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谷

位置:首页 > 校园范文 > 语文

《散步》课堂实录

语文7.9K

导语:《散步》一文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互敬互爱的真挚情感,颂扬的是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以下是小编带来的《散步》课堂实录,供大家参考。

《散步》课堂实录

《散步》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知道今天上什么课文吗?

生:《散步》。

师:谁的《散步》,是莫老师的还是龙老师的?不好了,大家预习的是龙应台老师的《散步》。老师今天想与大家分享的是莫怀戚老师的《散步》,看来老师事先心怀叵测了,不过这样也好。我们上课前有没有仪式的?

生:有的,起立,上课。

师:好,上课!

班长:起立!

生齐: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下!

同学们能不能说说,这样的课文一般我们是怎么学的呢?

生1:先读题目,因为题目会告诉我们写了什么。

生2:弄清楚事情,这事情说明了什么。

生3:看看开头和结尾,弄明白写什么。

师:很好!还有吗?

生4:要读出自己有共鸣的地方。

师:我们的学习习惯真好,边读边写的同学真不少。差不多了,我们来分享下。我们在阅读过程当中觉得哪些地方引起我们共鸣的。

生4:我觉得能引起我共鸣的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话。这里写出了我和妻子对大人的那份爱与责任,深知自己有肩负起赡养老人和教育子女的使命。正如我和妻子来说,老人与孩子,也可以说是整个世界。而对于读者我本身想法也是如此,也有这样的感受,感到身上有责任。

师:什么样的责任呢?

生4:亲情。

生5:我觉得是倒数第一小节。这里也是形成一种对比,因为妻子背起儿子,这里就好像是儿时的我与现在的母亲一样,现在是轮到我背起母亲,我觉得这是反应了一种儿子对母亲的感恩、孝敬,表现出一种真挚的亲子之爱。

生3:我想说的是第三段那里,“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酷冬,”我觉得这里读起来给人一种悲戚的气氛。

师:什么气氛?

生6:悲戚的气氛。因为这里表达对母亲生命的渴求,他想让母亲多或一些时间,表达他对母亲真挚的爱。

师:有不同意见吗?我们把这段读一下,是不是有点悲戚的情感。

学生朗读)

你们读出了悲戚的味道来了没有?

生:我觉得这里可能更多的是一种希望,对于将来活得更好的一种希望。是作者对母亲生命能够延续的希望。因为文中说“春天总算来了”,春天是象征生命与朝气的,所以说母亲又熬过了一个酷冬,等到春天,生机再次焕发。所以我觉着这应该是表现作者对母亲生命不断延续的一种希望。

生:我觉得这是一种惊喜。因为春天总算来了,又熬过了一个酷冬,就说明她又挺过了一关,她的生命又可以再次延续。

师:很好!刚才那位同学对着两位同学的发言认同不认同?

生:认同。

师:你想不想改变你原来的想法?

生:想。

师:我们不能随随便便地改变自己的想法。

生:我刚才觉得就前面到“清明节死去”有点对他人悲戚,而后面是对母亲又熬过了一个酷冬的一种希望。

师:我在读这段的时候也关注了一个词,但是我从这位同学的朗读当中,我感到我读得还没你认真。你们知道我关注了哪个词吗?

生:熬。

师:对。当时就在批注的时候写了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要用“熬”,不用“度”,不用“挨”?刚才这位同学在读的时候有个词语读得很重,他是强调了那个字,你们有么有听出来?

生:“又”。

师:“又”。你们听出来是“又”,你有没有注意?这也是我们阅读的一种经验。有许许多多的情况下,我们的阅读是有下意识的。这种下意识来源于我们对文本的理解。他那个词读得很重,是那个“总算”,你们有没有注意到?我们把这句话再读一下。

(学生集体朗读)

一种庆幸,一种对母亲又熬过来了的一种庆幸。从这里我们看到了生命的什么状态?

