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谷

位置:首页 > 校园范文 > 语文

等差数列的教学后记

语文2.26W

做好教学总结是每一个教师应该思考的事情,正如数列教学中是在教学上注重刻画一类离散现象的数学模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等差数列的教学后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等差数列的教学后记

  等差数列的教学后记【1】

今天上了一节《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公开课,整体看来能按照事先的预判开展本节课的教学,课堂进度也不错,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改进和提高。

 一、对于等差数列概念

由于复习过于生硬,只是一味地将概念复述一遍,可以改为通过具体数列的判断,对等差数列的概念进行复习与强化。例如可以在新课开始之前,增加这样一道引例:已知数列 的通项公式,判断它是否为等差数列:(1) ;(2) ;(3) ;(4) 。引入上述题目,不仅可以对等差数列的概念进行复习,同时还可以强化用定义判断等差数列的方法,为本节课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作了相应的铺垫。

 二、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的关系式一个难点

应经过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这样一个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该部分体现在例3中:已知等差数列 的通项公式为 ,求首项 和公差 。在学生做完、老师讲评完之后应对其做一个更深层次的挖掘。通项公式 中 、 相比较一次函数 各有什么样的意义。其实 相当于斜率,但是由于直线与直线的方程未学,所以斜率可以避开不谈。不过可以通过类比一次函数 中 对于函数单调性的影响,引导学生对 进行探究,进而发现、归纳出 时,递增数列; 时,递减数列; 时,常数列。例3处理完之后,即可对课本中的思考进行探讨,如果一个数列 的通项公式为 ,其中 、 为常数,那么这个数列一定是等差数列吗?该思考依旧由定义出发,因此回顾等差数列的概念是极其必要的。

三、注意题与题之间的关联性

如果增加具体的引例,不仅是回顾等差数列的概念,同时也为例3中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的关系提供了很好的呼应。当讲完例3时,再用相应的结论对引例进行重新判断,进而得到等差数列的又一个判断方法。因此,我们在设计题目时,应充分把握题与题之间的关联,不能一味地就题论题,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

四、虽然本节课事先也设计学生活动环节

将累加法推导通项公式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然后由学生进行讲述。但是,由于问题的设计与穿插不是很恰当,从而导致老师讲的过多。课堂45分钟老师只讲10分钟,学生就能学35分钟。反之,教师讲35分钟。学生只能学10分钟,甚至更少。教师虽然是少讲,但讲的内容含金量高、迁移性强,以少胜多。学生只有把每一个“少”的问题真正解决了,才能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真正实现多学多得。教师导的有方,学生才能多学多得。一般来说,一堂课学生学习什么内容、怎样学都是由老师规定的。学习什么内容在导学案中有明示。以自主学习为基础,合作学习为关键,探究学习为根本,学生才能多学多得。自主学习就是学生的自觉预习,独立思考、作业、小结,这也需要我们教师花时间、力气培养。合作学习就是现在的学生结对、分小组学、小组展示、全班展示。小组内学生互帮互助氛围浓,学习效率一定高、收获一定大。不要小看这份教学力量,我们要充分利用和挖掘。探究学习,不要太抽象化、高深莫测化。其实质就是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遇到问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吃老师喂的现存的知识。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精神和创新精神,当然也能使学生多学多得。

纵观本节课,还有地方需要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加以改进和完善。

  等差数列的教学后记【2】

本节课我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现状,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基础不好。

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来吸引学生。所以,在导入上花了一些心思。从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东西入手,而且也是最简单的东西入手。这样,学生愿意参与进来。这是开展好课堂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从课堂上的效果来看,确实也达到了个目标。学生一开始,就积极参与进来。因为,这些问题,学生熟悉,而且也有能力解决。

第二,我很少讲知识本身,我整堂课都非常注重生活实例的引入。努力把知识点融入到实例的解决当中去。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就不感觉到枯燥。整堂课都能保持较高的热情。再加上,采用小组竞争的方法,学生更有兴趣来解决这些问题。

第三,我采用了目标教学方法。每次,我都设定了一个目标,然后带领学生应用自己得出来的知识来解决这些目标。学生每解决一个目标,就感觉到自己成功了一次。这样,他们愿意去解决更多的目标。

应该说,通过上面三个方法,我较好地完成了本堂课的预设任务。而且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我相信,只要学生愿意积极参与进来,他们的学习成绩就会提高。

当然,在这堂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很好地去解决。

一、对少数几个同学关注不够。因为,只想着在一节课时间内把预设的任务解决。当一小部分同学还没有明白过来的时候,我已经带领其他学生去解决新问题了。最后,导致这一部分学生,最后的问题也没办法解决。

二、层次性不强。虽然大多数学生的基础不怎么好,但还是有少数几个学生反映很快,接受能力也不错。他们解决这些问题太简单了,最后,他们就再像以面那样积极了,因为,他们觉得这些问题不值得他们花时间。这反映出,我在设计问题时,层次感不好。没有考虑到这一部分学生的利益。应该设计一些有些难度的目标,让他们也感觉到自己的优性存在,这样有利于保证这部分学生的求知热情。

这堂课总体上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如果在今后的教学中,能把一些出现的问题解决好,那么我们的数学课会更精彩,会让更多的学生在课堂上有收获。好的学生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基础差的学生也能学到一些数学知识。中间部分的学生也能有更大的提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