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谷

位置:首页 > 行业范文 > 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设计2.3W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学难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具准备

教具:长方体框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等;投影片;动画。

学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教学设计

一、复习准备。

1、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再请每位同学用手摸一摸画出的图形;老师明确:这些图形都在一个平面上,叫做平面图形。

2、教师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墨水瓶盒等。

教师提问:这些物体的各部分都在一个面上吗?(不是)

教师明确:这些物体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它们都是立体图形。

3、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教师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二、学习新课。

(一)长方体的特征。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

教师提问: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请摸一模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教师板书:面、棱、顶点

2、参考讨论提纲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演示动画长方体的特征】

讨论提纲: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棱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教师板书:长方体:

面: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12条,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顶点:8个。

教师:请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3、比较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

老师提问:长方体是立体图形,画在纸上如何与平面图形区别呢?

请观察,你能看到几个面?哪几个面?

你能看见几条棱?哪几条棱?

教师介绍长方体的画法:

看不见的棱画在图纸上用虚线表示,最后面画出的是长方形,其它的面画出的是平行四边形。

4、出示长方体框架观察。

教师提问:框架上的12条棱可以分几组?怎样分?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教师明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二)正方体特征。

1、【演示动画正方体的特征】

教师提问:看一看新得到的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

(长、宽、高变为相等,六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为正方体)

2、对照长方体的特征学生自己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学生讨论、归纳后,教师板书:正方体:

面: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顶:8个。

3、学生讨论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相同点: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

不同点: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教师提问: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教师板书集合图:

三、巩固反馈。

1、量一量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说出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

2、根据图中数据口答。

(1)长方体的长是()厘米,宽()厘米,高()厘米,12条棱长的和是()厘米。

(2)这幅图中的几何体是()体,12条棱长的和是()分米。

(3)如图一个长方体,它的长、宽、高分别是9厘米,3厘米和2.5厘米。它上面的面长是()厘米,宽()厘米,左边的面长()厘米,宽()厘米,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和是()厘米。

3、判断。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画。

(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2)正方体的六个面面积一定相等;()

(3)一个长方体(非正方体)最多有四个面面积相等;()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四、课堂总结。

谁来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看图纸上的立体图?

五、课后作业。

1、拿一个火柴盒,量一量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然后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2、说出下图表示的物体是什么形状,并且说明:

它的上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它的右侧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它的前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它的下面和后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六、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的。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教材强调要学生自己多动手。除了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外,还要求学生动手用硬纸板做一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也为后面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做了准备。

二、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能力目标:能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会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直观图,会用直尺测量长方体的长、宽、高。

3、情感目标:通过操作、观察、想象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渗透学习目的性教育。

五、教学用具

长方体、正方体的实物、框架、火柴盒、电脑课件。

六、教学流程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教学中我从复习平面图形入手,然后认识立体图形,进而认识长方体、正方体。这样有利于学生分清长方形和长方体的概念,便于学生逐步形成有关立体图形的空间概念。然后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画一画来具体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并抽象概括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最后,让学生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用集合图形表示它们的关系。

在创新应用上,我让学生动手用硬纸板做一长方体和正方体,并实际进行测量。通过做一做,摆一摆,说一说,练一练等方式,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又教给了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从而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圆满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3

一、课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一)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二)认识立体图形,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三、教具

长方体框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墨水瓶盒等,课件 学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以前学过什么图形?谁来说说 (学生说)

不错,那谁来说以说它们当中哪些图形是平面图形?哪些是立体图形?(边叙述,边出示幻灯片)

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这些图形中的两个——长方体和正方体 (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

(二)新授

1、老师今天带来了长方体(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展示正方体)。 2、还记得我们以前认识图形的一些方法吗?谁愿意来给老师说说? (学生说: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数一数 ……)

我们今天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老师要看一下你们都用了哪些方法?

现在请仔细观察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想一想,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我请......

(学生说)

3、说的真好,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由面、棱、顶点三个部分组成的,那谁来指指长方体的面是哪一个部分?

