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谷

位置:首页 > 职场范文 > 职场动态

由“离职”引发的胡思乱想

面试的时候被面试官直接点到:“你换工作的频率较高,担心你的稳定性。”

由“离职”引发的胡思乱想

我沉默了很久,最终还是给了她一个连我自己都不能完全接受的理由。

关于“离职”,我想说,那不是我一厢情愿的选择。

我知道自己最后选择“离职”并不是出于某个单一的理由。工作量大?压力大?加班多?薪水少?这些其实都不足以构成离职。

而是对企业失望了,失去信心了。

联系员工和企业的心理契约破裂了,离职就发生了。

反思过去的一年,唯一后悔的是离开张的公司,虽然那个时候只有三个人,虽然那个时候我们一个月连一单生意都无法成交,但是张一直给我们鼓励,让我们有信心做下去。离职的原因不想说了,不怎么光彩。

上海后,面试过很多家单位,KB是唯一一家没有以学历为由而据我于门外的公司,但是,X厂长却隐瞒了公司的问题,我进公司之后不到三天,她就因合同到期而离职了。之后满怀热血地为公司服务,却发现有些东西,个人无力回天,我相信大家都是希望把公司发展起来的,但是,理想归理想,也仅仅是口号而已。

之后沉默了三个月,反省。我问自己,那家工厂真的让你无法忍受了吗?为什么一定要离职?我写下很多个必须留下的理由,却被一个借口推翻。

继续留任只能让我毁灭的更快。

从刚入职时对公司忠贞不二的付出,到最后不得不卷铺盖走人,我很难让自己接受这样的结果。然而,我还不想让自己那么早的堕落。

面对社会对于80后稳定性的指责,我视而不见,你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实的。

我在做毕业论文的时候研究的是“离职”,可以说对于“离职”的认识我比同龄人更清醒一些。在面试员工的时候,我很少问及到他们“离职”的原因,因为导致“离职”的',从来就不是一个单一的因素。而是多个因素的积累,是“心理契约”的破裂。

简单的说,“心理契约”就是企业对员工有所期待,员工希望公司能给予相应的回报。

当一方付出而另一方无动于衷的时候,心理契约就松动了,放任这种状况,最后的结果是心理契约彻底破裂,要么是企业炒掉员工,要么就是员工炒掉老板。

我试过了,只是失败了而已。我相信所有的老板都是希望公司能够发展壮大的,但是,请老板们不要再给我这样的指令:“G,这个员工走了,我不想给他钱,你帮我处理掉。”

标签:胡思乱想 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