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谷

位置:首页 > 校园范文 > 语文

月光启蒙课堂实录及精彩点评

语文2.19W

  一、 课前谈话:

月光启蒙课堂实录及精彩点评

1、 学温州话。

“小孩”?“慢慢”;“大人”?“豆能”;“听话”?“西能”;“馄饨”?“馄饨”

2、 这四个词,就放在老师给你们播放的一首童谣。听一听,你能听懂什么?

3、 这首童谣是我的外婆说给我妈妈听,我妈妈再告诉我,我再告诉我的孩子,孩子们,这个过程就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流传)教师讲述童谣大意。

4、 听第二遍,感受歌词,感受童谣的乡情乡味,以及其中蕴涵的代代相传的传统文化。胡老师:童谣是民间文学的一大财富,童谣伴随我们长高长大。

  二、揭题导入:

  1、看胡老师写一个词:启蒙,认真地看,读一遍。

“蒙”字草字头,往往与什么有关?(与草有关,一种藤本植物)

“蒙”有覆盖的意思,一层盖在另一层上面。看看“蒙”字的哪一个部分是表示这个意思的?(里面的二横)

那启蒙是什么意思呢?(教师引导下教师了解词语的意思:明白)

2、补充课题:月光启蒙。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月光怎么能启蒙呢?)

  三、初读课文。

1、提出初读要求: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自由放声地读课文,把生字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尤其要注意课文中的多音字。

2、检查字词。

课件呈现:篱笆 时辰(这两词后一字读轻声)

混沌(读正确,都是四声) 莲花重点理解莲花落的意思。

师:你知道莲花落是什么吗?找到课文中有莲花落的句子。猜一猜莲花落是什么?师:根据句子来理解词语的意思,也是理解词语的一个好方法。

生读句子??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

交流:

生:是民间流传的一种民歌。

生:我觉得莲花落是一种调子。

师: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你们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师随机出示莲花落的义项。问:现在知道什么叫莲花落了吧?

2、了解大意。

师:到了高年级,我们还要具备一项本领,就是把这么长的课文读短。这是一篇散文,作者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那么通过刚才几次的读,你认为,这篇课文都写了哪些事?

交流,板书。

生:妈妈教我唱歌谣,唱童谣。

师:还写了什么?

生:还写了母亲给我猜谜语,讲故事。

教师随机板书:唱歌谣,唱童谣,讲故事,猜谜语。

师:孩子们,你能不能根据板书内容,把这篇课文的内容浓缩成一句话?

呈现辅助性课件:( )的夏夜,母亲在( )下,为我唱( ),讲( ),猜( ),( )。

交流。

生:童年的夏夜,母亲在月光下为我唱童谣,唱歌谣,猜谜语,讲故事,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师:虽然是散文,但是“形散而神不散”。如果我们把这句话再浓缩,把它读成两个词的话,那就是(引读)“月光”“启蒙”。

  四、研读“美妙的月夜”。

1、提炼中心句。

这就是儿时的我在这样的月光下唱歌谣童谣。所以,文章的开头作者就感慨万分地说:(出示)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2、研读描述月夜美妙的语言。

师:那童年的月夜美妙在哪儿呢?请你们读一到四段,圈画出有关的词语和句子。

交流:这童年的夏夜美妙在哪儿?

A、生: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

师:美在哪儿?你能用你声情并茂的朗读把这种美传达给大家吗?

教师不断用柔美的语言给学生创造意境,激发学生读的激情。(齐读)

回旋到中心句:是呀,这样的夏夜怎么不令人心驰神往呢?所以作者说:这样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B、诗意体会母亲形象:晚上,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慈爱的母亲)

C、出示相关语句: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有一位男生读歌谣,教师问:这样读行不行?(带动学生去理解“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

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来看看母亲是怎样为我们吟唱歌谣?(课件呈现母亲吟唱句)

师:孩子们,三月的和风吹在脸上,该是一种怎样的感觉?(甜润悠长,春风拂面,温暖,温柔……)

现在你该怎么来读这两首歌谣呢?自己先练练。指名读,读出歌谣的韵味。

胡老师:多么甜润悠长的歌谣呀,让我们的心都醉了。这样美妙的夏夜,你们是不是也心驰神往了呢?月亮升起来了,母亲那甜美的歌声也飘起来了……胡老师带着深情唱“月亮出来亮堂堂……)(教师配乐朗读,营造情境,引领学生走进那夏夜,教师唱民歌。)

师:如果你此时就是作者孙友田,你感受到什么?