(请一个学生上台来说)

拿出你们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摸摸看。 谁来指指长方体的棱是哪一个部分? (请一个学生上台来说)

拿出你们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摸摸看。

那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顶点又是指哪一个部分?请同桌互相指指看看。 (同桌互相指顶点) (课件出示)

数学上我们把长方体或正方体平平的'部分叫做面,把两个面相交的线段叫做棱,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今天我们就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 首先研究长方体,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讨论要求。 (学生读要求)

现在每排的4个同学为一个小组,分组讨论,并将讨论的结果填写在老师发放的表格中。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节中,还介绍了容积的概念。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能够辨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本单元在此基础上系统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教材内容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结合学生所熟悉的事物进行安排,让学生学以致用,同时,教材内容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教材内容的呈现体现了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学习掌握知识的特点,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概念和计算公式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学段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有一定的认识基础。同时也已经掌握了平面图形的知识,为学习立体图形作好了准备。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有很大提高,为学习新的知识锻炼了能力方面的基础。

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

由平面图形扩展到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掌握知识的内涵,转化为自身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

2、使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长、宽、高。

3、能比较区别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宽、高。

2、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正方体模型;长方体、正方体形状的纸盒;长方体框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

(课件:书27页冰箱、砖、楼房、衣柜电视机、包装箱等)

师:冰箱、砖、楼房、衣柜电视机、包装箱这些物体都是什么形状的?

(板书:长方体、正方体)

师:像长城上的砖、高楼、衣柜、冰箱这些物体都是正方体(课件:由实物抽象出长方体图形);电视机包装箱这种物体都是正方体(课件:由实物抽象出正方体)。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呢?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长方体正方的认识)

二、长方体的认识

1,课前就布置学生把课本后面的两个图剪下做长方体和正方体。

2、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师:请同学们首先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物体和老师一起来仔细观察。

⑴、教师: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学生:面。(教师板书:面)

师: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你能在各个面上分别标上、下、左、右、前、后各个方位吗?

⑵、教师: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学生:有一条边。

教师:这条边称为棱。(板书:棱)数一数一共有几条棱?

⑶、教师:请摸一摸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学生:尖。

教师:相交的这点称为顶点。(板书:顶点)一共有几个顶点?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⑴、观察、交流: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长方体各个部分的名称,那长方体具体又有那些特征呢?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长方体,参考讨论提纲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将结果填在表格中。

⑵、汇报、展示:

面:

师: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有特殊情况吗?(相对两个面是正方形)

师:那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棱:

师:长方体有几条棱?哪些棱长度相等?

顶点: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长、宽、高

师:相交于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相等吗?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着长方体的长、宽、高。(课件演示长、宽、高)

三、正方体的认识

3、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1、观察、交流:

师:刚才我们围绕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研究了长方的特征,你能用同样的方法研究出正方体的特征吗?

2、汇报、展示:

面: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顶:8个。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比较

1、师:让我们来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说一说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2、学生讨论后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在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3、师: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那我们可以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是?

学生: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书本:31页

⑴、和a平行的棱有几条?

⑵、和a相交并垂直的棱有哪几条?

⑶、和b平行的棱有几条?

3、判断。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画×。(投影片)

(1)、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点。()

(2)、长方体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相等。()

(3)、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4)、正方体的六个面面积一定相等;()

(5)、一个长方体(非正方体)最多有四个面面积相等;()

(6)、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4、书本:32页第7题

小卖部要做一个长4米、宽2,高1米的玻璃柜台,现要在柜台各边上都安上铁皮,这个柜台需要多少米铁皮?

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初步认识》,是学生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它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从计算面积到计算体积,而且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更是一个质的飞跃。学生在空间方面的认识从二维发展到了三维。虽然说长方体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发现它的特征,还是不怎么容易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有以下几点值得自己回顾和总结。

1、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正确把握教学起点

本节课我是在充分研读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知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经验、学习兴趣,恰当地把握了教学起点。例如本课在导入时,以尊重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开门见山设计了辨认生活中那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然后直接转入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研究,避免了教学拖沓、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的重点。

2、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积累空间观念。

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在几何形体知识属于直观几何阶段,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认一认等实际操作中,使自己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掌握几何形体的特征,不断积累空间观念。

3、教会知识,更要教会获取知识的方法。

本节课的题目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但在教学设计上我把重点放在长方体的研究上。教会学生研究的方法、得出长方体的特征,然后让学生用类比法参照长方体特征研究过程研究正方体的特征,最后进行两者之间的异同比较完成新知识的学习。这种过程的设计既留给了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同时又教会了一种知识探究的方法。学生学会了知识,也提高了能力。

4、教学中的一些不足。

⑴、老师对学生引导太多,放手太少。在研究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的过程中给出的时间太过仓促,部分学生研究的不够从分。

