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谷

位置:首页 > 生活范文 > 科普知识

教学案例分析【优选】

教学案例分析1

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自主性特别大。开学时学校发给我们六年级数学老师每人一本苏教版数学第十一册教材之后,一直到现在十二月份我们都是利用这唯一的参照本行进在课堂内外。没有教师用书、没有优秀教学设计、没有挂图、没有幻灯片等教学参考资料,就连教室里的投影仪、电视机等现代化教学设备也形同虚设,不是不好用,就是使用效果不佳(电视屏幕太小,不能照顾所有学生,后面几排总有看不清楚的。)。因此唯有靠自己通读教材与课程标准,深钻教材,与同伴们切磋,再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方案,才能进入课堂授课。可想而知,要想设计出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案,又要收到好的教学效果,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因此一个好的教学案例常常是在绞尽脑汁也想不到好方法却又在不经意的时候顺手拈来,让人惊喜不已。

教学案例分析【优选】

下面我把最近两次自我感觉良好的教学案例片段拿出来与同行们切磋切磋:

一、本册教材第五单元“认识比”,是学生初步认识比的开始。而教学新知识的第一堂课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关键,既让学生乐学,又要学生学得轻松,在不知不觉中发现新知识,学懂新知识,应用新知识。

教材中例题一:妈妈早晨准备了2杯果汁和3杯牛奶(2杯果汁和3杯牛奶图),可以怎样表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我觉得课本这样的设计一来与大多学生的家庭实际情况不相符,一般的家庭只有2—3口人,一人一杯比较符合常规;二来携带这么多杯子进课堂不方便,在讲台上做完演示实验后的果汁和牛奶会不太卫生,倒掉实属浪费。于是改变了教材资源,采用了谈话导入的教学方式,向学生抛出这一挑战性的开放题:张老师要配制一种药水,药的成分占2份,水的成分占3份,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你会怎样表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学生思索片刻,开始有人发言了:药的成分比水的成分少1份,水的成分比药的`成分多1份;药的成分占水的三分之二,水的成分占药的二分之三;药的成分是水的三分之二,水的成分是药的二分之三;有预习自学过的同学说水与药的成分比是3﹕2,药与水的成分比是2﹕3。“说得真好,”我由衷地赞美他们。后面说的“水与药的成分比是3﹕2,药与水的成分比是2﹕3”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内容“认识比”(板书课题)。中间两点叫比号,读作“比”,(示范比号的写法与书写要求,要与冒号相区别,学生在练习本上练习写3﹕2、2﹕3)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你能准确地找到这两个比的前项与后项以及各代表什么数量吗?很多同学举起了手。

在接下来的环节中,我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常见的比。有说班上的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门与窗户数的比,灯与电风扇数量的比,比赛结果的比分……。对于比赛结果的比分是不是比,我请同学们继续认真听课,呆会再来判断。张老师收集了两个有趣的关于比的问题:①小明身高1﹒2,他爸爸身高178c,怎样表示他们的身高比?②把一个图形分成两部分,使阴影部分的面积是空白部分的三分之一,怎样表示阴影部分与空白部分的面积比?请帮忙解答。教室里渐渐地有了交流与讨论的声音,一会儿有人说我知道了。我鼓励同学们大胆汇报:学生说①中小明身高与爸爸身高单位不一致,不能直接写比。要把单位转化一下,变成相同的单位就可以写比。小明与爸爸的身高比是120﹕178(c做单位)或1﹒2﹕1﹒78(做单位).②应该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四份,阴影部分占三份,空白部分只占一份,阴影部分与空白部分的面积比是3﹕1。还可以怎样说?交换两个数量的位置同时交换比的前后项这样说也行。看着①②,边看边想,全班同学一起说一说。

在新课的后面环节中,让学生重点探讨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先回顾除法与分数的关系,小组合作完成表格填写。被除数相当于分子,除号相当于分数线,除数相当于分母,商相当于整个分数值。再将比纳入得出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分子,比号相当于除号、分数线,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数、分母,比值相当于商、分数值,这是联系;区别在于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种数,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其中除法与分数都有一个什么特殊规定,还有印象吗?很快有人想到:除数、分母都不能为0。根据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你能想到比的什么也不能为0?比的后项不能为0是比的一个特性,那比赛的比分如果是几比0能否算作比呢?同学们一致认为不能,原因就是比的后项不能为0。因此比赛的比分与今天这节课认识的比在意义上有本质的不同:比赛的比分表示比赛双方的结果谁输谁赢或是平手;数学中的比是表示两个数量相除。

二、教学第六单元例题三“林阳小学去年有24个班级,今年的班级数比去年增加了1/4,今年一共有多少个班级?”我没有象以往那样由梯度练习引入,而是和同学们玩了个分数游戏。

教室里第二、三小组人数相等(都是6人),请第二小组的同学起立,第三小组前面的同学注意,起立人数是第二小组的1/2,应起立几人?大家盯着第三小组前面慢慢地站起了三个人。我追问怎样想的?第二小组的1/2就是6的1/2,用6×1/2=3,所以三个人起立才对。我说非常正确,请第三小组后面的同学注意,起立人数是第二小组的1/3,应起立几人?怎样想?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肯定是2人……。我说没错,请第四小组后面的同学注意,起立的人站在第三小组的后面,使第三小组比第二小组多1/3,应起立几人?怎样想?经过同学们的共同努力最后站了2人,就是第三小组比第二小组多6的1/3,用6×1/3=2(人)。以上游戏始终把第几小组看作单位“1”?让学生明确单位“1”始终是第二小组。游戏之后再进行例三的教学,许多学生便能很顺利地根据数量关系画出线段图,正确地进行列式计算了。

以上的案例片段之所以取得教学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1教学是构建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这些教学资源是孩子们现年龄阶段完全可以理解、领悟、处理的。这些教学资源也是建立在同学们已有数学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的新知拓展、延伸。整个教学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它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也符合教育教学规律。

2教学是基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上。学生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经历的事物,积累的经验往往是较好的教学活动材料,尤其是诸于实验、游戏活动更是人人乐于参与的源泉。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中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3教学构筑在教师的厚积薄发之上。曾经有位上课上得好的老教师回答他人的提问,道出自己课上得好的原因,不是仅仅备课的几十分钟,而是用他的一生不停地备这堂课。确实以上的教学资料来自我平时的留心积累与顿悟,取之精华,去之糟粕,再进行合理改进,形成一套自我独特的教学风格。

不妥之处,请各位同行及专家批评指正。

教学案例分析2

教学内容分析:

《草原》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课标本小学语文第十册。本文语言生动优美,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的景色以及受到内蒙古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课文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将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读来令人神往。

在新大纲中有这样一点要求:要在读中使得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根据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认为:本课的教学,要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这样才能符合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为此,我作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

1、同学们,当我们看到课题《草原》,你会想到一首什么诗?

生回答说想到了《敕勒歌》,请生朗读这首诗。

(通过诗朗诵,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温故知新)

2、读了这首诗和加上你们的想象,谈谈你心目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想象后整理语言回答,既培养成了想象能力,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二、 学习课文

(一)理请文章思路

1、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自由读课文,思考: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草原?从哪里感受到?

