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谷

位置:首页 > 校园范文 > 观后感

读《过于喧嚣的孤独》有感

观后感2.94W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过于喧嚣的孤独》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过于喧嚣的孤独》有感

读《过于喧嚣的孤独》有感1

本书是作者最重要的代表作,酝酿二十年,三易其稿。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我为它而活着,并为写它推迟了我的死亡”。小说诗意地叙述了一个在废纸回收站工作三十五年的打包工汉嘉,他把珍贵的图书从废纸堆中捡出来,藏在家里,抱在胸口。他狂饮啤酒,“嘬糖果似的嘬着”那些“美丽的词句”。这是一个忧伤的故事,爱情的忧伤,文化的忧伤。汉嘉最终将自己打进了废纸包,他乘着那些书籍飞升天堂。

汉嘉或许真是孤独的在废纸堆里从事他日常赖以维生的工作,却不断在各种知识领域中来回穿梭,而享受了孤独中交战不已的喃喃絮语,总觉得「过于喧嚣」是真好的形容,汉嘉所享有的.不就是这些?而那个享受下午茶丰饶滋味的我所观看彷若无声电影的画面,却是另一种极端。后来我竟随手拿出背包里的《过于喧嚣的孤独》恣意的读了起来。妻后来端来了份口味清淡的小火锅当成是我们所共享下午茶的最后一道美食,身旁那一桌情侣早已离开,留下半桌端来却只吃了几口的菜肴,离开的时候似乎也没有感觉到不安,仍兀自沉浸在他们自以为是的浪漫里。

米兰·昆德拉说: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了不起的作家。赫拉巴尔的作品大多描写普通、平凡、默默无闻、被抛弃在“时代垃圾堆上的人”。他对这些底层人物寄予同情与爱怜,并且融入他们的生活,发现他们心灵深处的美。他的小说是最具捷克味的作品。赫拉巴尔说:“最大的英雄是那个每天上班过着平凡生活的普通人,是我在钢铁厂和其他工作地点认识的人,是那些在社会的垃圾堆上而没有掉进混乱与惊慌的人,是意识到失败就是胜利的开始的人”。

读《过于喧嚣的孤独》有感2

“三十五年了,我置身在废纸堆中,这是我的love story。”

以上这一句便是《过于喧嚣的孤独》一书的开头句,仅这一句话就从中体现出了浓浓的黑色幽默,在废纸堆中产生了“love story”,初读起来的确有些荒诞,但当你真正读完全书时,你才会体会到这一“爱情故事”背后隐藏了多么深刻的痛苦与无奈。

全书的主人公汉嘉是一个老打包工,在垃圾回收站负责将书放进压力机中,把书压成大型包。汉嘉的工作场所是一处脏乱的地下室,其中老鼠横行,绿头苍蝇乱飞,堆满了垃圾。这种生活任谁过上几天都会发疯,而老汉嘉在这里一干就是35年。这35年不但没有让老汉嘉发疯,反而让他得到了大量的知识,使他的头脑成为了“一只盛满活水和死水的坛子,稍微倾斜一下,许多蛮不错的想法便会流淌出来”。

老汉嘉是一个边缘人,他孑然一身,没有妻儿,没有亲友,终日在肮脏,潮湿,充塞着霉烂味的地窖子里用压力机处理废纸和书籍。他浑身脏臭,当他偶尔拿着啤酒罐走出地窖子去打啤酒时,他那副尊容会使啤酒店里的女服务员背过身去:手上染着血污,额头贴着拍打死的绿头苍蝇,袖管里会跳出一只老鼠。他的地位卑微,并没有人会去尊重他,而就是这样一个的老打包工,却背负起了一项重任——挽救人类的'文化精髓。他用35年的光阴,在那阴暗的地窖里将各类珍贵的书籍从压力机中抢救出来。老汉嘉从压力机中救出的书——老子的《道德经》,康德的《道德的形而上学》,《圣经》,哥德的《浮士德》,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哪一本不是人类文学史上的瑰宝,却全部落入了阴暗潮湿的地窖,等待着被压力机压成巨包。

