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谷

位置:首页 > 行业范文 > 生物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

生物2.11W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生物教学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1

1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轻松学习氛围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学生的主动源于内心的兴趣,只有学生对知识充满热情,学生才能主动去求知探索,接受知识的效率也会更高,反之,如果学生对知识没有欲望,那即便再好的教学方式也无济于事。所以,我们要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放在首位,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发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方法单一,形式枯燥,缺乏新颖性,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变得消极被动,缺乏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多媒体可以将大自然中的生命现象和奇异景观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声音和画面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给学生带来强烈的感官刺激,带来全新的教学体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推进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自发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提高教学的质量水平。

2利用多媒体技术,知识化抽象为形象

虽然生物知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但是生物是一门科学,有很多内容是人们无法轻易理解的,如果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不容易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为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加强生物和多媒体的有机结合,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将知识逐步呈现出来,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教学“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时,教师可以将整个传导过程以动态形式呈现出来,刺激学生的各个感官,期间,还可以采用慢放、回放、重复播放等方式,将繁琐复杂的生物变化过程形象地展示出来,增强抽象知识的形象化,让学生清晰了解每一个生物变化过程,巩固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利用多媒体技术,突破初中生物教学重点难点

初中生物教材中包含诸多教学难点,由于传统教学手段的单一性和乏味性,导致无法突破这些难点,不但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烦心理。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有效突破教学难点,帮助教师克服教学困难。多媒体技术声形兼备,能够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从而简化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血液循环”这一课时,很多学生反映内容纷繁复杂,理解起来存在一定难度,尤其是心脏的结构以及血管名称等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容易产生记忆的混乱。如果采用多媒体技术则有助于克服教学难点,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制作多媒体动画课件,将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用具体方式呈现出来,当逼真形象的画面呈现出来以后,会让学生感到一目了然;然后教师运用动画课件模拟整个循环过程,并采用不同颜色的线标出动脉和静脉,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这样一来,不但可以轻松突破教学难点,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终实现预期目标。

4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初中生物教学效果

生物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通过实验教学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和概念,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但是,有些实验根本无法在课堂上进行演示,例如,反应时间较长的实验、实验现象转瞬即逝的实验、实验现象不明显的实验、操作难度较大的实验等,都可以利用多媒体加以解决。例如,细胞的分化与分裂、种子的发芽过程、被子植物的双受精过程、人体的发育过程等,这些实验都是无法实际操作的实验,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不但可以优化实验过程,还可以优化实验效果,并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总之,多媒体技术引入初中生物课堂,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和生命力,切实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多媒体手段是一把双刃剑,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作用,减少多媒体的不利因素,使其更好地为课堂教学而服务。同时,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提升熟练应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最大限度地优化多媒体教学过程。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2

一、拓展书本内容生动教学

首先,不能只顾着向学生传授生物书本上的相关内容,更应该扩展生物书上的内容,慢慢引入生命教育这一概念。学校要重视生命教育这一课程,经常组织生命教育的讲座,更能让学生认识到生命教育的意义。教师不能只一味地和学生讲书本上的内容,而要寻找书本上的内容和生命教育的相似点,从而引进生命教育的内容。将生物学加以拓展,不能局限于书本知识,从生物学很好地过渡到生命教育的课程中。学生通过学习生物学可以知道,一个很小的生命,它们在生物圈都是相互存在的。在如此大的生物圈中,少了任何一种生物,哪怕是蚂蚁,都会影响生物圈的平衡。所以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生命,爱护生命。

二、运用新的科技设备进行教学

生命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发现生命中的美,从而更加地热爱生命。生命中一个细胞的成长、衰老到死亡,细胞活动的整个过程都得以见证了。再到以人为个体,人类的孕育、出生、成长再到死亡,这一步步的不容易。从人类的孕育,看出生命的艰辛;从人类的死亡,看出生命的脆弱。只有让学生真正在心里明白这些,才能让他们珍爱自己的生命。老师找到了生物书本中和生命教育中的融合点,就可以把生命教育带入到课堂中去。多向学生传授生命的美好和生命的不易,让学生知道珍爱生命。在对植物的探讨中,讲到了植物生命的孕育和“种子的萌发”,学生在看种子是如何萌发,然后生长成为一棵参天大树的时候,都会情不自禁地发出惊叹。那么一颗小小的种子,在地下悄然无息地生长着,经过风吹雨打,慢慢地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这见证了生命的强大和生命发展的不容易。在教育形式上,我们应该多采用新的形式,比如多媒体教育,多给学生看一些视频影像,直观地冲击学生的视觉,让学生为生命的存在而感到自豪。现今,我们已经跨入了网络的时代,在教育上,我们也可以通过网络的教学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三、布置相关作业巩固课程知识

在教学中,我们要合理地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因为生物在初中教学中本不是特别重要的学科,如果没有任何的课后练习,那么学生可能真的会忘之脑后。对学生进行一些课后作业的布置,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学生的记忆性。在初中生物教学课程中,会有很多开放性的研究性课题,这些课题就可以让学生填写实践报告,不用明确的规定实践报告的主题。这种开放性的主题,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想问题的方面也就更多了。教师在课上所讲的一些知识,学生在课堂上可能没有办法很好地消化,所以要进行一些课后作业的布置,学生才能更好地对知识进行吸收。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可能比较有针对性,都是一些要求掌握和考试必考的难点和重点。这些知识学习起来可能没有那么简单,所以需要在课后花一些时间进行巩固。同时,也可以从多一些方面去了解知识,帮助学生消化知识。

四、举办讲座提高学生积极性

学校全面支持生命教育的课程,不仅在生物课上要求老师对生物学和生命教育的融合,还要经常举办生命教育的讲座,提高学生的认识。学校可以请一些生命教育的专家,或者是一些比较有权威的教师,对学生进行生物教学以外的,从不同的角度对生命教育进行讲解。初中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对学习的积极性相对较高,所以学校应该多举办讲座来增加学生的积极性,在讲座中,多推及一些课外知识,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生物学科主要就是对生命进行探索的一门课程。初中生物与生命教育的交融,能够更好地引领学生认识生命的真正意义。每一个生命都应该值得我们去爱护,只有学生真正意识到了生命的意义,才懂得如何去珍爱生命,善待他人。同时学校也要做好调节,让生命教育能够真正地实施下去。如多采用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举行校园讲座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3

摘要:生物学实验为学生提供了感知生物学事实,体验科学实验,训练操作技能的学习机会,但是现实的实验教学常常面临着以讲代做、做而不思等困惑。因此,实验教学需要不止于按部就班的模仿,追求实验的探索和自主设计;不止于观察,追求讨论、分析、交流、表达;不止于实验本身,追求实验的拓展和迁移。

关键词:生物学;实验教学;价值追求

生物学实验是生物科学发展的基础。通过生物学实验学生不仅可以感知生物学事实和现象,为建构概念提供基础,还可以帮助学生感受科学实验的一般范式,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同时还能够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发展科学思维能力。

一、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现实困惑

在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观察、解剖、探究、验证等多种形式探索生命世界,因此,学生兴趣浓厚,积极参与,乐于动手,专注实验。但是,实验教学也面临一些尴尬,如做完实验,上完课,学生仍然不能正确表达生物学概念;反复强调了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但仍然能看到学生错误的操作频繁出现;甚至有些教师以讲代做,做而不思……

二、生物学实验教学的价值反思

(一)体现生物学学科性质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为我们指明了“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它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可以说,离开了科学实验,就没有生物科学的今天。因此,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现了生物学科的性质。

(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因为实验教学的特殊性,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直观观察中感受生命现象的神奇,体会生命世界的美妙,因此,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到实验操作和探究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训练学生生物学技能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提出“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仪器和用具,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技能训练的过程也是学生动手操作、实际体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得到实验操作技能的强化,也能够在做中学、做中思,提升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帮助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的学习,要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实验教学通过方案的设计、假设的验证等过程不仅能够训练学生的逻辑分析、推理演绎、逆向思维等科学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实验精神和态度。

