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谷

位置:首页 > 行业范文 > 设计

《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设计1.1W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含重点、难点)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解答。

2.能正确熟练地解答有关税款、税后利息等实际应用问题。

重点:理解“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难点:利用百分数的意义灵活的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内容与环节预设个人二度备课课后反思

一、基本练习(只列式不计算)

(1)10万元的5%是多少?(2)一个数的80%是100,求这个数。

(3)500减少20%后是多少?(4)1000元增加2%后是多少?

(5)100比某数多10%,求某数?

内容与环节预设个人二度备课课后反思

二、知识梳理

1.某校男生人数比女生少10%。

①谁是单位“1”。

②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③已知女生有500人,求男生有多少人?

④已知男生有450人,求女生有多少人?

2.把③、④两题进行比较,然后小结。

3.105页第1题,课本105页第4题,。

二、税款的'计算方法,利息的计算公式。

1.复习税款的计算方法。

2.复习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时间(定期整存整取通常还要叫20%的利息税,因此所得利息只有80%)

3.什么利息不纳税?利息与税后利息有什么不一样?

三、巩固与深化练习

1.课本104页的第4题。

2.课本105页的第6题。

四、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后整体反思

《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对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性的归纳和整理,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同时还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20以内退位减法表的排列规律,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概括、综合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一张20以内的退位减法表口算卡片数张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听算

12-914-615-716-913-7

(全班齐练,集体订正)

评讲:说一说13-7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先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比一比,看谁说得的.方法多方法好)

二、练习指导

1、退位减法表

(1)出示20以内退位法表,引导学生发现表中的规律。

A、竖着看,分别读出每行的算式及结果,边读边思考,每竖行是怎样排列的。启发学生回答。

B、横着看。让学生默读每排的算式及结果,想一想,各排是怎样排列的。(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回答)

C、问:从减法表中,还能发现排列上有什么规律吗?启发学生回答。

2、练习

(1)让学生把差是6、8、9的算式一组一组地说出来。

如:16-8=□-□,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如何才能准确无误地写出所有等于8的算式。

(2)教师读算式,学生举数字卡片表示得数。

(3)针对学生容易弄错的题进行练习。

3、一画四式

师:你能根据一幅图写出四个算式吗?试一试。看书第24页的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最后集体订正

三、课外作业

P24:2

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四、思维训练

在()中填上适当的数

()-9<515-()>6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同学们熟练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并且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板书设计:整理和复习

7+5=125+7=128+7=157+8=15

《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教材第34-----35页复习第5~9题

教学要求: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步掌握圆柱、圆锥体积计算方法,沟通已经学过的一些形体体积计算之间的联系。

2.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圆柱、圆锥体积计算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预习作业:

1、把课本34页第5——7题在作业本上写一下。

2、把课本35页第8、9题自己动手做一做。

教学过程:

—、预习效果检测

1、计算下面圆柱的表面积

底面半径6厘米,高8厘米

底面直径1米,高2米

底面周长6.28分米,高3分米

2、计算下面物体的体积

圆柱:底面直径5厘米,高7厘米

圆锥:底面半径3分米,高是底面半径的.2倍

二、合作探究

1、复习公式。

提问: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板书时出示相应图形)为什么正方体体积等于边长a的立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这个公式怎样得到的?圆锥的体积公式是怎样的?为什么要乘以1/3?

2、做复习第5----7题。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指名学生口答每题算式,老师板书出来。

提问:刚才一题是求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一共是多少,根据刚才一题的解答,你能找出数量关系解答这道题吗?(让学生说说数量关系)

3、我们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可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做第8、9题,学生讨论。

三、当堂达标检测

完成补充习题的作业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复习,你进一步明确了哪些知识?

《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2、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谈话

1、口算练习(开火车)

2、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前几天学过了哪些数学知识?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对表内除法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一)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师出示一道乘法算式:12÷3=

提问:看到这道算式你想到了什么?

追问:为什么12÷3=4,你怎么知道的?(引出乘法口诀。)

1、小组比赛背乘法口诀。

2、同桌互考口诀,补充口诀。

3、根据口诀写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追问:任何一句口诀都能写出两道除法算式对吗?