作者赫拉巴尔细致的描写了老汉嘉在阅读时的乐趣。他把阴暗潮湿的地下室看作天堂,把这份苦差事看成他的爱情故事,他身上“蹭满了文字,俨然成了一本百科词典”,他与黑格尔对话,看老子和耶稣进行辩论……这些就是仅属于他的微小乐趣。

当老汉嘉看到巨型压力机时,他才明白,属于老打包工们的时代已经结束了,现在的工人对书籍对文化没有丝毫的怜悯和同情,相反,他们悠闲的干活。在老汉嘉眼中不可原谅的行为——边干活边喝牛奶,反而在他们这里成了常态。他们的工作也异常简单:只需要把书撕扯开,扔到传送带上去,工作便完成了。甚至还有女教师带着孩子们一同撕书,在这里作者用了一个完美的比喻:“我不由在想起那次我去参观利布什家禽饲养场,那里的年轻女工像孩子们揪下书内脏一样揪下挂在传送带上的活鸡的内脏……然而有几本书却诡计多端,百般抵抗,使至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姑娘扭伤了手指”,辛辣的反语夹杂着老汉嘉目睹巨著横遭摧残时感到撕心裂肺般的痛惜与愤怒,也包含了作者对这破坏文化精髓行为的沉痛倾诉。作者诗意的语言,平静地陈述了汉嘉的绝望与震惊,格外触动人的心弦。

汉嘉在文明的破布堆中翻找,搜寻,把珍贵的书籍从废纸堆中捡出来,“嘬糖果似的嘬着”那些“美丽的词句”,享受着阅读的快乐,但那些与当时那个时代和他的身份是背道而驰的,汉嘉是一位书迷,是美学教授的供书者。是神父藏书室中收藏的捐赠者,却是回收站主任口中的“蠢货”,因为一个打包工,不需要珍惜书和文化,只需要把扔进地下室中的纸打成大包,按时完成任务就够了。这对老汉嘉来说是无法容忍的,因此他被两个年轻人取代了,被两个对于抛弃书籍无动于衷,对文化没有任何同情的年轻人取代了,老汉嘉的微小乐趣就此结束了。他在街头游荡,梦见自己的压力机将整个布拉格摧毁,打成巨包。最终他将自己打进了废纸包,他乘着那些书籍飞升天堂。

作者在此别有深意,借老汉嘉的梦,体现了自己的观点:当一个国家不尊重,重视书籍时,它离毁灭就不远了。毁灭书籍和文化的压力机,最终也将会毁灭这个国家。

全书读完可能使人深受震撼,但几乎没有情节,所有情景,画面全部“条条河流归大海”,用来反复加强,丰富作品的中心主题:作者赫拉巴尔平静地借老汉嘉之口,表达了对摧残,践踏甚至毁灭人类文化的暴行的血泪一般的控诉。没有痛苦的呻吟,没有歇斯底里的怒吼,反而把它当做“爱情故事”平静的叙述出来,更令读者为之震撼,让读者对主题思想印象更加深刻,强烈。

读《过于喧嚣的孤独》有感3

更多的是一种压抑,一句话一直在重复,三十五年来,我用压力机处理废纸和书籍。

以第一人称续写,写了打包工,在废纸回收站工作了三十五年。三十五年,比起别人看见的黑暗,肮脏,劳累,他感觉到的更多的是一种充足,满意。尽管,每次废纸堆满院落,主任的嚎叫,他只是慢慢地,把整个事情当做一个神圣而虔诚的事情去做。每一份打包都会有自己的小心思,会有复制品的包装纸,会有一本很好的书夹在里面。会去挑出自己最喜欢的书,作为自己的福利,作为一直以来精神上的富有。会拿出自己最喜欢的'书,细细的阅读,不忍心毁坏,就只是收藏,尽管那些书籍随时可能倒塌,永远摇摇欲坠。他会因为这样一个地方经历自己的一生,或者说,他的一生,就已经全是这里了。老式的打包机,两个按钮,就是他的一切,他会想到有时会被铲进去的小老鼠,也会偶尔去倾听两个老鼠团体打斗的声音,生活在别处,他所期待的世界,在书中的芸芸众生。