(五)帮助学生建构

生物学概念《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后最主要的变化就是强调了生物学重要概念的建构,而实验教学对于帮助学生建构概念具有重要作用。生物学实验首先能帮助学生感知生物学事实和现象,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其次,可以给学生提供运用概念解决问题的情境,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再次,给学生提供迁移概念的机会,拓展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三、生物学实验教学的价值探索

(一)不止于按部就班的模仿,追求实验的探索

和自主设计生物学实验教学不能够仅仅满足于学生正确的模仿,或是按照教材、教师给定的实验步骤进行看似完美的重复操作。这样按部就班的实验操作看似学生操作规范,实验结果准确、现象明显,但缺少了实验探究的价值。学生的实验探究虽然是对科学探究的一种再现,但是学生实验的本质是要训练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实验技能等,所以,在实验教学中不能让学生仅仅机械地模仿教师的操作或是重复教材中的步骤,而是应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实验、自主设计、创新实验。让学生沿着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进行自主的科学探究,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做中思、在做中学、在做中用。例如,“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这个验证实验,不一定非要让学生按照教材的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亦步亦趋地模仿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展示交流。可以进行一些调整,按照由“理性———感性———理性”的教学思路,先让学生提出对实验本身的疑问或质疑,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理性思考,解决问题;然后再让学生带着疑惑和思考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最后让学生进行实验展示,重在交流和分析,并回馈到开始对实验本身的理性思考和质疑。这样学生就是带着疑问进行实验,并最终通过实验体验和理性思考,解决了自己思维的障碍。例如,“为什么要将天竺葵进行暗处理”是学生质疑最多的问题,甚至有些学生质疑“如果不进行暗处理会怎样”。在实验前学生提出了很多的质疑和困惑,有些可以通过讨论、阅读教材解决,有些需要通过实验进行探索(有些学生设计了不进行暗处理的对照实验)。经过理性探讨之后,学生再进行实验就会带着思考、带着理解、带着期待,实验结束后再进行交流分析就会更深入。

(二)不止于观察,追求讨论、分析、交流、表达

实验是手脑并用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能够使学生较为容易地抓住事物的本质,找出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和措施。但是,观察是对客观事实的感性认识,这些事实性的感性认识是帮助学生理性分析、建构概念的基础。因此,实验教学决不能止于观察,而是要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现象背后隐含的一些规律、概念等。例如,“观察小鱼尾鳍”的实验,不仅是让学生熟练使用显微镜,观察到不同的血管,还要引导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观察和讨论。初次观察,让学生初步感知血管并交流血管的概念,即血管是血液流动的通道;二次观察,让学生自主寻找血管间的差异,感知不同血管之间在颜色、血流速度、血流方向、粗细等方面的差异;第三次观察,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观察边思考“如何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交流中学生会发现血流速度(快慢是相对的)、粗细(同一类血管也有粗细的区别)、颜色、弯直等都不能作为判断依据,而血流方向似乎可以作为判断依据,但是看不到小鱼心脏的前提下如何判断血流方向又是一个问题,此时学生思维处于思而未果、急于突破障碍之时;第四次观察,理解不同血管的本质特征,进行深度观察,即让学生联系血液循环思考如何寻找参照来判断血流方向,经过深入讨论和交流学生会发现毛细血管是一个突破点,动脉内的血液流向毛细血管分支,静脉内的血液是毛细血管分支流向静脉。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分析、释疑,不但帮助学生有效地建构概念,也提升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不止于实验本身,追求实验的拓展、迁移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生物实验中的一些方法、技能、模式都可以进行迁移,例如探究活动的一般步骤,可以引导学生迁移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问题;实验设计的一些思维方法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生活中其他问题的思考。例如,“探究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制作酸奶”等实验在课堂结束后,可引导学生将实验拓展迁移到生活中,尝试发豆芽、做酸奶、做泡菜,大胆地改进设计并实施。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4

一、从教师的角度,改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热情

(一)扩展课堂知识

生物主要是研究生物的生命规律和活动规律,生物课本只能提供静态的文字和图片,不能表现出生物世界的真实情况,学生们感受不到学习生物学科的乐趣。同时,传统的教学模式只局限于讲教材的知识,不能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无法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他们没有很高的学习热情。多媒体教学填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它将教材中的知识活灵活现地、动态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优美的动态图片和视频替代了静态的文字,让学生们能更加真实地感受到生物世界的色彩缤纷和神奇。比如在讲到有关动物生活习惯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播放“人与自然”、“动物世界”等节目片断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生物世界的欲望。

(二)减轻负担,更好地交流学习

在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需要准备教学资料、实验材料、板书内容,没有更多的时间与同学们交流,不能及时地反馈教学质量,也不能和其他老师进行教学经验的交流。利用多媒体,教师可以非常便利地从网上搜集文字、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料,将这些资料做成课件,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同时,教师还可以在网上同其他老师进行经验交流和沟通,使教师更好地学习别的教师的优点和长处,完善自己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三)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的教学模式枯燥无味,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也不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多媒体教学就在一定程度上为教师解决了这些烦恼,它可以把教材上静态枯燥的图文变成动态的图画或视频展现出来,把抽象的知识变成形象具体的内容,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解决了教学的一大难题。

(四)规范实验操作

生物教学有一个重要部分是实验,学生很难注意一些实验的细节,对难度较大的实验,学生也不能熟练地掌握操作技巧,教师不能每个同学演示一遍操作过程,这样的局限性使教学有了一定难度。如果教师能通过网络找到一些关于实验教学的视频或录像,在实验时一边操作,一边看视频,教师在一旁讲解指导,这样就可以使同学们更容易掌握操作技能。例如,在做“显微镜的使用”的实验时,学生很难独立地把实验做完,老师也不能单独辅导每一个学生。如果利用多媒体播放实验录像或视频,同学们边看录像边做实验,教师在一旁指导,这样就能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从学生角度,提高学习激情和质量

(一)提高学习热情

多媒体填补了传统教学的弊端,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多媒体可以把课本枯燥静态的知识转换成动态的图片和视频,把抽象的概念展现成具体的事物,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多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使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和吸收知识,方便课下复习,提高教学质量。例如,“花的受精过程”的教学,教师可以从网络上找花的受精的模拟过程动画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很清楚地看到每个过程,加上教师的讲解,可以让学生很清楚地记忆每个过程。而不是学生看着书本凭空想象,利用多媒体生动形象地教学有益于学生理解教学重难点。

(二)锻炼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学习还需要归纳总结,教师可以把相似或者不同类型的生物图片做在一张幻灯片上,通过对比它们的异同点,有助于记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例如,衣藻和眼虫都有眼点、鞭毛、叶绿体,但一个是植物,一个是动物。教师可以把两张图片放在一起对比,讲解它们有什么异同点并且怎么区分两种生物,这样可以防止学生把相似的知识记混,也可以把知识系统化。

(三)构建知识结构体系

学生不能只学习单个独立的知识点,还要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把它们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把知识结构体系通过投影或者幻灯片展现给学生,这样更加有助于学习、记忆和掌握。例如,在讲完无脊椎动物后,通过多媒体梳理和复习本章的知识点,了解本章知识体系或框架,同学可以对知识结构更加清晰,方便以后的复习,也可以提高自己的总结能力。

(四)鼓励学生主动探索

以往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而现代教学提倡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且亲自动手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多媒体新颖的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鼓励同学积极探索,使同学通过自己的研究对所学的知识有所理解,更便于记忆和掌握。

三、小结

总之,多媒体有许多的优点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的,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很多便利,减轻了教学负担,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同学热爱学习,学会学习,提高了同学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但是,教师也要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使多媒体成为现代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5

一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

在教学理念上,对于传统教学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利用现代的教育思想和手段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组织和引导者的角色,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师一定要和学生加强互动交流,充分融入到孩子们的学习中,当学生犯错误时,怀着一颗宽容的心,去聆听他们的内心,去理解他们,帮助他们,引导他们,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每一个学生都有其优点,教师应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老师一句表扬的话、一个鼓励的眼神都有可能激发学生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在学习中要因材施教,有重点地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初中学生心智还不完全成熟,可塑性较强,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激发自身的学习潜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理论联系实际,将生物与日常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激发学习兴趣

