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谷

位置:首页 > 校园范文 > 语文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

语文1.38W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1

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

下午听了林老师执教的《余数的认识》我感触颇深,林老师在课堂上的大方和活泼以及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林老师这节课有以下几方面非常值得我去学习

1、合理把握教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是新课标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有余数的除法》原来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个独立的单元,教材改革后编排到了二年级下册。相比于之前,现在的教材学生更容易掌握,有些老师会把单元的第一、第二课时合并一起上。但这样,学生的学习会比较仓促,不易于深入的学习。林老师根据我们学校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实际情况,把第一课时的内容上得很扎实,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课时主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余数的概念及渗透了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标,呈献给大家与众不同的一节课。

2、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在本节课中,林老师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是让学生尝试分草莓卡片,6个草莓,能分成几盘。这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经历平均分而没有剩余。第二次操作是林老师再增加一个草莓,还是2个摆一盘。使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多了一个草莓该怎么平均分。从而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我们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使学生在摆和讲的过程中,真正明白了算式的含义,并且渗透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3、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数学只有和生活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被激发。整节课教学例题的设计和练习的设计,都是密切联系了学生生活中经常会碰到发生的事例,比如分草莓、分气球、分面包等都是学生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事例。这样的练习不仅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也让学生很好的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下面是我个人觉得稍微有瑕疵的地方:

可能农村的孩子少上公开课,今天孩子们的表现稍微有些紧张,举手的人也不是太多,所以导致老师的引导也稍微多了些。另外老师在演示课件的时候,有些地方有些滞后,可能和老师的注意力在学生的身上有关。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2

1、这堂课引入有余数除法时只涉及到了包含除(几个一组)而没让学生平均分,可以让学生通过分小棒的活动形成认知冲突,产生学习需要。如让学生把10根小棒,每人分2根、3根、4根、5根、六根,可以分给几个人?学生边操作边完成表格,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把分的几种情况进行比较并分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每组把小棒平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的,一种是有剩余的。这时学生就产生了认知冲突,萌发学习需要,需要学习一种新的算法,教学活动水到渠成,而剩余的部分就是余数,凸显了有余数除法的的概念与意义,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课外拓展的还不够,因此学生掌握情况无法很好地进行对比。应再出示以下几类:

请你来当小老师,判断对错.14÷4=3……2 13÷2=5……3 19÷4=4……3 18÷3=5……3

猜数游戏.有一个数,除数是2,余数是几 为什么 如果除数是3,余数可能是几

如果除数是6,余数可能是几 如果除数是100,余数可能有几个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3

二年级李老师讲的《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首先,课的设计层次分明,首尾呼应,有层次、有高度。老师的语言简洁、清晰,引导孩子说划或读书时,学生的语言清晰、干脆利索,语速适中,不拖腔,听着很舒服。

其次,这节课的容量特别大,除法的两种分法,也就是除法的两种意义:等分除、包含除都含在了里边。两种分法都演示,又有那么多物品需要分,那么多算式需要板书,最后总结出:生活中有余数的除数真多呀!这些内容李老师处理的'都非常紧奏,学生理解的也非常透彻,所以感觉学生学的还是非常好的,总体感觉不错。

但是,当我遇到一个课的内容比较大时,怎样进行才算高效!是做的充实才算高效,还是把教材中自主练习都进行了才算高效!我认为应考虑到本班学生的情况,如学生预习的情况,接受的情况等。如果学生预习的好,学生接受能力强,可以进行完。如果情况不是这样,可以把教材分开来进行,分两课时完成也未尝不可。

另外,李老师说“余数为什么要比除数小”,学生理解不是太透彻。我想原因就出在:学生动手操作时,也就是分具体的物品时,分着分着(分过一轮两轮后)无法继续分了,老师应强调:为什么不能继续分?因为剩下的不够每份分一个,所以不能再分了,也就是余数要比除数小。每分一种物品都强调一次:为什么不能继续分?让学生心里明白:每份不够分一个了,也就是余数要比除数小。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4

从王老师的《有余数的除法》试教课到校级公开课,一路听下来,感觉王老师的课最大的特点是既秉承了良好的传统,也融入了自己的创新之举。

一、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课程资源

王老师依据自己所追求的,想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选择、组合、再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课伊始,王老师先用两个小组的同学起立游戏展开,既是游戏又是初步让学生感知了有余数,第一组两个两个起立,多出了一个小朋友,而第二组两个两个起立,小朋友刚刚好。接着新知教学用了“巧分草莓”的情境开展,从认识有余数除法到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都很好地利用了草莓这个生活素材,让学生分一分、摆一摆、理一理,这样的设计更贴近生活,而且将知识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

二、注重开展自主学习,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

在本节课中,有两个环节提供给了学生探索空间,在理解有余数的除法意义时,让学生把小棒当作草莓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让学生感知为什么会有余数。第二环节是在探究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时,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四人小组共同探讨,填写表格(表格设计比较合理简洁)。不过在理解有余数除法意义时,王老师是在没有摆过小棒,还没真正让孩子们理解“分了以后余下来的必要性”之前,就让学生汇报列算式,然后才让孩子们摆小棒,要求:“结合小棒检查算式”,我感觉知识呈现的跳跃性太大了,才导致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及如何书写有余数除法有所欠缺。

