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谷

位置:首页 > 校园范文 > 教材

《将相和》教材分析

教材2.68W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将相和》,改编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是一篇编入语文教材几十年的传统课文,教师对于教材内容都相当熟悉。这样一篇老课文,如果我们重新细读,会对它的语言特色把握更准,人文内涵理解更深。

《将相和》教材分析

抓住语言的联系,感受蔺相如的智勇双全

对于《将相和》的主人公蔺相如这一人物的个性品质,大家都已达成一致认识:智勇双全、顾全大局。但是,深入到语言时,似乎存在这样的现状:研读秦宫护玉这部分内容,读了蔺相如理直气壮的一番话,明白了蔺相如深知秦王的爱玉之心,所以以身护玉;读蔺相如在受璧典礼上的那番壮语,会认为蔺相如正是料到了秦王不可能杀他,话才说得如此落落大方。细细想来,这样的解读似乎只让人感到蔺相如知己知彼,料事如神。而司马迁对蔺相如的评价是: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司马迁特别推崇蔺相如的勇。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误读?就是因为忽略了语言之间的联系。蔺相如是一个历史人物,对其个性的解读,应当体现在故事内容的前后联系上,整体把握事件的.前因后果,才能准确把握人物个性特点。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分临危受命、秦宫护玉、典礼送玉三个阶段。我们一般指导学生重点阅读秦宫护玉和典礼送玉这两个情节,于是主要感受到的是蔺相如的智。

如果联系临危受命这一情节,我们发现蔺相如的语言似乎有矛盾:前面对赵王说的是: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壁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壁送回来。而后面对秦王说的是: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我们不难看出,蔺相如与玉同归于尽是假,完璧归赵是真。

再进一步思考:秦宫护玉时,蔺相如有玉在手,所以理直气壮,看似以身护玉,实是以玉护身。但是,如今玉已经送回去了,还如此落落大方,这是什么原因?同样联系临危受命的情节,我们能发现这两句话,一句是对赵王的承诺,临别之言;另一句是对秦王的交代,临危之言。可见,蔺相如是做好了赴死准备的。蔺相如在生死悬于一刻时如此大度的背后,并不是料定秦王不会杀他,而是他已经胜利完成了使命后的那种置生死于度外的豁达,以及践行了对赵王的承诺后那份知死必勇的气概。这才印证了《史记》中的话: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完璧归赵中的蔺相如确实是智勇双全,但勇过于智。

标签:将相和 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