一方面,生物课堂教学中,要以生活为导向,以日常生活中所见的生物现象为依据,让学生感觉到生物就在我们身边,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形成多问几个为什么的习惯,然后运用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对常见问题进行分析、解决问题。学生运用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容易产生自豪感和满足感,这种心理会激发他们对生物知识的渴求,更加热情地去学习,进而促进整个生物教学。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把生物学科与自身学习生活联系起来。如在体育比赛,特别是长跑中,可以运用生物知识,合理地调节步伐和呼吸频率,把握跑步节奏,帮助自己取得优异成绩;还可以根据所学营养知识为家庭成员制定一个适合的食谱,合理搭配膳食。通过让学生认识生物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来提高学习兴趣。

三加强教学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探索生命规律,同时也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生物实验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参与生物实验,可以加深对重要结论的理解,同时也能记忆深刻。生物实验的进行,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锻炼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较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进行实验时,要让每一个学生了解整个实验的过程,边讲解专业的生物知识边进行实验操作,理论与实验相结合,让学生更加容易掌握生物知识和实验的操作流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从具体的事物和经验中概括出来的,并且这种兴趣一般能够发展成为对整类事物和经验的兴趣。”这更加说明了进行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将多媒体应用到生物教学中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应用到现代教学活动中已经是大势所趋。相对于传统的黑板教学,多媒体具有形象生动、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等不可比拟的优势。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将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搬上大屏幕,声像齐聚,再加上老师的循循引导、讲解,能够很轻松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给学生做展示的同时也需要对其进行启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这样教学活动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为学生展现更为丰富的知识,有助于学生拓宽视野、提高知识储量。此外,培养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如课外实习、生态调查、标本采集等,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五结束语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和最现实的成分,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及其他教学活动中都要对这一问题提高重视,不断对我们的教学内容、思想理念、方式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6

摘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事业的发展,学生课堂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学校和教师更加关注如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来提高课堂质量的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对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分析和讨论来总结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经验和具体方法。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课堂有效教学的概念

所谓课堂有效教学,就是教师在一堂课内以最少的时间讲最多的知识并且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能认真地听讲并且理解。课堂有效教学是一个学校综合实力的基础,提高课堂效率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就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而言,教师需在遵循生物教学的客观规律下,灵活地选择最适合广大学生的教学方法,在完成的教学任务一定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教学时间、人力和物力的投入,来达到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实现有效生物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和奇特的创新精神,另外,它是老师体现价值的重要途径。

二、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1、班级学习机会差异悬殊

所谓班级学习机会,就是在一堂课中能独立思考的机会。初中的课堂教学能够满足广大同学的学习需求,但不是全部学生,就像同样的一堂课,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收获。绝大多数情况下,教师的进度会符合那些紧跟讲课步伐的学生,而不会满足于其他的学生,这就造成了学生学习机会的较大差异。有人用初中生物的实验题展开了调研,发现学生获得学习机会各不相同,其中有1/5左右思维敏捷的学生参与了分析和理解实验题的全过程,有3/5能力较强的学生只参与了分析理解实验题的一少部分,甚至有1/5理解能力差的学生长时间都得不到分析理解的机会。这就造成思维敏捷的学生对学习生物更加有信心,而致使理解能力差的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生物的时间越来越少,学习机会差异悬殊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2、课堂教学密度的影响

课堂教学密度就是一堂课中有效利用的时间与一堂课总时间的比值,想要提高课堂效率,主要得提高课堂教学密度。在初中生物课堂上,常常会存在一些学生捣乱、教师管理课堂秩序而偏离教学内容、教师备课不充分等现象,这就使课堂教学密度得不到提高,教学效率低下。另外,还有教师只顾提高课堂教学密度而忽略了对旧知识的巩固和运用,这会导致学生出现新的没学懂、旧的又忘了的现象,这是极度不可取的。

三、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及方法

有效的生物课堂,是对旧知识的巩固、新知识的传授、解题能力的培养以及思想交流的一个过程。下面,通过对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分析和讨论来总结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经验和具体方法。

1、驾驭教材框架,进行宏观把握

要想掌握每一堂数学课上的知识,就必须得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及时巩固复习工作,而完成这两步的有效方法就是构建知识框架,从而整体上把握知识。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体现在帮助学生通过构建知识网络来实现新知识与旧知识的关联,唤醒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系统,激发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渴望和热情,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生物。除了这些,生物课堂教学要注重运用教材,因为教材是建立思维结构的基础,进而帮助学生更牢固地学习。

2、重视课堂互动

在传统的生物课堂中,教师只顾讲授课本知识,而缺少了和学生的交流和互动,使学生长期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知识的状态,强制性的学习使课堂效率低下。其实,课堂是一个教师讲授知识、学生勇于发言的互动过程,双方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共同进步。生物课堂有效教学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多向学生提问,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并对想法做出合理的评价,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

3、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任务

明确的目标就如一个路口的方向标,指引着我们不断向正确的方向迈进,在初中生物课堂上不可缺少的就是明确的目标。有了它,教师就可以对教学任务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可以合理控制讲课进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就可以改变“课堂教学时间少”“学生学习负担重”的局面。

四、对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两点反思

1、有效教学需要教学方法的优化

有效的教学离不开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目标一定的情况下,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是到达教学目标的高效催化剂。经过广大教学工作者的不断努力和探索,课堂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各有千秋。就目前来看,讨论法、探究法、自学辅导法这三种受广大师生的认可,可以增强教学效果。但是,每种方法不都是优点,它们也有各自的不足之处,每种方法在满足一些课堂要求时却又不符合另一些要求。就讨论法而言,它可以增强同学间的交流互动,可以针对特定的问题进行有效地讨论,但它造成学生学到的知识较零散,缺乏系统性。探究法可以引导学生对一类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索,培养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其耗时长,难以满足学生在短时间学到更多知识的需求。自学辅导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独立地思考并解决问题,但这种方法只适用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对于复杂的问题来说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因此,教师要掌握每种教学方法,熟悉每种教学方法的优点与缺点,做到因材施教、扬长避短。

2、有效教学需要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多媒体已走进教学课堂,它通过声音、图像、文字将信息传递给学生,在极大方便教师讲授的同时,让学生更轻松地接收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的合理运用多媒体,把多媒体的优点发挥到极致。切不可为了省去黑板板书而运用现成的课件,这就使得教师讲课受到限制,学生的思维也打不开,造成用多媒体还不如不用的局面。

五、总结

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的成绩,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课本知识和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切不可纸上谈兵,引导学生独立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做到课堂有效教学。相信未来,初中生物教学会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张秀娟.如何提高初中生物教学有效性[J].考试周刊,20xx(30)

[2]李凯.新课程初中生物教学有效性的研究[J].读写算20xx(16)

[3]张继华.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J].科学大众,20xx(03)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7

1.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处于身心发展重要时期的初中生,他们对有趣事物的好奇心非常强。因此,教师应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生理卫生和人体结构”这一教学内容一直以来都是广大生物教师最为头疼的教学内容。一方面是因为这些知识太过于抽象和笼统;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这些知识太过于敏感。教师在这一章节的讲述过程中可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如在讲“精子与卵子结合”时,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大家来到这个世界之前都像许多小蝌蚪一样在进行赛跑,而生命力顽强的那个就会最先到达终点,成功获得第一名。”这样委婉而有趣的情境教学无形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通过有趣的教学情境,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和认识一些较为抽象的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学习注意力也会不断提升,这样学生能更好地投入到生物学的学习中去。

2.通过生活事例的引入使得教学更加生活化

教学一定不能离开生活,抛弃了生活这个充满事例和素材的环境,教学便会失去活力和生命力。学生对生活事例更熟悉,在教学中引用生活事例更加具有说服力,也可以使得整体的教学环境更加生活化。如,在教学遗传学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入生活实例———“双胞胎”现象,将双胞胎是一种遗传告诉给学生。当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与父母进行相貌和行为方式的比较,得出遗传的特点。这样,通过切身感受和生活实例分析,教学目标就很容易实现,学生对遗传这一现象也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