学生回答:美丽的草原

热闹的草原

热情的草原

……

(个性化阅读,每人组织自己的.语言来谈自已读课文后对草原的感受,能很好地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二)感受草原的“风光美”

1、默读课文后小组进行讨论、交流:从哪里能让你感受到的草原景色的美丽。

2、学生汇报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课件出示草原视频,结合抓住关键词语和想象理解句子的含义。通过品读,体会作者对草原的赞美之情

(这个环节,出示多媒体草原视频,让学生能够亲眼看到草原的广阔与草原各种景物,使学生化抽象为具体,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生阅历上的不足,同时也成功地激发也学生对草原景色美丽的认同与倾心。这样就体现了课程中的人文性。而对于字词句段的训练,则通过找句子,画词语,加想像,谈体会,品佳句等教学手段来实现,这样就体现了课程中的工具性。)

(三)品赏佳句,背诵第一自然段:

1、 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把它背诵下来。

2、理清第一自然段的叙述顺序,指导全段背诵。

(本课目标之一就是要背诵第一、二自然段,对于中下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而在课堂作必要的背诵指导,有利于学生掌握记忆方法,增强自学能力。)

三、练习延伸;

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想象,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先生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你能想一想,说一说吗?

2、学生集体反馈交流。

3、动笔实践: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可以唱歌;可以写诗,可以写一段话来赞美草原……

(学生想象现在大草原是什么样的,并用语言描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及创新意识。,又通过动笔实践,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 总结全文。

自我评析:

1、让语文教学充满人文情怀。

我通过“朗诵诗导入——阅读文章——图片视频展示——讨论研究——品味欣赏——拓展延伸”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让学生主动读书,乐意读书,学会读书,达到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悟情的效果。

2、让语文教学突出探究学习的模式。

学生通过探究、合作,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从中达成信息交流,获得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受到美的感染。

3、让语文教学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尊重学生的选择和思维,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弘扬个性,使听说读写等多项语文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和提高。比如在教学中,让学生个性化理解课文内容,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来理解谈体会,师生在交流过程中既达到统一,又弘扬学生个性。课末我设计了一个赞美草原的环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可以唱歌写诗、写一些赞美的话……这个环节的设计,将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4、让语文教学拓展课外空间。

使学生在读懂课文,感受了语言文字之美的基础上,还能利用书籍、网络等文化载体,查找资料,深入了解大草原洋溢的人文情怀,并使学生受到环保的教育。

教学案例分析3

随着时代发展,现阶段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人们思维方式也发生了改变,现代社会需要实用型人才,所以,各个教育机构也加大了对实用人才的培养力度。工商管理学知识并不是很好理解,为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强化知识运用,就需要将案例教学引入到工商管理教学中,进而实现知识转换,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把握情况。

一、将案例教学应用到工商管理教学中的意义

将案例教学应用到工商管理教学中,就是为学生创设仿真学习环境,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逐渐转变为主动学习知识,以此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这种教学方式下,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处理问题能力,还能让学生掌握更多其他技能,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决策能力

案例教学就是将与教学实际相符的案例应用到现实教学中,由于这些案例来自现实生活,贴近社会实际,学生在应用这些案例时也将获得真实感受。一般来讲,仿真型案例具有零散性与隐秘性,学生对工商管理知识的理解也不是很透彻,而工商管理教学中所应用的真实案例则能够让学生错综复杂的变化中,及时准确做出正确判断,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会更加透彻,由此可见,案例教学在工商管理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增强学生决策能力。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与团队精神

在应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常会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与研究,学生在讨论中会很自然的进行沟通与交流,进而实现合作,这样就在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沟通能力,让学生不再畏惧沟通,同时,学生也能学会尊重他人,急于表现自己的学生也能学会聆听他人心声。从另一角度讲,还能够为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健康人格,久而久之,学生的团队精神也能增强。

(三)有利于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由于受传统教育方式影响较大,很多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一味的依靠教师学习,学生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所以就需要重视案例教学在教学中的应用。将案例教学应用到工商管理教学中以后,学生为解决问题就会投入一定精力,将自己所掌握的管理学知识全部融入其中,这对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重要作用。在正式学习某章知识以前,学生就要做好准备工作,查找相关资料,形成整体思路,以便在课堂上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传授讲给其他同学。很多学生都希望自己的观点能够得到他人认可,所以也就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课后阶段,学生也可以将自己所掌握的内容做成总结报告,这样不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能强化其文字表达能力。

二、知识转换在案例中的体现与注意要点

(一)知识转换在案例教学中的体现

通过长期实践教学得知,工商管理教学中有很多案例都要将企业经营背景作为教学一部分,在研究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情况中发现,学生能够将现实观点与理论知识融合在一起,最终构成自己的观点,进而实现知识转换。如果学生在学习中面临的转换较为复杂,只要学生认真研究也会将问题解决,同时学生学习能力也将得以提升。为实现知识转换能够在案例教学中体现出来,还需要做好以下设计:首先,布置案例。在这一过程中就是要求教师能够联系学生实际情况设置好学习任务,确定好学习目标。其次,让学生认真学习教学案例,并以个人形式做好案例相关信息收集,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案例提出属于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再者,重视小组讨论,也就是让学生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然后对此进行讨论,这样不仅可以能够了解学生思想深度,还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后,关注课堂讨论,这一部分属于案例教学重点内容,由于学生所提出的观点不同,就需要通过讨论来确定该观点是否正确,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将自己的观点与他人进行交换,最终实现观点融合,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在案例分析以后,应要求学生做好报告,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清理思路,还可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二)知识转换中应注意的要点问题

要做好工商管理教学工作,一定要应用到案例教学,这也是实现知识转换的有效方法,但同时也要注意到在知识转换中需要注意的要点问题。首先,选择合适案例,尽管教师为学生选择了一些案例,但可以发现这些案例基本都来自国外,与国内实际要求不符,同样也与我国人才培养计划也不相同,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关键期,也产生了可用于教学的案例,所以,应将这些案例应用进来,深化学生理解。其次,控制好案例教学过程。由于应用了案例教学法就需要让学生通过讨论学习知识,但如果不加以控制,学生就会认为基础知识学习不重要,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应重视基础知识教学,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案例分析中,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将零散知识串联在一起,还能构建统一知识体系,让学生掌握更多工商管理学知识。最后,在工程管理教学案例应用中,为实现知识转换,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教师还可以通过打分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根据小组研究情况给出合理分数,并采用小组间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结束语:

通过以上研究得知,案例教学在工商管理学中的应用有很多好处,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现阶段市场竞争较为激烈,企业所面临的压力也很大,急需高素质人才参与到企业中,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教育机构做好实用人才培养工作,利用案例教学实现知识转换,通过这种方式就能起到培养学生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习好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必要技能,成为社会与国家所需要的优秀人才,进而为国民经济增长增添动力。

教学案例分析4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学唱歌曲《桔梗谣》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1、欣赏歌曲《丰收之歌》

教学内容:1、学唱歌曲《圆圆和弯弯》

2、表演歌曲《圆圆和弯弯》

3、选用内容:学习用竖笛演奏歌曲

教学目标:

一、学习用听视唱结合学习歌曲《圆圆和弯弯》,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聆听音乐作品。音乐曲调优美淳朴,生动地描绘了金秋一派丰收的景象,抒发了农家儿童甜美生活的愉快心情。

二、引导学生学习创编情景与动作进行表演,学习在情景中用动作来表现体验自己的情感,

三、引导学生用竖笛演奏歌曲《圆圆和弯弯》增强学生学习音乐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器乐的演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钟声叮叮当》分声部唱一唱——二声部合唱

3:器乐小练习。(结合学唱歌曲进行练习)

二、新课学习:

1、导入:果实中哪些是圆的.?哪些是弯的?你能说出这几种圆圆和弯名称吗?下面这首歌曲你听听讲了几种圆圆和弯弯的名称?还讲了些什么?