引出特殊乘法口诀,并引导学生按顺序汇报特殊乘法口诀。如:二二得四、三三得九、四四十六……

(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师:看到12÷3=4这道算式你还想到了什么?

引出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被除数、除数、商)

(三)除法运算的含义及解决问题

看算式12÷3=4,利用学具摆一摆,你发现了什么?

摆学具的形式:

1、自己先摆一摆

2、同桌合作摆

3、指名板演

引出除法运算的含义

练习题

1、看图列算式

说一说是怎么想到?怎么算的?

2、解决问题

想一想,为什么这样做?

三、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5

教学设计:XXX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的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与复习,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加深对运算定律和性质的理解,能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经历复习的全过程,学会复习整理的方法,提高数学学习的应用意识。

3.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合理算法,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和发散思维能力

4.在讨论、交流、归纳的活动过程中,树立自主探讨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整理学过的运算定律和性质,加深对运算定律和性质的理解,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根据算式的.特点灵活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比赛激趣,引入课题。

比一比:谁能很快地说出计算结果:12×25125×16

好神奇!这么快!你是怎样算的?让学生说出算法。

师:运用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计算变得简便,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可有用了,下面,我们一起来把这一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揭示课题并板书:运算定律与简便算法

二、梳理知识,构建网络

1、小组整理。

师:这个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运算定律和性质?

下面,请分小组对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

2、展示、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知识网络图:

加法交换律:a+b=b+a例1

加法运算定律加法结合律: (a+b)+c=a+(b+c)例2

运算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例3

定律连减的性质:a-b-c=a-(b+c)例4

整理乘法交换律:a×b=b×a例5

复习乘法结合律:(a×b)×c=a×(b×c)例6

乘法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a×(b+c)=a×c+a×c例7

连除的性质:a÷b÷c=a÷(b×c)例8

(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三、知识应用,能力拓展。

1、我有火眼金睛,我能看出下面的算式应用了哪些运算定律和性质。

24+38+76=38+(24+76)

6×99 +6=6×(99+1)

370-16-14=370-(16+14)

3500÷7÷2=3500÷14

4×6×5×8=(4×8)×(6×5)

35×102=35×100+35×2

2、我是小法官:

(1)、22+29+78=29+100()

(2)、35×16=35×2×8()

(3)、102×56=100×56+2()

(4)、12×97+3=12×100()

(5)、45×(9×2)=45×9+45×2 ()

(6)、64 ÷(8×2)= 64÷8÷2()

(7)、498-302=498-300 ()

3、我是小神算,怎样简便我就怎样计算。(先仔细观察,找找题中隐藏的秘密,再想想可以怎样算?那种方法更简便?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或性质?)

(1)25×26×4(2)88×125

(3)518-245-355(4)68+59+32+241

(5)6400÷4÷25(6)125 ×32×25

师:通过刚才的计算你明白了什么?

师:是的,计算时首先要有简算意识,其次要学会分析题目的特征,想想怎样算比较简便。这样不但能使计算更快更准更简便,而且能使你的思维更灵活,方法更多样。

4、我会解决问题。

(1)学校买来5400册图书,要把它们分别放到25个书柜里,每个书柜4层,平均一个书柜每层放多少本书?

(2)我们学校新学期要购进62套桌椅,每张课桌65元,每把椅子35元。一共需要多少钱?

5、能力扩展

(1)老师昨天用计算器计算1235×49时,发现键“4”坏了。可我还想用这个计算器计算,你能帮老师想到办法怎样计算吗?

请写出算式:(1235×50-1235)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哪些地方或者你还有什么地方没有完全弄明白?

课后合作探究: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已经掌握了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也学会了探究运算规律的一般方法。课后请用学过的方法和同学一起试着研究下面的运算规律:(a + b)÷c = a÷c + b÷c(其中c ≠ 0 )

《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6

一、教学内容:

沿海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123124页,复习已学过的各种计量单位,完成练习二十相关的练习。

二、教学目的:

1)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系统的掌握长度、面积、体积、重量、时间等各种量及其计量单位,对相邻两个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更清楚,加强建立各种计量单位的表象,从而学会灵活运用有关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2)让学生学会分类归纳,有序整理,系统复习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