3.通过现代手段对素材和内容进行呈现

利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教学,可以很好地对素材进行展现,如将一些图片、文字、视频、音乐等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受到良好的视听影响。学生在对这些素材有了直观的认识后,能对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生物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人体结构”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图片、视频等为学生呈现出一些人体结构。而视频或者图片直观且一目了然,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容易。与此同时,利用多媒体进行课件的制作,可以展现一些平时书本和课堂教学无法表现出来的生物之间的联系和一些生物现象,这种方式不仅仅可以吸引学生,同时可以为学生带来更多感性的认识,保障教学的顺利开展。

4.教学方式要尽可能多样化

传统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记,这样既会造成教师和学生关系的相对疏远,也会对教学造成严重影响。因此要尽可能地丰富教学方式,力求教学方式多样化。这就要求教师积极改变思维,改进教学方式,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社会调查、实验探究、野外实践等教学活动。例如,在教学“生物圈”这一章节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野外实践,让学生亲身感受大自然,这样学生能通过自我感知对自然界中的一些问题和现象进行了解,从而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变和教学手段的创新与完善,来提升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新课程改革对于初中生物教学的最新要求和重要体现。而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的有机结合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8

[摘要]传统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通常直接式地灌输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不密切。新课程改革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和“民主合作”的教学观,要求把教育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教育回归生活。探究活动教学应运而生,其内涵有:驱动性问题激发意识,开放性课堂发掘潜能,展示性舞台训练能力,适时性点拨引导方向。

[关键词]生物教学;探究活动;师生关系

探究活动教学是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由学生自主地探究、学习和思考的一种掌握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1]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够达到一种教学相长的理想状态。生命化教学实际上也就是一种探究活动教学。

一、驱动性问题激发欲望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问题的设置能够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积极地思考,大胆地探索。在探究活动教学中设置驱动性问题,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引发学生的问题冲突,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使学生明确研究目标,给思维定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1.驱动性问题要能驱动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关的问题最有效。例如“传染病及其预防”一节,教师从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甲型流感说起,要求学生们探究为什么甲型流感流行期间学校要对部分班级停课?为什么教室每天消毒、通风?为什么注射甲型流感疫苗?这样的问题与学生自身密切相关,甚至关系自身安危,相对而言,更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求知欲。2.驱动性问题要能探究问题太容易,学生张口就来,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问题太晦涩,学生不得其要,就难免让学生产生失败感,失去学习兴趣。所以,问题难度要适中,使学生一点就通,在思考、讨论之后能够得到解决。只有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问题,才是真正的驱动性问题。3.驱动性问题要有层次一个核心问题可以拆解为不同的子问题。核心问题的设置,帮助学生形成整合性的思考,形成核心观念,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子问题的设置,能够让学生在关注核心问题的基础上,对知识的理解既深入又全面。如在“消化和吸收”一节中,出现的核心问题是:“专家推荐的最佳早餐是黑米粥+煎鸡蛋+水果,而这份早餐中包含了哪些营养物质?这些物质是如何被消化以及消化后的物质如何被吸收?”都属于子问题。层次性问题的构建,能够让学习的知识细致而又完善。

二、开放性课堂发掘潜能

探究活动教学具有明显的开放性,所要探究的内容不必拘泥于教材,不必完全按照课本的实验步骤来操作。正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相关的内容,都可以成为探究活动的内容。探究式教学既然是以学生为主的,那么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非常突出。自然而然地,这种主体性决定了学习结果内容和形式上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使学科教学不再故步自封,学生能够处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不仅改变了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内容,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而且促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关注现实生活,主动地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现实,使其学习过程更加完整。1.教师是支持者,建立同学型师生关系课堂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不是单纯的平面化的改变,需要同时发生在三个维度上,即教师与学生的心理空间,教材的知识空间与学生的经验空间、课堂的学习空间与学生课外的生活空间。其中,教师与学生的心理空间的转变是课堂教学性质的基础。而在探究活动教学中,师生的关系从“师生”向“同学”转变,既是开放性课堂的重要体现,也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2]2.课堂也是生活,不再追求完整的课堂结构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复习、新授、练习、巩固、小结”五个环节“一个也不能少”。然而实践证明,这种观点是比较狭隘的。如果追求环节完整,那么就可能阻碍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深入研究,而刻意追求形式上的完整,更会使学生的学习过程过于零碎,达不到系统授课的要求。开放性课堂教学则不同,它是把一节课作为个人整个学习过程的某一阶段或者某一个点,它既是上一个阶段的延续和发展,也是下一个阶段的起点和基础。这样看来,每一节课的不完整,实际上最终组合成完整的个人的学习生活,也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呆板和刻意。3.学习材料来源多,活动成为学习的主要形式人类社会的不断变革,为教育方式的转变创造了丰富的客观条件。如今,在信息化社会中,课堂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场所,教材也不再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唯一材料。学习材料甚至来源于社会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学会选择与整合,择优而学。在选择和整合学习材料的过程中,活动成为最有效的直接方式,它包括讨论活动、实验活动、实践活动等。具体到开放性课堂教学中,活动又成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可以分为集体活动与个体活动,二者缺一不可。4.学习动力发生转变,内在激励是主流传统教学往往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学业水平的标准,这成为很多学生学习的动力,但绝不是唯一动力。教育心理学将学习动力的来源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外在动力,为了得到他人的肯定;另一类是内在动力,为了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力会发生一种由外而内的转变,即以外在动力为主转变为以内在动力为主。由外而内的动力转变,是开放性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在开放性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获得了一种师生交流上的自由(如学生有了更多的发言权),体会到了思考和交流的快乐,从中感受到学习的魅力,并乐于体验及创造这种魅力。5.学习规则的再制定,是“游戏”而非纪律在开放性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发生了改变,由“师生”变为“同学”;课堂教学活动发生了改变,由严肃统一变为认真活泼。在一系列改变中,学生发挥了主体性的作用,那么作为主体的学生自然也参与了学习规则的再制定,使原本如教条般的“学习纪律”变为“游戏规则”。而这些规则大多是经过反复磨合后确定、约定俗成的,它们对学生具有强大的约束力和吸引力,能够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心态参与学习,这也是教育工作者喜闻乐见的。

三、展示性舞台训练能力

在个人学习和小组学习之后,各小组把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展示出来,进行全班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踊跃发言,集思广益;同时教师要关注在交流过程中出现的分歧,引导并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深入探究,激发学生的参与竞争意识,形成思辨性的课堂。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促进了学生智慧的生成与发展。另外,在交流过程中,要求学生学会简明扼要,明确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体态自信大方,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要求学生注意课堂规范,在同学发言结束后再提出疑问,做到有礼貌地提问;要求学生学会质疑,乐于陈述自己的想法并尊重他人的观点,有礼貌地表示赞同或感谢、求助和道歉,鼓励他人参与。初中生由于处在青春期的开始阶段,个人意识逐渐增强。这就要求教师在探究活动教学中,根据具体情况把课堂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满足其个人心理需要的同时又训练了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四、适时性点拨引导方向

在探究活动教学中,教师的责任在于引导,是辅助者、支持者,扮演的是指路的明灯的角色;学生是参与者、探究者,是整个学习过程中动作的发出者,扮演的是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角色。学生和教师的角色不能互换,因此,必须正确处理教师的“引”和学生的“探”的关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也不过多牵引。当学生凭借自身的能力无法解决面临的问题时,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给学生某种启发性的引导,拨开学习上的迷雾,学生才能受益匪浅,知识学习和能力提高两不误。点拨的前提在于学生需要。如在复习“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一章时,学生已经知道:要证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是不是淀粉,可以用在叶片上滴加碘液观察叶片是否变蓝的方法。但是,当教师提出以下问题:水分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吗?要求学生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来进行试验的时候,学生们学会的对照试验显然不能够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于是,就要求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鉴定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有的学生得到启发:可以用碘液滴加到脱色的叶片上看叶片是否变蓝来鉴定。再问:没有其他的方法吗?又有学生想到了:可以看是否有氧气生成来鉴定。继续追问:哪种方法更便于实验观察呢?学生明确了用滴加碘液观察叶色是否变蓝更方便。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思路自解其难。在这个点拨的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实际上可以称之为合作:教师把握了“引”的尺度,学生得到了探究的结论,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刘儒德,张大钧.探究学习与课堂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9