2、揭题、范唱,听录音、学生讨论

3复听录音,说说歌曲情绪(听后学生谈感受)

4、引导用动作表演歌曲:放音乐,学生自由表演。

5、学唱歌谱

1)听记曲调比赛,看谁听得最快,最准确(教师弹奏一句,学生唱后试着记。教师弹奏指名学生试唱)

2)视唱歌谱

3)用竖笛吹一吹)

6、学唱歌曲:放录音轻唱——重点练唱:切分音和一字两音、连线、休止处——唱——处理:唱出丰收的喜悦。

7、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渲染丰收的气氛

学生分小组试敲——合着音乐敲一敲——边唱边用打击乐伴奏

8、分组用打击乐和竖笛伴奏、即兴表演——分组展示——师生评价

9、编创与活动(如时间够的话进行)

分组编创歌词——挑选好的编成几段歌词表演。

教学案例分析5

【摘 要】

如何将网络环境的优势与社会学科的特点紧密结合,是社会教学面临的新课题。本文以《工业革命》的教学为例,总结了网络教学中的一些经验,并提出了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

网络环境;网络资源;社会教学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深刻地影响了教师的教育和学习。网络技术引入教育领域,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促进了教学观念模式和方法的变革。网络环境下《工业革命》的教学片段。

下面以《工业革命》一章节为例,说明在社会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进行教学设计。

1. 设置情境,激发兴趣使用自制的《工业革命》(事先制成放在计算机上),展示工业革命时期的发明家肖像和机器工具,如瓦特、史蒂芬逊以及蒸汽机、火车机头、早期的汽船等,使学生对这一时期有感性认识,激发其好奇心,进而产生学习动力。

2. 确定目标与主题根据这一章节的内容特点,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主要问题:工业革命,就是用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的一次革命。

它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1)了解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的主要技术成果。

(2)掌握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英国的原因。试比较研究美、法、德国等其它国家工业革命的特点。

(3)掌握工业革命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 搜集资料、自主探索明确了本章节的学习要点,学生就可以对所要调研的问题进行资料搜集(学生在计算机上自主探索)。

4. 网上协作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后,回到学习小组协商讨论交流。教师要考虑稍高于学生智力发展水平通过提问来引导组织学生的整个讨论。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教师要适时地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通过不同观点的讨论、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学生阅读他人的反馈意见,对自己的思想、信念、感觉和现有知识质疑,参照他人的学习过程来完善自己,通过这种合作和沟通,看到问题的不同解决途径,开阔视野。

5. 网上小结协作讨论后,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小结。 小结可以是学生(或学习小组)的电子文稿,亦可是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于一体的.多媒体化的交流报告,后附有教师的评价和点评。这种学习模式既有个人的自主学习,又有小组的研讨,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信息的状态。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因而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和空间,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发散性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三、网络环境下教学的分析:

1. 深化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 。一方面,根据学科内容的难点、重点,自主制作适合教学急需的、动画、音频、视频等素材库,以帮助学生的社会知识的建构。另一方面,要求充分利用现有网络的教学资源,为教学服务。

2. 教师角色的定位 。网络历史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头脑里自行完成意义建构的过程 。教师不应是大量的历史信息的灌输者,而应靠自己的学识经验和对学科的把握,引导学生将局部的分散的知识串接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在历史网络教学过程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成为学生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帮助者和资源组织者的角色,这就需要教师要熟悉网络环境下的各种信息技术?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教学案例分析6

当今体育教学改革的主流是在课堂教学中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在学习方法的引导上,由教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转变到“引导学生探索学习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案例,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学练、尝试,畅所欲言,教师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真正做到“善导”,让学生学有兴趣,学有个性,学有创造。

案例描述: 在一节30米快速跑的教学课中,学生们正摩拳擦掌,斗志激昂地准备比赛。学生们上了跑道,我组织好队伍以后,比赛开始了。“加油,加油”,助威声此起彼伏,学生们个个争先,技术动作也比以前好多了,一轮比赛结束,有的为取得胜利手舞足蹈,有的'为失败而沮丧不已,我抓住时机,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跑得更加快。

学生开始讨论,有的认为摆臂姿势很重要,有的认为步子要迈大一点,有的认为……,气氛非常热烈,教学效果非常好。 “老师,我能不能横着跑?”一个稚嫩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随之而来的是学生们哄堂大笑。 “这不是捣乱吗?”我纳闷了,循声望去,一个男同学正满脸疑问地看着我。原来是第一轮小组赛跑最后一名的金良同学。 “为什么要横着跑?”我装着一点不生气的样子,耐着性子又问了一句。 “我喜欢横着跑。”金良理直气壮地回答,“有一次我抓螃蟹,螃蟹是横着跑的,而且跑得很快,抓了很长时间才把它抓住,螃蟹既然能横着跑,那我为什么就不能横着跑呢?”又是哄堂大笑。 “咿,怎么有这种道理。”我暗暗发笑,觉得无可奈何,不知如何是好,忽然灵机一动,有办法了,说道:“同学们可能觉得金良同学的想法很好笑,但是老师觉得他很聪明,平时很注意观察,我们的确还能横着跑,接下去,第二轮比横着跑,我们先请金良同学给我们做一下示范。”大家鼓起掌来。金良走出队伍,侧身对着跑道,像小螃蟹一样张开双手开始示范,虽然跑的动作看上去有点古怪滑稽,但确实挺快的,其实他的动作就是篮球训练中的滑步动作。大家不由自主地模仿他的动作练习起来。

第二轮比赛开始了,比赛气氛比第一轮还要激烈,想不到学生们对这种怪异的跑法还挺感兴趣,但是由于动作的不协调,跑的动作令人发笑,有的还跑成交叉步。而金良成为小组赛的冠军。 “同学们,老师还想让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到底哪一种跑法最快?”比赛结束后,教师又给学生出了一个问题。学生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开始讨论。片刻之后,同学们自发地组织比赛,大多数的比赛方法多采取两个直跑、两个横跑。教师特意观察金良这一组,金良在两次采取横着跑的比赛中,都是最后一名。结论可想而知,大家觉得直跑是跑的最快的动作。这时候的金良躲在队伍的最后,低着头,他也觉得横着跑不是最佳的方法。有几个小朋友开始嘲笑起他来。这时候,我微笑着说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快速跑的动作,也知道了跑得最快的动作。但是,我们还应感谢金良,他让我们有机会学会了横着跑的动作,这也是一种跑的方法,在篮球和排球比赛中需要用到。

如果没有他的创新跑法,我们还学不到这种跑的方法。所以,老师希望同学们以后在学习上敢于创新,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 此时,金良脸上流露出的是洋洋自得的神情,学生们也投去羡慕的目光。

点评与分析:作为一名称职的体育教师,应该善于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正确、恰当地处理课堂上由创新或奇思妙想而出现的希奇古怪的现象,这是一种技能或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它需要教师有耐心和爱心,其次是要研究方法和艺术,不要轻易地把学生行为定格为捣乱,更不要大发脾气,应沉着、冷静、灵活、机智地对事件进行有效的调控,变不利为有利,多加鼓励,并给予必要的启发及指导。这样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恰如其分地把各种技能传授给每一位学生。

教学案例分析7

现代教育提出的是要构建“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教育。从摇摆走向平衡,回归更是超越。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的活 力。在教学过程中,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总是在动态中生成。如何及时捕捉生成性的教学资源让它成为教育教学的契机,而不是夜空中一颗美丽的流星?