后面的转机可能就是一种参观,巨型机器的参观,他也是第一次知道真的就是毫无感情的流水化作业,没有人去在意那样一本书的惨叫,也没有人会在意书籍的声音。就只是去完成这样一个任务,工作之后,去享受自己的人生。没有人会像他一样,会频繁的加班,会频繁地牺牲掉自己的节假日,就因为自己所找寻的那种快乐。他们好像去过狠毒地方,好像到过很多的城市。可是大概,没有人会比他更了解很多地方的故事,没有人会比他更了解到一些城市的魅力,就只是在街边走一走,就已经足够的幸福了。他们不用在那样一个肮脏的地方工作,穿着干净整洁的工作服,喝着牛奶,是他所理解不了的奢侈与光明。这不是属于他的生活,不是属于他的时代,尽管时代终会过去。会因为工作效率把他辞退,就像他当时参观的那样,就只是工作,只是流水化的作业,只是打包,只是麻木。他忍受不了这样的生活,也从来不可能去忍受没有了这份工作的生活。他决定,就像一本书被压缩的过程,他为自己选择了这样的结局。

这样的一个结尾,没有人知道,三十五年,他曾一直在这里工作,为了这份工作,付出了他的经历与本应该有的生活。他站在那堆书之中,看似比所有人都穷困,可是他比所有人都富有,他有自己想要去探寻的世界,有自己所感兴趣的方面。只是没有人能够理解,没有人能够分享。就好像是在喧嚣人群中的独自静默,就好像是别人无法理解的,万家灯火间的孤独。

他离开了,很幸福,很满足。

读《过于喧嚣的孤独》有感4

提到捷克文学,所有的人都会说出这个名字:米兰昆德拉。而昆德拉本人曾宣称:如若有人要为苏联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结束后的时代命名,他必得称之为赫拉巴尔时代。

博胡米尔赫拉巴尔,这位20世纪下半叶捷克最伟大的作家,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题材直接影响了捷克文学的发展:他创造了捷克啤酒馆的神话,他把对这个世界边缘人的完美注视和倾听搬到自己的小说里,他坦然地把普通人的聊天与深邃的哲学思维糅合在一起,他用充满诗意的和善意的眼睛去透视灰暗的日常生活,发现底层珍珠的熠熠闪光,被称为“捷克文学的悲伤之王”。

孤独有很多种,唯独赫拉巴尔的这一种被称作是“过于喧嚣的”,《过于喧嚣的孤独》的情节非常简单,它讲述是废纸收购站打包工人汉嘉三十五年在废纸堆上与阅读为伴的故事,一个关于灵魂的事,一个被作者称为“love story”的故事。

三十五年来,汉嘉用一台打包压力机处理废纸。废纸中,从百科词典到艺术哲学无所不有,汉嘉肮脏的身上蹭满了文字。汉嘉说:“我读书的时候,实际上不是读而是把美丽的词句含在嘴里,嘬糖果似地嘬着……我喝酒是为了活跃思维,使我能更好地深入到一本书的心脏中去,我喝酒是为了让读到的书永远使我难以入眠……”为此,他从一筐筐废纸中淘拣出伊拉斯莫的《愚人颂》,也逐字地记录在那一叠叠被打成包的废纸中,那些奇异思想、阔大宏论、精妙比喻如何与污垢、垃圾、血水、泥浆安稳地混居――“在这个世界上惟有我知道,哪个包里躺着――犹如在坟墓里――歌德、席勒,哪个包里躺着荷尔德林,哪个包里是尼采”……

就是这样一个卑微的废纸回收站的工人。却定时为教会图书馆和民族学教授免费赠送好书,更会为了将普鲁士王家图书馆精美藏书因成为战利品而将按照废纸价格:每公斤售价一外汇克朗装上火车卖给瑞士和奥地利而深感犯罪感。“那时候我已在内心找到了力量,使我目睹不幸而漠然处之,克制自己的感情,那时候我已开始懂得目睹破坏和不幸的景象有多么美……”

阅读、领悟、回忆和苍凉,汇集了争战的老鼠、疯狂的苍蝇,轰鸣的机器,造就了属于一个孤寡老人的“过于喧嚣的孤独”。对人类文明的珍惜,如此便有新一种表现方式:在每一个废纸包里放一本摊开的书,外层包裹名画复制品,连同免不了被同时挤压致死的肮脏动物,成为一个方方正正的包裹。

