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谷

位置:首页 > 行业范文 > 设计

画教学设计

设计2.25W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画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画教学设计

画教学设计1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玲玲收拾画笔时不小心把第二天参评的画弄脏了,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污渍,还给作品平添了几分家的温馨。课文内容简单,主题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

  【教学目标】

1、会认“玲、催”等8个生字,会写“肯、楼、梯”等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段。

3、明白“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题导入

1、板书:玲玲

学习生字“铃”(出示课件2):读音(后鼻音,第二个“玲”念轻声。);辨别相似的字“铃”“龄”“零”“领”“岭”。

2、补充板书:的画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设疑: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呢?

带着问题读课文(听课文录音朗读,老师带读,学生自读。)

  三、读中识字

1、出示词语:端详 评奖 脑筋楼梯 催眠 糟糕 弄脏 肯定懒洋洋 叭叭响 一幅画

指名读,小老师带读,齐读。指导书写“糟糕”中的“米”字旁最后一笔要变成点;而“楼梯”中“楼”上面的“米”不用变。“肯定”中的“月”字竖撇变成了一竖,且这个“月”要写得稍微宽一点;而“弄脏”中“脏”月字旁不用变。

2、出示句子:

(1)就在这时候,水彩笔叭(bā)的一下掉到了纸上,把画弄脏了,玲玲哇地哭了起来。

(2)小花狗懒洋洋地趴(pā)在楼梯上。

辨析“叭”与“趴”的读音、字形。学习生字“狗”,强调反犬旁的书写“撇、弯钩、撇”。

3、积累词语:仔细地看 懒洋洋地趴 满意地笑 高兴地说 满意地端详 (指名读,齐读。)

  第二课时

  一、读中悟理

1、依次出示图画,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对应的语句。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A、玲玲满意地端详着自己画的《我家的一角》。这幅画明天就要参加评奖了。

做动作帮助理解“端详”(仔细地看、反复地看)。指导朗读。读出喜爱、激动、兴奋之情。

B、就在这时候,水彩笔叭的一下掉到了纸上,把画弄脏了,玲玲哇地哭了起来。

思考:不就是一幅画吗,弄脏了就弄脏了,有什么好哭的!什么原因让玲玲哭得这么伤心?

让学生自己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玲玲,时间不早了,快去睡吧!”爸爸又在催她了。

●“我的画脏了,另画一张也来不及了。”

小结:玲玲画这幅画用了好长时间,已经很晚了,很迟了,很不容易,她画得太认真了。

指导朗读。第一句话抓住“时间不早了”“又在催她了”读出时间长;第二句话抓住“来不及了”读出玲玲的着急和无奈。

C、玲玲想了想,拿起笔,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玲玲满意地笑了。

指导朗读。读出喜悦、满意之情。

说说你认为哪一幅更好?(最后一幅比第一幅更生动了!)

(在读中梳理玲玲的情感变化,板书:满意地端详——哇地哭了起来——满意地笑了。)

在“哭了”和“笑了”之间画上一个弯箭头(或虚线)。

(指着板书)同学们,从玲玲的“哭了”到“笑了”的故事中,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出示句子:“看到了吧,孩子。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板书:坏事 好事)

如果要在这个箭头上写四个字,你会写哪四个字?(肯动脑筋)

玲玲刚才动了脑筋吗?从哪看出来的?(想了想)

除了玲玲动了脑筋,还有谁也动了脑筋?从哪看出来的?(爸爸,仔细地看了看,爸爸在看的过程中动了脑筋。)

指导读。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往往”两个字能去掉吗?(不是所有的坏事都能变成好事的,但是我们要尽可能地把坏事变成好事。)

  二、拓展延伸

1、下面,老师要请同学们一起来动动脑筋,帮忙把坏事变成好事:

a、手里的笔筒掉在了地上被摔了一条缝。(用彩色卡纸折几朵漂亮的小花贴在有缝隙的地方)

b、漂亮的裙子被勾出了一个洞。(在破洞地方绣上一朵花或小动物)

2、出示“我要说”:

在今后,如果我遇到了这样的事情,我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25、玲玲的画

满意地端详——哇地哭了起来——满意地笑了

(肯动脑筋)

坏事 —————好事

画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生6个生字,认识3个偏旁,分别是凶字框、口字旁、春字头。

2、会认3个字。

3、知道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会6个生字,认识3个偏旁。

2、能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谁愿意说一个谜语让大家猜一猜?(学习说,学习猜)。老师说一个谜语,请你们大家猜一猜谜底是什么?看谁听得准,猜得对。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你们猜出是什么了吗?我们学完这篇课文,你就会知道的。

  二、看图

1、出示图:学生自己认真观察图,看看图上画了些什么?

2、请同学说说图上画了什么?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可以从远到近,也可以从近到远的顺序。(图上画了山、水、花、鸟)那么这首诗是怎么写山、水、花、鸟的呢?

  三、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借助拼音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和会认字。

2、画出的生字和会认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同桌小伙伴互相读读课文,听听读音是否准确。

4、指名读课文,大家纠正读音。

  四、学习生字的字形结构及字义

1、先让学生识记生字,识记时可以联系诗句内容,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记忆字形,了解字义。

2、同桌同学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记忆的?

3、请记忆字形巧妙的同学当小老师给大家讲一讲。

人:独体字,笔画记忆:撇,捺。也可以用手势记忆,左右手心相对,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就是人字。组词:好人,人民。

色:上下结构,可以用熟字鱼来记,去掉田和横换成巴字就是色字。组词:景色、彩色。

无:独体字,可以用熟字天来记,天字最后一笔捺改写成竖钩钩就是无字;也可以用二字加上一撇一竖变钩。无就是没有的意思。组词:无有、无用、无人。

画:先认识凵(凶字框)可以用熟字换笔画的方法记忆。用鱼字来记,去掉上面的角字头,换成横,下面的横写成凶字框就是画。组词:画画,图画。

春:先认识春字头。上下结构的字。上面是春字头,下面是日字,合起来就是春字。学生书空春字笔顺。组词:春天、春雨、春风。

听:认识口字旁。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口字旁,右边是斤字,合起来就是听字。组词:听讲、听话。

4、抽读生字和词语的卡片,巩固生字。

  五、正确书写生字

1、让学生自己观察生字的重点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在书上描红。

3、教师重点指导画和春两个字。

4、其他几个字学生自己照书中的范字练习书写,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5、学生在生字本上正确、规范地书写每个生字。

  六、学习诗句,理解意思

1、学习前两行诗句:

⑴ 自己小声读读这两行。边读诗句,边看图边思考,这两行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⑵ 指名读这两行。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板书:远 山 有色 近水 无声

⑶ 让学生找找二行诗句中的相对应的词。

远看和近听、山和水、有和无、色和声是相对应的词。

⑷ 认真看图,远处的山、近处的水怎么样?