1、精心“预设”,即时“生成”。

2、过程开放意味着动态生成。

3、和谐生成,源于教师的素养。

4、关注生成,贵在价值引导。

我思索的是通过精致的设计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在开放的教学过程中求得预设和生成的和谐。下面我以人教版第一册12课《雨点儿》为例,谈谈自己如何在课堂中求得精致与开放的和谐。

 【教材分析】

《雨点儿》一文是继《阳光》后的又一篇较长的散文形式的课文,是一篇童话。课文用拟人化的 手法,通过从云彩里飘落下来的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告诉学生有了雨水的滋润,才有草长花开的美丽景象。文本第一次出现了对话,语言生动优美、富有童 趣,内容虽浅显易懂,但内蕴丰富:雨点儿要去帮助花草体现了互助的精神,透视着万事万物离不开雨水滋润的道理。由于童话浅显易懂、生动形象,从儿童的情感 世界出发,所以学生特别喜欢。

【学情分析】

通过三个多月的语文学习,班里的孩子对于课文朗读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乐于表演朗读;孩子的思维也很活跃,有一定的方法基础:能结合简单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在朗读中提出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感受;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 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本课教学要追求的目标是学生要入情入境地读好课文;在读中培养学生审美情操,使学生感受雨点的可爱,雨点的作用 非常大,能给人们、给世界带来美丽。积累词语,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雨点还可以去哪里,去干什么”。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情 趣。其中知识技能目标是:能正确朗读课文,了解雨点的作用。过程方法目标:学会读课文的方法,展开合理想象。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读中培养学生审美情 操,雨点的作用非常大,能给人们、给世界带美丽。如何使这些目标之间达到和谐必须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进行教学。关键是预设 和生成的和谐:

 一、精致的设计,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使它区别于其它课程;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使它区别于其它工具。换言 之,语文工具不是一般的工具,是融合了人文性的工具,语文的人文性不是一般的人文性,人文性负载在语文工具上;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就是这样辩证地统 一在一起的。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该是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动态生成****文性的渗透应该以语言文字的学习为载体,而只有语言文字的充分理解才能进一步使 人文性得到升华。

1、教学目标之间三个维度的和谐:

⑴ 教学目标:

①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读中培养学生审美情操,使学生觉得雨点非常的可爱,雨点的作用非常大,能给人们、给世界带来的,美丽。

② 通过展开合理的想象,使学生理解雨点的作用。

③ 目标阐述:每条目标都体现了三维的融合。

〖目标1

知识技能: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学习读书的方法: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热爱读书,喜欢语文。使学生觉得雨点非常的可爱,喜欢雨点。

〖目标2

知识技能:了解雨点的作用。过程与方法:学会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读中培养学生审美情操,雨点的作用非常大,能给人们、给世界带来的,美丽。

⑵ 教学重点、难点:识字和练习朗读(有感情地读,合作读,配上动作读)是教学的重点。合理地展开想象说话是教学的难点。

上面教学目标虽然只有两条,但是每一条教学目标都体现了三个维度的融合。对学生的培养不是孤立地从每一个方面进行,而是在一个环节中体现三个维度的融合。都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2、阅读与识字教学的和谐:传统的教学把识字和阅读割裂开,认为识字是第一课时的内容,而阅读则是第二课时的内容。其实识字和阅读应该是相互统一,互相补充的。识字是阅读的基础,同时,阅读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字意。

⑴ 课前的识字复习,为文本的内容再现,和谐统一:

〖片段四你们把小雨点说得那么可爱,又叫得那么亲热,它可高兴了,它想听你们读读这三个词:“数不清(后鼻音)、云彩(轻声)、飘落”(开两列小火车)

教学案例分析8

之前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没有什么了解,也不知道它的应用领域以及和IT行业有什么关联。通过孙老师的主讲,我明白了一些。虽然不是很多,但我觉得对自己的启发还是蛮大的。下面我就讲一下自己的感悟:

首先了解IT行业的概念,划分和详细分类,知道了通信行业属于IT一面的哪一类,之前一直觉得两者没什么交涉;紧接着,我了解了目前IT领域最热门的工作职位,对自己未来的工作方向有了模糊的概念。

孙老师以Java为例,从很多方面给我们透析了Java的流行原因。首先从大的方面介绍了Java的开源以及开发工具和数据库。之前自己一直对数据库没什么了解,没想到它的作用竟然那么大,可以说是IT的支柱。接下来又讲了企业

招聘Java工程师的要求,这对我们以后的面试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在职业规划方面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这对于尚处于迷茫期的我们是一次启发,对我们的求职是一盏指明灯。

这次的讲课对我来说有很大的启发,让一直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努力的自己有了自己的目标,对以后的.学习也有了规划。通过这次授课,我也明白了几条道理:

(1)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东西。我们学习一门新的知识都可以分为四个时期:懵懂期,前期,中期,后期。通常我们学东西时会只在那里学习理论而很少实战,其实实际演练是学习新知识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它可以让你迅速掌握要领,发现自己的盲点。就像我自己学习Html,看那些知识时觉得很简单,但真正设计一个网页时却发现把那些知识联系起来并不简单。所以实际操作是学习知识最好的方法。

(2)只有坚持才能获得胜利,往往你放弃的时候就是你快要成功的时刻。通常,刚接触一门新知识时我们会好奇,充满兴趣,但随着难度的加深,不懂的越来越多,就会产生想要放弃的冲动,而往往只要跨过这道坎,就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3)要根据自己兴趣去选择自己想要学习的知识,不要强迫自己去学习自己不喜欢的知识,这样效果很差。

(4)学什么都要专一,不要以为学得杂学得多就好。其实不然,只要把一门技术学的炉火纯青,远比你今天学着明天学那效果和以后的出路要好。同时,学习很多语言也会浪费很多经历和时间,最后的结果也不好,还不如把时间拿来钻研一门技术,把它玩熟玩透。术业有专攻,与其成为“杂家”,还不如成为一个方面的专家。

不要再想着在大学混日子了,成为每天三点一线的平凡人。大学不是让我们用来享受的地方,也不是我们的避风港。不管你之前如何,它是我们人生的新起点。不要让自己输在起跑线上,这是为我们以后的人生打基础。基础决定了你的高度,如果想要在未来有所作为,就要从现在开始做起。努力吧自己,为未来的自己规划蓝图。