⑵、课堂中老师学生之间的倾听与反馈以及教学中的自然生成的把握,还要从细微处去观察去扑捉。

⑶、练习的设计要更全面、更扎实、更巧妙。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编写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以学生已有的观察物体的丰富经验为基础,先明确长方体有几个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等知识,自然地由实物图抽象出直观图。在介绍棱和顶点的概念后,引导研究有几条棱、几个顶点,接着研究面和棱的特征。教材力图沟通棱、顶点和面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用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在合作交流中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大多注重用“直观实证”的方式研究长方体的特征,而对面、棱、顶点之间关系的认识更多停留在定义所描述的层次。这也就限制了这一内容对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作用。事实上,学生在以往的学习和日常生活的经验中,已经积累了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认识。如何在此基础上,系统地、深层次构建对长方体特征的认识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学生学习“体”的困难往往在于缺少从面到体过渡的桥梁,从点、线、面到体的认识发展需要充分地在“体”上寻找点、线、面之间的联系,实现认知结构的顺应,这是空间观念建立的关键。

【教学片段】

师:刚才,同学们动脑筋有条理地数出了长方体有──

生(齐):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师:我们的研究不能满足于“是什么”,还要探究“为什么”。

(学生疑惑地用眼神告诉我:这有什么“为什么”?事实就是这样嘛!)

师:没问题?我先来说一个,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长方形有4条边,这些边就是长方体的(棱)。那长方体就应该有6×4=24条棱,可为什么只有12条棱呢?

(学生仔细打量眼前的长方体模型,积极探索着答案。)

生:(跑到黑板前指着直观图)就拿这条棱来说,它既是上面的一条边,又是前面的一条边。所以,在计算时,同一条棱算了两次。其他的棱也是这样。

师:那应该怎样算呢?

生(齐):6×4÷2=12条棱。

师:你现在也能提一些“为什么”的问题吗?

生1:长方体的6个面,每个面上有4个顶点,能算出24个顶点,为什么只有8个顶点?

师:问得好!你有答案吗?

生1:我有答案,但想让其他同学回答。

生2:(指着直观图上的一个顶点)这个顶点既是上面的一个顶点,又是前面的一个顶点,还是右面的一个顶点。也就是说这个顶点计算时被算了3次。其他顶点也一样。所以应该用6×4÷3=8个顶点。

师:真是太好了!刚才我们是由面的个数,根据面与棱、顶点之间的关系推算出棱的条数、顶点的个数。你还想研究什么问题?

生1:能不能由棱的条数推算出顶点的个数、面的个数?

生2:由顶点的个数是不是也能推算出面的个数和棱的条数?

师:真会提问题!同学们有兴趣研究吗?

(学生兴致勃勃地研究并汇报了两个问题。)

师:观察一下这6道算式,在利用面、棱、顶点之间关系推算时,有什么规律?

生1:都先算出了24。这是为什么?

(学生陷入了沉思,不一会儿,陆续举起手。)

生2:这儿的24表示的是24条边(棱)或者24个顶点。因为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这6个长方形一共有24条边、24个顶点。

生3:推算时,就要先算出24条边或24个顶点,再看看与要求的面、棱、顶点之间的数量关系,计算出最后的结果。

师:老师也没想到,同学们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弄清楚了这么多“为什么”。

……

师:同学们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等多种方法发现了长方体面和棱的特征。除此之外,有没有其他方法研究面和棱的特征?

生:通过重叠比较,我们发现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两个长方形完全一样,也就是它们的长和宽分别相等。所以,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师:反过来呢?

生:通过测量,我们发现相对的棱长度相等。而相对面的长和宽分别是两组相对的棱,长和宽分别相等的长方形完全相同。

师:真厉害!看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不仅可以通过操作来发现,更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思考来发现。

【教学反思】

一、数学学习是经验的,也是推理的

新课程注重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但如今的课堂上不乏学生的观察、操作、猜测、验证等活动,但很少运用数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推理。有人说,推理是中学的事。其实不然,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如果忽视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数学思维的发展。所以,重视学生在具体、丰富的活动中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体验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从已有的数学事实出发,展开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小学几何常被称为“经验几何”,这并不意味着几何教学无须承担发展推理能力的重任。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研究平面图形的知识经验,已经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并且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经验,这些知识经验基础使学生探索长方体的特征没有任何障碍。因此,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理应成为教学的诉求。实践表明:从学生熟悉的面(长方形)的数量和特征出发,联系面围成体的活动经验,对棱的条数、顶点的`个数及棱的特征展开验证性推理是非常有价值的。这其中有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进行的推测,也有依据已有的某个事实,按照逻辑和运算进行的推理。形式化结果的解释也蕴含着丰富的推理,由面到棱和由棱到面的特征推断让我们看到了证明的雏形。这些都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二、空间观念是具象的,也是关系的