3)让学生养成质疑问难的.学习习惯,发挥个人与小组合作讨论的作用,体现协作精神、创新意识。

4)能够较熟练地进行简单的化聚和换算。

三、教学重点:

对量的计量知识进行分类归纳,有序整理,使其知识系统化。

四、教学难点:

对量的计量知识有序整理及其各种计量单位间的特殊进率。

五、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米尺、单位体积、重量的实物等。

六、教学过程

《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7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内容目标中的相关要求

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教材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就已经学习过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在本册教科书的第四、六单元中,也已经学习过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掌握了约分、通分和把假分数与整数进行互化的方法。本单元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探索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能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进行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分数乘、除法以及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作准备。

3、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理解了整数、小数加减法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在第四单元中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掌握了通分的方法,同时,三年级借助直观图初步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这些都是本单元知识学习的重要基础。《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也将为六年级上册的分数乘、除法计算和分数、小数、百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作好铺垫。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三年级上册已学过一些简单的(分母不超过10),但当时采用直观的方法进行学习,没有引导总结一般的计算方法。本册第四单元,系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建立起了“分数单位”的概念。本小节系统学习分数加减法的含义,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总结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利用类推,让学生自主把握计算的关键——通分,填出通分后的两个分数,并算出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结果。

学习目标

1、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知道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并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简算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学习难点: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学习方式:同桌交流、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评价任务

任务1:通过观察能说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任务2:通过练习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一、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师: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对第五单元分数的加减法进行整理和复习,现在给大家一段时间,把整理的结果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大家相互补充,比一比谁整理的全面、系统。(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整理的情况)

二、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师:下面我们请几位同学来展示整理的结果。

学生大概会出现不同样式的网络结构图。

如:树状整理图,表格整理图,大括号整理图,编号整理图等。

内容包括: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1)同分母分数加法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2)同分母分数减法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3)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1)异分母分数加法(2)异分母分数减法

(3)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

a、不带括号的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

b、带括号的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

3、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

(学生交流时,采用边展示边补充的合作方式。下边的同学可以随时向台上的同学提问,质疑。构建知识结构,进一步理解认识。)

师:同学们归纳整理的能力越来越强,大部分同学整理得都非常的全面,有条理,采用了不同的方式展现,既突出了知识体系,又有自己的个性。

三、强化重点,拓展深化

师: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他们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请小组的同学,一起回顾一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一起回顾)

指名交流: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先通分,转化为同分母分数进行计算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跟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同样适用。

(总结完毕,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对于回答特别好的小组或学生,要加以表扬。)

四、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一)自主检测。

师:同学们,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做一组测试题,看看大家能否熟练掌握本单元所学习的知识。

1、解方程

x+2/5=9/10x-(1/4+1/5)=7/10

2、用简便方法计算

3/8+1/5+5/82/5+3/5—5/7

5/12—1/6—5/6+7/122—2/7—5/7

4/7+(17/24—4/7)12/13—(12/13—2/3)+1/3

3、一段红布,做红领巾用去了3/10米,做小红旗用去了3/20米,还剩下7/20米,这段红布原来长多少米?

(二)评价完善

学生做完后,全班订正,教师根据学生做的情况进行评价,表扬有进步的学生,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

五、课堂总结

1、谈收获:通过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自我评价: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为什么?

板书设计:

分数加法和减法的整理与复习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先通分,转化为同分母分数进行计算。

加减法混合运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跟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同样适用。

《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8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对全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回忆整理,使学生体会分类总结,归纳整理和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与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加深学生对其计算方法的理解。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与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加深学生对其计算方法的理解。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分类整理:

出示一组口算卡片

25+839+4036+759+2

50+1621+642+347+30

小朋友们们看一看这些题目都是什么运算?(加法)请你认真观察这些题目,把它们分一分类好吗?谁愿意来试一试?

可能会出现下面两种情况:

1、25+821+636+759+242+350+1639+4037+40

2、21+642+325+836+759+250+1639+4047+30

告诉小朋友你为什么会这么分呀?

(板书: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不进位加),两位数加整十数。)

二、计算各题,总结计算方法:

这些都是我们学过的知识,你能很快算出来吗?比一比谁算得快?

