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谷

位置:首页 > 校园范文 > 语文

轴对称图形评课稿五篇

语文1.77W
  篇一:轴对称图形的评课稿

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感知——操作——体会”来获取知识,遵循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注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审美能力上做文章,现简单点评如下:

轴对称图形评课稿五篇

1、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大课堂。我们要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有生活。数学教学决不能脱离生活实际,进行枯燥乏味死记硬背的教学。因此,这节课老师从孩子们喜爱的话题入手——剪纸,从对称与不对称中感知物体的对称的美。在此基础上抽象出轴对称图形,并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一系列活动,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这一知识的形成层层深入,逐步从生活走向数学;后面的巩固练习,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判断各种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又把数学融入了生活。真正实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2、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交流、合作等多种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节课,邵老师把学习的权利放给了学生,从一开始的感知,到进一步的深入理解,再到学生运用自己的体验,创造出各种轴对称图形。整个的教学过程,都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这种空间下,和谐发展,真正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3、为学生乐学创设了一种情境,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审美情趣。

学习数学的过程应当成为积极的、愉快的、富有想像的过程。本节课从导入到新授,到练习操作,学生动手“做”出轴对称图形,又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个性的机会,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

探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轴对称图形》一课,就教材特点来说,很容易把课上得生动、有趣,但本节课有点欠缺,原因是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两边完全一样、两边完全重合)强调的不够。

2.探究新知的教学环节有点零乱,应做适当的调整。

3.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加强,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篇二:轴对称图形评课稿

今天听了刘惠梅老师执教的《轴对称图形》一课。 本节课刘老师设计理念新,真正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做中学”等数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密切联系数学与生活,体现数学学科的价值。

“数学来源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开始刘老师直接出示课题,说说在生活中觉得对称应怎样的?再出示图形:蝴蝶、树、衣、蜻蜓等图片,使学生在欣赏生活中事物美的同时,初步感受轴对称图形来源与生活;通过探究这些图片的共同特征,并应用特征对一些图形进行判断,使学生在探究这些图形美的同时,进一步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加深了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使学习数学知识的学科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交流、合作等多种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刘老师把学习的权利放给了学生,从一开始的感知,到进一步的'深入理解,再到学生运用自己的体验,创造出各种轴对称图形。整个的教学过程,都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这种空间下,和谐发展,真正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3、重视“做中学”,促进数学知识的科学结构。

刘老师遵循了“做中学‘的理念,使学生感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相关特征:剪一剪——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折一折——判断轴对称图形;画一画——对称轴的位置和轴对称图形的对称性;创造出各种形状的轴对称图形,学以致用。轴对称的数学美在课堂中得到了再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数学思维发展的到了有机的结合,数学建构思想和方法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4、为学生乐学创设了一种情境,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审美情趣。

学习数学的过程应当成为积极的、愉快的、富有想像的过程。本节课从导入到新授,到练习操作,学生动手“做”出轴对称图形,又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个性的机会,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

主要优点:

1、 执教老师的教学准备是非常充分的,从课件的制作、到剪纸、以及学生上课用品(剪刀、水笔等)都是可以看出这位老师工作态度是非常认真的。

2、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具有对称美的事物,从而得出结论——像这样对折后两边完全一样的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

3、 本课的课堂容量大,练习形式多样,学生动手操作参与程度高。

需要改进的地方:

1、 课件在新授的时候不需要用到的,就不要提前出示给学生,因为课题轴对称图形是要等到教学过程中才概括的。

2、 脸谱的识别——不容易分别,另外一定要强调对称必须是完全重合的。

3、 对于横着的“8”字,可以顺势引导有两条对称轴。 总之,刘老师的这节课很好的达到了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了解和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很多地方都值得学习和借鉴。

  篇三:轴对称图形评课稿

人们常说:“成功的教学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我在细细品尝潘老师的《对称图形》一课时,觉得有种“美”的享受。

整堂课自始至终围绕着“对称”来研究图形,给予充分的空间让学生施展才能,通过赏、找、折、画、剪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快乐地赏,自由地折,大胆地剪,高兴地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对称、感悟对称、理解对称、并且在欣赏的活动中体验对称美,既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又反映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我认为,本节课,在对学生体现“ 五个让”教学过程中体现了“三次美”。