眺望远处的山峰,你会看到什么样的景色?(朦朦胧胧)看图水流从高处往下流,会发出什么声音?那么诗中却说走近了还是听不到水的声音,这是怎么回事呀!你们猜到这则谜语的谜底了吗?(画)

⑸ 指导朗读。教师范读,学生练习朗读,同桌读,指名读。

2、学习后两行诗句:

⑴ 总体学法:

① 读诗句,对照图,说说这两行的大致意思。

② 想想诗句中是怎样写画中的山和水的。

③ 联系实际想,应该是什么样的景色,而书中为什么这样写?找到诗句与画的联系。

⑵ 学生结合学习方法自学后两行的内容。

⑶ 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⑷ 指名说说对后两行诗句的理解。(春天已经过去了,花还是那么鲜艳、美丽。当人们走近的时候,枝头上的鸟不害怕,仍然停在枝头上)

板书:去 花 还在 来 鸟 不惊

⑸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又是什么样的情况?(春天过去了,花就谢了,当人们走近鸟时,鸟一定会飞走的。)

⑹ 指导朗读:

教师范读,突出去、还在、来、不惊这几个词。

学生练习朗读,同桌互读,指名读。

3、朗读全首诗:

⑴ 在诗句中找出意思相反的词。

⑵ 找出相对应的词读一读。花──鸟 山──水 声──色

4、结合板书练习背诵:

⑴ 自己练习背诵。

⑵ 同桌互背。

⑶ 指名背诵。

  【板书】

远 山 有色

近 水 无声

去 花 还在

来 鸟 不惊

画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认识染、笠等13个生字,学写染、碎等10个生字。指导写好碎的“十”字部分、爽的笔顺。

2. 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一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

3.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4. 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生活的欢乐。

教学重点: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一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的欢乐。

教学准备:教师:搜集图片,制作课件。学生:预习诗歌。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题解题

1. 孩子们回忆童年中的趣事,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分享快乐。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童年的水墨画》,分享童年的快乐。

(1)生书空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师随机指导“墨”的写法。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藏在课文里,请你打开课本,结合注音,借助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请3名学生接读课文,每人一节。师随机正音。

预设点:

(1)染,出示演变过程,字本义:用取自草木的色汁浸泡丝帛绢布,使之着色。读句子,于文中识字,组词:染绿、耳濡目染。

(2)碎:造字本义:岩石经过多次爆破最后形成的小石块。形近字:翠、醉

三、复习生字,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生字,自由练读。

2.生字组词,巩固识字。

3.指导书写“碎”。提示最后一笔出头,但不要写到从字上。

指导书写“爽”。注意笔顺,长横要像房顶一样盖住下面部分。

第二课时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歌曲《童年》。

师导入:同学们,美好的童年就如一幅幅水墨画,或浓或淡,意境优美,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读一读著名儿童文学家张继楼的诗歌—《童年的水墨画》。

二、整体感知:

本课包括三首小诗,分别是:溪边、江上、林中(板书)

看到这三个题目,你能发现什么?学生随便发言

师:是的,都写出了童年生活发生的场景,在这些场景里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三、学习《溪边》

1.自由读,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个别读。

3.默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那些不懂的?

4.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不懂得?

预设1:为什么说“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呢?

是啊,这是为什么呢?大多数学生同样不明白。

老师点拨:我们如果联系上文读一读,也许某个词语或者某个句子会给你灵感呢!自己试着联系上文读一读,思考一下。

生:老师:我从这句话“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一个小孩在这里钓鱼。从“忽然扑通一声人影碎了”知道小孩钓上鱼来了,特别高兴。所以“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师:谁给大家读一读,读出儿童的欢乐。指导学生有感情读好最后一句话。

预设2:生:老师,我不明白“溪水给人影染绿了”这句话。平时我们的人影都是黑色的,为什么这里溪水给人影染绿了呢?

师:这位同学能够联系生活经验来思考,很值得大家学习。刚才我们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读懂了最后一句话,现在大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联系上文读一读,思考一下。

生:默读、思考

生:老师,我从“溪水像绿玉带一样平静,知道了溪水很绿,所以人影倒映在溪水里也变成绿色的了。

师:为什么说溪水染绿了人影呢?你觉得这里哪个字用的最好?好在哪里?同桌交流。

生:“染”字最好。这样把溪水当成人来写,就把溪水写活了。

生:这样写就让人感觉溪水好像魔法师一样,特别神奇!谁给大家读出这美丽深的景色?个别生读。

师:多美的想像啊!大家体会得真不错。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老师,我从“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了前面写溪水和人影是绿色的,这里写蜻蜓是红色的,颜色特别漂亮!

5.多么富有生机的画面啊!谁给大家读一读,读出景色的美丽,儿童的快乐?自由读、个别读。

6.师范读:生闭眼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自由交流。

思考一下,作者写孩子们快乐钓鱼的场面,为什么还要写景呢?

师总结:写景色突出了“平静”,为什么要突出平静呢?联系《小儿垂钓》体会儿童钓鱼的专注。也更能体现钓上鱼后的欢乐。

四、学习《江上》

1.如果说《溪边》是写儿童溪边钓鱼,那么《江上》是写什么呢?请同学们运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学过的知识自学《江上》。

2.出示自学提示,自学。

思考《江上》是写什么?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江上》与《溪边》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3.交流:

师:《江上》是写什么?

生:游泳

生:戏水

师:你们觉得哪个词更好?

生(异口同声):戏水!

师:《江上》与《溪边》有什么相同点?

生:都是写儿童的。

生:都写童年的快乐的。

生:都运用了比喻的方法。

师:《江上》与《溪边》有什么不同点呢?

生:《江上》没有写景色的美丽,只是写了儿童的戏水的情景。

师:如果说《溪边》是一幅动静结合的画作,那么《江上》就是一幅活脱脱的动态图画了,读过之后,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呢想象一下,孩子们会怎样戏水?你仿佛还听见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儿童的游泳水平高、戏水的快乐。

4.感情朗读。读出儿童的游泳水平高、戏水的快乐。

五、学习《林中》

5.总结学法:刚才大家运用什么方法学习了前两小节?读诗,找到不理解的地方,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学过的知识等方法读懂。

6.请大家利用刚才学过的方法继续学习《林中》

7.交流:文中有两个斗笠“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和“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意思一样吗?

生畅所欲言:第一个斗笠指“蘑菇”,第二个斗笠指“儿童”

8.小蘑菇和儿童有什么相似之处呢?都戴着斗笠,很卡爱。除了可爱,还能读出什么呢?儿童的欢乐。在哪里能读出来?

9.谁给大家读一读,读出儿童的可爱和欢乐。齐读并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五、动笔仿诗,抒发情感

1.诗里用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童年生活的欢乐片断,你的童年生活一定更有趣味。说说童年生活的还可能发生在哪些地方?

2.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的欢乐。

3.共同交流,师当堂点播。?