教学案例分析9

一、为什么要进行案例分析。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教学案例分析也越来越关注,案例成为教师成长的不可或缺的中介,通过案例分析可以让教师把新的教学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使教师实现从“教书匠”到“研究型教师”的转型;使教师回归课堂,回归实践,改变低效的与论文难以发表的论文写作行为,以实现有效劳动为乐。案例分析是一种情境式、教师亲身经历型的、体验式的过程。是校本培训与校本研究重要内容。

1、教学案例分析有助于教师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落实具体的课堂教学行为中去。

2、教学案例分析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实践反思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3、教学案例分析有助于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研讨,提高听、评课教研活动的实效。

4、教学案例分析有助于教师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

二、什么是教学案例分析。

1、案例分析有别于其他教育文体。

⑴与论文的区别。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可举不同的事例,但都是为了论证同一个观点。

案例则以记录为目的,以叙述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围绕同一事件,但可从不同的理论层面来解释。

⑵与教案的区别。教案是事先预设好的教学思路,是对即将发生的教学活动的设计与说明,重在预测。

案例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事实的追述与思考,重在反思。

⑶与教学随笔、教学反思的区别。教学随笔写作形式比较灵活,是作者有感而发,三言二语也可以。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或自己的困惑,引起他人的思考。

案例指向的对象更广,可以是自己的教学行为,也可以是他人的教学行为。可以是大到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状况,可以小到描述一堂课或一次活动。可以说细叙述事件发展的长期过程,也可以着重说明某个情境片段。

2、教学案例的特性。

⑴典型性。案例应有相对完整的情节,能以小见大,反映出某一类事物或教学活动的基本共性,有较强的研讨价值,有助于教师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提升教育理论水平。它有教学反思的内容,但又高于教学反思。

⑵价值性。案例所研究的问题应是被教师所认同的,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能对教师的后续教学工作有指导、借鉴作用。

⑶客观性。案例反映的内容是真实发生的事件。

3、教学案例的结构。

⑴案例的内在结构。

案例的内在结构是由它的五个要素组成的:主题、背景、结果、细节、评析。每个案例都要有一个主题,有的时候案例的主标题就是案例的主题。有了主题,写作时就不会有闻必录,而是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待特定的内容。一般来说,教案和教学设计只有设想的措施崦没有实施而不介绍教学的效果。案例则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代教学的结果——某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应和教师的应京变等,让读者知道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其对整个教学过程的了解。

案例的外在结构:案例背景、案例描述、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主要交待事件发生的有关情况。如介绍一节课,可以介绍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学生情况、教师情况以及案例研究方法与主题等,不宜过长。

案例描述——把课堂教学的.过程或某一片段具体生动地描述出来。可以是描述的,也可以是流程式,还可以是课堂实录式。

案例分析——主要任务是评析学生的学习效果,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理念,提炼教学经验与教训。把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提升到新的教学理念的高度进行审视。可以从教育学、心理学等不同的理论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学的规律。评析不一定是理论阐述,可以是就事论事,有感而发。

其表现形式可以是多样的:①案例过程——案例反思。②案例背景——案例描述——案例分析。③主题背景——情景描述——问题探讨——诠释与研究。

三、怎样写好教学案例分析。

1、教学案例的形成。⑴前期准备:了解背景,理论准备。⑵收集材料:课堂观察,调查选材。⑶认真分析:联系理论,立意要新。⑷撰写案例:撰写编辑,试用修改。

2、教学案例的撰写。

⑴教学案例要有主题。要针对某个现象或某种情况,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⑵交代教学案例的条件和背景。

⑶进行分析。结合理论对揭示问题的关键环节和细节进行科学的分析。

3、案例写作应注意的事项。

⑴关于确定主题。

①主题紧扣案例。提炼主题必须以案例为基础,不能脱离案例随意而定。

②定题要有新意。确定的主题要新颖,往往是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③顺应时代发展。要与时俱进,要针对当前课堂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难点、热点问题。

⑵关于案例分析。

①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对案例中描述的事实、提出的问题,要运用教学理论进行分析,力求抓住要害,深入细致地进行分析,论述进要画龙点睛,把问题点明,道理说清,主题揭示出来。

②案例分析做到实事求是。案例分析要有求实精神,不夸大,不缩小,分析实在,要有针对性,把理论观点自然地融会于分析之中,讲求具体实在的小道理,不要空洞无物的大道理。

③要有独到的见解。同一件事,可以引发不同的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说,案例的质量是由教师的素质所决定的。要在新理念的引导下,从错综复杂的教育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道出他人欲言而所不能言之的道理。

4、一篇好的教学案例的基本要求

主题目标明确;材料选取适当;案例描述真实;情节合情合理;案例构思巧妙;文字表达生动。

教学案例分析10

口语交际

本次口语交际是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继续,话题是谈谈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学生通过最近一段时间的活动,有了一定的亲身体验,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自己了解的事例来谈。交流内容可分为两部分:一是说说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二是说说自己应该怎样爱他们。

话题导入的方式可以根据教学实际灵活选择:可以从课文《可贵的沉默》或《妈妈的账单》导入;可以运用抒情性的语言激情导入;也可以先讲述关于父母之爱的动人小故事,然后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交流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整理自己想说的内容,组织好自己的语言。注意引导学生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还可以提醒学生口语交际中应注意的问题,如,谈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可以只谈具体的事情,也可以结合感受来谈。学生谈的比较多的可能是生病时的照顾,节日买礼物带来的快乐等,这是一个方面,也可以引导学生谈一谈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父母对自己的爱。谈应该怎样爱自己的父母时,可以谈谈以前是怎样做的,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自己做了哪些关爱父母的事情,有什么感受。如果自己在向父母表达爱时遇到问题或困难,可以提出来,互相交流,大家想办法,出主意。

教师应注意关注情况特殊的孩子,如父母不在了或父母不在身边的学生,单亲家庭的学生等,尽量使他们同所有的学生一样感受到亲情和爱。

如果有条件,请父母一起交流,可召开一次别开生面的家长会,以帮助学生和家长加强沟通。

习作

习作是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组成部分,有口语交际课上的交流作为基础,学生比较容易有话可写。可以让学生回想一下口语交际课上的发言,再确定自己要写的内容。可以写自己在口语交际课上交流的内容,也可以重新选取素材。

为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学过的课文或课外阅读中接触的相关文章,想一想这些文章在内容、形式上给自己的启发;还可以尝试运用自己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语句;也可以回想一下口语交际课上其他同学的发言,以拓宽思路。

动笔之前,可以组织学生就自己的想法与同学交流交流;写完后,根据学生习作情况,让学生把自己的习作读给父母听,并请父母提出修改意见。对习作的修改,可以在家长提出建议的基础上,师生合作共同来完成。对本次习作,一要强调表达真情实感,同时对有创意的表达要进行鼓励;二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修改作文,引导学生对习作进行自改和互改,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习作水平。

口语交际

这部分安排的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汉字一字多义的现象,明确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的意义。在第一组的第一个句子里,光是只、单的意思;在第二个句子里,是光线的意思;第三个句子里,是一点儿不剩,全没有了的意思;此外,光还有多个意思,(1)景物:如,风光;(2)光彩;荣誉:为国增光;(3)比喻好处:沾光;(4)敬辞,表示光荣,用于对方来临;(5)明亮;光明;(6)光滑;光溜:这种纸很光;(7)身体露着:光着头。