这喧嚣是我们无法凭空想象的,这喧嚣正是无情的大自然创造的一种恐怖,“在这种恐怖中一切安全感都已毁灭,比痛苦更为强烈”, 一边是下水道里激战的`鼠族,一边是梵高"向日葵"的明灯。到了最后,他亲眼看到年轻人和新型打包机器即将代替他的位置以及他和所有老式打包工人边处理废纸边看书的工作方式,年轻人练习将崭新的书籍扯下封皮,将书瓤扔给机器,看都不看一眼,他开始不断地重复说,“天道不仁慈”,书都被这些手扯得毛发倒竖。处理废纸变成没有人性的工作,这让汉嘉心痛不已。最终他失去了工作,以便让位给这些机械工作、高效率的年轻人接替他的岗位和他的水压打包机。

他便将失去一切。你会看到一个人失去三十五年来的唯一的生存方式和喧嚣的孤独时,便是无以延续的死结。他在微微的醉态中看到整个布拉格从外延、到自己所在的地点,全部被挤压,打成一个巨大的废物包裹。

若列举此书所谈到的著作和画作,毫无疑问是一个宏大的书单。这既使人产生反复阅读的欲望,也令人倍感困顿,在这样的消费时代,仍然有大批的思想、真理被打包贱卖,我们是否能像汉嘉那样咀嚼出书本和人生的真谛?

也许是这样的暗示,或是不可避免的绝望,他真的将自己送往三十五年来朝夕相处的压力机器。他最终将自己也打成了包。作为他钟爱并熟悉的终结方式,安静迎接不仁慈的命运,把自己等同于哲学和名画,隐喻于最终的命运。

这确实是世界上最感人的love story。所以赫拉巴尔无比动情地说“我为这本书而活着,并为写它而推迟了死亡。”

读《过于喧嚣的孤独》有感5

当我在嘈杂的人群中,当我必须置身于这样一个环境中,而我只想安安静静地,去思考,去做自己的事。独处,这是一种内心所支撑的力量。

偶然被推荐到这本书,友师说她在夜里读哭过几次,连个性签名都换成了书里的名句,它对我的吸引便更大了,迫不及待阅读,本以为生活只是按部就班走下去,才知道,原来,还有这样的活法。

主人公汉嘉是一位废品回收站的打包工,他持续这项工作已经三十五年了,他喜欢书,他痛恨那些摧残、践踏甚至毁灭人类文化的愚蠢暴行,他认识到自己的无能为力却依旧可以自己去认真地保护。那个苍蝇成堆、老鼠成群、潮湿恶臭的地下室被他称为“天堂”,他无意中获得了许多学识,他把那些珍贵的图书从废纸堆中捡出来,藏在家里,抱在胸口。他不是在读,而是一点点的品,像嘬糖果似的嘬那些美丽的词句。最终把自己打进了废纸包,乘着书籍飞向了天堂。

这是他爱情的忧伤,更是文化的忧伤。

“三十五年了,我置身在废纸堆中,这是我的LoveStory。”

汉嘉喜欢书,三十五年来,他从废纸回收站陆续带了两吨重的书回家,大大小小的书籍堆满了贮藏室,厨房,厕所,为了容纳这些书,他甚至在床上搭了隔板,将书一直码到天花板,自己每天就睡在这厚重的书山之下。他的学识无意中获得的,这是一种无意识后的幸福,书籍最能填补人的内心,即使让你不停的重复着一件事情。这小小的拥挤脏脏的的地下室是他无限的空间,除此之外全是喧嚣。

“天道不仁慈,但也许有什么东西比这天道更为可贵,那就是同情和爱,对此我已经忘记了,忘记了。”

时代发展越来越快,那些堪称经典的东西不被保护就逐渐消失。无数的文字和图画会销声匿迹在一个个被打的包中。机器是冷酷的,打包的人可能已经木讷,对于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对于这些消逝的东西,只能留下所能留的,然后平静的看着其他离开。时间的考验,几百年后这些经典又有多少能真正留在人们的记忆中?我们渴求知识,渴求思想,渴求更好。无法改变时代,却也要勇敢面对。

尘世喧嚣,独善其身。

“我们唯有被粉碎时,才释放出我们的精华。”