六、总结谈话,结束教学

师:童年的生活是一幅连绵不断的水墨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我们以往阅读了许多描写童年生活的文学作品,今天又学习了这首儿童诗,

的大门,请大家课外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

画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指墨画的基本概念,了解指墨画的艺术特点。

2.学习指墨画的基本知识与技法,运用指墨画技法做各种指墨效果练习。

3.感受指墨画独特的韵味美感,体验指墨画探究的乐趣。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本教材在学生已了解用毛笔作中国画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用手指作画的表现方法,对开拓学生视野、发展美术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课的目的是通过指墨画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手指作画的艺术特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审美情趣。

指墨画是一种传统的作画方法,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到了现代,已有很大的发展与创新,但指墨画在儿童美术教育中未能引起重视。其实,用手指作画与用毛笔作画一样,都能产生奇妙的效果。指墨作画,所产生的特殊风格与情趣又是毛笔难以达到的,它与水墨画、泼墨画一样都能引起孩子们的极大兴趣,从而开创一块儿童绘画的新天地。

想象与自由创作是美术学习活动的有效方法,本课让学生通过用手指作画的探索与实践,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充分欣赏并了解祖国传统指墨画的特点及表现力,体验、感受指墨画的艺术之美。

2.重点、难点。

重点:各种指墨效果技法的掌握及运用。

难点:灵活运用不同手指作画,体现水墨效果。

  三、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学生)调墨盘、墨汁、颜料与宣纸等中国画工具材料。

(教师)多媒体课件、毛笔和指墨中国画各两幅、墨汁、宣纸等工具材料。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

(1)课件展示:认识指墨画,欣赏我国清代高其佩等名家的指墨画作品。

引导学生观察、欣赏、思考。

①毛笔画与指墨中国画有哪些不同之处?指墨画表现出怎样的特点?

②猜猜指墨画有几种指墨表现方法,说说指画墨色变化的感觉。

(2)揭题:这堂课,我们就尝试用指墨的方法来创作完成一幅中国画。

2.深入教学。

(1)课件展示:近现代指墨画名家潘天寿等的指墨画作品,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中指墨的各种效果,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教师介绍指墨画用指表现方法,并作示范。

(3)教师在宣纸上作各种指墨效果示范,完成一幅指墨画。

3.指墨游戏。

(1)学生在一张宣纸上,试作各种用指方法,体验、观察形成的指墨效果。

(2)教师展示两幅学生习作,分析指墨效果,提示操作要领。

4.指墨画尝试。

(1)学生在另一张宣纸上,再次用手指作水墨画,完成一幅指墨画。

(2)引导学生互评作品并互相交流,教师分析点评、归纳总结。

(3)收拾工具材料。

5.课堂延伸。

鼓励学生到美术馆或在网上欣赏指墨中国画作品,感受体会指墨画表现的特点和韵味。

画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艺术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在中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精神尤为重要,在我们平日的艺术实践中,就要求学生们做有心人,引导他们去发现和探究,并将这种意识和能力得以内化,为其艺术表现的发展和终身的学习打下基础。

铅笔作为书画的主要工具,最简单、方便。从儿时起,学生就开始使用它。但是对铅笔的认识和运用却很有限,多数只停留在文字的书写和线条的描画上。其实,铅笔有着丰富的表现效果,通过巧妙的应用,铅笔可以发挥出神奇的表现力。本课的设立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探索更多的铅笔画的表现手法,丰富学生的表现手段,提高学生的手绘能力。更重要的一方面是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材的图片丰富且具有典型性,教学时可以很好地加以利用。例如,法国画家修拉的作品主要利用铅笔进行涂抹,通过画面的黑白色块表现事物。丰富的层次变化和黑白对比不仅塑造了形体,而且获得了画面朦胧、完美的视觉效果,生动地表现出舞台灯光下的戏剧情景。佛兰德斯画家鲁本斯的作品《画家之子尼古拉像》采用线条和块面相结合的手段表现出一个生动、可爱的少年形象。《静物》则是通过长短、粗细不同的线条的疏密排列,来表现衣物的结构和质感。

另外,教材的学习提示通过图例介绍了一些铅笔使用的技巧,便于学生自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分析和感受,也可以将其作为学习的引线,让学生去尝试和探索铅笔更多的使用效果。

教学目标:

1. 丰富运用铅笔表现的技巧,提高造型能力。

2. 学习和探究铅笔的表现特点和手法。

3. 在学习中,促进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教学重点:

了解和探究铅笔画的表现手法

学生学具准备:HB或2B的铅笔,素描纸、水彩纸等不同质地和肌理的纸张。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提出问题:“我们平时使用的铅笔,都有什么用途?有哪些表现特点?你能使用铅笔表现出更多的不同吗?”

二、铅笔画的表现手法

1、铅笔的分类:

铅笔的种类较多,有硬有软,有深有浅,型号比较全。我国生产的铅笔分两种类型,以HB为中界线,向软性与深色变化是B至6B,为了更适应绘画需要又有了7B-8B,我们称为绘画铅笔。HB向硬性发展有H至6H,大多数用于精密的设计等专业使用。作为小学生课上可以选用HB或2B的铅笔,自动铅笔,由于笔芯太细,效果不太突出,不建议学生使用。

2、纸张的准备,鉴于本课的特点,教师除了可以让学生准备一般的作业用纸之外,最好再准备一些少量的素描纸、水彩纸等不同质地和肌理的纸张。

3、了解和探究铅笔画的表现手法。

(1)比较分析教材提供的作品,看看同样是铅笔,呈现出的效果有什么不同?对事物的描绘又有何特色?

(2)在纸上试着去模仿体验,体会铅笔表现的多样性,并逐步掌握。

(3)借助教材的学习提示探究铅笔点线面的表现效果,铅笔头的粗细变化画出的线条和块面变化,借助橡皮、手指涂抹等出现的新效果,尝试在不同质地的纸张上进行涂画等。

(通过探究和相互交流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铅笔画技法,为学生的创作打下基础。)

三、作品分析

1、《画家之子尼古拉像》??鲁本斯(佛兰德斯)

《画家之子尼古拉像》采用线条和块面相结合的手段表现出一个生动、可爱的少年形象。

2、《静物》 骆根兴

《静物》则是通过长短、粗细不同的线条的疏密排列,来表现衣物的结构和质感。

3、《戏剧情景》 修拉(法国)

主要利用铅笔进行涂抹,通过画面的黑白色块表现事物。丰富的层次变化和黑白对比不仅塑造了形体,而且获得了画面朦胧、完美的视觉效果,生动地表现出舞台灯光下的戏剧情景。

4、学生作品分析

《我自己》《风景两幅》《汽车》

注意点、线、面在画面中的灵活运用。

四、学习活动

探索铅笔描绘的不同效果,尝试用新颖的方法描绘周围的事物。

五、辅导学生进行铅笔画练习

1、削铅笔的技巧

2、粗细不同的线条

3、用不同手法表现深浅不同的色调

4、创作内容的选择:

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合适的题材进行表现。

六、作品探究展示:

展示自己的创作作品,说明表现方法、意图。学生自主、互评。

教后反思

出示学生作品,引发学生对线条变化的思考,引出铅笔的分类特点。出示素描范画,引发学生对排线技法及效果的探讨研究,把用线条表现的眼睛加上排线,表现立体效果。学生自己探索新的表现方法(如揉擦、提白……),展示学生的探索结果。用揉擦的技法改变眼睛黑白对比强烈的效果。演示用提白的方法作画过程。

画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表现特点,初步认识山水画空间、笔墨特点,掌握山水画的绘画步骤。

2.通过欣赏中国山水画,了解山水画的表现手法,并能够运用笔墨技巧表现简单的山水画。

3.增强对大自然、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中国画的特点和表现技巧

难点:水墨浓淡的笔墨变化,中国画点、线的技法以及山水画构图。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教师多媒体展示08年奥运会开幕式片段,引导学生观赏并思考“这幅画是什么画?”“是谁画的?”(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教师总结:《千里江山图》以“咫尺千里之趣”的表现手法和精密的笔法,描绘了祖国的锦绣山河,那同学们想不想通过中国画的形式画一下自己的家乡呢?