对学生“五个让”体现在:

1、让学生猜一猜,让学生观察花瓶、小女孩、蜻蜓的一半来猜全貌;让学生在猜中对对称图形的特点有个初步印象,同时也顺利引出课题。

2、让学生折一折。在各种图形中找出哪些是对称图形,哪些不是对称图形后,潘老师放手让学生去折一折自己手上的小鱼蝴蝶,潘老师在讲授时,有意将小鱼横着放,蝴蝶竖着放,小鱼是上下对称,蝴蝶是左右对称,教材只提供左右对称,这是教材上的不足之处。在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对称轴时,又让学生折一折。让学生在折、找的动手体验中,感悟到对称图形的特点。

3、让学生画一画。感受了对称图形的特点后,让学生画一画对称轴,进一步理解对称及对称图形的特点,还注意引导学生发现一些特殊的图形可能可以画出很多条对称轴,让学生感悟到同一个物体有不同的对称轴,感觉到对称的奥妙。

4、让学生剪一剪。“百闻不如一动”,看了那么多、那么美的对称图形,学生也早就跃跃欲试了,这时潘老师自己先示范给学生看怎么剪出对称图形,然后给足时间让学生去剪一剪,在剪中体验对称图形的特点,对对称图形有一个更直观的了解,同时,也给学生一个创造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5、让学生赏一赏伟大的建筑物、漂亮的民间艺术,使学生初步认识对称图形,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对称图形,让学生在赏的过程中感受到对称图形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教学过程“三次美”体现在:

第一次“情境引课,初步感悟‘美’”。潘老师从生活情境入手,展示课件,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建筑物、民间艺术中感受“美”的对称图形,一开始就让学生感悟到对称图形的“美”,同时也让学生初步体验到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

第二次“动手折剪,亲历体验‘美’”。这一点在刚才的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中已有说明,这里就不再展开。总之所有的动手操作,都是想让学生亲历体验“美”无处不在。 。

第三次“拓展延伸,再次升华‘美’”。“你在生活中还见到过哪些轴对称图形吗?”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的对称图形,感受生活中的对称无处不在,也就是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从教学小课堂走进生活大课堂,再次让学生的“美”感得到升华。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潘老师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有体验,深刻感受学习中的“对称美”、生活中的“对称美”、创造中的“对称美”,教学效果非常好。

  篇四:轴对称图形评课稿

我评课的内容是王银翠老师执教的《轴对称图形》一课。 本节课王老师设计理念新,真正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和“做中学”等数学思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密切联系数学与生活,体现数学学科的价值。

“数学来源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课始王老师直接出示课题,说说在生活中觉得对称应怎样的?再出示图形:蝴蝶、树、衣、帆船等图片,使学生在欣赏生活中事物美的同时,初步感受轴对称图形来源与生活;通过探究这些图片的共同特征,并应用特征对一些图形进行判断,使学生在探究这些图形美的同时,进一步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加深了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使学习数学知识的学科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交流、合作等多种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节课,王老师把学习的权利放给了学生,从一开始的感知,到进一步的深入理解,再到学生运用自己的体验,创造出各种轴对称图形。整个的教学过程,都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这种空间下,和谐发展,真正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3、重视“做中学”,促进数学知识的科学结构。

王老师遵循了“做中学?的理念,使学生感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相关特征:剪一剪——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折一折——判断轴对称图形;画一画——对称轴的位置和轴对称图形的对称性;创造出各种形状的轴对称图形,学以致用。轴对称的数学美在课堂中得到了再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数学思维发展的到了有机的结合,数学建构思想和方法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4、为学生乐学创设了一种情境,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审美情趣。

学习数学的过程应当成为积极的、愉快的、富有想像的过程。本节课从导入到新授,到练习操作,学生动手“做”出轴对称图形,又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个性的机会,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

总之,王老师的这节课很好的达到了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了解和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很多地方都值得学习和借鉴。