我一直在想,一个人的价值到底怎样才能体现出来。总有人告诉我们说,你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其实不管是我们崇拜的圣人,还是微不足道的个体,我们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只是价值的大小不同,所体现的地方也不同。汉嘉说有两样东西永远使我的心里充满了新的、有增无减的惊叹,闪烁的夜光和内心的道德法则。浩翰星空,那是亿万年前的光,内心的标杆,是我们对自己的价值准则。

“那时候我已在内心找到了力量,使我能目睹不幸而漠然处之,克制自己的感情,那时候我已开始懂得目睹破坏和不幸的景象有多么美。”

三十五年,汉嘉依然可以把一件事做的最好。我的人生,现在已过二十年,我却没有一件不停坚持下去的事。汉嘉拒绝离开他的世界,他的天堂,他的小小的地下室,那是他心灵最能慰藉的地方。一个人的孤独并不孤独,不管这个环境有多么喧嚣,我的孤独,岿然不动。

其实人生就是这样,一件事,认真的去做,即使很久很久,即使看到了灰暗处到了疲惫期,依然能勇敢的去面对,依然能很用心的去完成,依旧坚持,那就是内心的力量。

桑德堡说,人最终留下的,不过是够做一匣火柴的那点磷和充其量也只够造一枚成年人可以用来上吊的蚂蟥钉的那殿铁。

潸然泪下的,是看到他的舅舅喜欢将收藏的小金属片,铜片、锡片、铁片和其他菜色的金属片放在铁轨上,火车驶过后捡起这些奇形怪状的小碎片分门别类的'存放,起名儿,舅舅去世后,他拿着这些洒在棺材里,身上像是堆满了奖章、纪念章、勋章,赫赫显要。我的舅舅躺在棺材里那样神气,仿佛是我制作的一个非常漂亮的包”时,以及他处理已经快消失完的舅舅的遗体时,不禁潸然泪下。舅舅的信号塔是舅舅的世界,正如汉嘉那个拥挤的脏脏的地下室。那是他,是他们所向往的世界。

内心充满力量的人,是不惧生死,更不惧孤独的。

有人说,当你的兴趣变成专业时,你就不会再热爱它。从小就十分喜欢朗诵,虽然当时没想过要走这个专业,但既然选择了,就不要后悔。依然充满希望,不断前行。进入大学,其实很多时候都是一个人,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练声,一个人去图书馆,但并不孤独,因为我知道内心的坚持的力量有多重要。喧闹的人群中,更珍贵的,是内心的坚守。

很喜欢唐代诗人法振说的:“西山有清士,孤啸不可追”。一路走来,并不孤独,很多事情,还是要一个人去承担。

因为我有幸孤身独处,虽然我从来并不孤独,我只是独自一人而已,独自生活在稠密的思想之中,因为我有点儿狂妄,是无限和永恒中的狂妄分子,而无限和永恒也许就喜欢我这样的人。

学会用智慧调节情绪。

多想认真去做一件事,一直坚持下去。不管旁人的眼光,不管世俗的偏见,在尘世的喧嚣中,找寻自己的孤独。过于喧嚣的孤独,并不孤独。

读《过于喧嚣的孤独》有感6

人生到底该选择何种生活方式?我不知道别人是否会思考这个问题,但我总找不到自己的定位,找不到那种感觉。或者,另一种说法,我总是不安分,总是不满足现在,总是不安定,总想体验不同的生活。

从大的方面来讲,人的一生总是孤独的。当你一个人静静地时,想一想宇宙的宏大,想一想时光的深邃,人的一生不过是时光长河中一个无意义的水花,你不知道别人在想些什么,也无法确切地表达思想,你与世界之间隔着一层天然无形的隔膜,一种距离,无法逾越、无法度量,这正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一生所要表达的主题。

人在这尘世短短几十年的一场逆旅,是否需要做些什么,留下些什么,让自己感受到存在的'意义,就像我们小时候用小刀刻在树上“某某到此一游”,以为时光就会把我们记住。

书中老汉嘉通过在废纸堆中与历代先贤对话,达到一种平静,一种内心的圆满,一种存在的意义,何尝不是同一种方式。

现代社会物欲横流,信息垃圾充斥,然而,人,天然有一种精神追求,一种宗教追求,需要过一种精神生活,我想这就是人与动物的区别。如何在这尘世的喧嚣中找到内心的宁静,并确信能在这喧嚣的尘世中找到,这正本书要表达的。