(二)直观感知

1.简单讲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概括。

2.展示《白云深处有人家》,引导学生观赏并思考:作品都描绘了什么?给你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总结:山石、树木、房屋;郁郁葱葱,巍峨雄伟。

(三)形式分析

1.继续引导学生欣赏《白云深处有人家》,并思考问题:作品中山有什么特点?

学:近山、远山

总结中国画的构图特点三远法,并结合作品进行讲解。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作品的放大图片,提出问题:近山与远山有什么区别?树木又有什么不同?

总结:干湿浓淡的变化、繁简的变化、虚实的变化等

3.多媒体展示古今中国画作品并总结中国山水画意在借景抒情。

(四)示范练习

1.教师示范

树的画法:点、横、个字形、介字形等

山的画法:近景-中景-远景

2.练习要求:构思一幅有近景、中景、远景的风景画,大胆的用中国山水画的画法画一幅山水画。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五)展示评价

1.开展美术展览会,展示学生作品。

2.鼓励学生谈谈从创作思路和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自评、互评。

(六)小结作业

1.总结中国画的画法。

2.观察家乡的自然景色,并尝试用中国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四、板书设计

画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梅花挺直坚硬、生机勃勃的造型特点,让学生感受梅花顽强、倔强、挺拔向上的精神,感受艺术作品中的象征意义,进一步了解艺术作品与自然的关系,感受主观情感和客观自然景物相互交融而成就的艺术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

2、知识技能目标

熟悉中国画工具、材料,体会笔墨的韵味。

学习传统的画梅技法,尝试水墨的表现技法。

运用所学,尝试表现其他题材,发展有个性的表现能力。

3、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互动的学习方式,参与到对梅花的学习活动中,尝试中国画工具和材料,体验作画的过程,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中国画学习的持久兴趣。

二、教学难点:

怎样较好地把握笔墨干、湿、浓、淡的变化。

三、教学方法:

互动法、探究法、欣赏法等。

四、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图片、中国画材料等。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我们生活在一个花的世界里,生活因为有花而美丽。同学们最喜欢什么样的花呢?(生答)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我最喜欢的花,大家猜猜是什么花呢?(多媒体展示梅花图片)

师:这些梅花美不美?有哪些同学和老师一样也喜欢梅花呢?为什么?(生答,教师予以鼓励)

师:梅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由于它独有的品质而被历来的文人墨客所赞颂。今天,同学们就和老师一同走进傲雪梅花的世界,去感受梅的高洁、梅的秀雅以及梅的坚毅。(情境导入——激趣)

2、赏析、探究

(一)赏梅:(多媒体展示)

师:梅花是我国的特产,原产于滇西北、川西南以至藏东一带的山地,大约6000年前分布到了长江以南地区,3000年前即引种栽培,据科学考证,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腊梅”、“元腊”已有2150年的历史。

活动一:

(教师分发问卷表,学生分组讨论填写)

生长习性颜色形态特征

欣赏与描述:

1、梅花的生长习性?它有哪些颜色?

2、梅花的形态特征?(学生互相讨论后踊跃回答)

教师总结:

1、喜阳、耐旱,先开花、后发叶。一至二月开花,分布在长江流域一带。颜色多样,有紫红、粉红、淡黄、淡墨、纯白等。

2、有俯、仰、侧、卧等多种形态,树干有一种很强的力度和线的韵律感。梅有五瓣,是五福的象征,即快乐、幸运、长寿、顺利和和平。

(通过学生的互动学习,让他们用地理、生物等知识去了解梅花的特点,加强了学科间的互通性。)

(二)咏梅

师:梅花集高洁、秀雅、坚毅于一身,其色、香、韵、姿俱佳,特别是在冰中孕蕾、雪中开花的品格,更为无数仁人志士所喜爱,古往今来有很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对梅花的赞美之言。(展示咏梅诗词:毛泽东词《咏梅》、王安石诗《梅花》等)

(教师让学生表演朗诵——体会诗人的乐趣)

咏梅(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梅花(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活动二:

分析与研究:从这些诗词里我们感受到梅花的什么特性?它为什么会成为这些文人们笔下的宠儿呢?

生讨论回答:耐寒,性格坚强不屈,挺拔向上。

思考与讨论:同学们还知道有哪些咏梅佳句吗?有哪些与梅有关的影视或音乐呢?

学生讨论得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等。

《红梅赞》、《一剪梅》、《梅花三弄》等。

(教师让学生吟唱,活跃课堂气氛)

(师生互相交流,用诗词来感受梅花的个性,用影视金曲来诠释梅花的象征性)

欣赏古琴曲《梅花三弄》(教师简介)

(师与生一同感受音乐带给我们的情绪——经典名曲把对梅花的吟颂带入到高潮)

(三)画梅

师:画梅,据古书记载,早在南梁时就有张僧繇画《咏梅图》一卷。元代的王冕亦以画梅著称,所阳梅花生意盎然,别具一格。近代画家吴昌硕、关山月等都画有大量梅花佳作。(多媒体展示画梅精品)

活动三:

欣赏与分析:从这些画中你能感受到画家的一种什么情绪?能感受到中国画的特点吗?说说你的想法。(学生互相讨论后作答)

教师总结:坚韧不拔的意志、傲然挺拔的铁骨。

中国画以物寄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不经风雪冰霜苦,哪有梅花分外香”,今天,我们应以梅花精神自励,开拓我们伟大的事业!(由欣赏作品直接感受梅花的铮铮铁骨)

  六、体会、实践

1、认识文房四宝。

2、教师与学生一同体验笔墨的韵味。(教师演示)

传授小知识点:用笔:中、侧锋,轻、重、缓、急等。

用墨:干、湿、浓、淡等。

(学生在《梅花三弄》的乐曲中体验笔墨,为画梅做好前期准备。)

  七、展评、拓展

1、展示部分用笔、用墨练习,学生自评、互评,教师予以表扬与鼓励。

2、布置学生课余搜集自己喜爱的梅花摄影和图画作品,以及与梅花有关的诗词、散文、佳句等,编辑成册或办成小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画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通过各民族和古代部落、现代建筑的壁画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表达巨幅作品的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组织画面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锻炼学生毅力;培养学生绘画兴趣,享受绘画和活动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欣赏图片资料时,观察需要仔细,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大胆的表现,展示自己。

教学准备:

图片资料若干。学生绘画用具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活动

(1)准备活动环境。

(2)师:有了人类就有了艺术。远古时代,人们吃不饱,穿不暖,生活在极不安全的恶劣的环境中。但人们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他们还用自己发现和创造的工具在岩石和洞穴的石壁上表现自己的生活,展示自己的梦想,自己的追求,自己的渴望。被称为东方天书的江苏连云港将军崖上,留着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用石头磨出的子午线和当时人们活动的情景;徐州出土的众多的画像砖,是汉代的先祖们活动、生活的缩影和对佛教的崇拜。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回到远古时代,去寻找我们的祖先们留下的生活和艺术的痕迹。

2、 展开活动

(1)儿童自己欣赏书上的图片,感受画面形式和场面,初步理解作品内容。

(2)儿童用自己的理解说说自己的感受。

(3)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岩石和壁画,让学生观看、感受和进一步理解,并进行适当的讲解。

