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谷

位置:首页 > 校园范文 > 语文

导学案的教学模式使用误区分析

语文2.9W
 篇一:

摘要:

导学案的教学模式使用误区分析

从五个方面简单阐述了导学案使用的误区,以引起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导学案的注意。

关键词:导学案;使用误区;作用。

《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一书中强调:“我们反对教教材和学教材,主张把学习权还给学生。我们认为,比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可学习能力总需要一个来源,这个来源只能是导学案,我们形象地将之比喻为渡船。”

导学案,是教师精心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创新的材料依据,从教师备课的角度看,编写导学案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在创建高效课堂的过程中,导学案的作用是巨大的。但是,由于设计和使用中存在的误区,一些导学案正在由“学步车”变成“轮椅”。

一、学习目标缺乏导向性

很多导学案的编制忽视了学习目标的引领作用,学生不知道该掌握到什么程度,再加之三维目标混淆,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更有甚者,导学案中的学习目标是抄袭、下载、拼凑而成的,出现了一些目标有而内容无,或内容有而目标无的怪现象。因此,学生无法依据学习目标展开自学,只能局限在导学流程的内容中,步步亦趋,从起点上就出现了偏差。

 二、学习内容缺乏创新性

很多导学案的编制体现不出“用教材教”这一理念,完全就是“教教材”,导学内容针对的就是教材中的知识点,完全是你说一来我说一,你说二来我说二,没有对教材的一点点创新,只是对教材的搬运和照抄。学生被教材和导学案中一片片琐碎的知识点包围,根本把握不了知识体系,无法从宏观上认知和感悟,学了很长时间头脑中也只是一些支离破碎的记忆,更谈不上自主创新和发展,从“背教材”变成了“背导学案”。

三、学法指导缺乏科学性

很多导学案中的学法指导缺乏过程性和发展性,没有体现出由已知到未知、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没有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千篇一律。有的是“看书某页到某页”,有的是“独学几分钟,对学几分钟,群学几分钟,展示几分钟”,有的是“第一步基础知识,第二步能力提升,第三步展示提升”。从学法指导中看不出学科特色,也看不出内容差异,学生也只能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还只能“在摸索中前进”,找不到一条捷径,只能被导学案牵着鼻子走。

  篇二:

摘要:

导学案作为高效课堂的路线图和方向盘在课改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高效课堂在全国的广泛推广,其使用越来越普遍。我校也尝试把传统的“教案”改为“学案”,用“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提高课堂实效。

 关键词:导学案 课堂实效。

我们高中数学在实施这种教学模式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棘手问题和误区,而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关系我校“高效课堂改革”的成败。本人将导学案编写和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做了一些反思和总结并提出了自己的一点见解。

导学案编写应遵循的原则

1、课时化原则。

尽可能的将一课时的内容写成一个学案。按课时内容确定导学案的内容编写。这样,有利于调控课时学习的知识量,加强授课的计划性、针对性、时效性推进高效课堂。

2、问题化原则。

将教材中的知识点引入创设的材料情景(生活场景)或课堂活动中。设置的问题应由浅入深,既有利于学生打好基础又能加强知识的拓展,强化与生活的联系,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3、方法化原则。

在学生读书、思考、解答问题等环节的学习中,教师都要站到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以使能够及时适时的点拨学

  篇三:

误区一:重“显性目标”,轻“隐性目标”。

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重视“知识和能力”目标,轻视甚至忽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现象。前者为显性目标,显而易见;后者是隐性目标,渗透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运用之中,对知识的掌握之中,体现在师生交流、合作之中。

但是隐性目标的价值在于对学生的影响是恒久的。显性目标固然有利于评价,具有导向作用,却会束缚人的行为,导致机械性,而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潜在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显性目标起着干扰或促进的作用。

教师要善于挖掘知识与技能习得过程中的方法与情感因素,让学生学会、会学、乐学,并最终实现创造性学习。

误区二:重课前预设,轻课堂生成。

导学案是一个既有预设又要考虑生成的过程性开放性设计。所以在导学案设计中留出了课堂上师生交往互动和动态生成的空间。但是在教师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往往受传统教案观念的影响,不考虑课堂上的的动态生成性,不进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情调查,以至于课堂出现生成时,教师显得手足无措、难以应对或者无视生成、按部就班地执行预设的导学案。

在导学案的使用中,一方面要考虑导学案设计中那些开放性问题,有可能出现的多种生成性结果,做好相关的预设,以便在课堂上做到有备而来;另一方面,要灵活处理课堂上即时性生成。看那些是有效生成,那些是无效生成,那些可以再课堂上讨论,那些可以在课后去研究。

误区三:重导学案的使用,轻教材的使用。

导学案毕竟不能包揽学生课堂学习的一切内容,导学案设计问题的来源主要取决于对教材或其他教学文本内容的选择,是“二次加工”的过程。很多情况下它不能脱离教材或其他文本材料而单独存在,就像“导航仪”之于汽车一样,单独使用没有意义。导学案一定要和文本结合。

笔记本、作业本可以和导学案、教材整合。现行的教科书上留出了很多的'空白,学生完全可以在旁边做相关的标记、备注或者解读等。这样比单独写在笔记本上更能体现学习的过程性和情境性,更适合阶段性学习反馈。

