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谷

位置:首页 > 行业范文 > 多媒体

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结合

多媒体2.37W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走进小学语文课堂,让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合理运用多媒体对文字、图象、声音以及动画、影视等的综合处理,达到了声、图、文并茂的情景教学效果;通过对时间、空间的多维创新,使抽象深奥的问题直观形象化。不但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生乐学落到实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结合

一、活用多媒体,优化过程。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感知教材,让教材中的语言文字,变成生动、完整的表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在事物的大小、远近、虚实、快慢、动静、繁简、抽象与具体之间实现转换,有利于再现语文教材中的有关形象,以提高感知成效,正确认识事物,激起多彩的情感。

1、化远为近,弥补不足。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十分丰富。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包。有些是学生熟知的,有些则不是。学生限于生活的经历,知识的肤浅,很难正确感知教材的内容,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可缩短学生认识和客观事物间的距离,在学生心中唤起强烈的真实感。例如建筑在河北赵县校河上的赵州桥,以它独特无双的设计在世界建桥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但地处沂蒙老区的小学生很少有人去过河北,对赵州桥的历史也知之不多。从这一学情出发,必须设法变古为今,化远为近,借助多媒体来加深学生的感受。教学中,教师紧紧扣往“创举”这个统领全课的中心词,选编了几组录像片断,让学生在录像上的壮观画面和凝炼的文字解说中形象地看到这座高度科学性和完美艺术性相结合的精品。再配上一框“分流泄洪”的课件,让学生懂得赵州桥的珍贵,不仅在于它的古朴和巨大的跨度,而在于大拱的两肩各背着两个小拱的绝妙布局,也使学生理解了“既能减轻洪水的冲击,又能减轻桥身的自重”的构造特点,体会到这真是一个聪明无比的创举。

2、化难为易,突破重点。

电教媒体综合性决定了电化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恰当地选用电教媒体能够变抽象为具体,化繁杂为简明,这样教材中的重点就能借助形声结合的电教手段迎刃而解。从而能缩短教学时间,增强教学密度,实现从形象的感知过渡到理性的顿悟。例如在教学《飞夺泸定桥》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时,先播放《飞夺泸定桥》的电视录像,然后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结合刚看完的录像所呈现的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一是“飞”就是抢时间争速度,必须在敌人援兵的前面赶到泸定桥;二是“夺”就是攻天险,不顾惊涛骇浪,不畏铁索高悬,不惧敌人的枪林弹雨冲向对岸消灭敌人。这时教师再加以引导,学生就能深深地了解到红军战士“飞”的艰难,“夺”的艰险。使学生被红军战士英勇顽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深深感染。这样,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化文为图,巧解难点。

课文的内容是丰富的、多方面的,但有主次、难易之分。以往对于课文的重、难点,教师虽反复讲述、说明,学生听起来却是“如坐雾里”,目的很难达到。例如《詹天佑》一文第三部分写的是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铁路,这二处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课文叙述每一种工作方法都有大段内容,学生若死啃书本,就会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为突破这个难点,在教学时教师设计了三张图片,即“人字形线路图”和“两端向中间凿进法”与“中部凿井法”。 此图表明了山势及坡度,突出了工程的艰巨,箭头则标明了凿进的方向。在演示图片的基础上再加以通俗的讲解,学生理解的难点迎图而解。

4、化静为动,生动悟意。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插图,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由于篇幅有限,立体感不强,这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生动悟意。例如在教学《 燕子》时,第三段中讲到“还有几只横掠湖面,剪尾式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圈地荡漾开去。”学生很难理解“横掠”的意思,教师适时地播放燕子“横掠”飞行的课件,展现了燕子飞行的动态画面。这样,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不仅使学生在观察和实践中发现和领会词语,更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课堂上的构图可以是课文原有插图由静变动,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构造新的图片,将教学内容具体化、直观化、形象化,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启发思维,接受知识。

5、化少为多,获取信息。

电教媒体不仅对文字教材内涵的超越和扩展,而且突破了时空界限,还能在有限的时间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为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拓宽了智力背景。例如课文《五彩池》第二、三自然段文字分别介绍了五彩池的颜色和形状。配合这二段文字教师选用了一组录像,让学生饱览了姿态各异、光彩夺目的五彩池的形象。根据录像输出的信息,教学中安排了一次说话练习,目的培养学生在感知理解语言文字,又吸收消化新的知识。在阅读了课文这两段文字后,教师让学生理解省略号的作用,练习说话。不少学生就能互相启发、补充。说出了课文中没有的五彩池的形状:有的像五角星;有的像蘑菇; 有的象花中之王牡丹……