A、画面的共同特点:尺幅较大,概括性强,自由奔放,描写的景物和当时的生活有关,有震撼人的形式美感。

B、画面的由来:劳动记事,图腾,宗教或信仰崇拜的巫术,表达感情、游戏、自娱、狩猎、抗击自然灾害等方面的。

C、重点了解一些有广泛影响或个性特点的作品:

a、尼沃洞穴中带箭的野牛和印第安人的带箭的美洲狮形象,常常被人类学家们用来说明旧石器时代岩画起源于巫术的典型例子,“他们非常喜欢用这类人工制品去仿造他们梦寐以求的猎物”。

B、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原始社会岩画,用石头磨画而成,刻画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界的崇拜。

C、八千年前非洲原始人在洞穴岩壁上的人物活动图,人物和动物形象栩栩如生。

d、敦煌壁画,记载着很多本身经卷故事,著称于世界。

(1) 猜一猜:南美洲高原上许多巨大的画,它是什么时候,什么人画的?为什么要画?画的是什么?

(2) 壁画等巨幅绘画在现代生活中的运用。

A、 商业宣传广告。

B、 装饰生活环境,

C、 人们自娱自乐

(3)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巨幅绘画作品,它们的作用是什么,有什么效果。互相讨论,表述。

第二课时:

1、分享活动

(1) 教师组织儿童分组,安排场地、准备巨幅绘画创作的材料。

(2) 教师和学生共同商量绘画表现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参考:

A:小组表现同一个主题,先集体构思,再分配具体任务到个人,一起表达。

小组里每个人都自由发挥,看看组合到一起回形成什么样的画面。

(3) 老师提醒注意事项:

A:鼓励儿童大胆涂抹,不要受约束,尽情表现自己的想法。

B:提醒儿童注意色彩的搭配,让画面有流动感。

C:提醒儿童在墙壁绘画时,如果站在凳子上要注意安全。

D:提醒儿童注意环境卫生的保护。

E:相互友好合作,互相支持。

(4) 学生分头活动。

A:墙壁绘画。

B:大纸上绘画。

C:地面绘画。

(5)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不怕苦和累,坚持到底,并协助学生完成美术活动。

2、延伸活动

(1) 展示创作的作品,并说说自己的创意和构思。

(2) 相互欣赏,相互评价,相互讨论。

(3) 教师进一步鼓励学生的表现。

(4) 拍照留念

3、收拾活动

整理工具,打扫卫生。

画教学设计9

有趣的刮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刮画作品的特点和工具的使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欣赏、比较,了解刮画的特点和画面的处理方法,在实践中增强体验,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新型刮画纸带来的意外效果,享受制作中的新奇感和快乐,提高绘画兴趣。

教学重点:刮画的特点及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选择恰当的工具,处理好粗细线条的排列及画面中点、线、面的关系。

学习材料:各种刮画小工具、刮画纸。

教学准备:范画、刮画工具、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向学生提出要求:认真倾听,大胆尝试,遵守纪律。

二、激趣导入

出示刮画纸:你们仔细看看,这张纸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教师示范用牙签刮画,让学生说说感受。

揭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用刮的方法来把它变成有趣的画。刮出课题。

三、引导探究,认识刮画。

1、学生欣赏有趣的刮画作品与黑笔直接画的作品,请大家边欣赏边思考:刮画与我们平时画的画有何不同?

学生欣赏作品、讨论不同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2、教师小结。

四、深入探究,尝试刮画。

1、学生探究材料工具的使用方法:

教师先介绍新型刮画纸的特点

教师后说明工具的多样性:谁注意到了,刚才老师用的是什么工具? 你们还带了哪些工具?

来试一试,不同工具刮出的线条有何不同?

2、学生分组尝试使用工具,谈体会。教师小结刮画的特点:刮蜡画因为表面一层是黑色的而里面一层底色是鲜艳的色彩所以色彩对比很强烈。

3、学生思考:不同工具刮出的线条不同,怎样才能合理地使用这些工具呢?

4、各组学生挑选一张喜欢的作品研究:作品中有哪些不同的线条?应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来表现?你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1)学生:看作品分组讨论研究。

(2)学生:汇报展示。(实物投影)

(3)教师:归纳演示。(实物投影)

五、自主探究,理解刮画。

1、学生欣赏作品:说出喜欢的作品及理由。

2、引导学生从画面内容及线条、块面的处理方面加以总结。

六、学生自由创作一幅刮画作品。

七、自由创作,大胆尝试。

1、发现能创造性使用工具的学生大力表扬。

2、及时表扬构图完整、点、线、面处理比较好的作品。

八、展示作品,自评互评。

1、各组推选优秀作品,展示于黑板上。

2、请小画家介绍、评价自己的作品。

3、教师客串记者采访:

这位同学你喜欢今天的美术课吗?

为什么?同学,请谈谈你今天有何感受?

被选为小画家高兴吗?你今后有何打算?

九、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制作,体验到了刮画艺术的装饰趣味与独特美感,希望同学们能够很好的利用好这一小技法,创作出更多富有新意的美术作品。

课 后 反 思

《有趣的刮画》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刮画作品的特点和工具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感受色彩变化的美感,增强审美能力。

在课堂上我采用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成功的学习到了刮画的方法,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自主学习的基本理念是从以学生为中心出发的,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性。在本课的学习全过程中,我始终尝试运用这一理念,体现自主学习。

一、 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美术学习的全过程中,这种动力是必不可少的。课前参与往往被学生所忽视,而刮画一课的课前准备很重要,需要准备一些小工具。为了让孩子们主动地参与准备活动,我先展示了他们的绘画作品,然后说:“你们知道吗?不用笔也能画画。”孩子们的好奇心被诱发起来,再布置准备所要工具。教师只是说请同学们准备一些象钉子、牙签之类的,能够在纸上画出痕迹的小工具。孩子们的兴趣非常浓厚,上课时带来了钥匙、小梳子、毛衣针、等各式各样的小工具,为学习新知识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这样设计让孩子变被动参与课前准备为主动参与课前准备,提高了实效。

二、自主探究体,体验成功的喜悦。

自主学习过程中,知识是通过学生主动学习而获得的。课堂上,学生在欣赏了美丽的刮画作品后都非常激动,不由自主的拿出小工具跃跃欲试。此时教师直接提出探究学习的问题:小工具在纸上会出现什么不同效果?那种工具刮出的线条又快又好?学生根据所提供的问题进行有探究性的学习活动。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孩子们得出了结论:工具的粗细不同,刮出线条的粗细就不同;利用牙签刮出的线条又快又好。此时教师对孩子们的探究成果给与充分的肯定,并请小组成员谈一谈探究过程,演示探究结果。孩子们体验了合作探究的过程及成功的喜悦,甚至在创作过程中,有的孩子还在探究,有的兴奋地说:“老师您看,我用铜钱的侧面刮,特别快!”有的自豪地说:“我用指甲也能刮。”孩子们在无拘无束的氛围里自主的探究,引发创作灵感,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创新精神。