  轴对称图形评课稿五

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轴对称图形》是五下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对称”对学生而言并不陌生,早在二年级时他们就已初步感知并能正确作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今天这节课的教学是使学生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认识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着眼点还是在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作为数学教师,如何在课堂向学生传递数学的美,如何在课堂中向学生渗透和传递数学文化的丰富内涵,让他们自然地感受到数学文化的无穷魅力?我认为,刘老师在他的课堂教学中,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诠释。

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弥漫在数学课堂中,引领着学生不断用心去触摸数学本质,去探寻数学的内在规律以及文化本性。纵观这节课,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刘老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并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地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情绪,切身经历了“做数学”的全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具体感受有三点:

1、在生活中提炼。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尤其是几何图形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实例和应用都非常多。在上课伊始,刘老师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欣赏剪纸、脸谱、车标、交通标志等,为学生提供欣赏美的机会,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然后老师适时的问了一句:“这些图案有什么共同点?”引导孩子们用数学的眼光思考问题。在这些生活的例子中,一下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孩子们根据原有的知识经验,用自己的话描述对称图形的特征,为进一步学习做了知识上的孕伏。

2、在活动中感受。

有了形象的感知,关键是从中得到有效的信息,掌握事物的特点,刘老师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和与他人合作探究中发现规律建构新知。当孩子们判断出“小树”不是轴对称图形时,刘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孩子们,而是巧妙地设问:你能动手修改一下,让它变成对称图形吗?然后用自己的方法验证一下。让学生在自我观察、自我猜想、自我尝试,自我验证中得出结论。学生在这段教学中表现的异常兴奋,十来分钟的时间又是折,又是画,又是讨论,又是展示,又是讲评。在这个“玩”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动手、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能力。教学中刘老师更是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学生,鼓励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这里尤其要发现有创意验证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中,刘老师始终以学生动手实践为主导,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会成“轴对称图形”的要点、为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奠定了基础。上述的实践活动是整堂课的重点所在,既多方发展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又使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从感性升华到了理性。活动后的展示,不仅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学会了相互接纳、欣赏与帮助,在互动交流中学会了批判与反思,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3、在练习中内化。

练习中,刘老师组织学生有层次地开展了一系列练习,通过选一选、放一放、画一画,使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中能正确判断给出的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有效的让学生巩固了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加深了印象。通过逐层的练习,学生不但认识了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而且能画出不同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建议:

1. 不怕“浪费”时间让学生“玩”,因为只有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他们的能力才能真正得以提高。通过直观的操作和感知,加深学生的体验和理解。通过对操作结果的仔细观察,促使学生掌握其特征。拾级而上促思维。大脑是越用越灵活,因此不能长期停留在动手操作阶段,还要经常让学生展开想像。如看到折法,想像展开后会是怎样,再通过操作加以验证。对于较简单的图形,还可以让学生在观察实物后,尝试着对手折、画、剪出来。

2.教师语言表述要准确。在这部分知识中隐含有四个概念:对称、 轴对称图形、 轴对称和对称轴。在课堂上刘老师和学生都多次出现了口误,比如“飞机是对称图形”、“这个三角形也是轴对称的”等。这里有必要提醒一下,“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针对一个图形而言,反映一个图形的特征,后者是对两个图形而言,反映两个图形之间的位置关系。我们可以说某座建筑物或某件生活用品是对称的,不能说某座建筑物或某件生活用品是轴对称图形;可以说某一个图形(如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不要说这个图形(如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的;可以说圆的任意一条直径所在的直线都是这个圆的对称轴,不能说圆的任意一条直径都是这个圆的对称轴。

由此想到,小学生学习轴对称图形这部分知识,是只要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初步判别及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但是对于教师而言决不能只是了解,而是要能用准确语言辨别其隐含的四个概念:对称、 轴对称图形、 轴对称和对称轴。俗话说得好“教给孩子一碗水,我们必须有一桶水”才行呀。

总之,课堂因生成而精彩,因缺憾而美丽。今天刘老师的课堂虽然也有一些缺憾,但并不影响这堂课整体的美,因为教学永远是一种缺憾的艺术。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不断追随完善、不断在生成的缺憾中逐渐走向成熟,走近完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