次出现了“感知”“感受”、“体会”、“欣赏”、“了解”、“理解”等字样,这些词语就其实际是对学生将课文的语言描绘转化为具体的形象感觉方面的能力作出的要求,即语感能力方面的要求。人们常说,打球要有球感,跳水要有水感,下棋要有棋感……语文教学呢?我认为, 语文阅读教学是通过对阅读的的材料的语言训练,加强学生敏捷的、准确的“语感”能力,这就是素质教育前提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而现实的语文阅读教学与此目标完全背驰。上海师大中文系副教授张家平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是有灵气的, 但现在的语文却是支离破碎的,一篇名家名作从整体上把握它,就会有美感,但相关的文章常常被肢解,在教学中,抽出一段话甚直几个词,翻来覆去地分析其所谓的深刻含义,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为什么要用这几个词,这使学生思维越来越僵化。”就笔者所听过的一些和了解到了一些情况,大致如此:首先正音释词,接着是字词句的理解, 然后是层次划分,最后是写法分析。试想,固定在这种教学程式之下的学生阅读能力会有多大提高,语感如何加强,综合素质如何发展,创造力如何培养?

叶圣陶先生曾言:“文字语言训练, 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居主导地位的教学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强化“语感”,只要“语感”训练到位,学生自能在阅读过程中感知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得到语意的正误、形象、情感等诸方面的感受及种种妙不可言的意味,从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语文综合素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形成语文教学的良性循环。

  三、诵读与自悟:提高语感的途径

什么是语感呢?语感是人们基于他的语言知识, 既成观念和情感取向,对于言语对象的整体直觉;是在视听当下不假思索从感知语音、字形而立刻理语音、字形所表达的意识、情感的能力。

怎样才能提高并加强学生的语感呢?

第一,诵读:培养语感的首要途径。

20世纪初,在当时时代的要求下,人们从各个方面向包括封建教育制度在内的封建制度全面进击时,封建教育制度及当时教育手段与教学方式被贬得一无是处。当我们回头再看这一段历史的时候,不能不正视这样一个现实: 对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当我们对其整体否定的同时,对其某个方面的亮色都不可能抹杀,那就是诵读的作用。旧时的读人,要走读书进学之路, 必须熟读熟背“十三经”,不用统计,这将是一个惊人的字数,且不包括他们所读所背的蒙学书籍与“十三经”的注疏书籍。小时候,我曾对我们当地一个学识渊博的土儒整天的摇头吟哦和他自得情态大感不解,今天,我终于理解了,他的吟哦与自得正是他在传达着一种诵读带来的难以言传的情感蕴藉与心理意趣。也正是他们诵读的“厚积”,才给我们留下了一篇篇传世美文佳作,我想,这也许已当代文坛大家不少,佳作不多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吧!

三十年前,张志公先生曾不无忧虑地指出:“从前, 走过私塾,蒙馆的附近,总会听到呜里哇啦读书的声音,现在,那种声意不大听得见了”张先生当年的忧虑依然是当今语文中的严酷现实。的确,朗读在教学中的地位日益降低和淡出是当今语文教学的现实。事实上,大纲对朗读有明确的规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实际情况是,教师轻朗读,学生朗读能力差,语感力也差;学生的朗读能力差,导致了学生的语感能力差。二者互为因果,互为前提。

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主要手段和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课文(阅读材料)的深层底蕴和情感不可能在抄写生字词、抄写段落大意、抄写中心思想中得到把握,只有朗读才能唤醒其间沉睡着的意蕴和情感。只有以朗读为基础进行量的积累,才会有语感力形成的质的飞跃。就讲授《最后一次讲演》这篇课文为例,分析他们思想感情和语言特点毫无用处。而朗读中,就能体会到闻先生爱憎分明的情感流露,闪光的泪花,悲愤的感情和有力的手势。如果没有朗读,没有语感,一定能统观这篇演讲的全貌,亦不可能使学生的理解向纵深处飞跃的。

很多人在看文艺作品时,或落泪,或会心,或痛快,或牙眦欲裂……这都是语感作用,是朗读积累而形成语感力的结果。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语感力,我们应重新给语文教学中的诵读定位。

第二,自悟: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

语文学科没有数理化等讲程的精密性,相反,却有很多模糊的东西在里面,大于课文中心小到一句话、一个词都可能见仁见智,难以有非此即彼的简单的判断形式,很难求得答案的一致性。这正是许多语文教学认为语文不好教的因素之一。我认为,这不是我们逃避语文教学现实的与尴尬无奈的理由,恰恰相反,这正是语文教学的固有特质,语文教学的乐趣也尽在于此。可以说,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于“领悟力”的高低。而这种能力更重要的一个侧面是“自悟”而非灌输,大教学家朱熹说过,读书是自己读书。一篇课文,讲是讲不出来的,教也是教不出来的,重要的是,主导者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去学,如何去领悟。要通过学生的阅读积累后,达到“自悟”,形成强烈的语感,否则,教师的一切努力都是在筑建想象中的空中楼阁和摘捞虚幻的镜花水月,结果往往是劳而无功。借用叶老名言:“教,是为了不教” 正是以强调语文学习中“自悟”的重要作用而得出的必然结果。

语文学习强调“自悟”的作用,还在于它的情感性。学习语文,要把握作者的情感,在精神上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达到移情启智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学生在阅读时,如果没有主体的参与和投入,就不可能由情入境,与作品的情感融为一体。反之,则可使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还有品德、情感、审美、心理多方面素质全方位的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这样内容的靠教师的讲课和被动的接受而非学生的自悟,那简直是把一盏美酒羼水一样地塞给了学生,是对学生“自悟”的恶性扼杀。

鲁迅作品的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在它的教学过程中,“自悟”作为更为重要。下面略举一例: 《孔乙己》这篇小说是,有一处描写孔乙己到酒店喝酒的情形:“孔乙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一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阅读这一段文字,不能让学生首先分析“排出”一词运用得如何生动,而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的投入,体会孔乙己看到别人的“笑”和听到别人的“话”后,是怎样的心态。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同学们的回答有以下三点:1、摆阔气;2、穷酸;3、转移话题,摆脱窘境。在鼓励与肯定了同学们的回答后,我明确:“排出” 一词表现了孔乙己想在短衣帮面前摆摆阔气的穷酸相并以此摆脱受取笑、受潮弄的窘迫。这样,一个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总之,语感缘而生,因“诵”而成,由“悟”而达。在阅读教学中,为达到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感力的首要目标,教师应强调朗读,摆正位置,让学生“自读”、“自悟”。

综上所述,我认为,阅读教学是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的迫切要求,培养、提高、加强学生的语感力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而朗读、自悟是培养、提高、加强学生语感力的途径和手段。

最后,让我们再次共同思索本语文的题记: 没有有问题的学生和阅读,只有有问题的教师和学校,并以语文的阅读教学推动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综合的语文能力、广阔的知识视野、崇高的思想品德、高雅的文化素养、严密的思维能力、正确的审美情趣、健康的心理意志的一代新人!

标签:阅读教学 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