一般认为,小学阶段几何图形教学承载的空间观念目标主要是能进行实物和图形间转换。这种空间观念是相对“具象的”。实践表明:要实现实物与图形间的转换,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建立准确的模型。这就要求,对图形的认识不能停留于直观建构,而要适度抽象为头脑中的模型,这种模型的稳固形成依赖于对图形基本元素关系的理性思辨。否则,学生头脑中的模型依然是模糊的,不能随时顺利提取和准确利用。引导六年级的学生有意识地思考长方体的基本元素——面、棱、顶点之间关系,不仅必要而且可行。这种关系的找寻以棱和顶点的概念为出发点,以各自数量之间的关系、面和棱的特征联系为主要研究对象。教师引导学生以长方体的模型和直观图为依托,首先考量面的个数与棱的条数之间的关系,深化了对“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这一概念的认识;接着由面的个数到顶点的个数的推算则从面的角度揭示了顶点的形成;后来又逆向地从棱到顶点、棱到面、顶点到棱、顶点到面等角度全方位、深刻揭示了各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四条棱围成了一个面,一条棱的两个端点就是两个顶点,一个长方形四个角的顶点就长方体的顶点等。教者还引导学生从面的特征推理出棱的特征、从棱的特征推理出面的特征,这也深刻揭示着面和棱之间的密切联系,沟通了面与体的内在联系。这些元素关系的建立极大地明晰了学生认知结构中的长方体模型,为后面学习长(正)方体展开图、长方体的表面积等知识提供了坚实的观念基础。

三、课堂思考是个体的,也是群体的

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在教师的引导和与同伴的思维碰撞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课堂中学生要进行独立思考,但个体思维的成果也需要与同伴的交流和碰撞。这其中,教师是促进个体思维深入、群体思维共享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当个体思维依靠自身的力量不能打开或难以实现转换时,教师的示范和引导便成为重要的源头。正如学生面对由对面、棱、顶点的“是多少”向“为什么”的思考跃进时,教师示范提出了“为什么”的问题,将思维聚焦于利用关系推算数量,从而搭建起一个对原有信息整理分类、分析关系的思维桥梁。这也激活了学生自主提问和思考的方向,学生的思维随着有价值的问题的提出不断展开,个体思维的丰富成果不断被演化和推广。在由此及彼的类比处,教师适时的点拨:“刚才我们是由面的个数,根据面与棱、顶点之间的关系推算出棱的条数、顶点的个数。你还想研究什么问题?”再次打开学生的思路,促进自主提问和思考的深入。在研究似乎可以告一段落时,教师画龙点睛式的追问“有什么规律”,再次引发群体思维的风暴。而后,学生群体水到渠成地“证明”棱的特征、面的特征,更展现出思维的无限潜力。这么丰富的思辨成果只有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通过群体的思维才能不断地展现。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能够辨认这些图形.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知道图形的名称.

难点:辨认这些图形.能够区别长方形与长方体,正方形与正方体.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下图中有多少个长方形?多少个正方形?多少个三角形?多少个圆?(投影片)

(二)学习新课

1.初步认识长方体.

(1)出示长方体实物(装墨水瓶的纸盒、火柴盒)

师:同学们看这个纸盒和火柴盒,谁知道它们是什么

形状?学生能回答可由学生回答,不能回答老师告诉学

生,并板书:长方体.

(2)看一看、摸一摸.

让学生拿出一个长方体实物,看一看它的形状,摸一摸每个面.

师:长方体有几个面?怎样正确地数出?(长方体有上、下两个面,前、后两个面,左、右两个面,一共有六个面)

师:长方体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相对的面一样吗?(长方体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完全一样)

教师再出示一个长方体实物.(其中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

师:这也是一个长方体.它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相对的面一样吗?(这个长方体有六个面,有四个面是长方形,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一样)

(3)举例.

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东西的形状是长方体?

(4)小结.

师: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我们知道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着的两个面的`形状相同,有的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的,有的长方体有两个面是正方形,其余4个面是长方形.

板书:6个面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教师出示长方体实物,变换摆放方向,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认识长方体.如下图:

2.初步认识正方体.