一、生物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

采用参与式的方法进行教学就要掌握这种方法的核心即课堂的互动性,通过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让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这样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学习信心的提高都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在互动的环节中,老师要创设各种教学环境,让学生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学习,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达到学习的目的。比如初中生物中“尿道系统”的学习中,这里面包含的知识点包括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肾小管的吸收作用等等,这些都是比较枯燥的知识点,学生不但很难理解,而且很难记忆。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可以制作一个多媒体课件,运用动画、声音、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功能将抽象的尿道系统形象的表达出来,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和记住这些知识难点。另外老师还可以让学生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题目自行写作一篇文章,并在班级内部评选将优秀的文章挂在学校的网站上,在这样的鼓励下学生就会自主的进行信息收集,了解相关的情况,拓展自己的学习范围,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二、参与式教学方法中游戏的设计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很喜欢玩游戏的方式来学习知识,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游戏,为学生学习创造出轻松的学习环境,这样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性。例如:在教授“生态系统”这节课时,教师需要设计一个与食物链有关的游戏,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展示出各类植物和各类动物的卡片,让学生选择自己所喜爱的卡片放在胸前,教师自己作为自然界,而学生手拉手围成圈作为生物圈,教师和学生之间展开交流和互动,使学生对食物链以及生物圈能够充分了解。在游戏结束之后,学生会了解到生态系统的关键性和重要性,在了解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的同时,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树立起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用自身行动来保护自然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建美好幸福家园。

三、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情感

对于学生学习动机来讲,情感是推进学习动机的主要动力,在情感激励和支持下,学生能够具备高度的参与性,不但具有参与性,而且还具有高度的兴趣性,这样在学习知识时,便能轻松、快速接受新知识的学习。在初中生物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生物教材全面了解和掌握,能够以在生物学中的美学作为主要突破点,从各方面上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例如,教师在传输植物开花及结果这方面内容时,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大自然的美丽景象展现给广大学生,同时也可以引用诗词歌句对大自然美丽景象展开描述,使学生们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体验大自然的独特魅力。同时,为学生创设出与植物开花结果相符合的情境,教师需要使学生了解到无论花开还是花落都是一种美丽,学生需要懂得花开花落都是正常的现象,就像是在生活中会遇到困难一样也是一种正常现象,学生需要积极面对和努力战胜困难。在介绍花开花落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下意识的告诉学生,要保护大自然,爱护花草树木。

四、分小组进行实践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课堂讨论,根据学习目标学生展开积极的讨论和研究,这样教学方式更加能够带动起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在辩论过程中,学生对于所学习的内容能够记忆更加深刻,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在学习“计划生育”这节课时,学生可能对这节课内容不大了解,同时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性,这时教师可以从各方面上引导学生对社会、家庭等等方面展开辩论,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对我国之所以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有着全面的了解,也能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引导父母长辈按照国家政策来执行。另外,教师还可以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集体到户外亲近大自然和体验大自然,展开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比如到学校附近的植物园进行参观,在参观过程中,学生能够对各种植物的生长环境有着一定的了解,在了解的同时,能够对大自然花草的生长规律有着明确的认识,加强保护大自然环境的决心。

五、加强实验教学的比重

唯有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产生了疑问,才能真正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树立起自觉学习的意识,在学习中不断收获新的知识,在学习新知识时也能复习已学过的知识。在初中生物这门课程教学中,教师积极开展一些探究性的活动,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其中,在探究过程中能够充分体验到知识的重要性,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例如:在学习“模拟酸雨是否对植物种子的萌发有影响”这节课时,教师可以提出如下几方面问题:

①酸雨如何形成的?

②在实验中可以使用什么种子?

③选用几种种子是最佳方案?

在这些问题提出后,学生进行思考和研究,不要拘泥于书本上所提供出的实验资料和数据,可以自行展开实验,选择实验所需要的材料。可能有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不使用小麦而使用大米,但是最终的结果大米却没有萌发,这时候学生们对这个问题就会感到很好奇。在这个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研究,讨论大米为什么没有萌发,最终写成报告的形式,教师在审阅过后,对一些遗漏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问题。总之,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初中生物教学采用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效果显著,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也起到的重要的促进作用。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10

摘要:初中生物教学要确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与学的质量。有效教学需要激起学生的学习情感,需要利用生物学科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特点,引导学生在关注生活、感受生活中理解和体验生活中学习和运用新知,增强生物学习的探究性意识和学习能力,获得学科学习素养。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在初中生物这门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教学中,我们立足学生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是符合学生认知和学习特点的,体现和落实着初中生物新课程理念。学生学习需要回归生活,生活回归能让学生从工具理性学习阴影中走出来,使学习更有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一、初中生物教学生活化含义与运行价值

教育的深远意义应是对人的思想品质、人格健全和学习品质的培养。任何一门学科学习如果离开生活,就缺少学习实效性。这样的学习是空洞的,学生学习失去价值和意义。就初中生物学科而言,生物科学素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生产实践及个人决策中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初中生对自然界、社会和他人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在学校所学的新知识需要结合生活经验,才容易被学生接受,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所以初中生物学习应该源自学生的生活,生物教学活动需要联系生活,让学生感受生物学科强大的生命力和学习的现实意义。生活化教学是关注生活的教学,也就是学科教学中将学科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相勾连,通过具体典型的'情境创设,使所学内容以生命状态呈现,师生之间以教材为中介,用强烈的生活意识、生活态度进行课堂互动,谋求科学与人文世界的整合,获得知识构建与发展。因此,我们抓住生物学科的特点,关注学生生活情况;具体教学中以生物课程目标与具体内容学习为对象,以学生已有生活知识和生活经验为背景与基础,挖掘生活,采取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好理解、把握学习内容,获得知识与能力。生活化教学体现着以生为本的理念,能够激起学生课堂参与和主体意识,形成强烈的学习和探究情感,提高活学活用能力。

二、重视预设与生成提高生活化教学的效度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需要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积极思考和深入探究的热情。我们在生活化教学中要注意精心备课,做好课前预设,思考联系生活的教学效果生成。1.生活化课堂导入激发主动求知欲望初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积累和认知能力,而生物学科是一门“新鲜”而有趣的学科;学生在学习之初会有想学的冲动和学好的渴望。也就是说,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有着一定的期待,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先要基于学生学习基础和对身边生物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联系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新课导入环节。如学习《生物生存的环境》这一内容时,让学生先谈谈自己的生存状态,想想自己小时候种过的植物,养过的动物,谈谈这些动植物生长、生活的状态。这样,学生通过美好的回忆对生物生存的环境有所认识,初步具备生物生存需要特定环境的意识。

这样的生活化导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能够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生出自学想法,自主阅读中掌握这一节教学内容,养成关注生物、爱护生物和保护身边生活生存环境的意识。当然,新课导入方式多样,如搜集一些与新课有关的图片、诗文和音乐,引导学生对鲜活图片展开想象与思考,让学生朗诵一些诗文,并播放应时的音乐,给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带入兴趣和良好学习心理进入学习状态。2.生活化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过程成败的关键在于课堂三维教学目标是否实现。设计生活化情境体现着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生物教学中可以联系学生日常生活情景,点燃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热情。如在《观察池塘生态系统》这一内容的学习中,跟学生谈钓鱼的故事,让学生说说自己亲身经历或者看到别人钓鱼的情形。这样,学生在这一生活情境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对这一生态有所认识。继而,提问有的时候我们能够钓到不少鱼,有的时候很难钓到鱼,为什么呢?如此,池塘的生态系统在学生思考和自主阅读中就能得出来。然后提出另一个生活情境:我们将鱼、田螺与一些水生植物放到盛有水的密封的透明容器中,放一盏台灯,结果会怎么样?如此,学生在探究中对生态系统有深入认识和理解,提高生物知识的分析与运用能力。生活情境的创设需要老师精心设计,以直观、形象、直接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交流,从而激发学生去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让教学思路更接近学生的学习状态,更易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在主动认知中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目标。3.给学生创设生活化学习提升空间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要多引导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必要时给学生以指导和点拨,以便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寻找适合自己知识增长和能力提升的学习资源。如《生态系统》的学习,比较抽象的生态系统概念、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比较难理解的,让学生自己阅读和思考,联系生活交流对周围生活的感受,说说现在生活与童年生活情况的差异,探讨为什么会出现差异。如此,直接让学生从生态系统问题入手,能对所学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与食物网等容易理解和把握。