以上两点可以说是我上《有趣的刮画》一课中比较成功的地方。下面再谈谈课中的不足之处。首先,“处理好粗细线条的排列及画面中点、线、面的关系”是本堂课的重点,也是个难点。很多学生擅长从构图的角度出发,以纯线条的形式来表示画面的轮廓,而缺少对画面的点、线、面的具体形式的处理,画面显得比较单调。二、课堂评价不够充分。学生积极性很高,都想展示、讲述自己的画,但是教师给孩子展示的时间较少。教师应对课堂教学评价给予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能当堂感受、评论,尽情享受刮画带来的乐趣。

画教学设计10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欣赏画家的作品,理解画面的形式美、节奏美、艺术美。

2、学习画家作品中色彩、黑白关系的处理方法。

3、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表现能力,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肯定自我。

  教学重点:

画家作品的色彩美、造型美、形式美。

  教学难点:

在画家作品的基础上画出自己的联想。

  作业要求:

仔细欣赏画家的'画,对其内容、造型、色彩等进行分析,尝试临摹你最感兴趣的局部(可作修改、在创作),同时画出自己的联想。

  教学用具:

欣赏作品、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按课堂常规坐好,稳定情趣,查学具。

二、导入:生动、形象、有趣的激发学生产生求知的极大兴趣。

三、新课:(突出美术特色,体现创新精神及个人风格,渗透德育,体现教法。)

1、分析德国画家马克《猴》画的特点:

(1)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2)造型、色彩的特点?

(3)绘画中的风格你喜欢吗?

小结:画家画的可爱的猴子造型和丰富的色彩,让猴子快乐的回到森林中去。

2、分析古代画家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线条的运用。

设问:在古代绘画中怎样使用线条?

小结:线条要流畅,有节奏感……

3、张广《秋夜》马的造型结构。

分析马的造型处理:

小结:形象进行了变形处理,色彩简练、夸张。

举例示范:变照片为黑白画。

4、分析作业步骤:

(1)对照画家的画。

(2)画大体

(3)加入自己的联想或感受。

四、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五、小结:概括出本节课知识的要点,作业讲评。

画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会写“蜀”、“嵩”、“轴”、“锦”、“囊”、“乃”、“谬”、“矣”9个生字,辨析多音字“处”。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联系课后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牧童善于观察、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对照注释,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

教师提供附文,帮助学生对应文言文,整体了解故事内容。

自读,小组合作交流感悟和收获。

指导学生朗读,体会牧童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牧童善于观察、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突破方法:在疏通文句的基础上,指导朗读,讨论交流。

难点: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突破方法:凭借工具或注释,小组合作探究,教师指导。

教学准备:

插图、投影仪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设计理念

1.新旧知识点衔接的迁移。

2.现代文、古文之间的迁移。

3.学习方法的迁移。

??自主严啊⒆晕医逃?茄??魈逍缘闹饕?硐中问剑?彩怯伞把Щ帷钡健盎嵫А钡闹饕?揪丁5毖??辛俗晕医逃?⒆晕已?暗囊馐吨?螅??蔷突峄??跃醯牟斡氲娇翁媒萄Щ疃?欣矗?佣?鞫??啊⒅鞫?笾?⒔饣蟆R妒ヌ账倒?骸敖淌俏?瞬唤獭!币?龅健安唤獭保?鸵?醚??伞把Щ帷弊?湮?盎嵫А薄N难晕摹盎ザ?健苯萄д?谴丛焓ι?⑸??餐?奶跫?头瘴В?谘?笆导?行纬珊头⒄寡??淖灾餮?耙馐丁?/p>

??我设计怠盎ザ?浇萄А敝饕?逑衷谂嘌???灾?兜那ㄒ颇芰Γ??ㄖ?队肽芰Φ那ㄒ啤Q???暗淖钪漳康牟⒉皇墙??毒?榇⒋嬗谕纺灾校??且?τ糜诟髦植煌?氖导是榭鲋小H绻??E嘌?难??荒馨岩郧八?У闹?肚ㄒ频胶蠹痰难?爸腥ィ?荒苡谜庑┲?度ソ饩鲂挛侍猓?蔷筒荒芩狄丫?瓿闪伺嘌?头⒄沟娜挝瘢?虼耍?ㄒ葡窒笫强翁醚?暗囊桓鲋匾??蹋?彩翘岣呖翁媒萄?б娴囊桓鲋匾?蛩亍N难晕摹盎ザ?健苯萄д?窃诳翁们榫持型ü?侍獾姆⑾钟虢饩隼创俳??兜那ㄒ疲??比醚??谘?暗氖导?疃?刑逖槌晒Φ南苍谩⒏惺苎?暗睦秩ぃ?佣?俳?巳ぁ⑻?鹊那ㄒ啤?/p>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出示插图,质疑:图上画了些什么?画上画了些什么?

2.教师相机导入新课。

这是《牧童评画》。

教师背诵课文。

学生感受古文的特点。

小结:古文的特点:简练。

[简析]对刚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明白古文与现代文的区别,进而在学

习的时候,加以体会,对学生进行熏陶。

二、学习现代文《牧童评画》

1.读通现代文《牧童评画》。

2.理解故事内容

3.练习表演,强化故事形象。

[简析]现代文、古文之间的迁移——学生对古文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我先把《牧童评画》的现代文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大意,然后让2人小组演课本剧,最后加入口语交际内容,学生先读白话文的翻译,就可以在读文言文时做到对其内容一读就懂,化解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难度。使学生感觉学习文言文并不难,防止学生产生畏难情绪。由现代文过渡到文言文,就把学生读懂文言文的过程变成了接触、感受、发现文言文的过程,实现了现代文和文言文的迁移。

三、学习文言文《牧童评画》。

1.齐读文言文的课文,要求读通顺。

2.自主学习,理解每句话的含义。

3.请几位同学读文,适时指点:读准节奏,感受韵味。

4.对照书后的注释及你们刚才阅读的资料,理解文言文中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意思。

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自由读边在难懂的字边做注释。

5.整体感知,理解全篇的内容。

[简析]学习方法的迁移——在处理教学难点解句释文这个环节中,老师引导学习第一句后,后几句让学生自主理解、合作讨论。以思维碰撞思维,以智慧点燃智慧,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来碰撞学生思维的火花,突破课堂教学的难点。老师引导学生逐字逐词的理解,并带领学生总结学习方法:(1)古今文对照。(2)参照书后注释及字典。(3)理解每一个字的意思,连字成词,连词成句。这是学习文言文经常用到的扎实有效的方法,学生学习后几句话可以用,以后学习任何文言文都可以用到,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迁移。

四、归纳理解本文的重点字:“好、曝、拊掌、之”,突破字意理解的难点。

[简析]教会方法,积累运用——古时候汉字的数量比较少,不象现在词汇非常丰富。一词多意的现象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现象。在学习完一篇古文后,积累词汇的用法,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日积月累,必有成效。

五、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复述课文。

六、课堂小结。

初读文言文,我们有了新的体验,快快总结,作为经验积累吧!

七、拓展作业:

1.理解课文,你想对杜处士和牧童说什么?

2.推荐故事性强、内容浅显可文言文,让学生读、背。

画教学设计12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试着用得意、伤心、满意的关键词语了解课文内容。

3、读懂爸爸的话,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玲玲的画》以人物情绪变化为脉络,抓住关键词“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理解课文内容。

  一、复习导入

1.读词语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5课《玲玲的画》初读了课文,结识了生字朋友。今天呢,老师又把他们带来了。看看你还认识他们吗?老师请同学开火车读词语,大家认真听。如果她读的不准,我们就一起帮帮她!