(1)出示正方体实物(魔方玩具、方积木块)

师:谁知道它们是什么形状的?边说边在黑板上板书:正方体.

师:正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都是什么形?

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正方体数一数有几个面,再拿一个正方形的纸放在正方体的每个面上比一比.师生共同得出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板书:6个面正方形

3.认识长方体图和正方体图.

师:现在我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画成图,你们认识吗?

教师出示已画好的长方体图和正方体图,让学生说出它们各自的名称,并贴在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左面.

4.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长方体是什么样子的?正方体是什么样子的?

(2)选图形(投影片)

三)

巩固反馈

1.教科书p.23做一做.

先让学生说一说中间一行的每一个图形的名称,再让学生把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实物和它所对应的几何图形用线连起来.然后集体订正.

2.在长方体下面画√.

3.在正方体下面画√.

4.数一数.

长方体有()个正方体有()个

长方形有()个正方形有()个

5.动手摆.

教科书练习七第2,3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一些感性认识,知道它们的名称,能够辨认就可以了.由于是初步认识,因此不要对学生提更高的要求.

首先通过实物对长方体有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知道长方体有几个面?各是什么形?继而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然后教师通过变换长方体的摆放方向,从直观上加深对长方体的认识.最后教师再出出示长方体图,让学生抽象的认识长方体.体现了对学生思维深刻性的培养.

通过选图形、数一数、摆一摆三个层次的练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已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进行概括、迁移,在比较中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辨认长方形和长方体、正方形和正方体.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高度的发散状态,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目的.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二册第23页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初步掌握它们的特征,会辨认这两种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

3.精心组织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和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上课尹始,教师出示灯片:由若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组成的童话式的图形王国城门图。然后教师谈话:"小朋友,在这里你能找出我们的老朋友长方形和正方形吗?"

[评析:活泼的画面,生动的语言,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既让学生回顾了旧知,又唤起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

二、直观导入,初步感知

教师拉开灯片的覆盖片,显示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并提出两个问题,(1)老师给大家介绍两个新朋友,它们是谁呢?有谁认识它们?(2)长方体、正方体跟我们的老朋友长方形、正方形相同吗?为什么?

[评析:运用恰当的电教媒体,引导学生在比较中直观感知长方体、正方体与长方形、正方形的区别,从而将面和体区别开来,使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感知新知识。并且,恰当的电教媒体,生动的问题情境,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三、引导探究,理解新知

1.认识长方体。

(1)动手操作,直观感知。

①教师依次出现两个长方体(一般的和特殊的)。问:谁认识它?小朋友想不想对自己动手做一个长方体呢?

②教师指导学生用长方体展开图自制长方体,让学生在做一做中,初步感知长方体的特征。

(2)小组研讨,建立表象。学生在做一做中,初步感知长方体以后,教师适时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在制作长方体过程中,你发现了长方体的什么秘密?先小组讨论,再请小组代表汇报发言。

(3)验证认识,形成概念。

①当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长方体特征后,教师播放电视录相:一个长方体匀速转动,清晰、布序地显示长方体六个面,按着六个面一对一分解3排开。验证学生的认识长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②请小朋友一起有序地数出长方体的六个面。

[评析:心理学研究表明,新颖的、活动的、直观形象的剌激物,最容易引起儿童大脑皮层有关部位的兴奋,形成优势兴奋灶,认识长方体这一学习环节中,教师正是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做一做中,感知长方体;在学生互相争论、互相补充、互相启发中建立长方体清晰的表象;再通过电视录相验证学生的认识,促使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这样,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利学生掌握新知,发展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2.认识正方体。

(1)出示正方体模型,问:小朋友认识它吗?正方体有什么特征呢?请朋友带着这一个问题看电视录相。

(2)观看电视画面,指名回答:正方体什么特征?

[评析: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的基础上学习正方体就比较容易了。因此,这个环节直接采用看录相,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的优势,让学生在看一看、说一说的?活动中,归纳、表述正方体的特征。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四、引导辨析,掌握本质

1.让学生分别找出学具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2.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怎样辨别长方体和正方体呢?(先小组合作学习,再请小组代表汇报小组合作学习结果。

3.小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评析: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之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你是怎样来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这一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学习思考。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必须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进行搜索、归纳、整理,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学习方法,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五、巧设练习,拓展新知

1.数一数。如图,

①图A中有几个小正方体?②至少补上几个小正方体就可以成为一个大正方体?(学生回答后,教师用电脑操作,图A→B,添加部分闪烁。)

2.想一想。如图:

(1)这些图片中哪些可以做成一个长方体?哪些不能?为什么?