在第二组的第一个句子里,抽是把夹在中间的东西取出来的意思。在第二个句子里,是(植物)长出的意思;在第三个句子里,是打的意思。此外,抽还有(1)从中取出一部分:抽查;(2)吸:抽烟;(3)收缩:这件衣服刚洗了一次,就抽了不少。

教学时,可让学生先读读这两组句子,再读读学习伙伴的话,看自己能否发现这些特点。教师可以仿照例子说一些类似的句子,也可以让学生试着说一说,如,第一组:妈妈不光为我做饭洗衣服,还教我读书。明亮的灯光,洒在我的作业本上。我很快就把饭吃光了。第二组:爸爸从书架上抽出了那本他最珍爱的书。小麦抽穗了。他把鞭子挥一挥,猛抽了一下。

日积月累

读读认认目的是归类识字。要求认识的字基本上是带木字的形声字,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进行指导。可以让学生先说说要求认识的字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再借助拼音,自己读准字音,同桌互相检查,然后教师抽查本班学生认读情况。桐、桑、棕、橡是后鼻音,桑、棕是平舌音,注意引导学生读准。可以让学生在读韵文的过程中了解一些关于树木的常识。

读读背背栏目中配合本单元专题,选编了乐府诗《游子吟》,诗的大意是,孩子要离开母亲远行,母亲一针一线仔细地为他缝制衣衫,针脚缝得密密的,担心他不能早日归来。母亲的关怀就像春天的阳光,哺育了小草,这样无私的母爱,做子女的如何能报答得尽?可让学生大致了解诗意,然后把全诗背下来。也可以找一些相关的诗词名句让学生积累。

展示台

教材提供了几种展示综合性学习活动成果的方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必受示例限制。应根据本班教学实践,灵活选择展示的方法和方式。每个活动小组可以选择自己的方式,教师可在了解学生活动情况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选择。可以让学生在全班汇报之前进行组内演练,请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教师参与其中,相机进行指导,让成果展示的同时展现学生的自我风采,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在展示的过程中,可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还可以跟口语交际和习作结合起来进行,如,可以请学生朗读优秀习作。建议把成果展示与对综合性实践活动的总结和反思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回顾本次活动的过程,把活动成果与参与程度、态度、合作意识等各方面结合起来,进行适当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教师的评价以鼓励为主,同时巧妙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鼓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争取做得更好。

教学案例分析11

1 分析化学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来讲,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其具体表现为:

分析化学的教材内容是以化学反应四大平衡理论为基础来讲述四类滴定分析方法,其课程内容与无机化学部分内容有相当多的重复性;在分析化学中学会正确取样、预处理是解决问题的核心,但是在分析化学理论知识的教学中,往往侧重于对样品的定量分析方法的讲授,而对分析样品如何采集、处理及分析结果处理的内容讲得较少,而分析结果是否准确与样品的正确采集、预处理密切相关,如果缺乏样品的正确采集、预处理知识,将使得一些学生面对具体样品时束手无策不能将已掌握的分析方法很好的应用;在实验这部分验证性实验较多,综合设计技能训练实验较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去思考去创新;教学方法上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方法,教师一人唱独台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积极性不高,由于缺乏思考上课所学知识很快遗忘了;在评价考核上方法单一,不强调过程学习只注重期末一考定乾坤,教师的主观影响太大学生不是积极主动地拓宽知识面,而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突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养成学生懒于思考的陋习,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不要说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2 案例教学法引入的必要性

对于分析化学课程而言,只有在将理论正确、灵活地运用于实际的过程中,才能切实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分析处理的能力,鉴于上述问题以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目的,富有启发性和探索性的案例教学很适合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它不但有利于破除以教材为中心的唯书式的教学模式,能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融为一体,而且有利于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案例教学法近年来在法律、管理、经贸等领域的教学活动中得到了较多的推广和应用, 而在理工类课程的教学活动中运用不够。当前,分析化学作为我校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应用化学、环境科学、药学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若沿用原有教学方法和教材内容,学生接触实际分析化学工作后,由于对实际样品分析过程缺少全面性了解,就会出现学无所用的情况,对大学教学的实用性和合理性产生落差。为改变这种现状,尝试在分析化学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通过一个或多个完整案例的分析和实践,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将案例作为媒介,辅助学生将学到的分析化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灵活地用于解决科研、生产中的分析问题,在面对实际的分析工作时能像一个分析化学家那样思考并解决问题。一个完整的分析案例包括分析方法选择、试样采集与制备、样品分析测定、分析结果数据处理和质量保证与控制几个步骤,将基本理论与具有很强指导意义的实例相结合, 培养学生辨别是非、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3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案例教学实施: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案例的引入、展开、探讨需要占用较多的时间,而上课时间有限。所以在有限的时间内,老师既要让学生了解过程,更要让学生掌握知识,领会技巧,这两者一般很难兼顾。课前将相关资料发给学生, 要求学生针对案例查阅有关资料, 阅读案例及相关背景材料, 并确定自己的解决思路, 探寻自己的'解决方法。在课堂上, 指导学生分组讨论, 对案例进行初步分析。

案例涉及学生已有理论和技术水平的程度:如在生活中补钙的效果关系到人的健康,而人体所需的钙以奶和奶制品最好,不但含量丰富而且吸收率高。因此提出案例研究某些奶制品中的钙含量。首先提出问题,对贵阳市品牌山花、好一多牛奶中钙的测定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法?查阅资料,确定具体的测定方法,化学分析法有KMnO4 氧化还原滴定法、EDTA 络合滴定法,进一步引导出两种滴定方式:直接滴定法和间接滴定法。还可以采用仪器方法中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通过三种方法可以测定同一种物质比较,加深对案例所涉知识点的认知程度,又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各种分析化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案例教学是通过分组进行的,在讨论中让学生学会了与人的沟通,这也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又引入贵州省有些地方为什么是结石病高发区,如何用分析的方法来说明这个问题,自然引入水的硬度的测定,可以采用哪些方法测呢? 水样的来源及其环境分析,可让学生注重实际情境下的多重影响因素,以理论为基础,针对实际问题思考外部因素;分析水样中各种离子的定性检测方法及其共存条件,以及对共存离子的掩蔽方法的比对,根据分析的目的,选择不同的分析方法;对水硬度测定的配位理论分析定位,确定具体的测定方法与测定条件。

除了化学分析方法还可以采用哪些仪器分析的方法进行测定?引入仪器分析的方法有:光学分析法(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法、ICP - AES 法)、离子色谱法(IC)、电化学分析法(自动电位滴定法、离子选择性电极法),让学生比较各种方法的特点,实际应用时灵活选择。又如工业用水中铁的测定,地壳中含铁量(Fe)约为5.6 %,分布很广,但天然水体中含量并不高。实际水样中铁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可以在真溶液中以简单的水合离子和复杂的无机、有机络合物形式存在。也可以存在于胶体,悬浮物和颗粒物中,可能是二价,也可能是三价的。而且水样暴露于空气中,二价铁易被迅速氧化为三价,样品pH 3.5 时,易导致高价铁的水解沉淀。样品在保存和运输过程中,水中细菌的繁殖也会改变铁的存在形态。样品的不稳定性和不均匀性对分析结果影响颇大,因此必须仔细进行样品的预处理。方法的选择:原子吸收法操作简单、快速、结果的精密度、准确度好,适用于环境水样和废水样的分析;邻菲啰啉光度法灵敏、可靠,适用于清洁环境水样和轻度污染水的分析;污染严重,含铁量高的废水,可用EDTA 络合滴定法,避免高倍数稀释操作引起的误差。