而孤独就是一种诗意,也是一种宁静。

读《过于喧嚣的孤独》有感7

孤独和爱,喧嚣和沉静,仿佛作为反义词存在的情感体验,在打包废纸的老工人汉嘉的身上得到完美的融合。与“废纸”为伍,这是他的Love Story,也正是他的孤独。在35年中废纸回收站的生活,轰鸣的是压废纸的肮脏却坚固的机器,窸窸窣窣的是啃噬书本的老鼠群,在生命与无生命的碰撞里,这份孤独浮动着喧嚣的颜色。

将老汉嘉多年的生活视为一条污迹斑斑的直线未尝不可:数十年如一日的打包工作,变化的只有老鼠窝的位置数目、废纸包外面老汉嘉精心挑选的画作、还有不幸被一起铲入打包机器的老鼠和苍蝇。这一个个废纸包在汉嘉眼中并不像它表面上一样——冷冰冰的方方正正的垃圾,而是纸张承载的智慧灵魂的呻吟,他从中体验着世界,绵密滋生的爱混杂着地下室和老鼠的腐臭气,挥发出独特的、孤独享用的爱的故事。

情节单薄的故事,正是老汉嘉直线人生的体现。年复一年的重复工作里,算得上情节的大多都是回忆,回忆里有被高贵和屈辱混杂折磨的初恋曼倩卡,贫穷而易于满足却葬身集中营的无名姑娘,她们代表的悲剧与老汉嘉直面的“暴行”交织成沉默与轰鸣中爆发的悲剧之歌——命运、压迫、空洞。老汉嘉颤颤巍巍的幸福是如此脆弱,哪怕在旁人看起来十分糟糕的工作环境里寻找灵魂的升华这样小小的幸福,也随时会被追求效率的主任的斥骂打断。漫长的小幸福的叙述并不能阻挡灾难,工业化进程彻底将“旧”书磨碎,成为没有生命的废品,新的打包机器和暴力的流水线将灵魂的碎片笑哈哈地抛入毁灭,老汉嘉瞬间成为了被淘汰的那一层,连同旧书的碎片。

汉嘉是赫拉巴尔的影子,这种认知缘起于赫拉巴尔深入底层人民甚至与汉嘉相同的工作经验和对灵魂深入的追求。虽然对于真正的底层人民来说,成为老汉嘉的人屈指可数,但细致真实的工作体现和细腻真切的情感流露还是使得老汉嘉成功地成为了赫拉巴尔。向着未来的前进和向着本源的后退,这是老汉嘉有趣而深刻的哲思,当他面对着“耶稣”和“老子”,他在现实与永恒的思考里选择了永恒。思考是孤独的,产生永恒的爱也是孤独的,而作为思考基础的阅读的'载体——旧书则是爱的传播途径。旧书的灵魂熔铸在铅字里,正是因为被人吸收才得以传承,而永恒之识会超越苦难,即便老汉嘉生活艰辛,总是被主任否定,也能静心体会永恒之物,完成自己灵魂的洗礼。然而当时代更迭的车轮碾压下来,老汉嘉首当其冲承受了淘汰的痛楚。意识惨淡的机械化工作促使了永恒断裂的悲剧,深深沉迷着灵魂洗礼的老汉嘉连最后一点汲取养分的权利都被剥夺,面对暴行,他走向了永恒的更深处:“诞生是退出,死亡是进入”,永恒的回环才是他真正的归宿,这既是肉体的毁灭,也是灵魂的新生,“我仿佛注定要在自己制造的刑具上认识最后的真理”。

永恒之爱,孤独之爱,汉嘉在几十年间汲取着灵魂的养料,书写着他小心而甜蜜的爱,而当体系崩塌,他又走向了最后的真理,临终时的幸福,正如最终塑成自己天使雕像、走向高贵的曼倩卡,正如正在炖马肉香肠的无名女孩,正如相信着自己美丽的姿影被记录下来的茨冈女人,汉嘉于生命的终结之时获悉了最后的真理,也获得了无上的幸福,而他的爱的故事则像星空一样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