(2)折长方体比赛。

(3)用12个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你有几种摆法?(在实物投影仪上操作展示)

[评析:这三组练习的设计,层次分明,学生在数一数、想一想、摆一摆的练习中巩固新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并且,恰当的电教媒体的应用,形象直观,简洁省时,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成功体验中,主动参与知识的构建过程。]

4.做一做。让学生用橡皮泥做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自由上台展示作品,并介绍制作经验。)

[评析:这一练习的设计,让学生在做长方体或正方体中,复习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特征,了解长方体或正方体面与面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创新意识。学生自由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绍制作经验将本课教学推向高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中,完成本课的学习。这样,学生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发展了个性。]

[总评:长方体、正方体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学生初次接触立体图形。教学中,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感兴趣,但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的心理特点,很好地贯彻了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想,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愉悦、和谐、自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做一做、玩一玩、看一看、想一想的活动中,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构建过程,从而激发了创新意识,掌握了知识,发展了能力。]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8

教学用具:学具袋。

教学过程:

一、导入:你们都听说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吧,聪明的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这其中有什么道理?

二、新授:

1、体积的意义。

(1)、准备:我们也来做一个实验,取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到第二个杯子里,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鹅卵石占了一定的空间。)

(2)、每一个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下面的电视机、影碟机和手机,哪个所占的空间大?

〔3〕、启发学生概括: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上面三个物体,哪个体积最大?哪个体积最小?

(4)、比较:用学生手中的文具比。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

师:教室是一个较大的空间,课桌、讲台、同学、老师等占教室空间的一部分。整个学校是一个大空间,教师、办公室、操场、花池、领操台、旗座等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既有自己的体积。而整个宇宙是一个大空间,地球只是宇宙空间的一部分,而地球上的山、川、河流、一切建筑物、人等占地球的一部分。

2、体积单位:

(1)、讲:测量长度要用长度单位,测量面积要用面积单位,测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板书)

认识体积单位: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可以分别写成

(2)、认识立方厘米:

出示: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量一量它的棱长是多少?

说明:它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

谁的体积近似的接近1立方厘米?(色子或一个手指尖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

(3)、认识立方分米:(方法同立方厘米)

粉笔盒的体积接近于1立方分米。

(4)、认识立方米:

①出示1立方米的棱长的教具。观察后总结:边长是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

②认识1立方米的空间大小。

1立方米水约可以装满500个暖瓶。1立方米的木材约可以做课桌50张。

小结: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哪个体积单位大?哪个体积单位小?

体积单位的用途是什么?

(5)、练一练:选择恰当的单位:

橡皮的体积用(),火车的体积用(),书包的体积用()。

(6)、比一比:

到现在为止,我们都了学哪些测量单位?(板书)

长度、面积、体积三种单位的区别:

(7)、练习:

①说一说:测量篮球场的大小用()单位。

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用()单位

测量一只木箱的体积要用()单位。

②、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1(),表面积是(),体积是()。(你想怎样填?)

③、判断:一只长方体纸箱,表面积是52平方分米,体积是24立方分米,它的表面积大。()

3、体积初步认识:

①决定体积大小,是看它含有体积单位的个数。

A、演示:用棱长1厘米的4个正方体,拼一个长方体,说出它的体积是多少?

B、说出下面物体的体积(3个体积单位,4个体积单位,)

C、摆一摆:请你也摆出一个体积是3立方厘米的物体。摆出体积是4立方厘米的物体。

D、小结:怎样知道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同一个体积数,可以摆出不同的形状。

②动手摆一摆:

请大家用手中的小正方体拼一个体积是8立方厘米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想一想你拼的物体体积是多少?)可以怎么摆?