4 将案例教学融入课程成绩评价体系

为了提高学生平时学习的主动性,将过程学习考核由原来占总成绩权重的30 %增加到60 %,期末卷面成绩的权重则由70 %降为40 %,这样在平时教学中增加讨论课环节,老师将讨论的内容给一个大方向,同学们根据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给出解决的方法,将案例教学与应用紧密联系,大大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从过去的期末应付考试变成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的知识要求,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分析化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以典型化处理而形成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案例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总之,通过案例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认识深度。

教学案例分析12

案例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学生被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 A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 生动手操作。

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B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看那组最迅速。

学生开始分。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 师:有困难吗?

生1: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 生2: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

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最好怎么办呢? (生)

师:好!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再试试看。 (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4份是怎么平均分的? 分析:学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动地合作交流,还是被老师安排去合作交流,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怎样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主动性?我感觉有两点值得我们去关注:

1、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案例教学中,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只有1种分法,让他们交流什么呢?只会不断地重复。而要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5份,却是个伤脑筋的事。老师建议重新调剂,怎样调剂呢?小组成员之间必然要交流和合作。特别是平均分成4份,需要另一个人全部拿出,或者有4人拿出一根,剩下一位同学拿出2根,其间的讨论一定会热烈。“方便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在这里不是很好地得到了体现吗?

2、以组间竞争促组内合作。竞争和合作并不是一对相互排斥的概念,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可以通过竞争的机制去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即用外部的压力去促进内部的团结。案例的B教学,引进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这样就会促使小组成员之间主动地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而无须再由老师去安排合作,组织交流。试想,在案例的B教学中,如果老师说的是“看哪位同学最快?”,他们之间的合作交流状况将会如何呢?所以在小组学习后全班交流的时候,老师关注的一定要是小组的整体意见而非个人。评判也应以小组为单位。

【2】教学过程:

联系生活,自求新知

1 、引入除法:

师:我们班的小朋友真能干,刚才我们一起通过平均分的活动,帮助聪聪解决了 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谁可以告诉大家呢?

情况一:生答:除法 策略一:师赞赏:看来你们平时在生活中非常爱搜集数学知识,并能合理的运用,你们真了不起!今天就一起来研究这种计算方法。(板书课题:除法) 情况二:没有学生回答。策略二:师神秘的说:那我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个计算家族的`新成员给你们认识,它就是除法,今天就一起来研究这种计算方法。(板书课题:除法)

2 、除法算式的读写。

师: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各有自己的符号 “+” 、 “―” 、 “×” ,那除法有它自己独特的符号吗?有同学知道吗?愿意上来写写吗?

情况一:学生会写、会读。策略一:请几个会写的学生上来写。你们能说说在写除号时应注意些什么吗?生答,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强调。师:除号已经会写了,那么要把 “12 个桃子平均放在 4 个盘子里,每盘放 3 个 ” 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应该怎样写呢?全体学生试写。师巡视。请一生上台板书:12÷4=3 师:你们同意他写的这个算式吗?那谁来说说算式中各个数字的含义呢?那么能大声的读给老师听听吗?全体学生一起读。师:对!这个除法算式读作 12 除以 4 等于 3 。(同位之间互相读一读)情况二,没有学生会写、会读。策略二:师:今天老师就给你们介绍除法的符号,它就是 ÷ ,叫除号。学生练写,教师巡视。师:除号已经会写了,那么要把 “12 个桃子平均放在 4 个盘子里,每盘放 3 个 ” 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应该怎样写呢?师介绍除法算式的写法,全体学生试写。师巡视。师介绍除法算式的读法。全体学生一起读。

3 .巩固加深。

( 1 )让学生拿出 12 根小棒,要求同位之间平均分成 2 份、 3 份、 6 份,看每份是多少?每分得一种结果,自己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 2 )师:如果是把 12 个桃子平均分成 12 份,结果是多少?( 1 个)那算式又该怎样写呢?

4 、应用,加深对新知的理解。

教科书第 18 页的 “ 做一做 ”

a .活动要求:

a 、同位之间把 18 根小棒代替饼干依次平均分成 3 份、 2 份、 6 份。

b 、根据分的结果填写除法算式。

b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c .汇报结果。

d .小结[教学反思]

今天这节课下面我就从教学过程的几个部分进行反思:

本节课教学中我组织学生联系生活,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有效的 “ 说 ” 。

“ 联系生活,自求新知 ” 这个环节是我在设计时的重点,就想突出 “ 知识让学生有效的说出来 ” ,在实际操作中非常理想,是整节课的亮点。整个环节我都让学生紧密联系自己生活中知道的有关除法的知识有效地说,首先学生在我设计的 “ 我们班的小朋友真能干,刚才我们一起通过平均分的活动,帮助聪聪解决了 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谁可以告诉大家呢? ” 这样一个对于他们而言极具挑战性又富有表现自我的问题下说出了新的计算方法 ―― 除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验到成功,激发了他们的动口说出数学的欲望,紧接着学生在老师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情景中有效的说出了除法的符号、写法、读法及其意义,使这些枯燥的数学知识通过孩子们的口生动的说出来了。在整个环节中学生发现问题时让其他的同学帮忙,或者是师生一起解决。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大家的努力下一起学习新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的精神。学生在我的富于极具挑战性又富有表现自我的问题中真的是将这节课的知识自己大声说出来的,从学生那坚定而自信的声音中我知道学生真正是在生活已经掌握了这些知识,只不过是通过今天的学习,将这些零碎的知识建构成了知识框架。

教学案例分析13

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对课堂教学需大胆革新,这节课的胜利,我们可以发现它有一个很大理论支撑,那就是新课程规范的精神。课中明显突出和实践了“美术课程是人文性质的课程”,将美术教学从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中解放出来,使之融合在更为丰富而多元的人文背景中。

如课一开始,教师就让同学带着问题进课堂、充沛发现疑问,对面具质疑。接着,教师就利用现代多媒体课件,详尽地展示了古今中外丰富多彩的面具实物,生动形象的传送着古老面具神秘文化和现代面具艺术浪漫狂欢的想象力、发明力。在这样的情景中同学感动着,在浸润多元的文化中,主动探究,思维喷发着发明火花。往日那些以传授美术知识和体能为唯一目的的影子不见了;往日教师满堂灌,一杆子讲到底的教法不见了 ,体现的更多的是师生民主的交流,同学间的相互合作和兴趣浓浓的探究质疑。理解新课程创导的方向,课就在这样生动有趣、有效合作、激情探究、率直发明中不时推进。

