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谷

位置:首页 > 校园范文 > 语文

课堂教学稻谷的观察

语文3.24W

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稻谷的观察

科学探究:

1、通过观察稻谷、大米,学会细致地观察,培养观察事物细小部分的能力。

2、能想多种办法、用多种感官参与观察稻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米饭的来之不易,懂得珍惜粮食。

2、乐于参与讨论、交流,敢于发表不同见解。

科学知识:

1、知道米饭是稻谷加工而成,米做成的。

2、了解稻谷的构造,重点认识稻谷的胚。

教学重、难点:

通过稻谷、糙米与精米的细致观察,培养观察事物细小部分的能力。(重点)

胚的观察、认识。(难点)

教学具准备:

放大镜、镊子每小组2个、米粒和稻谷(分袋装)、发芽的稻谷、记录纸、各种种子各少量(稻谷、玉米、花生、黄豆、蚕豆等。)

教学过程:

一、认识稻谷

实物投影出示一些植物种子(稻谷、玉米、花生、黄豆、蚕豆各少量)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些种子,认识这些种子吗?

生(齐声):认识。

师:告诉大家这些是什么种子?

生:是麦子,还有玉米、花生、黄豆、绿豆。

生:是蚕豆。

生:是绿豆。

师:那是蚕豆。这些种子,你认识吗?老师把它放大些。(实物投影放大稻谷)

生:是稻谷。

师:是谷子,是吗?在这些种子中你吃的最多的是什么?

生:谷子。

师:你平时吃谷子的?师故作惊讶。

生:吃米饭。

生:吃稻谷磨出来的米。

师:稻谷磨出来是米,然后再把米煮成米饭,我们经常吃米饭。

(孩子们从自己熟悉的常见的种子中找出稻谷,隐含着种子的多样性,及稻谷也是一种种子的认识。从“这些种子中你吃的最多的是什么?”这一问题入手,巧妙地把稻谷原来跟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使孩子们明白了原来我们每天吃的米饭是稻谷变来的。课的开头单枪直入,没有过多的修饰,显得简洁明了,又直奔主题。)

二、观察稻谷

师:平时看见过稻谷吗?

生:看见过。

师:在哪里看见过稻谷?

生:在农村里看见过有人种过稻谷。

生:我看见过的稻谷是长在小苗上的。

生:我在爷爷家的箩筐里看见过稻谷。

师:你在箩筐里看见的稻谷是怎么样的?

生:是……不知道。

师:哦,你只知道是稻谷,没看清它是什么样的?

生:我看见过稻谷,那是在去乡下的路上。

师:你看见过的稻谷是怎么样的?

生:像米饭一样大的。

生:我在乡下看见过农民在刮稻谷,那个稻谷很小,两边还有刺,很像橄榄。

(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是对孩子们已有稻谷认识基础的了解,每个孩子的生活不同,对稻谷的认识基础也就不同。一个巧妙的问题,引发了孩子众多的回忆,也达到了对稻谷初浅认识的目的。)

师:我们平时都见过稻谷,那么你们仔细观察过稻谷吗?

生:没有。

师:今天我们要仔细观察稻谷,你打算怎么观察?

生:观察它的颜色和外形。

生:嗅一下。

师:刚才说的颜色和外形,是观察的内容,嗅一下在科学课中叫闻,这是观察的方法。你还有别的方法观察稻谷吗?(板书:闻)

生:用手磨一磨稻谷是脆的.还是硬的。

生:以前我们学过可以用尝的方法,稻谷是没有毒的,我们可以去尝一尝。

师:可以不可以?

生:可以。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个是稻谷,可以尝吗?

生:可以。(板书:尝)

师:今天袁老师带来的稻谷没有毒,可以尝。

生:我们还可以比轻重,比大小。

师:用比较的方法。(板书:比较)

生:还可以摸摸,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板书:摸)

生:摸摸刺有什么感觉?

师:稻谷上的刺摸起来到底是什么感觉?想知道吗?

生(齐声):想。

师:袁老师已经把稻谷装在桌子上的1号信封里,把稻谷从信封里取出来,倒在白纸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观察,桌上的器材可以用起来(每桌2只放大镜、2把镊子),观察时可以由组内一名同学帮忙记录,把你们组观察到的最有价值的内容记录下来。

教师非常注重观察方法的引导,在教师的启发下,这里的孩子想到的观察稻谷的方法有:看、摸、闻、尝、比较等,全方位多角度多种感官参与的观察方法,在这些孩子心中已有一定的基础。)

学生分组观察,教师巡回指导。5分钟后,各组结束观察,收拾器材,准备交流。

师:各组汇报一下,你们发现的内容,好吗?

生:我们组观察到了稻谷的外形像花苞,稻谷的壳没有味道。

师:尝过了。(板书:外形)

生:里面是的米光滑的,很硬,稻谷有三层壳,稻谷的外壳很粗糙。

师:稻谷的外壳很粗糙,你是怎么知道?

生:我刚才看的,摸起来有点不光滑。

师:你们组用手摸过了。(板书:不光滑)

生:稻谷最里面的一层很有营养。

学生惊讶。

师:这是你观察出来的吗?