师:“真不错,同学们读的字正腔圆”。

2.回顾课文大意。

师:好了,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走近《玲玲的画》这篇课文。一起找找看玲玲有什么特殊之处吧!为什么玲玲的画能够写成一篇课文,而我们的画却只是一幅画呢?

师:根据大屏幕上的三幅图,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试试看你能不能说出来。(PPT展示图片)

  二、合作探究,品读赏析。

师:通过以上三幅图,我们知道了玲玲的画都经历了什么。下面呢,我们再思考一下,既然精心准备的画被弄脏了,后来又通过自己的努力变得更好了。那在这个过程中玲玲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呢?

师:我们一起用笔在文中画出来表示玲玲心情的词语。

板书:得意、伤心、满意。

师:下面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词语,得意。从哪个自然段中看出玲玲对自己的画很满意呢?

(1)课件出示:玲玲得意的端详….

师:这里,老师有一点不明白,端详是什么意思呢?谁能演一演?

生:(同学们做出动作)仔仔细细认认真真的看

师:嗯,原来通过动作也能学习词语的意思,你们真是厉害。

师:那文中还说了,“这幅画明天就要参加评奖了”。玲玲在端详这幅即将参加评奖的画作时,心里会怎样想呢?(明天肯定得第一)。

师:下面,谁来读一读,体会一下玲玲得意的心情?

师:嗯,你读的很好,不知道的还以为你就是玲玲本人呢。

师:接下来,我们看这句话又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

(2)“玲玲、时间不早了,快去睡觉吧!”爸爸又在催她了。

师:“又”字让你想到了什么?(之前催过了,爸爸的疼爱,画了很长时间)

师:谁能读一下,体会父亲对玲玲是怎样疼爱的?

师:嗯,你读完之后,让我也觉得玲玲的父亲的确是个好爸爸。

(3)在爸爸又催了一次之后,玲玲终于准备睡觉了。这时,玲玲遇到了麻烦,一起告诉我:遇到了什么麻烦啊?

生:画弄脏了。

师:然后玲玲看到画脏了,就伤心的……哭了!

师:那这,老师又不明白了,脏了,脏了你哭什么啊?再画一幅就行了呗!

生:“我的画弄脏了,再画一张也来不及了!”

师:没错,明天就要评奖了,今天却弄脏了,如果是你的话,除了伤心还会怎么样?

生:着急。

师:对,着急。玲玲和你的心情是一样的。

师:现在,同学们谁来朗读一下,读出玲玲的伤心和着急?师:嗯,我听着也怪着急的!

师:那同学们,我们接着往下看故事是怎样发展的。作为玲玲的爸爸,自己的女儿又伤心又着急,他是怎么做的呢?

生:爸爸说:“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什么,不是很好吗?”

师:后来,玲玲是怎样做的呢?“出示原文”

师:最后一句是,“玲玲满意的笑了”。

师:这个时候的心情是——开心的。

师:下面,谁来读一下这句话!体会一下玲玲有多开心。

师:嗯,那玲玲是开心了,还有一个人我们不能忘,这个人就是——

生:我的爸爸。

师;爸爸怎么样啊?

生:高兴。

师:说了什么?“…….”

师:好,我们一起把爸爸说的话再读一遍。

师;你们觉得爸爸说的对吗?

  三、小结

师:那以后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了困难应该怎样啊?

生:多动脑筋!

师:好,非常棒!多动脑筋。我们班的同学这么棒。没有什么事儿是动动脑筋还完不成的。对不对?好,老师对你们有信心。也希望你们以后像今天说的。遇事不害怕,积极主动地想办法解决。

  四、作业: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下面留一个小作业。

想一想你遇到的,跟玲玲比较相似的事。然后组织组织语言,想想怎么说,将给你周围的同学听一听。

好,同学们,下课!

画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通过偏旁字归类等方法,认识 10 个生字和 2 个偏旁,会写“来、去”2 个生字。

2.朗读课文。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

3.联系生活经验,理解“有—无”“远—近”“来—去”3 组反义词。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引入新课

1.出示谜语。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再说说是怎么猜出来的。

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

2.出示课文,教师范读。让学生猜猜谜底是什么。

3.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正音,感知课文

1.出示插图,引导学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在插图的相应位置出示“山、水、花、鸟”4 个字。

【设计意图】通过画和文的结合,帮助学生提取诗中的信息。

2.学生试着自己读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来认一认。

3.引导学生看插图,读古诗,圈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4.同桌互读诗句。相互指出不正确的读音,互相教一教,读一读。

5.指名分行读,其余同学反馈评价,有错及时纠正。男女生赛读,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使教师了解学生生 字的认识情况,找准不认识的、读不准的生字,教学时可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

三、认读生字,指导朗读

1.指导学生用加一加的方法识字。

(1)出示:远、近、还。

请学生带读这 3 个字。引导学生寻找这3个字的相同点。

认识偏旁走之。

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一记这3个字。

(2)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远、近”。

引导学生观察后说一说:

在教室里,哪些同学离老师比较远?哪些同学离老师比较近?哪个同学离自己最近?哪个同学离自己最远?

(3)出示本课其余生字。提问:还有哪些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来记?

2.指导学生用换一换的方法识字。

出示:米—来、无—天、爸—色、近—听,

指导学生找找每组字的不同,在反馈的过程中认识斜刀头。

3.指导学生用反义词来识字。

(1)出示:远、无、来。让请学生说说和这些字意思相反的字。

(2)课间操“说反话”。

【设计意图】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识记、巩固生字,增强生字识记的效果。体现了“一字带一串”和“同一个字可以用多种方法来识记”的思想。

4.复习巩固。

(1)在新语言情境中认字。学生认读:“远山、白色、远近、听说、无声、还是、还有、走来、走去。”

(2)发给学生字形相近的字卡,引导学生认读。

(3)发给学生意思相反的字卡,引导学生认读。

5.出示没有拼音的课文,学生齐读。

四、教师范写,学生练写

1.学生观察范字“水、去”,注意田字格里的关键笔画。

2.教师示范“水、去”,提示书写要领,学生书空。

3.学生书写,写完一个反馈点评。学生对照自己写的字,再书写,写得不好的字可以多写几个,争取一个比一个好。

【设计意图】写字指导不仅要看教师范写,还要看是如何对学生写的字进行反馈的。要引导学生对照自己写的字,找到改进的方向。

画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对比,了解漫画人像夸简洁的表现手法。

2、 运用夸张简洁的手法画一个有表情漫画人头像。

3、 培养观察生活的习惯。

教学重点:如何用夸张表现出一个有表情的人物漫画。

难点:用夸张表现不同表情的五官。

一、导入

教师示范漫画人物

师:第一次见六小的同学们,老师想送你们一幅画。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老师表演。

(教师画漫画爸爸去哪儿)

师:知道老师画的是谁吗?

师:对,老师画的是爸爸去哪儿里的王诗龄。

师:但是这幅画跟照片比又是不一样的。有什么不同呢?