三、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有多大,要看它包含多少个体积单位。

教学重点:

1、建立体积概念。

2、认识体积单位。

教学难点:

建立体积概念。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猜想、操作、想象、推理、探索等数学活动,自主探索长方体、正方体关于面、棱、顶点的特征,理解长方体长、宽、高的含义。

2. 立足想象与操作,自主探索并发现长方体顶点、棱、面之间的关系,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3. 在自主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把握特征,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空间观念的培养。

教学准备:课件、模型、搭长方体的材料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很多的数学图形,你认识它们吗?(认识)

师:那这个图形叫什么?这个呢?这个……

师:在这些图形里,你能分辨哪些是平面图形,哪些是立体图形吗?(能)

师:你上来试一试。请将是平面图形的拖到左边,是立体图形的拖到右边。

师:同学们,他做的对吗? (对)

师:很好,今天,我们就一起进入立体图形的世界,更深入的认识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新授

1.说一说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

师:我们周围许多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或正方体(正方体也叫立方体)。

2.认识长方体

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长方体。请同学们看,在长方体中,老师手摸得这些平平的地方叫做长方体的面,然后面与面相交的这条线就叫做长方体的棱,三条棱相交的这个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

师:同学们的桌上都有一个长方体的物体。接下来,请同学们带着下面这些问题摸一摸你的长方体。

(1)长方体有( )个面。

(2)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

(3)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4)长方体有( )条棱。

(5)哪些棱长度相等?

(6)长方体有( )个顶点。

师:你们有答案了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师:通过刚刚的活动我们知道了:长方体一般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制作长方体,认识长、宽、高

交流: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初步认识了长方体,你们想亲自动手用小棒做一个长方体吗?(想)

师:那想要搭成一个长方体,需要几根小棒呢?(12根)

师:为什么是12根?

师:给你12根一定能搭成吗?

学生思考并回答

师:老师这里有4种方案,请大家思考一下,哪些一定能搭成长方体,哪些一定不能,为什么?

操作:

师:同学们想好了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出示任务要求:

(1)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案,小组合作搭一个长方体。

(2)进一步思考其他方案可不可以搭成,为什么?

(3)思考在搭长方体的过程中自己的发现。

学生操作

反馈:

师:同学们完成了吗?请问哪些方案不能搭成长方体?

方案2

师:这些方案都用了12根小棒,为什么唯独2号方案不可以搭成长方体?

预测1:2号方案黄色小棒不够了,而蓝色的多了一根。

预测2:每种长度都应该是4根才够,否则搭不成。小结:长方体有12条棱,分成3组,每组都是4根。

师:哪些学生是按方案1搭的长方体。(拿一个作品展示)你们在用这个方案搭长方体的过程中,你们有哪些发现?

预测1:每种长度都有4根。

引导学生指一指模型并板书:分成3组,每组4根。

预测2:长度相同的4根小棒,放在相对的位置。

板书:位置相对。

预测3:每组相等的小棒,都是平行的。

师:(利用模型引导学生观察)水平面相对的棱互相平行;

垂直面相对的棱互相平行;

侧面相对的棱互相平行。

预测4:每个顶点上有3条长度不等的棱。

师引导:在这里,相交于一个顶点上有3条棱,这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把长方体水平放置)一般情况下,底面较长的那条棱是长,较短的是宽,垂直的是高。谁来指出白板上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师:同学们,请看模型。老师把长方体的前面和后面拆下来看一下,我们会发现它们的长与宽都是用的一样的小棒,所以前面和后面是一样的长方形,同样的道理,左边和右边是一样的长方形,上面和下面是一样的长方形。我们再一次发现长方体有6个面,并且相对的面大小相同。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方案3搭成的长方体,哪些同学是用方案3搭的?

师:(出示方案3)这个长方体与与用方案1搭的长方体相比,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预测:方案1搭的长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方案3搭的长方体有2个面是正方形。

师:是的,这是方案1的长方体,我们可以将它怎样变化,得到方案3搭的长方体呢?(课件演示)

师:再进一步思考,我们能不能继续把这个长方体变成正方体呢,有什么办法?

学生反馈,师动态演示

师:这么特殊的长方体即正方体,有哪些小组搭出来了?

师:(展示方案4所搭成的正方体)正方体与长方体相比有什么相同,什么不同?

