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谷

位置:首页 > 行业范文 > 文化

中国“文化人”的剪影

文化2.68W

做脚踏实地的仰望星空者

中国“文化人”的剪影

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中国“文化人”的剪影——《永远的朝内166号:与前辈魂灵相遇》读后感。心灵的自留地,沟通的新平台

醉卧烂柯君莫笑

大隐于市。大南门水杉堂是衢城一批所谓文人常去的地方,那地方对我也有种说不清的吸引力,哪怕进到木门里面沿着天井楼下楼上的转一圈都好,再看一眼堂主,有事没事的搭一句话。《永远的朝内166号:与前辈魂灵相遇》就是月初从隐寓衢城的水杉堂主董天先生案上“顺手牵羊”来的,应了“书非借不能读也”那句话。

这本书是讲一代知识分子(说“文化人”或更确切)命运的。提到文化人这个词,要讲讲这位董天先生,他可是当今市场浪潮中比较纯粹、经典、在常人目中“怪异”“另类”、在我看来总在“入世(市)”与“出世(市)”飘忽腾挪而又游刃有余的文化人。坐则图书金石飞墨走画,行则天马云游地北天南,独则孤灯听雨青苔戏额,闹则品茶煮酒杂友满座。小小的个头,圆圆的脑壳,深深的眼镜,竟然装了上下五千年、东西陈年事。常着一套深色中山装,甚或小马褂,有时古董,有时后现代,有时极散漫,有时极正经,有时似极愤极左,有时又出奇淡泊,有时得志,有时落魄。不配手机,说是束缚了自由厌恶至极,基本上没看过穿皮鞋西装。总之可谓集文人古人怪人于一体,百年之后,此兄倘若成为至少是省地级的“国学大师”,诸位也不必见怪。纯粹的文化人在这个物质化年代是越来越少了,因此市井巷弄内藏一董天,古董也者,可谓衢城一宝,与历史文化名城称呼极配。论我自己,至少从学历和职业来讲,应该也算得上是个文化人或者说是知识分子吧,再说文化人在当今总让人感觉有股酸腐气,无论他人还是自己评价,我都是属于有点酸腐迂腐的那类,还有我有一种臆断,纯粹的文化人是经常跌跟头的人,并且总是在相同地方跌同样的跟头,因了这两点,把自己圈为文化人更有了些底气。

读了人,读了他人自己,还是回过头来读书,读后感《中国“文化人”的剪影——《永远的朝内166号:与前辈魂灵相遇》读后感》。《相遇》以列传形式分别回顾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16位开社员老:冯雪峰、聂绀弩、牛汉、绿原、舒芜、巴人、孟超、楼适夷、严文井、韦君宜、张友鸾、秦兆阳、林辰、蒋路、陈迩冬、王仰晨。他们或刚直,或狂狷、或率真,或超然,或勇毅,或坚韧,或倔强,或谦和,或笃实……他们的命运是中国现当代知识分子命运的一个经典剪影,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具有独立的精神文化价值。

看看前辈文化人的命运、起点终点,看看“先烈”们的性格与人生烙印,能找到“心有戚戚”“惺惺相惜”乃至“天涯沦落同病相怜”的感觉。功利的收获,是读到了文化人的人生警示,尤其是在政治运动中如何在自保与良知间寻找平衡,如何“热情(响应)”却不盲从,又如何保持距离乃至抗争却又不失理性,然而这在诸如“文革”之类运动的大潮中这是很难的事。当然,更多的滋味是五味具陈。读出了无奈,在社会的海啸面前平时恃才自傲自视清高的知识分子也是弱小如蚍蜉的;读出了大众人性与文化人性,既有值得敬佩的正直、善良、士大夫以社稷为任的家国责任感,也读出了隐隐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懦弱和摇摆;读出了知识分子与大众的距离,他们的孤独感、游离感、无助感;读出了人格的力量,也读出了悲剧的力量。

限于时间精力和思想的杂乱,暂不再展开。想到的大条罗列如下,或待以后补充:

(知识分子)应该用自己的'头脑思考还是用盲从的脚步思考?相信自己的眼睛还是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坚持做皇帝新装里那个不睁眼说假话的小孩吗)?要不要听从自己的良心良知的呼唤(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个人价值与尊严在社会这台宏大机器中究竟有多大的分量?知识分子的使命到底在哪里?在当今社会我们如何扮演好一个知识分子?(坚持做纯粹的知识分子吗)应该学习中国传统的“士大夫”吗?

文化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经济(资本)的关系?文化与市井社会的关系?到底是平行的,目的性的存在,还是后者的附属乃至附庸,难道仅仅是手段和工具?

权贵代言型知识分子、“说文解字型”知识分子(古代的御用文化人)以及独立(公共)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的身份转型与本色凝固(如学者型官员、学者型商人/儒商)。

标签: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