总结: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突出进位加法。(请学生说算法)

三、练习:

这类的题目有很多,同时也是一个难点,谁愿意再给大家出几道这样的.题?(分小组活动)

每个小组都有这样的一张表,请你们把表填写完整,各个小组四个朋友合作完成

(小组活动)

四、汇报交流:谁愿意把你们的结果公布给大家,让大家评评(重点讲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回忆了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小朋友们自己出题,自己做题都很棒。

板书设计:整理和复习

两痊数加整十数

加法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进位

减法两位数减整十数

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

退位

《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找规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进一步巩固、发展学生找规律的能力,体会找规律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2.体会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掌握一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会用一些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进一步体验充满着探索与创造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探索规律的兴趣。

【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一组题,比一比,谁最能干。

(1)根据数的变化规律填数。

13、11、9、()、()、()。

(2)根据下面图形的排列规律,接着画出4个。

○□□○○□□○○○□□○○○○

(3)2、4、8、16、()、()(课件说明:先出现16、()、(),让学生找不到或者不容易找到答案。体会必须要找到规律。再出现2、4、8、16,再次让学生体会要从给出的条件出发找到规律)。

2.揭示课题:

教师:这就是我们的一种数学思考方法,难的问题解决不了或不容易解决,我们就从简单问题入手。通过比较、分析,找到规律,然后再解决问题。下面我们就利用这一策略来解决问题。

【探索规律】

1.游戏引入:表扬刚才发言比较好的同学,与他们握手,然后让学生思考,刚才老师和学生一共握了几次?再选一位同学与其余同学握手,再问一共握了几次,依次??让学生体会到有规律但不容易一下子说出答案,那么全班呢?(临时收集人数)

这需要我们从人数最少的时候开始找规律,如果我们把每个人看成一个点,握手看成连线。那么我们就可以将握手问题看成是连线问题。

2.教学例1。

6个点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8个点呢?

(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

①给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老师边巡视,观察学生在做什么,怎么操作的,边询问学生是怎么想的。

(预设:有的同学会很快找到规律并得到结果;有的同学能找到答案,但说不清楚规律;有的同学不能找到规律,或不能很快找到,但是可以一直画到6个点甚至8个点;还有可能能连但有遗漏;学生可能很容易发现,用一个点先和其他所有点连接的方法,而其他的方法不一定能想到。)

②针对学生的情况,抽一两个人说说自己的发现。其他同学听,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

困惑——如果发表格,那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如果不发,那怎么揭示这个规律?(每人发一张白纸,这样难度拔高了,但可以试一试。)

(2)动手操作,(发现)验证规律。

已经发现的属于验证,没有发现的,可以依托这一环节去发现。

方案一:

用一个点分别和其他点连接,6个点的时候,分别是5+4+3+2+1=15。

方案二:

①连线填表。

学生同桌之间相互合作,也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是合作还是独立做。如果发一张白纸,就让学生自己设计,有可能

就是这样的,也有可能出现其它结果。

看看图上的数据和自己的操作,思考一下,你会有什么发现?(课件说明:这张表格用课件展示,但是不完整,在课

堂上边听学生回答边填写)

②交流汇报。

指名到投影上汇报,教师板书。

从2个点开始。

板书:2个点共连1条

学生:3个点共连3条

提问:这3条线段是怎么得到的?(增加一个点,这个点可以和前面已有的每个点都连成一条线段。前面2个点,就增

加2条,所以3条。)

板书:3个点共连1+2=3(条)

学生:4个点共连6条线段。

提问:这6条线段又是怎么得到的?(增加一个点,这个点就可以和前面已有的每个点都连成一条线段。前面3个点,

就增加3条,所以6条。)

板书:4个点共连1+2+3=6(条)

追问:观察算式,6条是从1开始的几个什么样的数相加?

学生:从1开始的3个连续自然数相加。(板书)

提问:你能快速说出5个点可以连成几条线段吗?是从1开始的几个连续自然数相加?

板书:5个点共连1+2+3+4=10(条)

(从1开始的4个连续自然数相加)

提问:6个、8个、12个、20个点能连成多少条线段?你能自己列出算式并算出结果吗?