师:对,用夸张简洁的手法表现人物的特点。这就是我们的漫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漫画与生活》——人物头像漫画

(黑板出示课题)

二、学手法

1.学生小练笔。

师:刚刚老师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王诗龄,接下来请同学们用5分钟时间画一个爸爸去哪儿其他人的漫画像。要大胆一点去画,画的又快又好的同学老师奖励他们一幅画。就是老师手里的漫画人像。

2.讲解学生作业并适当的示范改正。

3.欣赏作品

师:这里有一些其他爸爸去哪儿的人物漫画像,我们来看一下,这些画是不是用夸张简洁的手法表现人物的特征。

(课件出示爸爸去哪儿其他人物的漫画像)

三、学表情

1.引出表情

师:刚刚同学看到的这些人物是不是都很生动?那么它除了用夸张概括的手法画之外,你觉得是什么让漫画这么生动呢?

师:是的,我们想要把漫画画的生动,只有夸张是不够的,除了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人物之外,还要表现出他的表情。这样人像会更生动。

2.观察表情

师:我们人会有很多不同的表情,一个人在做不同表情时,她的五官有什么样的变化?老师想请一个同学来配合来演示一下。规则是老师说表情,比如:微笑、大笑····一个同学上台表演。看看谁是我们班的表情帝。请举手。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不同表情的时候的眼睛,嘴巴各有什么不同。

3.学画表情

师:看了这位同学的表演,我们知道了不同表情时五官的变化。那么这五官的不同怎么用漫画来表现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漫画人物樱木花道的不同表情。

(课件出示樱木花道不同表情图片)

四、画同学漫画像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画好漫画,要用夸张概括的手法表现人物的特征,还要画出人物的表情就更生动。接下来就请同学们看一下自己的同学,看看他有什么特征,然后为他画一个漫画人头像。并且画出该同学经常做的表情,或者是最特别的表情。

1、 学生画画

(课件出示作业要求)

画自己的同桌

要求用夸张的手法画同桌的五官特征,并且要画出表情。根据自己的喜欢,适当上色。

2、 教师指导

五、展示评价

1.选出你觉得最像最生动的漫画像。并说出你的理由。

2.教师点评

六、教师小结

看到这么多生动的漫画像,看来同学的观察力是非常的好,平时也应该是很关系彼此。也让让老师对同学们平时的表现有了更多的了解。希望同学们以后也能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关心热爱自己的同学,一起在祖国的大家庭里快乐成长。

画教学设计15

一、 教学设计说明

这篇讲读课文主要讲的是在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全文可分三部分。课文的重点是第二部分,其中老师说的一段话又是理解全文的重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读懂每一句话,理解句与句的联系,从而弄懂段意,领会道理并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二、 教学要求

1、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 通过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着重进行理解自然段的训练,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学清楚。

3、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句式说话,并用严肃、熟悉等词语来造句

4、 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三、 教学重点

1、 联系课文内容,懂得老师和父亲所讲的道理。

2、 进行理解自然段的训练,体会怎样把一段写清楚。

四、 教学难点

理解我从所坐的位置看到的杨桃的样子。

五、 教法设计思路

1、 扎实进行理解自然段的训练。

此项训练是本册教材语文基本功训练的重点,由于本课是本册教材的最后一篇讲读课文,因此要引导学生运用本学期所学到的理解自然段的方法来理解老师所说的一段话。教学的基本步骤是:整体感知理解段意给段分层弄懂层意归纳段意。

2、 继续加强词句训练。

词句训练始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在本课中强调了在语言环境中学词识字,紧紧抓住本课的重点词句,运用多种方法(如、辨析近义词、联系上段、观察实物等。)进行理解,并结合课后《思考?联系》加强说话、写话的训练。

3、 使用图片和实物,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突破教学难点。

课文中我所坐的位置看到杨桃的样子,学生大多没有亲身经历,因此不易理解。图片(课文插图)及实物的使用,可帮助学生提高感知效果,从而能准确地理解课文意思,

促使学生形象形象思维的发展。

4、 重视朗读和背诵的指导。

本课主要以对话形式展示课文内容,因此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背诵是熟读的结果,要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当堂完成背诵任务。

六、 教学主要步骤

(一) 揭示课题,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 出示杨桃(实物),(板书:杨桃)杨桃是一种水果,谁能把你了解到的有关杨桃的情况向同学们介绍一下?(教师从杨桃的分布地区、药用价值等方面进行补充介绍。)

2、 板书课题。看了课题,同学们想知道哪些内容?(谁画杨桃,怎样画?画成什么样?)

3、 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号。

4、 指名轮读课文,帮助正音,读准半晌(shang)回答课文后(2)所提的问题,了解课文大意。

(二) 讲读课文,理解内容,进行理解自然段的训练。

1、 学习第一自然段。

刚开始学画时,爸爸怎样要求我?①齐读爸爸的话。②想当然、画走了样是什么意思?③爸爸这句话告诉我画画时应当怎样做,不要怎样做?(板书,不要想当然)④齐说这一段。

2、 学习第二自然段。

点名读这段并思考:①图画课上,我画的杨桃是什么样子的?(板书五个角的东西)为什么会画成这个样子?(板书:坐在前面靠边,认真看,老实画。)②老师也把杨桃摆在讲台上,让部分学生依次来到我所在的位置观看杨桃,并说出自己看到的杨桃的样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③出示句子:我看到的杨桃不像而像,说说句子强调了什么?

3、 学习318自然段。

(1) 默读课文并思考:①看了我画的杨桃,同学们的态度怎样?(嘲笑、讽刺我)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他们想杨桃不应该是这个五个角的东西),练读谈们说的有关句子。②老师的态度和同学们有什么不同?(在我的位置审视,请同学们轮流到我的位置上看),理解审字,并说出审视的意思。③同学们说我画得不像,老师神情变得严肃了,严肃是什么意思老师我为什么严肃起来,他在想什么?(同学们想当然地回答,这种现象引起老师的深思,他在想应当怎样教育大家,让大家知道我画得对)。

(2) 学习课文中老师说的这段话:老师读,学生听,并思考:①老师说了几句话?每句讲什么?可分几层意思?(老师说了4句话,分为两层意思:前两句用画杨桃的例子说明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样子;后两句告诉我们画画时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②综合两层意思,说这段话的主要意思。学生先归纳,老师帮助提炼。③指导朗读背诵:理解和颜悦色,有感情的练读老师说的这段话。用引读法和分层背诵法帮助学生当堂背诵。④老师说的这段话,你听了之后,懂得了什么?(学生看法和自己的看法不一样时,不要急于否定,不要急于结论,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看问题。)(板书:要实事求是)

4、 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齐读,理解相似,老师的话和父亲的话有哪些地方是相似的?辨析教育和教诲两个词,体会父亲和老师对我教育和引导的用心良苦。他们的话为什么让我一生受用?(这个道理适用于处理其他问题。)有感情地背诵这句话。

(三) 总结全文,完成思考练习。

1、 看板书,小结课文内容,阐明道理。

2、 巩固学生生字词。

3、 用不像而像和不要要练习说话。

4、 完成书面作业:完成思考练习第四题。(用严肃、熟悉造句)

(四) 课后进行小练笔:

选择一件难忘的事写一段话,要写清楚难忘在什么地方,语句要通顺连贯。

标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