生:顽强

师:对。母亲生命力的顽强。作者在讲他写散步的时候就是一种对生命的感悟。我们可以读一下下面这一小节。

(学生朗读“这南方初春的田野”)

这一切,“这”指什么?

生:我觉得“这”应该是指“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前面这是看似写景,其实是在表达他对生命的一种渴望,一种向往。生命可以是指他自己的生命,也是指他母亲生命的延续,他儿子也是一个新生的生命。

师:这里仅仅是指人的生命吗?

生:也是指一些植物的生命,还有初春的田野也是有生命的,景物也是有生命的。

师:你从哪里看到呢?

生:后面的写景“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的铺着……水泡。”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也是一种自然界新生的生命。

师:春天是有生命的。我们读了朱自清的《春》没有》?你看,新绿,还有嫩芽,还有咕咕的水泡。看上去是写景,实际是写所有的生命。自然界的生命,人类的生命,尤其是我那个老母亲又熬过了一冬的那种发自内心的兴奋和祝福。虽然母亲知道大限将至。

生:我现在回过头来看,我可以看出作者是对生命的渴望,是对生命的珍惜。

师:很好!你将来的语文一定会学得很好。其他同学有没有要分享的?

生:没有。

师:没有,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刚才两位同学共同的最后一段,最后一段,两位同学还有相互的补充,我们先把这一段读一下。

生:朗读(这样,我们在阳光下……)

师:刚才我们同学们关注了最后一句话,我还关注了些其他的问题。比如说“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我关注了这个“也”,另外我还关注了后面“慢慢地”“稳稳地”“很仔细”。我为什么关注着三组词语?因为我在前面读到了“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既不重,又很轻,为什么我跟妻还慢慢地、稳稳地、很仔细地走?

生:我觉得这里应该是一种对生命的责任。因为妻子和他自己一个是尊老,还有一个是爱幼。所以我觉得是对生命的一种责任感。

生:我觉得他说的最后一句,他是对他们非常重视的,小心翼翼,表现出他对母亲和儿子的一种爱,都是同样的爱。妻子也蹲下来,也可以看出大致对称的语气,形式是整齐匀称的,可以看出一种对称的美,也能显示他们亲情的流露。

师:好!你看到了情感,还看到语句的美,对称的美。

生:我从“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可以看出来他和妻子是生怕把他们两个给摔着,可以体现出他 们对母亲和儿子的无为不值得 关怀,对生命的珍惜,十分看重。

师:好!同学们在阅读当中有没有其他问题?我在你们的回答当中,分享过程当中,我觉得你们还有个很好的阅读习惯,你们会前后关联着来看文本,这是一种很的习惯。我想问一个问题,大家看开头的第一句,我们一起读一读。

(朗读:我们在田野上散步……)

我想问的问题有两个:一个,你们看这一句 在表达上它有什么特点?另外一个,我们把它压缩一下(缩句),再读一读,我们来看看有没有问题。可以讨论下。

生:我觉得句子可以这样缩一下:我、母亲、妻子、儿子在田野上散步。我觉得这样更好一些。

师:这是他的,他觉得这个句子应该是:我、母亲、妻子、儿子在田野上散步。

生:我觉得也可以压缩为:我们在散步。

师:嗯。直接压缩成:我们在散步。

生:我觉得可以压缩成:我们一家在田野上散步。

师:好。你们三个人到黑板上把这三个句子写下来。

同学们在下面做一个事情,把这三个句子跟课文的句子比较起来,读个三遍,思考下,你是习惯文本中的句子,还是喜欢黑板上的哪个句子?读三遍,读出声音来。

生:学生朗读。

师:发表你们的高见。

生:我觉得文章中的写得比较好。因为它把重点的人物突出来。

师:哪个重点人物?

生:我的母亲。

师:是我的母亲吗?

生:一家人。

师:是一家人吗?