学生列式后回答:6个点共连1+2+3+4+5=15(条)

(从1开始的5个连续自然数相加)

8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5+6+7=28(条)

(从1开始的'7个连续自然数相加)

12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5+6+7+8+9+10+11=66(条)

(从1开始的11个连续自然数相加)

20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19=190(条)

(从1开始的19个连续自然数相加)

总结规律:

提问:如果有n个点,你能说出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吗?你会用算式表示吗?

学生讨论后,得出规律。

教师小结:本题的规律也可以用字母表示,n个点可连线段的总条数就等于从1开始的(n-1)个连续自然数相加的和,也就是连续自然数的个数比点数少1。

用算式表示为:1+2+3+4+5+6+7+??+(n-1)

方案三:

①继续思考,你还有什么方法解决问题吗?

②学生汇报

-两个点能连1条。

△一个点能引2条,那么有3个点就共有2×3,但是每条线段分别重复了一次,所以,实际上有2×3÷2。

四个点呢?谁能说说怎么连接?四个点、五个点??同理。

根据规律,你知道15个点能连成多少条线段?

第七个问题,再思考,如果有n个点呢?(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实在说不出来了,再提示)

有n×(n-1)÷2

解读关系式:点数×(点数-1)÷2

【指导阅读】

计算全班每个人都与同学握手,一共要握手多少次?生答:人数×(人数-1)÷2。

【课堂作业】

1.教材第103页练习二十二第1、2、4题

2.按规律填数:

1+3=()

1+3+5=()

1+3+5+7=()

1+3+5+7+9=()

1+3+5+7+9+11+?+97+99+97+?+5+3+1=()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畅谈学习所得。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内在联系,表面积、体积、容积的概念以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

2.能进一步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归纳整理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2.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最近这段时间我们都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个单元的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对这部分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内交流、回顾本单元的.相关知识。

二、师生互动

1.呈现问题

出示问题:本单元学习了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发言,说说本单元所学的知识。

对照教材第42页情境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用图表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并说明为什么。

(2)在长方体中分别指出与红色线标示的棱平行的棱和垂直的棱,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全班反馈。

2.全班反馈

相同点:有8个顶点,6个面,12条棱。

不同点: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正方体:每个面的面积都相等,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关系: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3.继续呈现以下问题

(1)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知识你学到了什么?

(2)回忆计算表面积的方法以及探索体积公式的过程,想一想关键要知道什么?计算体积和容积有什么相同点?

4.继续反馈

指名学生反馈,教师适时板书总结。表面积是各个面的总面积。

体积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容积是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其计算公式与体积的计算公式相同。

三、巩固练习

1.基础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43页“练习十”第1题。

(2)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43页“练习十”第2题。

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交流。

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整理与复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单元的相关知识。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复习,你们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11

P26页第1-4题,第6题,完成练习七1、2、6题。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分数,并能应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理解倒数的意义并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2、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分数乘法的熟练程度和灵活进行计算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整理归类意识。

复习重点:

复习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复习难点:

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复习过程:

一、复习分数乘法的意义

1.启发学生回忆整数乘法的意义:5个12是多少?怎样列式。

2.启发学生回忆本单元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

8/15×5,5个8/15的和,

8/15+8/15+8/15+8/15+8/15=8/15×5

3.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4.以上几道题都是分数乘整数,想想,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吗?能说说分数乘整数表示的意义是什么吗?

口算75×=×=×=36×=

以上几道题有的是整数乘分数,有的是分数乘分数,都可以看成是一个数乘分数,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是什么?分别说出以上几道题的意义

二、复习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4、P26第1题。

板书:

让学生看教材第26页的第1题,问:为了计算简便,在分数乘法中应该先做什么?(先约分,再做乘法)在本题中,都有一个因数是整数,约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整数与分数的分母约分)

三、复习分数乘法混合运算及简算

问:我们学过哪些乘法定律?它们在分数乘法中适用吗?然后独立完成第26页第2题,练习七第1、4题,再请个别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着重说说在进行简便运算时运用了什么定律。

5、P27页第4题。

6、复习倒数:整理和复习第6题。什么是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完成教材第26页第4题及27页第7题。

四、练习

1、口算,完成练习七第1题。

2、完成练习七第2题、第6题。

五、作业

课后作业:必做作业本P13/1、2、3、

选做作业本P13/4、

回家作业:必做课时特训P26-P27/1、2、3、

选做课时特训P27/4、5、思维拓展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一)

分数乘以整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一个数乘以分数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

教科书P86~P87页《整理与复习(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整理让学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熟练的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你学到了什么?