另外,可以课前让学生对校园植物进行分类调查、对校园里动植物的生态环境进行调查,在课堂上探讨,从而获得高效的学习。给学生自我提高的空间,需要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找寻生物学习资源,主动思考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在众多生物现象中发现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更多地从个体现象中总结出共性的生物学知识和理论,得到更高层次的能力提升和生活体验。总之,在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初中生物教学中,我们以典型的、能够引发学生共鸣的生物现象导入新课,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围绕学生学习生活、日常生活搜集生物教学素材并组织教学,给学生营造生活化学习空间。如此让学生关注与体会生活,感受到生物学习的乐趣与价值,提高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明玥.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探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xx(08).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11

关键词:

初中生物;发散思维;培养

发散思维是指多方位、多层次以及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一种思维活动。它的主要特征包括精细性、流畅性、独创性以及变通性。其中,流畅性是指思维十分灵敏迅速;变通性是指思维可以随机应变,并且触类旁通;精细性是指精细分析事物的原理或者整个过程;独创性是指针对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要想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至关重要。

一、连环设疑,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传授生物学知识以及应用生物基本原理的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不同层次和不同方位的问题以及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如在教学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吃馒头,要求学生细嚼慢咽,亲身感受整个过程,然后提出相关问题,如“食物里面什么营养物质会被消化?在什么地方被消化?最终流向哪?”“食物的消化应具备哪些条件?消化发生在什么地方?”通过环环紧扣的提问,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学生接受长时间训练之后,就会逐渐减少对教师的依赖,养成独立思考、探索知识的良好习惯。

二、质疑问难,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哲学家陈献章曾指出:“前辈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质疑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有效发展,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激发学生不断质疑问难的热情,引导学生思考、领悟、疑问以及学习生物知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质疑习惯,循环往复,最终养成发散思维。此外,教师还要不断鼓励学生对教材内容、学生和教师的表现发表个人意见。如在教学苏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人的性别决定》一课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有的学生想知道两性人是什么样的人、两性人的体内染色体与常人是否存在差异、增加或者减少性染色体会出现什么后果等方面的知识。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先赞赏并且肯定学生的疑问,同时简单介绍有关两性人的知识。问题的答案不是这个环节最重要的内容,教师要利用这些问题,有效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获得独到的见解,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构建新师生关系,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师应倡导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在人格、知识以及能力方面得到和谐发展,让学生转变成终身学习者和自主学习者。为了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主动探求生物知识,充分发挥创造力,学生不再是教师的听众,更不是课堂教学的配角,所以教师要摒弃传统教学模式。初中生物教师需要将增强学生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并将提升学生发散思维作为根本,为学生提供足够的个人空间,并且尊重学生的人格、爱好以及个性,秉持着友善、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每位学生。尤其是对“学困生”,教师应给予他们足够的重视及关怀,让所有学生在生物课堂教学中都可以和教师共同参与教和学的过程,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营造一种宽松自然的教育环境。如在《测算和采集空气中的尘埃粒子》的实验教学时,初中生物教师可以亲身融入实验过程,并且和学生一起探究问题:“居民住宅小区里面的尘埃是否少于煤楼?”“楼层越高是否尘埃越少?”“室内尘埃是否少于室外?”“雨后空气里面的尘埃是否少于雨后?”然后和学生一起探究这些问题。等到学生测出结果后,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分析,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结果的兴趣,然后主动分析、解决问题,最后获得结论。当处于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时,学生就能畅所欲言,自由抒发自己的意见,同时敢于纠正其他学生的想法,经过探讨之后获得最佳方法,实现提升学生发散思维的目的。

四、合理设计练习,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不能完全依照常规,而是要寻求变异,从多个角度以及不同方向分析相关材料信息,通过各种方法、途径深入分析并且解决问题。部分练习题的训练能够有效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能够通过串联知识,实现举一反三以及触类旁通的教学目标。习题设计的方法有:首先,一题多变。使习题里面的情节、条件以及问题发生叙述形式、扩缩、比较以及顺逆的改变。这样,学生就能在不同情况下,从不同角度了解问题;其次,一题多议。教师可创造问题情境,有效调动学生各个方面的技能以及经验,并且组织学生议论,产生思维撞击。如对于“为什么子女会和自己的父母比较相似”这个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表述。如基因怎样控制性状、什么是基因、人体基因和DNA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等。

五、结语

在开展初中生物教学工作时,教师应从不同方面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注重开展实践活动。同时,教师还需进行探究型教学,激发学生生物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生物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黄慧.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J].成功(教育版),

[2]库里曼考开.发散性思维在初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分析[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

[3]唐述亮.发散性思维在初中生物课堂上的应用[J].东方青年教师,

[4]凌丽红.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12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变革,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在应试教育中,教师采用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虽然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却不能够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所以教师积极响应素质教育的号召,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更好的提升。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有效运用问题教学模式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思维的培养起到很好促进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升自己的生物学习水平。

关键词:初中生物;问题教学模式;应用研究

初中生物学科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门全新的学科,他们在这一学科中能够更系统全面地了解有关生命科学的知识,他们在对这门学科感到好奇的同时也会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许多的问题,在传统教学课堂中,教师的教学只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既定的知识进行灌输,忽略了学生自身的学习体验,一方面,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空间,另一方面,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也不能够有良好的平台进行提出和解决,这就导致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比较低,学习效果也很难令人满意,而问题时教学模式的提出,则能够让教师利用有效的问题情境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锻炼各方面的能力,在提升学生生物学习水平的同时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掌握运用原则,构建科学课堂

问题式教学模式是围绕着“问题”展开的,任何人一门学科的教学都离不开问题的设置,在运用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一些原则,提高教学的科学性。首先,教师要明确在生物教学中,问题的设置要以生物学科为主。问题教学模式以提出问题为开始,以解决问题为结束,所有的教学活动都与问题息息相关,所以“问题”的设置是该教学模式的重点内容,好的问题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产生积极学习的热情,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也能够更好地运用学习到的知识,在问题解决之后,学生对于很多知识的理解也更深了一步,而不好的问题则会在一开始就让学生失去探究的动力,并且也无法在问题中得到很好的提升,因此,在设置问题时,教师要结合“最近发展区”的相关理念,提出能够被学生接受,与学生的学习观念更加符合的问题,从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和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生物知识与我们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能够做到学以致用。其次,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以科学探究为主,很多时候教师在提出一个问题时,为了加快教学进程,就只是将问题进行简单的剖析,然后就公布了问题的答案,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的作用非常小,所以得到的提升也是非常有限的,然而问题式教学模式主要就是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获得自主思考的能力,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探究空间,并且让学生以科学的方式进行更好的探究,比如可以遵循“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实验———得出结论”这个顺序进行科学的探究,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有逻辑的进行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也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最后,在问题式教学模式中,学生解决问题主要是为了进行知识的构建,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讨论,进一步巩固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进行知识的有效迁移,教师可以通过多变的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一个百丰富的生物课堂,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2注重应用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问题式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主动对问题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但是如果教师应用不得法,就无法发挥这一教学模式的最大效果,因此,教师要注重科学有效的应用方法来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首先,教师可以运用问题式的课堂导入,从课堂的一开始,就把学生引入一个问题的情境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带着问题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之中,比如在学习“光合作用”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就可以询问学生食物和水在我们的身体中进行分解,为我们提供必要的能量,让我们得以存活和生长,那么植物是通过什么获得能量进行存活和生长的呢?学生们也纷纷开始思考这个问题,这样从一开始学生就非常明确要探究的问题。其次,教师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果问题只由教师提出,那么学生观察事物的角度就会十分的片面,实际上,学生的思维都是有差异的,因此,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不一样,对事物的看法也不尽相同,也正是因为这些差异才能够让学生在探究讨论中碰撞出不一样的思维火花,所以教师要通过引导帮助学生积极的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并说出自己的见解。比如,在学习“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时,教师可以询问学生最想知道哪些相关的知识内容,有的学生提出,动物的运动方式有哪几种?有的学生则问,动物是怎样运动的?有的学生问,动物运动会像人一样形成肌肉吗?学生们的问题多种多样,也为课堂增添了很多色彩。

