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谷

位置:首页 > 校园范文 > 语文

比较还原分析法阅读教学论文

语文2.3W

一、“比较还原分析法”的内涵

比较还原分析法阅读教学论文

“依靠抽象能力把构成艺术形象的原生要素想象出来,作为分析的起点,我把这种方法叫做‘还原法’。”孙绍振教授在《作品分析的还原法》中如是说到。那么这种抽象能力和想象能力都是怎样实现的呢?笔者综合孙绍振教授的多篇著作得出“比较还原分析法”的基础定义,所谓比较还原分析法,就是一种依靠抽象的想象能力,依据具体意象给予的线索,将原生态的、未加以修饰的形象想象出来,并将这种未经加工的形象与文中的艺术形象进行对比,从中寻找到差异和矛盾,再进行文本分析,便可以从中找出文章的奥秘。这种深度的文学鉴赏方法对于语文教师的实际教学是一种挑战。自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从西方引进了不同流派的文学理论,但并没有形成完整的文本分析系统。西方理论多为宏观性的指导,而真正的文学作品分析需要的是微观研究。孙绍振教授指出,汉语文学鉴赏不同于英语文学,并不能“一劳永逸”,不是单纯的一个方法就套用于所有作品上,而文学批评已经被公式化、概念化的教条主义垄断,艺术分析上既然找不到现成的东西,就需要进行理论构建,才能对汉语文学鉴赏有所帮助。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不是一种被动接受的推荐性行为,而是具有创造内涵的艺术行为,如果说文学创作是将实体事物以声音、语言、线条和色彩等表现出来,那么文学鉴赏就是以联想的方法将过去见过的实体或类似的生活体验与文学作品结合,在这样的交换中享受文学作品带来的美感。而孙绍振教授不单纯重视还原,而是在还原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再造,并由此构建出文学鉴赏的层次。依次是价值观念的还原,艺术感觉与科学实用的还原,情感逻辑与理性逻辑的还原,历史还原,文体还原,流派还原,风格还原。所谓比较还原分析法,就是一种哲学上的实事求是,根据不同的文学作品进行还原和分析深化,成为系统化的阅读方法。

二、“比较还原分析法”在阅读中的实际意义

“当我面对一切违背这种方法(比较还原分析法)的方法时,不管他有多么大的权威,我总是坚定地冲击,甚至毫不容情的颠覆。要理解艺术,不能被动地接受,还原了,有了矛盾就可以能进入分析,就主动了。”孙绍振教授对于比较还原分析法的坚持,在各个文本阅读中付诸实践,为文学教学提供了帮助。在这样的分析下,我们看到了徐志摩再别康桥时沉重的心理秘密,看到了花木兰女性本色下的平民英雄意义,看到了阿Q愈发麻木的精神面貌……这些都印证了“比较还原分析法”在文学作品解读中的科学性。古语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掌握了良好的阅读方法,才能对其内涵深入理解,而深入理解就必须追溯到意象的根源上,作家创作时面对不同写法,可以创作出不同的作品。而“比较还原分析法”最主要的意义在于还原作品本来面貌,联系生活实际,以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方法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进而升华出作品内在的精神意义。

三、“比较还原分析法”的实例运用

笔者认为有必要引用一篇文章对“比较还原分析法”的内涵进行深化。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取了李白的代表作之一——《梦游天姥吟留别》,作为一篇优秀的浪漫主义诗作,文章作于李白被唐玄宗贬放的途中,文章结尾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作为千古佳句传诵至今。文章前半部分描写山林景色给人一览无遗的'感觉,但是作者却在结尾指出“使我不得开心颜”表明其情绪并未因此感到心旷神怡,而是将被贬的苦闷积压在心里。整篇文章曲折的情感表现出作者强大的结构艺术,但也充满了矛盾,此等美景下并没有好的心情,这种矛盾更衬托出作者的真实情感。除此之外,笔者想引用杜甫的另一个例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给人以政治不得意的悲凉之感,文章结尾又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反问形式呐喊,以自在陋室而包容天下寒士的理想和胸襟让人感到无尽的悲凉和无奈。但同样的题材,同样是描写政治不得意,苏轼在《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中却体现出作者豪情壮志,对暮年仍抱有政治理想的心态。为何存在不同的精神层面呢?这就是运用“比较还原分析法”阅读,在还原后需要进行的第一个步骤——质疑。如笔者所列举的一样,要进行多角度的质疑。孙绍振教授曾经强调,对文章的分析就是要将统一的对象剖析开,不是从统一性出发,而是从其差异性出发。从孙教授的评析中,笔者总结出质疑的几个主要方面。与同题材作品进行比较、对诗句中作者给出的评语进行质疑,对于诗歌类型提出质疑,在文章风格上进行质疑,同一表现手法引起的不同效果进行质疑,还有引用其他人的评语质疑,还原情感进行质疑……通过一系列的质疑,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背景不同、结构不同、作者特点不同、运用美学知识高度不同等多个方面,对文学作品逐一分析其矛盾性,从“确立”矛盾到“分析”矛盾,从“还原”到“比较”的过程中便可以提高理解水平,便于文学作品的阅读赏析。

四、教学实践中运用“比较还原分析法”面临的挑战

首先,“比较还原分析法”在应用中是需要丰富的想象力的。要求善于利用文学作品提供给读者的线索进行文学解读,进而假想出原生态的、未经加工的实体。这就要求我们对学生进行引导,开发其联想能力,只有这样才可以达到共同的欣赏水平。这是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面对的问题。其次,对于形象的分析就是分析其内在矛盾,将潜在矛盾以语言表达出来也是需要锻炼的一项能力。孙绍振教授对于这种困难,提出了一个出发点——坚定地寻求矛盾。所以在日常教学中,要一直坚持用这种阅读分析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还原分析的能力和独立解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不同的文学经典,选取一定的解读方法便可以理解文章的实质。根据现象实质和辩证法,我们都不能单纯以艺术形象的统一性当作阅读的出发点,我们需要将作者创造、想象的意象还原、比较、分析,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提高鉴赏水平。笔者在对孙绍振教授“比较还原分析法”的学习过程中得到了以上启示,望对日后教学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