生:我认为文本上写得好。因为是它说“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它凸显了“我的”,说明他对家庭的重视,对家庭成员的关心、关爱。

生:我觉得这是前后呼应的。因为后面第五小节写的是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顺序不能调换,如果调换,前后就不能呼应起来,也就不能写出第五小节的话。还有这也表现出家庭的亲情。每个都和他有关联,写出了他们一家很温馨。

生:我也觉得文中写的比较好点。因为它写出了我的母亲、妻子和儿子,这句话写出了他不仅有自己的妈妈,还有儿子,写出一种生命的延续。

师:嗯,一种生命的延续。

生:我现在看到了,我,其实是儿子,是对于母亲而讲 我是儿子。第一句写的是儿子,就可以把我当作是儿子,替代他的儿子。儿子、我的母亲、妻子、儿子,我觉得这也是一种身份的替换。

师:那文中为什么不用你的这表表达方式,而用他的那种表达方式呢?

生:如果也写儿子,就搞不清楚哪个是儿子。

师:我们不能这样的,表达会有歧义。

生:之前都说“我的母亲”,注重“我的”两个字,可是我想问为什么他不在儿子前面不加个“我”呢?

师:嗯……有意思!

生:因为前面已经有我的妻子和儿子,这里已经有“我的”了,如果用“和”的话,可以省略一个“我的”。

师:我想问的是,这儿子就是我的吗?(学生笑)这儿子也是妻子的,所以如果加在这里就不恰当了。同学们读得很仔细,而且我觉得同学们对前后关联很关注。我们注意到下面的第四节,其实这个句子跟后面还有几处地方时呼应的。同学们可以再看下,哪些地方,发现了吗?

生:第五小节。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师:刚才那位同学已经讲过了。

生:还有第八小节。“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来儿子。”

师:嗯,是这句吗?这儿是不是呼应?是不是有关联的?没有刚才那个地方那么明显。但有一段相当明显,其实我们一开始就涉及到这一段。

生:应该在第六段。“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还有后面一句“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妻子呢?她在外面总是听我的。”

师:你说这里读出什么?

生:家庭的中心要兼顾上一代人和下一代人的想法,责任重大。

师:作为一个中年男人,他的责任重大,上有老,下有小,还有谁啊?(妻子)你看,写妻子写得很好玩,“在外面总是听我的”,(学生大笑)言外之意是什么?在家里我听她的。呵呵,开个玩笑。很好,我们把前面的讨论总结一下。我今天其实就是要让大家明白,我们读书要读出自我,读出我自己的感受,另外,读书要注意前后关联,或者说瞻前顾后。当然我们这里还搞了个缩句。我们从缩句的角度来讲,按照你们小学里的训练,这三句哪一句最标准?如果要打分的话,哪一句?

生:我们一家在散步。

师:是我们一家在散步吗?应该是我们在散步,最简洁。而这一句是把句子的结构给调整了,这里没有做到最简洁。好,我们进入下面一个环节。我们刚才讲的,读这样的散文,我们还要知道是什么人,什么事,对不对?那么我们现在知道不知道哪些人在散步啊?

生:知道。

师:知道什么?哪些人?

生: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儿子。

师:事是什么?

生:散步。

师:从这个当中我们感悟到什么?刚才我们也有同学讲,要多阅读,要知道整个文章要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生:我觉得就是开头好像要讲清楚先要概括的事情,结尾时表达情感,开头是概括。

师:哦,开头是个改过,结尾是个小结。是吧?这给我们一个提醒,就是开头结尾很重要。我们其实在讨论的过程中,从这篇文章中我们看到一个中年男人的责任,更重要的是从他母亲又挺过了一个酷冬这个情形和在那个环境当中,在那个春天的田野里,那个环境当中的什么?我先前讲过了。

生:生命的感悟。

师:好。我想再问一下,除了这些,我们在阅读当中还有没有什么疑惑的地方?

生:我有疑惑。在第七小节。为什么我决定了要走大路,后面母亲又改变了主意要走小路?

师:谁能给解释一下?