生:我觉得很幸运,有温柔的母亲,美妙的月夜……

生:母亲的声音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母亲。

师指正:母亲的声音是世界上最美的声音。

小结回旋:所以作者一开始就告诉我们??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D、而作者却说我们的精神生活是丰富的?请你读课文第三段找找答案。

自由读。

E、理解重点句子:

出示: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你不明白的是什么?(却长歌谣)

这两个“长”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发现学生不甚明白,胡老师启发学生再读课文找答案)

指生答:第一个“长”??生长。

第二个“长”??传?流传

品析:如果把“长”换成“流传”行不行?(深度品读文字,在流传过程中又产生新的'生命力。)

小结:这个“长”字,写出了当地民歌的繁盛,就像种子一样生根发芽,这个“长”字给我们一种诗性的美,可见作者孙友田用词是多么讲究呀!

F、你们从“长”品出了“民歌的源远流长”,读语句: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师引导:从混沌的心豁然开朗,这就是“启蒙”。

你从这个歌谣中豁然开朗了什么?你读懂这歌谣文字背后的什么了?

生:母亲生活虽然清苦,但是母亲很勤劳。

生:母亲的想象力很丰富。

生:老百姓有美好的愿望。

小结:到了高年级,我们还要具备一项本领。那就是读懂文字背后的东西。文字也是有温度的。

教师带领学生再读歌谣。

G、师:陪伴我们的,除了这些歌谣,还有什么?(童谣、谜语)

再读童谣。课件呈现三首童谣。

“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师:读完了,你有什么感觉?

生:觉得有趣。

生:觉得像顺口溜。(教师引导学生去关注押韵。)

H、引导学生用各种方式读,拍手读,跺脚读,对读,轮读,……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首,跟你的同桌一起读,用你喜欢的方式配上节奏。

教师再次牵引学生走进: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激情,再一次回到那句“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五、课堂小结:

教师激情。每一首民歌民谣都是一部很好的启蒙教材。下节课我们继续去享受母亲给我们讲故事,唱歌谣童谣,猜谜语。给我的月光启蒙。

  点评:

甜甜的童谣,稚嫩的童音,带着天真淳朴悠悠地向我们走来。胡老师在开课伊始,就带着这流溢着乡间风味的民间艺术给孩子们营造了浓浓的诗境,温馨甜美,犹如回归童年的故乡,依偎在母亲温暖的怀里……

从字理上来分析“蒙”字,抽象出词语的本义,衍伸出“蒙”的意象,充分体现了胡老师重视炼字炼词的教学理念。

教给学生解词的方法,让学生去联系句子理解词语“莲花落”的意思,真值得我们学习

概括课文大意是中高段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但是概括能力如何培养,实在是语文教学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胡老师的操作策略是:分解难点,引导学生先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然后出示填空辅助,使学生轻轻松松概括了课文大意;然后再用压缩成一句话,压缩成两个字的过程,使学生习得了概括能力。

胡老师用诗意的语言营造出诗一般的意境,引领学生走进夏日月夜中的草堆旁,月光下,轻轻聆听母亲那深情的吟唱:月亮出来亮堂堂……

胡老师一叠三唱,不断回旋到主题句: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使整节课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就如一曲完美的圆舞曲。

胡老师对“黄河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的两个“长”字的挖掘和探究,可谓细腻至极。“长”歌谣的“长”所蕴涵的生命意象在胡老师的深度解读中跃然而出,相信这个“长”字的意象感会深深烙在这一个上课班级的每一个孩子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