1、看图说一说

(1)小熊举的是什么类型的题?25+2125+27

(两位数加两位数)

我们在做题时应注意什么?说一说计算过程。

(2)小猴举的是什么类型的题?65-2265-29

我们在做题时应注意什么?说一说计算过程。

2、统计问题和条形统计图。

这一周以什么天气为主,适合干什么?

3、购物中的数学问题,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内容。

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计算。

(1)买羽毛球拍和排球用多少元,找回多少元?

15+12=27(元)30元5角–27元=3元5角

(2)买足球和乒乓球拍还差多少钱?

30+10=40(元)40元-30元5角=9元5角

(3)篮球、足球和排球一共要用多少钱?

50+30+15=95(元)

二、我们的成长足迹。

(1)请同学们找出自己最满意的一次数学作业,介绍给同伴,说明理由。

(2)找最有趣的'一道数学题讲给同伴听,说一说自己的解答过程。

(3)说一说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堂数学课,把这堂课的主要收获用文字或图画的方式记录下来。

(4)把以上提到的作业、有趣的数学题和印象最深的课堂记录装入“个人成长记录袋”中。

三、课堂作业。计算下面各题:

59+827+2599-3831-24

63-938+4650-2377+23

88-5543-3412+963+36

四、数学游戏:

在小组中进行,每人转三次转盘,按钱数三次购物,最后看谁购的物品总钱数多谁赢。

五、实践活动:

图中每个格子代表一个塑料袋,每天记录涂色。在做题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

《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13

复习内容:

西师版小学数学第12册圆柱和圆锥表面积和体积的有关知识。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表面积和体积等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掌握。

2、通过复习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及体积计算上的联系与区别。

3、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4、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发散思维。

复习重点:圆柱和圆锥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复习难点: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上的联系与区别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复习过程:

一、情景引入、回顾交流

1、师生问好。

2、师生交流谈话,引入正题。

师:孩子们,屏幕上是一个装粮食的粮囤,这个粮囤是由哪两种图形组合而成的?

生:圆柱和圆锥

师:这节课我们就运用圆柱和圆锥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圆柱和圆锥)。

3、请看复习指导(出示屏幕)。

组内交流

汇报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电脑大师也是这样说的,请看屏幕,齐读一遍。

汇报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各怎样计算(教师分别出示课件并板书)

圆柱圆锥

S侧=c×h

S表=S侧+2S底

V=shV=sh÷3

4、从体积公式可以看出,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等底等高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等底等高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过渡语:下面我们用圆柱和圆锥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1、看谁快:一个圆柱形水桶,底面半径10分米,高是20分米。

回答问题,并列出算式

3.14×102②2×3.14×10

③2×3.14×10×20④3.14×102×20

2、压路机前轮直径10分米,宽2.5米,前轮转一周,可以压路多少平方米?如果平均每分前进50米,这台压路机每时压路多少平方米?

10分米=1米

3.14×1×2.5=7.85(平方米)

50×2.5×60=7500(平方米)

答:————————。

3、一根6米长的圆柱形木料锯成相等的3段,表面积增加了15平方厘米,每一小段的木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每小段木料的长:

6÷3=2(m)=200(cm)

15÷4×200=750(cm3)

答:———————。

4、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圆柱体积比圆锥体积大36立方分米,圆柱与圆锥体积各是多少?

圆锥体积:36÷2=18(dm3)

圆柱体积:18×3=54(dm3)

答:——————。

5、一个圆锥形的沙堆,底面周长是31.4m,高是7.2m,每立方米沙重1.5吨,如果用一辆载重6吨的汽车来运,几次可以运完?

解:底面半径r=31.4÷3.14÷2=5(m)

沙堆的体积:

V=×3.14×52×7.2=188.4(m3)

188.4×1.5÷6≈48(次)

答:——————————。

6、将一个底面半径是3分米,高是6分米的圆柱木料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至少要削去多少立方分米的木料?