3积极鼓励评价,优化教学课堂

初中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在问题的探究中经常会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但这是他们主动思考的开始,教师要积极鼓励他们进行想法的完善和实践能力的加强,而不要站在成人的角度盲目的评价学生的想法,这样会打击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在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的同时,教师也要积极的转变自身的角色,成为学生的知识库,给学生提供知识的解答,启发学生运用正确的方式解决问题,优化初中生物教学课堂,让学生能够在问题式教学模式中取得更好的成长。

4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积极运用问题式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让学生在问题中获得更好的成长。在应用的过程中,教师要掌握科学的原则和有效的方法,优化教学效果,让初中生物课堂成为学生们探究生命色彩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赵小云.也谈关于“中国式的问题解决教学”[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03).

[2]尹娟.如何解决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J].理科考试研究,20xx年18期.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13

摘要:本文从传统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接着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建议去帮助初中生物教学,希望能够进一步推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

一、传统初中生物教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1.采取材料不适

很多初中教师在上到新的课程时,为了能够更好的带学生领入新知识点,都会寻找一些事情或人物去代入。例如在上到“眼与视觉”时,有个教师找了一个关于得了癌症的青少年在去世后捐献出自己眼角膜的视频,可是整个视频绝大多部分都在叙述这个少年和癌症抗争的过程,最后的捐献眼角膜只占据了很少的一部分。虽然说这部片子很有教育意义,能够教给学生很多东西,但是对我们生物课堂来说,利用这部片子进行课题的引入就有些牵强了,因为学生在看完整个视频后也会对这位少年的感到感动同情等等,而并没有对眼睛构造,功能有所了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还不如找一些直接描述眼睛的记录片,直观清晰的能让学生看到眼睛的构造和功能。所以,有些时候教师选择的材料也很重要,不应将其当成一节思想品德课,在深化主题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与学科之间密切的联系,否则的话,整个教学内容都会显得苍白无力,教学效果自然也就不好。

2.学生的纪律问题

我们知道生物这门课,很多时候都需要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一些东西。但是由于初中生处于一个对新鲜事物及其好奇的阶段,所以,在上到一些关于新奇事物的时候,学生可能会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这上面,而把上课的内容抛之脑后。比如说在讲到“昆虫”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将昆虫和任务分别分发给个小组,但可能很多学生只顾着把玩昆虫,而不重视教师布置的任务,这样的教育方法也不能让学生学到东西。所以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纪律管理,不准学生嬉戏玩闹,甚至还可以引导帮助他们将活动顺利完成,使得他们能够更好的学好生物。3.教学方式丰富性不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在我国的大多数的初中,生物的教学方式一般来说都是在课堂上教学这一种,无论上到什么内容,都是教师对着课本和学生说复述一遍,毫无营养,教学效率低下,学生也提不起对生物的学习兴趣。生物是一门自然学科,让学生亲身感受自然,亲自动手进行试验探究活动是很重要的,教师有时候带着学生走出教室,感受大自然,观察大自然领略生物之美,反而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初中生物课堂的一些建议

1.利用初中生好奇的心理

前面说到,初中生处于一个对任何新鲜事物都好奇的年龄段。我们也可以利用他们的这种好奇心理,来激发他们对生物的兴趣。例如在上课前后上课后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给学生留下个悬念,不告诉他们答案,他们好奇只能通过认真阅读课本或者听教师讲课才能回答他们内心中的疑问。教师也可以讲解一些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生动有趣的生物学现象,学生对这些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特别有感触,所以会不自然的被教师吸引,也有了对生物的学习兴趣。

2.合作与交流

合作与交流不仅仅可以是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也可以是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对一些自主探究类的活动,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各个小组,让他们互相合作完成,教师可以在一旁协作指导,完成之后要重视交流和总结,这样每个学生才会都有进步。讲台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教学更不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情,也是需要教师和学生合作完成的,如果全部都只靠老师一个人,那么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将生物这门课教好的。教师要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他们的难点采取一定的措施,学生也要主动询问教师问题,上课时间有限,教师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只要学生和教师合作好了,整个初中生物教学过程将是一个极其轻松并且愉快的过程。3.开展户外活动生物这门学科比其他任何学科都更需要开展户外活动。为了提高初中生物的教学效率,教师在上到一些特定的章节的时候,可以带着学生走出教室去寻找生物,观察生物。一些探究活动,更应该带着学生去进行,让学生感受到生物是一门实实在在的与我们息息相关的课程。例如,在上到“种子的萌发”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野外确定目标,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内,让他们周期性的对自己找到的目标进行观察记录,让他们亲身感受到种子的萌发过程,这对他们进行这一部分的学习具有重大的帮助。总之,想要将初中生物教学做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不但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还需要对生物这门课程的深入了解。做好初中生物教学对学生个人,教师,学校乃至整个生物学科都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蔡记花 单位:新疆石河子市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1]何思佳《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要点分析》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xx(35)

[2]张书霞《初中生物教学之我见初中生教学》快乐阅读20xx(10)

[3]武治国《初中生物教学之我见》关爱明天20xx(2)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14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深化素质教育,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自学能力,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在此背景下,教师要使学生各方面都能有所发展,则必须落实到生物学教学的基本任务当中。

而新课标下中学生物学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一方面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生物学知识和研究方法;另一方面是通过向学生渗透生物新课程标准下体现的基本观点,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思维品质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使知识性和思想性相互渗透,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形成正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由此可见,教师只有重视了生物课的思想教育功能,才能真正完成生物学教学的基本任务。身处农村,作为一名初中生物学教师,怎样才能很好地落实新课程理念、完成生物学教学的基本任务?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

1、教师必须明确生物新课标所体现的基本观点

比如在讲述“动物体的结构层次”这部分内容时体现了生命的物质性观点,即细胞、组织、系统、生物体,而细胞是由各种化学元素所构成的。在讲述“消化和吸收”时,小肠的长度可达成 5-6m,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并且在小肠的内表面还有许多环形的皱襞和小肠绒毛,这种结构可以使小肠的吸收面积达到200㎡以上。这种结构使得小肠成了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这体现了生物体的结构决定其功能并与其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在讲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时,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比如竹节虫的体形与竹枝非常相似,称为拟态,这能有效的躲避敌害,这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充分阐述了生物与环境间的关系:“物尽天择,适者生存”。当然新课标下中学生物学体现的基本观点还有许多,如对立统一、整体与局部、一般与特殊等。如果教师能充分利用这些观点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将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2、分析学生实际情况,根据学校本身条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传授生物学知识和研究方法

通过学生对基本观点的理解,完成了生物课的思想教育功能后,教师的重点转移到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和对生物学研究方法的运用。这直接体现了新课改的意图和新课标的贯彻。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是最重要的力量,如果失去了这个力量,教育也就失去了根本。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了解学生,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农村的初中学生居住地分散,所接受的小学教育层次不一,理解接受能力差距较大,并且大都没有学过自然、地理等科目,对生物学的理解仅限于语文课本上的介绍。另外,农村中学的基础设施、办学条件、教学设备严重落后,如没有学生住宿楼,没有多媒体教室,连幻灯机都是破烂不堪等。在这种情况下必然要求学生每天走很长时间的路到校上课,没有足够的课外时间进行各种探究活动,对知识的理解将局限于理论……这一切为初中生物学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难度。但农村中学生也有自己的优势:居住于大自然中,每天都与各种生物打交道,对生物有熟悉感,对各种生物现象有强烈的好奇心……这也为乡村教师的生物学教学奠定了基础。作为农村初中生物学教师怎样面对这些不利条件和有利因素,让新课程理念、新课标精神落到实处 ,笔者作了如下探索。