二、妙用多媒体,发展智能。

多媒体使语文课堂教学得到了延伸和发展。先进的视听手段的运用,不但有利于记忆的巩固,观察、思维、想象力的提高,而且有利于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新问题能力的培养,促进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1、视听结合,发展语言思维。

任何形象都需要用语言加以说明。语言和思维紧密联系,是一个整体。借助电教手段,在发展语言和思维的统一轨道上下功夫,能收到显著成效。例如教学一节语言综合训练课——《跟秋姑娘旅游》。教学中假设“秋姑娘”带领学生来到了丰收的果园。“秋姑娘”要求学生欣赏一篇一百多字的短文──《秋天的果园》:秋天,果子熟了。阳光下,那熟透了的柿子象一盏盏灯笼挂在枝头,红彤彤的枣象一颗颗玛瑙似的逗人喜受。满树的苹果象一张张孩子的笑脸。葡萄架下,成串的葡萄有红的、白的、绿的、紫的……闪着迷人的光彩。多么美好啊,秋天的果园!一阵凉风吹来,树枝摇晃,果儿点头,散发出甜甜的香味。教学中,视听结合,图声同步,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在生动形象的表象基础上积极进行。

电教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自然科学的内容更富于形象性,更能促进浮想联翩。例如教学《鸬鹚》这篇课文时,渔人用鸬鹚捕鱼结束后,湖面恢复了平静;炊烟袅袅,暮色降临。渔人荡浆引舟,鸬鹚整齐列队,湖面上一条水痕送走了远去的渔船身影……多么恬静的渔村风光!学生在语言中已能初步领悟到渔舟晚归的意境,再通过观看录像,就加深了对这种意境的理解。让学生沉浸到诗一般的画面中去,让画面的美景在他们的脑子里奔涌出诗一般的语句。的确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2、提供凭借,培养自主能力。

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引导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际,。电教手段中多媒体的.综合使用就是帮助学生思维升华的有力凭借。例如学习寓言《狐狸和乌鸦》这一课后,为了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及时迁移,设计了《狐狸和猴子》的课件,录制了一段配音故事,引导学生根据声音和图像演示的客体,合理地想象聪明的猴子会想出哪些办法对付狡猾的狐狸。因此在学生创造性的复述中,提出了多种合情合理的办法,显示了他们“创造自己的思想”的才干和能力,锻炼了他们的创造能力和语言表达力。

3、发展认识,把握事物联系。

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应当及时引导学生联系语言文字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去正确认识事物,反映事物,不断提高认识水平。教学中,电教煤体常常与其它教学媒体(如教师的语言、板书、图画、课本等)配合使用,能使学生的认识实现从“生动直观”到“抽象思维”的飞跃。例如课文《捞铁牛》说的是宋朝的一位名叫怀丙的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捞出八只大铁牛的事。怀丙和尚说: “铁牛是被水冲走了,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做实验固然可以说明问题,但能否另辟蹊径呢?根据教材内容,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制作课件,既展示了当时捞“牛”的困难,滔滔黄河水,铁牛沉入于泥中,又分步昭示了捞“牛”的全部过程,让学生明白船、沙、绳、牛这几样事物之间的联系,搞懂了水托船的力量比铁牛的重量大时,就把铁牛捞起来了。这就是怀丙说的话的道理。实践证明,学生的认识过程随着电教媒体显示的作用获得了质的飞跃。这是一个积极的思维过程,也是一个发展认识,掌握事物内在联系的过程。

三、巧用多媒体,陶冶情操。

多媒体教学具有诱发和增强学生的审美感悟能力。能够使学生在有益身心健康和积极愉快的求知气氛中,获取到知识的营养,获得了美的享受和情感上的共鸣,赢得潜移墨化的教育效果。

1、激发兴趣,主动学习。

精心设计电教教案,从内容安排和媒体形式上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学生就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与思考,就会体验到创造的乐观,这样就诱发了学习的主动性。

①动手演示,品悟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可能每篇课文都富有生动的情节性,有的是介绍一种常识,有的则寓理于文。表面看来,这类课文平凡无奇,学起来就会感到枯燥乏味。针对这种教材和学生感知的实际,恰如其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无疑将成为学生渴求知识好奇之火的助燃剂。例如教学《蝙蝠和雷达》这一课时,教师运用动态的课件,结合演示和讲解,揭示了蝙蝠飞行的原理后,又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演示“飞机夜航,追击敌机”课件。学生很快明白“夜航机上的雷达相当于蝙蝠的嘴和耳朵。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遇到敌机这个障碍物,无线电波就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飞机收到信号就可以对敌机作出反应──打得它有来无回。”