3.14×32×6×2/3=113.04(dm2)

答:——————。

7、一个装满稻谷的粮囤,上面是圆锥形,下面是圆柱形,量得圆柱底面的周长是62.8米,高是2米,圆锥的高是1.2米。这个粮囤能装稻谷多少立方米?如果每立方米稻谷重500千克,这个粮囤能装稻谷多少吨?

解:圆柱的底面半径为:62.8÷3.14÷2=10(m)

3.14×102×2+3.14×102×1.2÷3=628+125.6=753.6(m3)

圆柱体积圆锥体积

753.6×500=376800(千克)=376.8(吨)

答:————————————

四、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

附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圆柱和圆锥

圆柱圆锥

S侧=c×h

S表=S侧+2S底

V=shV=sh÷3

《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14

1.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体积、容积的概念以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能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及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能灵活运用。

2.在学生对这些形体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的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学生对知识进行自我梳理,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火柴盒 魔方 特仑苏牛奶 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看一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什么?

生1:火柴盒、魔方、牛奶。

师:它们各是什么形状?

生:火柴盒是长方体,魔方是正方体、牛奶是长方体。

师:今天这节数学课,这些小小的物品就将成为我们学习中的小助手,和我们一起来整理和复习有关长方体正方体的知识。

(教师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和复习)

(设计意图:从学生平时接触较多的“火柴盒、魔方”入手,给学生一种亲切与熟悉的感觉,能更好地使学生从心理上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二、第一次尝试:自我梳理,形成网络。

同学们先来回忆一下:长方体正方体的形状有什么特征? (7号抢答)

形体相同点不同点联系面棱顶点面的形状面的面积棱长长方体6个

6个12条8个6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两个面面积相等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正方体12条8个6个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6个面的面积都相等12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师:在这一单元中,你还学过哪些知识?(棱长和、表面积、体积、容积)

师:你能说出它们的意义吗?

小试牛刀:必答题(6号同学)。

填空:棱长和、表面积、体积、容积。

1、给一个玻璃柜台的各边都安上角铁,是求这个玻璃柜台的( )。

2、给一个乒乓球台喷漆,是求这个乒乓球台的( )。

3、一个长方体容器,里面量长5cm,宽3cm,高2cm,装满水后,水的( )是30cm。

4、一个长方体容器,从里面量长5cm,宽3cm,高2cm,这个容器的( )是30ml。

5、给一个洗衣机做布罩,是求这个洗衣机的( )。

三、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引导学生利用表格在小组内进一步整理(2号填写,3号、5号汇报)

形体表面积体积(容积)定义计算公式

(长a宽b高h)常用单位定义计算公式常用单位长方体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叫做它们的表面积

S=(ab+ah+bh)×2

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平方米

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100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它们的容积V=abh

V=Sh

立方厘米(升毫)

立方分米(升)

立方米

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正方体

S=6a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回忆和整理知识,有利于他们主动地梳理头脑中原有的知识体系,加强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在孩子们的头脑中形成网络。而让他们自由地独立或合作设计,也较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与合作性。)

四、第二次尝试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汇报和老师设计的表格,同学们已经对本单元知识有了系统的了解,下面我们一起做几道练习题,检验一下同学们是否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

(一)抢答题(4号同学)。

判断并说明理由。

1、棱长是6分米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和体积相等 。 ( )

2、a=3a ( )

3、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 )

4、电饭锅的体积大约是20立方厘米。 ( )

(二)今天老师设计的习题都与火柴盒、牛奶盒有关,请同学们猜猜,老师为你们设计了什么样的问题?

师:看来有关它们的数学问题还真不少。请同学们看老师设计的问题。

问题一:

如果把这个火柴盒放在桌子上,它所占桌面的.面积最大是多少?最小是多少?

学生自己解答,指名到前面演示:怎样摆放占桌面的面积最大?怎样摆放占桌面的面积最小?

师:以后再摆放物品时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个知识合理利用空间了。

问题二:

做这样1个火柴盒的外壳要用多少纸板?做这样1个火柴盒内盒要用多少纸板?(衔接处忽略不计)

要求只列式,说明每步求的是什么。

师: 你还能举出类似计算火柴盒内盒这样只计算5个面面积的例子吗?