三、课堂思考比较理性,语言简洁有力

王老师的课可以说突出了很多值得我们秉承的传统,要求学生有清晰的算理表述,环环紧扣的环节设计,以文字方式呈现让学生静静地独立作业,理性的思考及语言的精炼。也正是因为有了理性思考才能在环节的构建上力求简洁有效,练习设计紧扣教学重、难点,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课堂中少了哗众取宠的学习材料以及形式化的学习方式。

在课中,感觉王老师的追问还比较欠缺,比如说:在学生呈现余数与除数关系的材料时,迫不及待得想得出正确想法,而忽视了让学生讨论释疑、畅所欲言,这时王老师如果能很好及时地进行追问,“现在的余数应该轮到4了吧?”、“如果除数是5,余数会是谁呢?”巧妙地用学生的话题引出更深层次的论点,课堂中让学生感悟到的将会更多。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5

李老师的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除法横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通过教学,可为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和除法笔算打下基础。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经理解了除法的意义和表内除法竖式写法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分花的情境,在活动中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后,还有余数的情况,并类推出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写法,为学习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本节课的重难点在于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以及了解余数的概念并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李老师本节课能够抓住重难点,课前老师发给学生15张卡片,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不同的分组,产生不同的结果,从而产生余数的概念。这与学生的发展水平相衔接,将抽象化的知识具体化,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同时教师将除法竖式板演在黑板上,明确每部分的名称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例题讲解的很细致,并能根据现有水平进行提升。

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整堂课的内容过多致使课堂结构出现“前松后紧”的感觉,同时由于后面的时间的过紧,所以在比较除数和余数的关系时,一些同学不能清晰的找到其中的关系。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6

一直以为数学课因其学科本身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所以必须上得一板一眼,但听了刘**老师执教的这节《有余数的除法复习》一课,使我对如何上数学课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数学课的算理必须给学生讲清楚,让学生有明确的认识。

刘老师处理小青蛙跳水30÷7一题时,问学生什么是被除数,刘老师说被除数就是被分的数,一部分分走就是除数,一部分留下就是余数。如果一次分走就用减法,一次一次分走同样多的就用除法。那么30÷7分走4个7,分了4次。他用这种方式不但算理讲得透彻明白,同时学生学得也很轻松。

另外,刘老师的课形式新颖、趣味性强,使人耳目一新,不仅会牢牢的吸引住学生,就连听课老师也被他牢牢的吸引了。

新颖不仅体现在习题的形式上,比如小青蛙跳水,学生说完答案后喊123青蛙就跳开。真有趣!小猴子挑桃子,最简单的习题形式,被刘老师赋予的“有余猴”“没余猴”两个名词给趣味化,生动化了。另外,在数学课上用区别同音词的方式,“鱼数”、“愚数”,“愉数”,并列举了余字的其他组词的方式来让学生充分体会“余数”一词中的“余”字的含义。不但闻所未闻,而且我相信经过刘老师的讲解孩子们会彻底明白什么是“余数”了。并且会一生不忘。

新颖还体现在习题的内容设计的艺术性上。刘老师这节复习课的习题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题目难易呈递增性。并且到开放性。不仅如此,在解题的过程中,除时时渗透算理外,还教给学生多角度看问题,做题什么数逆向思维等。例如:41÷()=()…6学生给出了两个答案,7和5,5和7.刘老师徐徐善诱地引导学生不仅充分明白了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并且让学生明白应该学会多角度看问题。还有小猴子挑桃子一组题,各个都有深意。有广度,有开放性,而且题题目标明确。□4÷2□3÷5□6÷6填几有余数,填几没余数。教师把学生的思维充分激活了。题目新颖,形式灵活,趣味性强。

还有,我想说,刘老师真会“玩”。

你瞧,不管是找不同,或是抢答题,还是一个个小游戏,亦或是在习题中给孩子讲解算理,细细想来,都是刘老师带着学生在“玩”中进行的,你看一“老”带着一帮“少”玩得多开心:小青蛙会跳;小猴子被命名为“有余猴”“没余猴”。就连“余数”这个名词,还被放在那么多词语“亲戚”中叫学生分辨,多好玩,孩子多爱玩啊,真好!

可见,复习课并不单单做几道习题这么简单,习题背后你要给孩子归纳哪些算理,必须教师自己有明确的认知,而且习题是为让学生明白算理服务的。再者把课上得生动有趣,也是吸引学生的关键。除此,从刘老师的课中我还深切的体会到了教师一定要多花心思去分析教材,钻研教法。把题设计的新颖,趣味性强,时效性强。什么样的课是好课?我认为学生喜欢上的,能牢牢的吸引住学生,让学生在趣味的环境中轻松地学到知识的课就是好课。一节好课不一定上得花里胡哨,热热闹闹,各种信息化手段非得都用上,它需要的是教师沉下心来,好好的钻研教材,研究教法,精心设计题型,多一些预设才会有新的生成,这也是我所欠缺的,以后我会朝这方面多努力,力争使自己做到发现了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刘老师这样的课,我喜欢。我想,学生更喜欢。向刘德武老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