②再现生活,情感体验。

电影、电视、录音等视听工具具有景、情、声的特点,用它们创设立体的教学情境,再现教材的意境和形象,能激发和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他们输送更多的积极情感的“营养”,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得到陶冶情操。例如教学《冀中的地道战》一课,先让学生自己设计出地道图,在观看影片《地道战》的片段,了解和课件播放地道的原貌模拟图,让学生在对比中,从建筑结构的精巧设计中体会广大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让学生从观念上能够正确对待劳动人民,让与它们距离遥远的英雄形象更加具体、生动起来。

③沟通内外,自主探究。

随着家用电器的普及,电教手段得到更广泛的运用,沟通了课内与课外的联系。教师可让学生自己(或在家长帮助下)制作录音带。磁带上录下了他们课外阅读的内容、感情、语调、还录下了家长的评议意见。然后利用语言兴趣活动时间组织交流、评比。播放录音时,你可以从各人或是洋洋自得,或是垂羞,或是抿嘴微笑,或是一本正经的不同神态中观察到他们对自己学习成果的极大关注和满身心的欢乐。

2、丰富情感,陶冶心灵。

课文教学中通过电教手段的模拟直观,更能激起丰富的想象,受到深刻的教育,产生强烈的共鸣,陶冶静化学生的心灵。大海是神秘而诱人的, 大海怎么会唱起欢乐的歌呢?课文《大海的歌》描述了大海美丽的景色和海港繁荣的景象,赞颂了祖国建设的新貌。配合教材,给学生欣赏一段“浪涛声”。只听得喧哗的浪涛声中传来了几声海鸥的鸣叫,是那么逼真,那么使人神往!学生似乎一下子来到了烟波浩渺的大海, 和大海一起欢歌,一起涌上无数朵感情的浪花……学生和课文中的“我”融成一体,正驾驶语言文字之舟犁开着一道道“爱我大海,爱我中华”的波澜。同时,在这特定的意境中,使学生形象地感受到了自然的美丽、河山壮阔,激发了学生对祖国深深地爱。

四、利用多媒体,体验美感。

1、赏析动画,感受美。

在审美阅读中,作为审美对象的课文要引起学生的审美感受,就必须最大限度地消除认知障碍。因此,教学时巧用多媒体可以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使学生目观其形、耳闻其声,形成相应的审美心理。例如《瀑布》一课,若单凭语言文字和课文插图,学生很难领会到瀑布声和形的雄伟壮丽。教学时,可利用多媒体对课文相关内容进行捕捉、剪辑,制成课件,加上配乐诗朗诵。这壮观的景象、优美的乐曲、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他们全神贯注地听朗读,尽情欣赏雄伟壮丽的瀑布画面,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接受了自然美的沐浴。产生了强烈的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这里多媒体的动画功能发挥了独特的优势,取得了学文、悟道、审美的和谐统一。

2、对比文本,鉴赏美。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语文教材语句丰富、生动形象、词义多变、富有诗情画意的特点,运用形式多样、方法灵活的多媒体手段,把学生带进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品味文章为什么美,美在何处。例如在教学《燕子》这一课中燕子的外形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处理文学信息的独特功能,把这两段文字输进计算机:其一,全身的毛都是黑的,还有一双翅膀和一个小尾巴;其二是课文的原句,并在“乌黑发亮”、“俊俏轻快”、“剪刀似的”、“凑”、“活泼机灵”几个词用不同颜色表示。教学时教师不断将两个句子切换,让学生对比、分析、理解比喻句的作用,从而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句子描绘的优美、形象,从中受到语言美的熏陶。

3、播放图片,创造美。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在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基础上,教师引导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对生活的构思、加工、提练、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并通过自己的口或笔表达出来,这也是语文教学读写训练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应借助多媒体的播放功能,让学生以直观为线索进行启发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美。例如教学古诗《望庐山瀑布》时,在学生理解第一行诗句后,播放配有优美音乐的录像,学生边听、边看、边想。教师问:“如果你置身在这般景象中会有怎样的感觉?”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香炉峰上的团团雾气,在阳光中变成了紫色的云霞,啊,多美的景象,我仿佛漫步在烟雾缭绕的仙境中。”在让学生边看壮观的瀑布边展开丰富想象的同时,教师提问学生:“你们觉得眼前的瀑布像什么?”有的说:“瀑布从高高的山上奔腾而下,仿佛一条白色巨龙从天而降。”有的说:“这长长的瀑布像天上仙女手上挥舞的银纱,美极了。”运用多媒体的播放功能在教学中展示美的对象,能使学生从中体验美、发现美、表达美,创造想象出一幅幅美的画面。

综上所述,灵活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努力寻求现代教育技术与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最佳结合点,以促进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