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谷

位置:首页 > 行政范文 > 调查报告

关于大连市发展的调查报告

大连地理位置优越,位于中国辽东半岛最南端,东濒黄海,西临渤海,处于环渤海地区,是京津的门户,是东北地区最大的贸易口岸,海陆空交通便利,工业部门齐全,农渔产品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活跃,使这座海滨名城享有“服装城”、“足球城”和“旅游城”等诸多美誉。本文从大连的发展历史、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对大连市进行了调查。

关于大连市发展的调查报告

  一、大连的发展历史

近年来,大连旅游业发展迅速,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人们也随之对大连的城市建设有了更多的了解。

“大连”之名源自于1898年沙俄强行租借旅大地区之后,曾取名“达列尼”(俄文意为遥远的,其读音与“大连”谐音)日俄战争之后,日本占领了大连,于1905年2月11日起正式称为大连市。到上个世纪40年代,大连已成为世界著名的近代港口城市,人口由本世纪初的4万多增加到近70万。

1934年,大连都市规划区域方案编制完成,具体范围为:以作为城市都心的常磐桥(现青泥洼桥)为中心,以16公里为半径,其范围内的大连市、老虎滩会、岭前会、小平岛会、周水子会、革镇堡会、南关岭会、大连湾会等共一市十一会为城市规划区域,面积516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可建用地195平方公里,人口规模122万人,规划年限至1976年。这是大连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城市规划,很多设想具有前瞻性。不久,二战爆发,日本忙于战争,这部了规划没有得到实施。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国民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全国的经济形势日新月异,从1957年起开始了对大连的规划建设。当时,市区建成区面积70平方公里,人口80万人,城市经济的主导产业是以机械、化工为主的重工业和以海港、铁路为媒介的运输业。后来的发展证明,港口仍旧是大连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这在当时规划中没有认识到。大连市在1990年编制了《大连市城市规划调整》,对城市性质未作调整,但提出了远景城市,发展目标——“建设国际性城市”。调整的主要内容是城市规划区界定、城市发展方向和结构、城镇体系、城市基础设施等,第一次将大连城市的概念确定下来,提出大连城市的结构是组团式结构的带状城市,并将各组团的功能明确下来,便于各城区的规划和发展。规划增加了新市区的'构想,明确提出了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大窑湾港区,湾里、董家沟建设新市区。第一次将城市发展战略纳入规划文本中,使大连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得以提前实施。

  二、大连市的发展现状

  1、大连的交通

大连交通通信便捷,海陆空交通四通八达,已形成具有较强运输能力的现代化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大连港水深港阔,不冻不淤,是闻名世界的天然良港,现有泊位70多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40个,与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有贸易运输往来。大连港是中国最大的粮食和石油转运港口,承担了中国东北地区70%以上的海运货物和90%以上的集装箱运输,30万吨级原油码头和30万吨级矿石码头投入使用,新增港口通过能力3300万吨。2004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4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21.1万标箱。海上运输网络密集,不仅有通往上海、天津、烟台、威海和韩国仁川等城市的客运航线,还有通往美国、日本、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40多条国际货运航线;大连至烟台的烟大铁路轮渡项目大大缩短了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之间的货物运输距离。大连陆路交通十分便捷。铁路与华北、东北铁路网相联;公路线四通八达,被誉为“神州第一路”的沈大高速公路、大连至丹东的高等级公路“黄海大道”、大连至旅顺的“旅顺南路”等成为活跃大连经济的交通动脉;市区内公交便利,轨道交通、无轨电车、公共汽车路线密布,并具有世界先进的交通指挥系统。大连空港——周水子国际机场可起降波音747等大型飞机,开通了上百条国际国内航线,是中国东北

地区最大的货物空运基地。

  2、大连的工业

大连工业基础雄厚,工业门类齐全,综合配套能力较强,具有较强的承载世界制造业转移的能力。目前已形成以石化、电子、机械、轻纺服装、冶金建材、食品医药等行业为主的工业体系,有许多工业企业是中国同行业的骨干企业:大连造船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原大连造船厂)具有百年历史,是中国最大的造船综合企业;大连新船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原大连造船新厂)是中国最大的现代化船舶总装厂,拥有30万吨级大型船坞,被海内外誉为中国造船业的“旗舰”;大连又是中国最大的出口船舶基地,已建造的最大出口船舶为30万吨;大连机车车辆厂是中国大功率内燃机制造厂家,目前中国使用的内燃机车50%以上出自这个厂,有些产品还远销国外;大连重工起重有限责任公司前身之一的大连起重机厂是中国生产起重运输机械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专业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