学生交流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师:根据你们的回答,老师画出了这幅图,这个图是什么意思?在以前学习中有没有这样的图?(出示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集合图,体会两者关系。)

师:其实,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特殊的长方体。

三、练习巩固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

教科书27--29页例1.例2;完成相应的‘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五的1、3、4题.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操作,了解长、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知识,掌握长、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了解长、正方体的关系。

2.在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观察、想象、操作形成对研究对象的真实体验,获得知识,激发兴趣。

3.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体会数学应用的价值。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并能确定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正方体模型,长方体、正方体纸盒。

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老师这儿有一张长方形纸,它是什么形状的?如果我把100张这样的白纸整齐的摞起来,那将会是什么形状呢?(板书:长方体)

它是一个立体图形。(板书:立体图形)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长方体。(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一张纸变成一摞纸的过程让学生初步感知从面到体的转变,并自然地导入课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一)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二)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具准备

教具:长方体框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等;投影片;电脑动画软件。

学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再请每位同学用手摸一摸画出的图形;然后老师说明这些图形都在一个平面上,叫做平面图形。

教师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墨水瓶盒等。请学生先观察,再请两三位来摸一摸,然后问:这些物体的各部分都在一个面上吗?学生:它们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

教师:我们看到的这些物体,它们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它们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

教师:这些物体在原来的位置不动,我们还能在它们所占的位置上放别的物体吗?(请一位同学演示。)

学生:不能。

教师:可见立体图形都占有一定的空间。

教师请学生从教具中挑出长方体后,说明本节课要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并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留出写“正方体”的空)。

(二)学习新课

1.长方体的特征。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

教师: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学生:面。(教师板书:面)

教师: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学生:有一条边。

教师:这条边称为棱。(板书:棱)

教师:请摸一摸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学生:尖。

教师:相交的这点称为顶。(板书:顶。)

(2)教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长方体,参考讨论提纲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投影片出示讨论提纲: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校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

学生讨论并归纳后,教师板书:长方体:

面: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12条,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顶:8个。

请学生观看动画图(用电脑软件或实物展示)

出示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展示同上,要表示有四个面相等;

第三步:出示8个顶点。

教师:请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先请同桌两人互相说,然后请一两位同学拿着学具给全班同学说。)

(3)老师:长方体是立体图形,画在纸上如何与平面图形区别呢?

教师:(拿一个长方体正对学生)请观察,你能看到几个面?哪几个面?

请几位观察角度不同的同学回答。

教师:看不见的棱画在图纸上用虚线表示,最后面画出的是长方形,其它的面画出的是平行四边形。(介绍的同时用动画图像展示。)

教师:出示长方体框架请观察,再出示框架的投影图。(如图)请指出框架上的12条棱分几组?并指出哪几条棱是一组的?

请指出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

教师:请量一量自己的长方体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看一看长度是否相等?

教师: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练习:请分别说出下面两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第二个长方体与第一个长方体有什么区别?(投影片)

2.正方体特征。

(1)展示动画图像:(或抽拉投影图)

第一步:长方体中的长边缩短,使长、宽、高相等;

第二步:长方体中的短边伸长,使长、宽、高相等。

教师:看一看新得到的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

学生:长、宽、高变为相等,六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为正方体。

教师: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正方体,(也叫立方体)观察,对照长方体的特征来研究正方体的特征。(把课题补充完整——加上“正方体”。)

学生讨论、归纳后,教师板书:正方体:

面: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顶:8个。

请看动画图像。

(2)教师:请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说一说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学生讨论后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在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教师: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学生: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教师板书集合图:

(三)巩固反馈

1.量一量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说出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

2.根据图中数据口答填空。(投影片)

(1)长方体的长是( )厘米,宽( )厘米,高( )厘米。12条棱长的和是( )厘米。

(2)这幅图中的几何体是( )体,12条棱长的和是( )分米。

(3)如图一个长方体,它的长、宽、高分别是9厘米,3厘米和2.5厘米。它上面的面长是( )厘米,宽( )厘米,左边的面长( )厘米,宽( )厘米,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和是( )厘米。

3.判断。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画×。(投影片)

(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

(2)正方体的六个面面积一定相等;( )

(3)一个长方体(非正方体)最多有四个面面积相等;( )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 )

(四)课堂总结及课后作业

1.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看图纸上的立体图。

2.作业:教材P22练习五:1,2,3。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已经能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它们的特征。立体图形的具体研究,学生是第一次,所以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感受、观察、比较,认识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二者的关系。平面图上的立体图形,学生接受比较困难,在教案设计中,安排实物观察、动画图像的生动演示,来加深学生对图上虚实线画法的理解,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看立体图的能力。

本节新课教学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教学长方体的特征。共分三个层次进行:让学生通过感官了解长方体的面、棱和顶;利用教具学具和讨论提纲,帮助学生自己去认识并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通过图像和练习,学生会看平面上的立体图,掌握长、宽、高。

第二部分教学正方体的特征。共分两个层次进行:利用长方体长、宽、高的变化来认识正方体的特征,会看立体图;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扳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