2.1构建和谐的生物学教学课堂

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明知学习十分重要,但却不愿意进入学习状态,不愿去接受学习任务;强迫其学习,又会让其产生逆反心理。这种现象在农村中学生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要使学生能主动学习,必须要求教师打造一个和谐的课堂。优美和谐的教学环境应该是充满情趣和欢乐,荡漾着问题和好奇,洋溢着诗意和鼓舞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会收起到双赢的效果。这种环境中充满了民主、平等、宽松、宽容、赏识的教学氛围,学生能大胆的自主讨论、合作交流。教师要保持快乐的精神面貌,促使学生学习,从而能亲师、乐学。求知需求永远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之源。学生求知欲的激发,离不开教师对问题情境的创设。在讲到种子植物时,可以引用这样一则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学生听了这则谜语,再联系到种子的结构,很轻易地说出了答案。教师再进行追问:“麻屋子”指什么?“红帐子”指什么?“白胖子”指什么?它们合起来叫什么?经过这一过程,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激发,并对生物学知识产生了浓厚兴趣。

2.2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催化剂”,当学生对生物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后就会自主地进行学习。因此教师要做的是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有趣、新颖、别致的教学内容能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引出他们的好奇心,激起他们的浓厚兴趣,他们就会愿意学,喜欢钻,自主地动脑筋探索知识奥妙,愉快地寻求知识归宿,从而焕发起更高的求知欲,这对于他们形成生物学概念,掌握生物学规律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比如在讲“血液”这一节时,教师形象生动的将血细胞的三种成分比喻为“搬运工”、“修补匠”、“英勇的战士”这样做,便可使原本比较枯燥抽象的授课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形象逼真,产生很强的感召力,使课堂气氛活跃,在轻松愉快中传授了知识。

2.3利用学生熟悉生物的优势,强化其亲身体验,使其自主探究能力得到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能够做的探究活动,放手让他们去做。比如“探究影响鼠妇生物的环境因素”,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自制代用品,这样可以消除实验的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并使他们逐步形成了环保和节约的意识。

2.4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

在生物学的教学中,最常采用的是探究式教学法。学生对事物有天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愿望,学习的进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自然倾向的激发,因此采用探究的学习方法,可以很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将学生从单纯地接受式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将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加者和导航员。按照这种师生组合,教师的主要责任是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促使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初中生物学教材中有许多探究的实例:如“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人的瞳孔大小的变化”、“测定反应速度”等。当然,除了探究式教学法外,还有其他教学方法:如例证法、类比法、角色扮演法等。

综上所述,在农村初中生物学的教学中,只要坚持新课改的精神,落实好新课标,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标,重视学生兴趣和思想观、价值观的培养,就可以促使他们自觉地进行研究性学习,就能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15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到来,以兴趣为内驱力的课堂教学也随之而来,这就要求广大一线教师告别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新角色发挥新作用。作为初中生物教师,我们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关键词:初中生物;和谐课堂;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已成为当今课堂教学中教师工作的重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观念,逐渐摆脱传统教学思想的约束,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死板的教学内容生动化、形象化,努力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升。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以学生为主体,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学生快乐学习的前提条件。只有教师善于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学生才能大胆想象,敢于质疑,自主探索,从而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反之,教师在课堂上总是一幅严肃的表情和严励的话语,学生望而生危,岂敢大胆质疑猜测呢?这样的氛围不但使课堂沉闷,而且给学生的思维能力套上了无形的枷锁。通过两种学习环境的对比,我们清析地发现了和谐民主的课堂才是学生理想的课堂。以近视的形成为例,讲到近视是因为物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所以看不清楚。有学生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视力形成要物像成在视网膜上才能刺激感光细胞产生信息,既然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怎么能成像呢,怎么能刺激视网膜的感光细胞呢?经过思索之后,我发现对于还没有学光学知识的学生来说,这个问题提得十分精彩,而这个问题难度很大,学生又是难以回答的,这时我乘机把前面讲视力的形成时做的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再给学生演示一下,如果我把成像的塑料板往前移一下或者往后移一下,塑料板上还是能成像的,但是像很模糊。也就是说,成像在视网膜的前方是指清晰的像应该成在视网膜的前方,而视网膜上留下的是一个模糊的像。经过这样的解释,大家对近视的形成又有了更深的认识,提出的问题经过大家的交流合作后得以化解,提问的学生不仅自己获得新知,也使其他同学获得新知。很明显他是非常愉悦的,从而更加激发了他的学习兴趣,也激发了其他学生的求知欲。

二、以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诱发。初中生物学科包含了自然界中生物的形成、细胞的特点等,具有极强的趣味性和可视性。另外,初中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动手欲强。学科特征和学生心理特点的自然统一,为生物教学提供了先天之本,但是这还需要教师先进的教学手段加以辅助。因此,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我经常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利用ppt展现动物细胞的结构,采用动画形式播放植物生长过程,演示花开过程等。通过学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在学生回答,教师纠正、补充的过程中,学生将新学知识潜移默化。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凝聚学生的注意力,极大地提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使课堂生动化、民主化、和谐化,有力地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初中生物教学激情无限。比如实验活动,它是生物课堂教学中活跃课堂氛围的主要活动形式,它不但加深和巩固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基本的操作技能。再如,校外教学也是生物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以蚯蚓的生活环境为例,我带领学生到田野里和池塘边寻找蚯蚓。通过寻找蚯蚓这一过程,学生自己总结出了蚯蚓喜欢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生活。由以上教学实例发现,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及大的推动作用。

三、以合理的课堂教学内容为载体,激发学生的自主求知欲望

初中生物是在小学科学知识的基础上由浅入深的过程。其教学设计必须得当,各个环节的知识层次也必须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学生才能逐次深入,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因此,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结合教程特点,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此外,为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到极致,彻底消除学生对生物学科的不良认识,教师应善于丰富课堂教学活动,如模拟、调查、资料收集和整理等,都可以纳入课堂教学中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生物的奥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对自然界的认识,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热忱。

四、以体验式实验桥梁,加强学生与知识间的联系

初中生动手欲望强烈,同时还具有较强的好奇心。生物实验是诱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项重要活动。但是由于大多实验都是由教师发起的,往往会忽视学生的知识基础的差异,从而造成部分学生理解实验内容,而有些学生一知半解,甚至还有一些学生根本不理解。因此,教师要构建体验式演示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加强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只有这样,实验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效用。如《人体内的气体交换》一课,在这一课中,笔者导入了这样一个实验。实验道具:塑料软管、澄清的石灰水。实验前提: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碳会让石灰水变浑浊这一概念。实验过程:第一步,将澄清的石灰水倒入两个烧杯,分别标号a、b;第二步,准备两个气球,一个用嘴吹另一个用打气筒打,可以分别请两个学生上台演示;第三步,将用嘴吹的气球通过塑料管插入到1号烧杯的石灰水里;第四步,将用打气筒打的气球插入2号烧杯的石灰水中;第五步,对比石灰水的变化。实验结论:1号烧杯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混,2号烧杯中的澄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说明呼出气体比吸入气体中的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多。如此,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更加深了对该课的认识,能够更好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从上述教学案例可知,演示实验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极大地提升了生物学科的魅力,使学生学会了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对生物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应用能力,从而提升了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总之,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必须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善于深入学生心灵深处,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教学内容呈现出来,学生才能学得有趣。

参考文献:

[1]单联强.让生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新天地[J].考试周刊,20xx(56).

[2]赵杏利.浅论在中学生物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J];无线互联科技,20x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