师:火柴盒不能只有内盒吧?(外壳)计算几个面?(4个)

类似计算火柴盒外壳这样只计算4个面面积的情况,在生活中还有哪些?

(设计意图:问题二通过计算火柴盒的内盒和外壳所用纸板即表面积的大小,以及举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问题三:

用两盒牛奶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体积与原来两盒牛奶的表面积、体积和相比有没有变化?如果有变化了多少?小结:拼的方法不同,表面积减少的也不一样。

1、做个小小包装师:如果要给这几盒牛奶套上包装盒,不计算接头处与损耗材料,最少需要多少硬纸片?

(小组合作,拼一拼,汇报方法,集体评价。)

2、若将1盒牛奶倒入一个底面积是80平方厘米的长方体饭盒里,这个饭盒的高至少为多少厘米?

学生计算,并测量高度。

(设计意图:知识应用分成两个环节:基础练习给定数据的题目,学会熟练应用数据,巩固所学知识;实践练习要由学生自己测量出数据,解决实际问题,这自然需要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这种练习设计体现了课标所倡导的“基础性”“层次性”“应用性”的特点。)

五、课堂小节

像火柴盒这样的一系列问题,在生活中有很多。这就说明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今后要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物体,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15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有关“面积”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建立面积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在讨论、归纳整理的活动过程中,树立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养成学数学、用数学的好习惯。

2、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对面积含义的理解,让学生进一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能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面积单位,知道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能对物体面积进行估测,并能进行有关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能利用所学的面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整理学过的面积知识,使学生形成完整清晰的知识结构,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在整理中构建面积知识之间的联系,正确地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学具准备:面积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纸片各一张、两张大小不一的长方形纸、小黑板、彩色笔。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引入课题,明确复习目标

师:同学们,在你们桌上有两张大小不同的纸,现在咱们来用彩色笔进行涂色比赛,看谁先涂完,谁就是冠军?比赛开始(学生操作完后),请冠军介绍经验,你选择的是这张小的纸来涂,是吗?那么,我们涂色的部分叫什么呢?(面积)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系统地整理和复习“面积”这一单元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面积的整理和复习

二、回顾整理,沟通联系

1、小组合作,自主整理。

师:对于面积的有关知识在这一章我们已经学过了,那现在你打算怎样系统地整理和复习这部分知识呢?请大家好好想一想或者打开书看P70-87页,然后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组长做好记录,我们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得既全面具体,又简单明了。

(小组讨论整理这部分知识,教师参与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构建知识。

刚才通过小组合作进行了整理,哪个小组先来给大家汇报一下?

教师倾听学生汇报,适时引导和点其他小组补充。(要复习面积的.含义,常用的面积单位及它们之间的进率;建立

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及举例说明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大小;还有长方形及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充分让学生说出自己学到的有关面积的知识,并适时评价。

3、整理完善,沟通联系。

师:老师也整理了一下这些知识,师出示:

(1)面积的含义: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常用的面积单位及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平方千米 公顷 平方米 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00 10000 100 100

(3)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师:观察上面几个面积单位,如果都以1个单位来看,你认为哪个计量单位表示的面积最大呢?它们分别适合在生活中计量哪些物体的面积时使用这些单位呢?你能举例说说吗?(课桌面 学校的操场 我国的领土 橡皮擦 练习本 邮票面 手绢面 毛巾 教室 夷陵广场)

三、联系实际,巩固提高

1、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

(1)5平方千米=500公顷

(2)边长4米的正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3)一棵大树高16平方米。

(4)用9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大正方形,它们的面积相等。

2、估计一下教室地面的大小,并说一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如果知道教室的长为8米,宽为6米,请问它的面积是多少?如果我们要在教室的天花板一周围上装饰线条,那是计算它的什么呢?提醒学生注意区分面积和周长的不同。

3、同学们,请拿出你们涂色的长方形,请估测一下它的面积,实际测量一下它的长和宽,算出它的面积。

4、想一想在日常生活当中,解决哪些问题用到了面积的有关知识?

四、回顾小结,寄托心语。

师:不知不觉中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度过了40分钟,能谈谈你在这节课上的一些收获吗?

标签:复习 教学