又如,教师在对面具制作资料的'选择上动透了脑筋,从类别有竹、木、纸、泥、棉毛、布、金属、自然植物、蔬果种子等等;从形态上有方、圆、长、短、粗、细、块、线等,丰富多元,而且这些资料都是日常生活废弃物,既体现了环保教学的新理念,又为同学自主发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再有,在教学实践发现中,大胆地鼓舞同学对教师带来的多件面具范例进行拆解。探究面具范例的造型特点和 制作方法,了解“是什么资料做的”、“底坯是什么”、“装饰物可以用哪类”、“各种风格与资料选择的关系、”“怎样粘贴、绑扎上去的”、等各种疑问。由于资料集中堆放,每个同学“发现巧用”‘“看谁是发明能手”’故而同学们踊跃参与,积极竞争。小组间的合作,男女间的互助,前后间的照应,加上教师时而参与这一组,时而加入那一队,有意煽情调动了场上的气氛,唤醒发明潜能。

遗憾的是我们有好多教师存在对新课程的认识不清,理解太浅,或从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形式主义现象,口头上讲“大家讨论讨论”、“你有问题请提出来”、“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实际上还是不放心,怕同学放开后收不住,怕时间拖延完不成教师自身设想的目标。问题一提出,没等同学考虑,教师就接着望下讲,生怕完不成任务,生怕同学质疑问难收不了场,生怕课堂因此“乱”起来。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诉我们:“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是希望自身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素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是需要特别强烈。”让我们给同学多一些参与机会;多一点探究的空间;多一次实践需要的满足;更多一些个性的张扬和发明激情的宣泄

教学案例分析14

课程改革后,“估算”教学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小学教材中求近似数的方法,主要是四舍五入法,估算时,也大都是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进行估算。实际上,求近似数的方法,还有进一法,去尾法等,估算时,也经常根据具体情况,用不同的求近似数的方法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主要是组织学生围绕教学内容切实展开探索活动,充分模拟生活情景放手让学生学习加法估算的基础上,运用该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感到学有所用。

通过对课堂教学案例的探索,我们深深体会到新课程改革的魅力所在。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这句话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的,也说明了学习应该是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以往教科书上枯燥的例题让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而现在新课程改革,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学生会关心什么、经历了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在生活中想要发现些什么。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学得积极主动,才会学得兴趣盎然。

(2)估算源于生活。

“估算”的内容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对量的描述,很多时候只要算出一个与精确数比较接近的近似数就可以了。这堂课的教学,让学生把自己的经历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结合起来,因此培养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本节课我设计了:估算教室的人数——估算妈妈买东西带的钱够不够——估算参加运动会的人数——估算啦啦队的人数——估算水彩笔的枝数——估算写大字的字数——估算买礼物的钱数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富于校园生活气息的情境,使学生轻松自然地进入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探究,去积极发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同时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了健康向上的发展。

(3)算法的多样化。

“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是指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并不是让学生掌握多种方法。在教学中我们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发掘和鼓励算法的多样化、个性化。如:估算妈妈带的钱够不够,有的分别估算出热水瓶、烧水壶、水杯的价格再加起来和100元比较;有的从100元里去掉热水瓶、烧水壶的大约钱数,剩下的钱和水杯的价格比较;有的把三种物品的价格加起来再估算;有的用口算估算等等。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思维能力各不相同,不同的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运用也各不相同,教师要营造一个自由、平等、开放的集体氛围,充分树立他们的自信心,鼓励学生的不同见解,只要符合科学性,教师都应尊重学生的选择,体现新课标中以人为本的新理念,使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当然,完美的课是不存在的,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仍有许多不足之处。这节课上,我觉得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还不够,对“弱势群体”关注不够,听不到“学困生”求助的声音,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虽然在教学中注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但是,某些环节没有发掘学生内驱力,导致学生来不及细想。要真正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扎实,学得愉快,首先还需教师从观念上转变过来,多引导,少包办。

相信我们课堂教学案例的剖析与反思,对新课程的改革会向更纵深层次探索与发展。

教学案例分析15

口语交际·习作

这次口语交际和习作,是让学生说、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要求是能抓住动物的特点,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在学习本组课文的时候,应相机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注意发现它们的特点,并在口语交际和习作时,交流自己的发现。

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这样安排教学过程。

1、利用课文导入:我们已经读了几篇写小动物的文章,你能简单地说说它们的特点吗?为什么我们如此了解它们的特点呢?就在于作者抓住了每一种动物的特点来写。你喜欢哪种小动物?能告诉大家它有什么特点吗?通过交流打开学生思路。

2、学生各自说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是什么,然后让想说同一种小动物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相互交流这种动物的特点。教师深入到各个小组内,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说,可以说外形,可以说脾气,也可以说怎样进食、怎样嬉戏、怎样休息等。教师要拓展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充分地说出自己的发现。

3、小组推出代表在班上汇报,师生共同评价学生对动物特点的把握,还可以评价表达的方式、用词等。

4、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学生写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要注意写出动物的特点,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本组几篇课文的表达特点,如,《白鹅》《白公鹅》《猫》抓住动物特点先总述后分述的表达方式,几篇课文中明贬实褒的表达方法,以及前后对比的方法。

5、习作欣赏评价。学生写完后,组织学生读自己的习作,师生一起欣赏评价,然后进行修改完善。

为了更好地学习、借鉴本组几篇课文的表达特点,也可以把口语交际和习作安排在我的发现后面进行教学。

我的发现

这项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句子的特点,读懂句子,体会句子的含义,学习明贬实褒的表达方式。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读这三个句子,说说小林和小东从中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进而体会句子的表达方式;然后让学生到本组课文中找一找,看看是否也发现了这样的句子;还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你在课外书中读到过这样的句子吗?你在生活中发现谁说的话也有这种特点?在学生充分交流各自发现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小结:这样明贬实褒的表达方式,不仅使句子富有幽默感,还能很恰当地表达出对事物的喜爱之情,更有亲昵的味道。

日积月累

这次积累的都是关于动物的成语。16个成语中出现了龙、凤、虎、猫、马、牛、鸟、鸡、鼠等9种动物。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读一读成语,借助字典把成语读正确。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字音,如,天马行空的行读xíng,调虎离山的调读diào。然后让学生说说这些成语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使学生意识到这些成语中都含有动物名称,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还可以让学生说说知道哪些成语的意思,并试着用一用,以帮助学生在运用中巩固。学生将成语记熟之后,还可以继续交流自己平时积累的包含动物名称的其他成语,以丰富词语积累,激发主动积累成语的兴趣。

趣味语文

这篇短文写的是苏东坡便装到寺庙去游玩,寺庙的`住持对待他先后采取了三种不同的态度,后来苏东坡以一副对联来回敬住持,令其哭笑不得。

教学时,首先让学生独立阅读短文,把短文读熟;然后结合有关词句说说故事哪里有趣。要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感悟。有的学生可能觉得住持的做法有趣,他为人势利的嘴脸那么鲜明地表现了出来,令人发笑;有的学生可能觉得苏东坡的对联有趣,用的全是住持说的话,不仅照住持的请求写了对联,还不动声色地讽刺了他;也可能有的学生觉得住持后来的表情有趣,哭笑不得,自己把自己弄到了如此尴尬的地步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就说明他们体会到了文章的妙处。

这个故事短小有趣,可以鼓励学生练习讲述,课后讲给别人听,进行语言积累。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短文内容,给短文加上一个合适的题目。

标签:案例 优选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