 误区四:重导学案使用,轻导学案“再设计”。

导学案设计贯穿教与学的全程,除了课前的“预案”,还要体现在课中的“续案”以及课后的“补案”。所以,导学案的使用过程,实际上也是导学案的再设计。

这种再设计主要体现在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上的教学策略调整,基于课堂学情调查后的教学方案调整,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自主产生的问题设计,课堂学习评价反馈后的反思设计等等。这些往往被老师所忽略,由于缺乏“再设计”,使课堂学习进程不能有效推进,导致某些环节上出现低效或无效教学行为。

误区五:重统一性评价,轻差异性评价导学案使用。

一方面要加强个别指导,一方面要组织好组内帮扶,尤其是在评价使用上要进行分层次评价。导学案应该给学生不同学生提供“自选式”的问题和达标训练,学生只要完成相应层次的基本要求就可以。

误区六:重“讲”轻“学”、重“学”轻“导”。

在导学案使用和课堂学习中容易导致的两个极端就是:重“讲”轻“学”和重“学”轻“导”。导学案是高效课堂形态得以具体呈现的有效载体,所以高效课堂上如何理“活”与“实”、“放”与“收”的问题同样体现在导学案使用上。

实际上解决重“讲”轻“学”和重“学”轻“讲”的问题,就是要解决好课堂上导学案使用中“活”与“实”、“放”与“收”的问题,解决好使用导学案的“度”的问题。“收”得过紧就成了传统课堂上的包办代替,把导学案当成了传统教案。认为“导学案”设计的开放性问题,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太耽搁时间,总不如自己讲效果好,忽视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忽视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是重“讲”轻“学”。

“放”得过宽,就成了教师不作为的“放羊式”课堂,由于缺乏必要的指导,导致学生学习处于自由散乱状态,独学迷失方向,合作缺乏目的,探究不能深入,拓展偏离主题,生成没有价值,目标没有达成等等一系列问题。年轻教师容易犯这种毛病。“以生为本”、“以学为本”是处理“收”与“放”、“活”与“实”关系的原则。

  篇四:

用学案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促进教师角色的转换,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但学案教学也容易走进一些误区,如果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就影响学案教学的效果,甚至影响“以学论教”原则的实践。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有些教师认为学生自主学习就得大量做题,所以在设计学案时,机械照搬课本内容,把教材内容简单地编成一道道的习题,认为这就是“学案”。如果按这样的“学案”进行教学,学生就容易去抄课本、死记硬背教学内容、简单机械地寻找答案。

整堂课就成了师生对答案的过程,根本无法发挥“学案导学”的优势,更谈不上“以学论教”。编制学案的具体方式虽然可以多样化,但是其原则一定要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核心,要在指导学生学习上下工夫,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达到通过学习提升能力的作用。

把学习目标定位在教学目标。有些教师在编写学案时,把教参上或其他资料上的教学目标照搬到学案上来充当学习目标。由于教学目标是针对教师的,不是围绕学生学习确定的目标,所以课堂表面上是师生、生生互动,但实质是无效互动,没有真正的学习目标,学生根本无法有效自学。学习目标应该是学生学习掌握本节课内容的指南针,是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的。

学习目标的制定要关注学情,尊重学生的意见;在内容体系上要瞻前顾后,要把培养和发展能力放在首位。在具体设计时,除了要列举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以及把握层次,还要将本节内容与各节、各章内容联系起来,构建起学科内容网络;更要注重方法性、延展性的目标。此外,学习目标要具体、可操作、有层次,利于不同学生分别实现。三、自主学习等同于放任自流。有些教师认为“学案导学、交流展示、巩固提升”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知识,因此该讲的也不讲,该引导的也放给学生去。“死啃”,结果不仅效率低,而且出现了很多学习上的“死角”。“学案导学”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但自主学习不等于教师完全放手,更不等于放任自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种主体地位要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才能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不能不管不问;学生讨论时,教师要了解情况,掌握全局,及时参与、指导。

教师实施教学中要做好以下工作:

1.把目标交代清楚。

2.教师一定要进行全班巡视,检查学生的学案,发现学生学习中的困难、疑惑和带有共性的问题,及时指导和进行二次备课。

3.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4.对学生学习中的困难、疑惑和带有共性的问题,如果学生自己解决不了,教师必须讲,而且要讲明、讲透,以突破重点难点。

学生热衷于互动交流。忽视了独立的思考和自主训练。很多学生在学案导学的课堂上,热衷于互动交流,讨论、辩论非常热烈,学习气氛也非常活跃,可是却往往忽视独立思考和进行自主训练。在教学中必须强化学生独立自研、自做的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提升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把自学、自做与交流讨论严格区分开来,先让学生自学自查后,再进行讨论交流。

2.强化多人次的板演展示,反馈学生思维与结果的准确性,用板演促进学生认真独立的自研自做的习惯能力的培养。

3.对学案要收回认真查阅,从中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加以个别或整体的纠错辅导。

4.要有阶段性纠错措施,促进每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训练独立学习的规范性,提升效率,实实在在地落实“学案导学”。

教师不批改学案。很多教师认为学案上的问题在课堂上已经解决,教师不需要再进行批改。其实,在课堂上仍然有一部分学生不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不能及时在学案上做笔记,不能认真完成学案上的巩固提升训练。教师应定时或不定时检查、批改一部分学生的学案,及时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补充教学。

标签:教学模式 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