生:因为母亲虽然自己年老了,但是她还是要想着自己的孙子,她觉得她要满足孙子。

师:好,他就是说母亲为孙子想。这边有不同意见。

生:我觉得母亲为孙子着想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她 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因为母亲看到这些景色,母亲虽已经是风烛残年,但也是没这美好景色的向往,对生命的一种渴望。母亲也希望可以去领略下这里的风景。

师:你真是厉害。不瞒你说,我在第一回教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就关注了这一段。我是从我的角度来关注的。她的这个关注你们认同不认同?(认同)我是从我的生活经历我作为一个老年男人来关注。我虽然是生在一个小镇上,但是我丈人丈母生活在农村,我在小镇上原来就是一些平房,现在都已经住到楼房里去了,不接地气了。那么文章中的母亲,我猜度,我只是说猜度可能也来自农村,现在是靠儿子住的,儿子住的是高高的楼房里。现在她大限将至,将死之人,已经是风烛残年了,本来想不想出来散步?(不想)为什么出来散步啊?有没有交代?交代了。她现在很听我的话。你们父母听不听你们的话?(不听)不听啊!我说一定很听。你要买个耐克,他肯定给你买个耐克。对不对?这种听话时不一样的。文中交代的很清楚。“她现在很听我的话”,为什么会听我的话?一个因为自己老了,还有个什么原因?我的话有道理。在母亲的眼里,我这个儿子不仅孝顺,还有道理。现在又看到了她曾经熟悉的田野、水塘,我们再把这段读读,看看写出的景致是什么?

生:集体朗读“但是母亲摸摸孙子的……”

师:这个景致跟前面开头的景致特征是否一致?充满着生机,充满着活力。我想对这篇课文的讨论就到这里。既然花了那么多的功夫,看了龙应台老师的《散步》,下面有几个很大的题目,我们来分享一下。就按照这上面的题目个大家分享下。我的问题是:与莫怀戚写的《散步》相比,你觉得这篇文章写的是散步吗?为什么?

第二个问题:你觉得本文的精彩之处在哪里?为什么?

第三个问题:你觉得龙应台的文字根莫怀戚的文字最大的区别在哪里?你更喜欢那一篇?

有想跟大家分享的吗?

生:我回答第二个问题。我觉得本文的精彩之处在第11小节,这段话一方面写母亲年事已高,有的时候会神志不清,甚至出现幻想;另一方面也写出母亲对过去的曾经时光的怀念,过去的留恋,回忆起曾经的往事,母亲仿佛就是回到了当初。

师:很好,很好。你读得很到位,对这一段的解读也很到位。其他同学呢?

生:我回答第一个问题。这篇写的应该不是散步,因为莫怀戚老师写的《散步》写的是一家四口在乡间徒步的事情。体现的是去感受生命,家庭责任的情感。而龙应台老师的《散步》更能体现的是一种让母亲安心,我认为应该是一种散心。

师:你认为应该是散心,不是散步?说的很好。前提就是刚才这位同学讲的那个老母亲一时糊涂,一时清醒,在这样的情况下,当然,他的文章当中还有一个写得很铺张的就是:她知道她的子女,她的姐妹写给母亲的 大字报,有点版本上把这个大字报换成了好像是海报。我当时就搞不懂,为什么要把大字报改成海报,这是题外话了,同学们可以课后去思考。

生:我觉得这篇文章主题就是散步,因为他前面写了大量篇幅,散步为题,我觉得文章构思更为巧妙。

师:很好,对了。他写的中心事件是什么?散步。当然他散步的情景跟莫怀戚散步的情景一样不一样?不一样。莫怀戚的散步整个情景是充满着对生命的感慨,一种对生命的向往、赞美。而这里的一种情感跟莫怀戚的情感一样不一样?不一样。我们看最后两段,也读一下。

生:朗读。

师:我们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一下这两段文字给人留下的感觉。想不到没问题,留着课后去做。时间已经到了,下课。课后的作业是:我们概括下这个场景给我们的一种感觉,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完成讲义上的第二道题目和第三道题目。

下课。

标签:课堂实录 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