生:我吃过了。

生:我们就是靠吃米饭长高的。

师:哦!这么回事,我明白了。这是你课外获取的知识,知道米饭很有营养,可以帮助我们生长,其他组还有补充。

生:他们刚才说的稻谷有三层壳,应该是一共有三层,外面一层,里面还有两层。

师:真仔细!你连稻谷一共有三层都观察出来了。

生:我剥出来的米上有白色的。

师:请别的组来汇报,前面组汇报过的内容后面组不能再汇报。

生:里面的米很硬,咬不破。

生:剥出来的米是透明的。

生:外壳的两头是尖尖的。

生:外壳上一条条的条纹

师放大实物投影仪上的稻谷,学生可以清晰看到稻谷的条纹和尖头。

师:你们真会观察,连稻谷上条纹都发现了。真棒!

生:还用尺子量了稻谷的长和宽,长5毫米,宽4毫米。

师:你还量了稻谷的长和宽,这位同学真会想办法。(师板书:量长宽)

师:别的组还有新的发现吗?

生:我发现稻谷尖头上有个白点。

师指着实物投影仪的稻谷,师:真的有白点吗?你们的稻谷上有吗?

生:是,有白点。

生:我们还发现稻谷尖头上有毛,中间的条纹是咖啡色的,稻谷的尖头上有个开口。

师指着实物投影仪的稻谷和孩子们一起找孩子发现的。

生:稻谷颜色是金黄色的。

生:我还发现稻谷刚剥出来是淡黄色,过一回变成白颜色了。

师:哦?还会变颜色,你们信吗?

生:不信。

师:老师也不信,刚才你们剥过了吗?

生:剥过了。

生:没有

师:有几个同学剥过了,有几个没剥过,我们一起再来剥剥好吗?

生:好。

师:看看稻谷里面到底是怎么样的?

学生边剥边讨论。

师:剥出来的米放在一起,壳放在一起,可以仔细观察。

3分钟后。

师:你剥出来了吗?

生齐声:剥出来了。

生:我剥出来的米是有三层,你看!

师:拿到上面来好吗?

投影剥开的稻谷的壳。

生:我发现的稻谷的最外面层是黄色的,里面这层是白色的,里面才是米。

师:你很会观察!同学们剥出来的是什么?

生:三层。

师:我说的是什么东西?

生:是米。

师:老师这里也有一袋米,想看吗?

生:想。

师:这袋米是袁老师从粮店里买来的,这袋米跟你刚才剥出来的米是不是一样?

生齐声:不一样。

师:我们仔细看看,有什么不一样。这个米袁老师把它装在抽屉里的2号信封里,把它打开取出,仔细看看有什么不同?

分组观察,3分钟后。

师:这两种米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有什么不一样。

生:米店里买来的米是成熟的,可以吃了,刚剥出来的米还没成熟,不能吃。

生:米店里买的米有点白白的,这个米有点黄黄的。

师:发现颜色不一样。别的组还有新的更有价值的发现?

生:我发现米店里买来的米没有一条条的,刚剥出来的米有一条条的。

生:我发现稻谷里刚剥出来的米两头有点黑,米店买来的米没有黑的。

生:米店里买来的米有点透明。

生:刚剥出来的米稍微大一点,因为刚剥出来的米特别有营养,所以大一点。

生:我发现米上有个小缺口,小缺口上有个小黄点。

师:真的吗?大家找找看,能找到吗?

师:老师有个疑问,米上的小缺口上的小黄点干什么用?小朋友猜猜看。

生:可能是看稻谷有没有成熟的吧?

师:看稻谷有没有成熟看这个小黄点,你们有不同意见吗?

生:是跟小苗连在一起的。

师:哦?是跟小苗连在一起的,你们信吗?

生:不信。我觉得应该是跟我们平时吃的连在一起的。

师:吃的什么?

生:就是爆米花爆的时候从这里爆出来,因为我看见过的爆米花上有点黄的。

师:这么多意见,到底谁的是对的。老师这里有几粒特殊的稻谷。

教师在实物投影上出示3粒稻谷(刚长出来芽的谷粒、芽稍稍长高的稻谷、长出小苗的谷粒)

生(惊讶):哇——

师:这几粒谷子怎么了?

生:发芽了。

师:想看这样的谷子吗?

生:想。

师:每个同学都可以看,装在这个小袋子里,小朋友把它轻轻地打开,注意不要弄断里面的小芽芽。

分组观察发芽的稻谷,1分钟后。

师:剥开来了吗?

生齐声:剥开来了。

师:剥开来了,把材料放好,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剥出来的米有点软。

生:我剥出来看见小苗长在小缺口上生出来。

师:别的同学看到的是这样的吗?

生齐声:是的。

师:小缺口上的小黄点是干什么用的?

生:就是长芽的。

师出示长得更高的稻谷。

师:这些稻谷以后还会怎样生长?

生:它以后的叶子还会像柳条一样垂下来。

生:以后还会慢慢地长生出芽来,然后生出稻谷。

师:真的是这样的吗?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就知道了。

播放水稻生长过程的录像。

师:看了这段录象,你知道水稻是怎样生长的吗?

生:知道了。

师:小朋友把谷子带回家,自己去发芽,看看他们怎么长,把谷子在自己组内分一分。

师:下课。

(评:从孩子们观察的结果看,孩子们所用方法可谓多彩纷呈,联系生活的细致观察让人觉得非常的充实。在整堂课中,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极佳,对学生的发言及时思考、整理,顺着孩子的思路把探究活动一步步地引入更深一个层次。在这一探究活动中,稻谷胚的观察、认识是难点,教师在这里很巧妙地处理了教材,用发芽的稻谷,让孩子自己剥开发芽的谷粒,细致观察稻谷的芽长的位置。这样的设计远远地比直接告诉孩子这是种子的胚,有价值、有意义的多。)

标签:课堂教学 稻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